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着从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具体实践出发,结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立足实际的教学科研成果,探索出一条优化教学效果、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学生思辨能力全面提高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思辨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改”继续推进和现代人才发展需要,学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实施和发展。而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肩负着塑造现代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性人才的重任,注重学生主体性教育也理所当然的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契合当下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客观要求,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也是主体性教育的重要体现。
课堂教学是当下学校教育最普遍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得到传递和升华。而教师和学生构成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两大要素,如何让这两大要素紧紧契合起来,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整体功能大于教与学两个单位的功能之和,是本文的初衷。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辨可以更好地集中其注意力,提振其学习兴趣;也可以更直接的反馈教学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思维的层次,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思辨关键在于教师,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教师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型教师,做好相关功课。
1、巧设疑——教学设计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优秀的教学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课堂的完美驾驭、对教材的完美诠释、对教学节奏的完美掌控源于他充实的课前准备和积累,而教学设计是教师完美诠释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激发学生思辨有着莫大裨益。
第一,设疑于重难点处。明确教学重难点是一个教师必须做到的本职工作,但是,教学重难点的利用取决于教师。每个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利用程度各有千秋,而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会在教学重难点上下功夫。以有效地疑问手段来诠释教学重难点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再讲财政这个知识点时,可以把“财政”类比成“水库”:
设问:水库的大小取决于什么?
回答:水源(财政收入)
设问:水库可以如何利用?
回答:灌溉,发电等等(财政支出)
就这样,本来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
第二,设疑于“死角”处。适当的目标设置可以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思维或多或少会出现“死角”,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挖掘知识,尽可能的找出学生容易出现知识“死角”的地方,并在这些地方巧妙设疑,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学生出现知识“死角”的反映有许多种,比如,学生对知识困惑不解,或者学生对知识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或者学生无法恰当的对旧知识进行迁移等等。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恰当的设置教学策略。例如,再讲通货膨胀这一知识点时,课本上涉及引发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纸币发行过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借助数学知识进行追问,纸币发行过多是通货膨胀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这样的追问可以激发学生挖掘知识的兴趣,进而实现教学目的。
第三,设疑以求突破。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往往容易局限于书本,以至于望文生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思维的突破。比如,在讲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时,要充分在“反作用”这一词上下功夫。课本上是从正面来解释“反作用”,当“是否任何消费活动都有利于生产发展,请举例说明。”一出,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从而突破原有知识,拓展了看待问题的视野,这样就顺利的达到教学效果。
第四,设疑于实际生活。政治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利用身边事例、时政热点,把知识与瞬息万变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化所学为我用。
2、促思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搭建一个有效的教学平台。古人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做好教学设计之外,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辨也很重要。
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主动搭建一个平等的对话机制,提振学生思辨的勇气。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塑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思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放下心里包袱,还要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当发现学生回答的亮点时适时给与鼓励,当学生的回答出现纰漏或者错误时巧妙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时时“充电”、拓展知识储备,让学生乐于思辨。政治教學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要具备引导式教学的能力。教师注重提问的有效性、讨论的互助性、解答的科学性,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
教师要注重机智,让学生善于思辨、巧语思辨。问题的设计尽量避免“是不是”,充分发挥问题的思辨空间。比如,在针对一些时政的意见和看法时,可以这样提问: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如果不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如果同意,是否还有补充?从而激发学生思考。注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从不同侧面思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辨习惯——谨慎思考、明确思辨。
3、敢置遗——课后探讨
教学设计尽量要涵盖所有内容,设计的问题也要尽可能全面,但是,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对问题的把握和取舍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确定;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或者学生也会产生新的问题;等等。教师要把握适度原则、敢于留下某些疑问,并非是教师抛出所有问题一定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留下一些问题,等着学生去发现和解决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
总之,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有利引导。教师宛若帆船上的那一张帆,帆船能航行多远,帆起到莫大作用。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思辨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改”继续推进和现代人才发展需要,学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实施和发展。而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肩负着塑造现代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性人才的重任,注重学生主体性教育也理所当然的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契合当下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客观要求,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也是主体性教育的重要体现。
课堂教学是当下学校教育最普遍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得到传递和升华。而教师和学生构成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两大要素,如何让这两大要素紧紧契合起来,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整体功能大于教与学两个单位的功能之和,是本文的初衷。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辨可以更好地集中其注意力,提振其学习兴趣;也可以更直接的反馈教学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思维的层次,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思辨关键在于教师,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教师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型教师,做好相关功课。
1、巧设疑——教学设计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优秀的教学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课堂的完美驾驭、对教材的完美诠释、对教学节奏的完美掌控源于他充实的课前准备和积累,而教学设计是教师完美诠释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激发学生思辨有着莫大裨益。
第一,设疑于重难点处。明确教学重难点是一个教师必须做到的本职工作,但是,教学重难点的利用取决于教师。每个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利用程度各有千秋,而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会在教学重难点上下功夫。以有效地疑问手段来诠释教学重难点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再讲财政这个知识点时,可以把“财政”类比成“水库”:
设问:水库的大小取决于什么?
回答:水源(财政收入)
设问:水库可以如何利用?
回答:灌溉,发电等等(财政支出)
就这样,本来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
第二,设疑于“死角”处。适当的目标设置可以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思维或多或少会出现“死角”,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挖掘知识,尽可能的找出学生容易出现知识“死角”的地方,并在这些地方巧妙设疑,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学生出现知识“死角”的反映有许多种,比如,学生对知识困惑不解,或者学生对知识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或者学生无法恰当的对旧知识进行迁移等等。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恰当的设置教学策略。例如,再讲通货膨胀这一知识点时,课本上涉及引发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纸币发行过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借助数学知识进行追问,纸币发行过多是通货膨胀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这样的追问可以激发学生挖掘知识的兴趣,进而实现教学目的。
第三,设疑以求突破。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往往容易局限于书本,以至于望文生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思维的突破。比如,在讲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时,要充分在“反作用”这一词上下功夫。课本上是从正面来解释“反作用”,当“是否任何消费活动都有利于生产发展,请举例说明。”一出,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从而突破原有知识,拓展了看待问题的视野,这样就顺利的达到教学效果。
第四,设疑于实际生活。政治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利用身边事例、时政热点,把知识与瞬息万变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化所学为我用。
2、促思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搭建一个有效的教学平台。古人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做好教学设计之外,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辨也很重要。
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主动搭建一个平等的对话机制,提振学生思辨的勇气。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塑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思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放下心里包袱,还要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当发现学生回答的亮点时适时给与鼓励,当学生的回答出现纰漏或者错误时巧妙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时时“充电”、拓展知识储备,让学生乐于思辨。政治教學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要具备引导式教学的能力。教师注重提问的有效性、讨论的互助性、解答的科学性,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
教师要注重机智,让学生善于思辨、巧语思辨。问题的设计尽量避免“是不是”,充分发挥问题的思辨空间。比如,在针对一些时政的意见和看法时,可以这样提问: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如果不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如果同意,是否还有补充?从而激发学生思考。注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从不同侧面思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辨习惯——谨慎思考、明确思辨。
3、敢置遗——课后探讨
教学设计尽量要涵盖所有内容,设计的问题也要尽可能全面,但是,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对问题的把握和取舍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确定;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或者学生也会产生新的问题;等等。教师要把握适度原则、敢于留下某些疑问,并非是教师抛出所有问题一定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留下一些问题,等着学生去发现和解决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
总之,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有利引导。教师宛若帆船上的那一张帆,帆船能航行多远,帆起到莫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