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课文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离不开课文阅读。初中语文教材选录的文章一般都是文质兼美,或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或内容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这些文章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观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师应立足课堂,充分挖掘课文,引导学生品读,从中感悟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一、创设情境,走近课文,激发审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亲近课文,去发现美,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调动学生的审美需求,诱发学生全身心进入课文。教师可以用充满情感、富有诗情画意,能引发学生展开丰富想象联想的导入语来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可以是学生对课文,特别是关键词句的设疑和释疑,来引入课文的阅读;可以是对文课文的激情朗读,以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尽快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
二、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诵读是架起课文与阅读之间的桥梁。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朱高认为:“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 针对不同特点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熟读、精读、背诵等不同的诵读活动去理解、体验和记忆规范的语言。诵读中,教师应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和语句节奏、轻重缓急的处理等加以示范和指导。教师的范读,最亲近学生,也最具有引领的作用和独到的魅力,成功的范读是诱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催化剂。
三、品读感悟,走进课文,培养审美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的本质就是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语言文字之中,去理解感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指导学生用心诵读、用心倾听、融入角色,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并从中获得情感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耐心“品”,体悟文本中蕴涵的各种美。
1. 美读中感知语言美。叶圣陶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2. 想象中领略意境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其形象性的特点非常显著。如果在读书时只限于文字所及的范围,那是蜻蜓点水,只有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在文学的园地里尽情地遨游。
3. 品读中感悟人物形象美。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讲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无声的感染。例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可以把众人的表现和哈尔威船长的行为作对比。众人是“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哈尔威船长是“威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指挥大家逃生,面临轮船即将沉没之时,他仍屹立在舰桥上”。两相比较显示出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又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下课那一刻的动作神态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段细节的描写,把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推上高潮。通过这些语言文字的品读,学生震撼于这种伟大而深沉的爱国情怀,感受人物美好的精神世界。
4. 对话中感悟思想情感美。美文教会学生欣赏,美物引导学生爱惜;美趣使学生变得高雅;至理让学生更加睿智。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华美的诗篇、精妙的散文数不胜数,在与这些美文的一次次对话中,有白杨树的伟岸、正直、严肃、不折不挠的精神;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还有无数让人终身受用的做人、治学的哲理……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载体,而有较高的美学修养对于人的一生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
四、体验熏陶,引领学生走出课文,提高审美创造力
语文教育家说:“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是一种独特的语文教育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不断改进和利用,是语文教育生命力的表现。开发读本资源本身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作为教师,应活用文本,注重拓展。”如在教《社戏》一课时,小伙伴和“我”看戏回家时,途中“偷豆”这一情节,教师不妨设疑:“偷是一种不良行为,可作者为什么写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作品的独特感受,最后感悟出作者从“偷”中表现天真烂漫的童趣,使学生从中感受作者脉搏的跳动,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从而提升了审美创造力。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注重熏陶感染,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创设情境,走近课文,激发审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亲近课文,去发现美,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调动学生的审美需求,诱发学生全身心进入课文。教师可以用充满情感、富有诗情画意,能引发学生展开丰富想象联想的导入语来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可以是学生对课文,特别是关键词句的设疑和释疑,来引入课文的阅读;可以是对文课文的激情朗读,以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尽快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
二、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诵读是架起课文与阅读之间的桥梁。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朱高认为:“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 针对不同特点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熟读、精读、背诵等不同的诵读活动去理解、体验和记忆规范的语言。诵读中,教师应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和语句节奏、轻重缓急的处理等加以示范和指导。教师的范读,最亲近学生,也最具有引领的作用和独到的魅力,成功的范读是诱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催化剂。
三、品读感悟,走进课文,培养审美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的本质就是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语言文字之中,去理解感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指导学生用心诵读、用心倾听、融入角色,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并从中获得情感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耐心“品”,体悟文本中蕴涵的各种美。
1. 美读中感知语言美。叶圣陶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2. 想象中领略意境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其形象性的特点非常显著。如果在读书时只限于文字所及的范围,那是蜻蜓点水,只有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在文学的园地里尽情地遨游。
3. 品读中感悟人物形象美。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讲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无声的感染。例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可以把众人的表现和哈尔威船长的行为作对比。众人是“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哈尔威船长是“威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指挥大家逃生,面临轮船即将沉没之时,他仍屹立在舰桥上”。两相比较显示出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又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下课那一刻的动作神态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段细节的描写,把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推上高潮。通过这些语言文字的品读,学生震撼于这种伟大而深沉的爱国情怀,感受人物美好的精神世界。
4. 对话中感悟思想情感美。美文教会学生欣赏,美物引导学生爱惜;美趣使学生变得高雅;至理让学生更加睿智。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华美的诗篇、精妙的散文数不胜数,在与这些美文的一次次对话中,有白杨树的伟岸、正直、严肃、不折不挠的精神;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还有无数让人终身受用的做人、治学的哲理……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载体,而有较高的美学修养对于人的一生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
四、体验熏陶,引领学生走出课文,提高审美创造力
语文教育家说:“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是一种独特的语文教育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不断改进和利用,是语文教育生命力的表现。开发读本资源本身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作为教师,应活用文本,注重拓展。”如在教《社戏》一课时,小伙伴和“我”看戏回家时,途中“偷豆”这一情节,教师不妨设疑:“偷是一种不良行为,可作者为什么写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作品的独特感受,最后感悟出作者从“偷”中表现天真烂漫的童趣,使学生从中感受作者脉搏的跳动,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从而提升了审美创造力。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注重熏陶感染,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