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读黄全愈写的《培养智慧的孩子》一书中有这样的两段话引起我的思考:
一是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也是美国宪法的起草者 说:“世事变得如此的不平等是因为用平等的方式对待不平等的人。”
二是“是应该特殊地对待每个人,还是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人?”
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在认知方法、认知发展和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还是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如果进行分层施教,在集体授课制下,每班的学生人数又较多,我们也会经常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比如分层施教是否会认为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如何界定哪些学生基础好,哪些学生基础差?基础差的学生总是回答简单问题、做简单作业,是不是永远不会提高?针对以上问题,我从2006级学生高一入校开始,一直对学生进行分层施教的教学研究,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发现只要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原有基础、认知水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非常了解,同时潜心研究分层施教的各个环节,以上的顾虑都可以避免,并在教学实效性方面取得进步,借此机会与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以分层布置作业作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分层施教。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更加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创新,但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往往被忽视,作业的功能还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把作业当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我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坚持个性差异,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作业链,建立作业“超市”,把每天的作业分成A、B、C三个层次,A是基础题,适合基础较弱的学生完成,并要求做课本相应习题;B是中档题,中等学生可以选择做A和B;C是偏难题或开放题,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在A档和B档中自己选择适量的题目并完成C档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本章节的掌握情况和课余时间进行自由选择,教师只是规定必须完成的量。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搞题海战术。教师在精选习题时要保证每个习题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学生做完后能从此题中总结一类题的通法,以达到以一代十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使学困生更加关注基础,量力而行,不必为每天完不成作业或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某科作业而烦恼;优秀的学生对于已经很熟悉的基础题或中档题完全可以放掉,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水平完成A档和B档中不太熟悉的题目,并进行适当的拔高,思维能力大大增强;中档学生也不甘落后,以前他们不敢冒尖,总是不自信,有了分层布置作业后,对于C档题也敢于尝试了,主要是班内的交流和研究的气氛更加热烈了!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我还经常变换作业形式。A档作业基础题后可以让学生思考:“本节知识都有哪些基础题型?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有哪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B档作业经常设计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C档作业多以开放题形式出现,或让学生自己编题,提高层次。一章或一个单元结束后,让学生以程序框图的形式写知识结构体系,培养整体思维,好的进行展览交流。
分层布置作业采用全批全改的形式,作业的评价要结合作业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基础较弱的学生只要能做好A档题,我也会给他打满分,写个“好”字;对中档学生的要求要提高一个档次,有个别学生如果我认为他可以完成C档题,我会在他作业本上写到:“我认为你可以试试C档题,相信你能做出来!”即使他只做了一半,我也会对他给予肯定,并指出不足之处;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更加“苛刻”,如果他们基础题出错,我会狠批他们;如果他们的方法不好,我会让他们“再想想,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只有当他们的作业真的达到我的要求,才会给他们满分,对这类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防止他们过分骄傲。
分层次布置作业不是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而是把作业设计成不同的档次,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基础弱的学生也不是总做基础题,根据对各章节的掌握情况自由选择,一旦做出高档次的题会感到更加自信,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个别C档题有些学生不会做,我主要是在班内培养“小老师”,让他们辅导基础较弱的学生,在课上讲解C档题。
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只有当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时才是真正的成功。我一直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凡讲过的题绝不讲第二遍,如果有学生问我同一个题目,我会告诉他你去找xxx,让他给你讲一遍。后者如果能把此题讲明白,自己的能力一定会又提升一节。我认为老师有时候也可以在学生面前“示弱”,有时我会告诉他们“这题我不会,你们想吧!”或者说:“我认为我的方法笨了,你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样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以超过我为荣。高一学生刚入校,我就开始物色数学尖子生,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能力的搞数学竞赛,聘任他们为数学老师助理,给大家解决数学问题,辅导学困生。
其次,课堂是分层施教的主阵地。
课堂应该是“群言堂”,教师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课堂不应是少数“高材生”的“才艺表演”,对优秀学生固然要让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那些被遗望的角落——低层次的学生,也许他们在课堂中或默默不语,或注意力转移,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有自己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起点低,坡度缓,落点高”的原则,在设定教学目标和课堂提问等方面狠下功夫,让低层次的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要点,掌握基本技能应用;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教会学生抓关键字,并在此处设计判断题、辨析题帮助理解,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经常设计一些陷阱让易马虎的学生往里跳,再让其他同学把他捞上来,这样他会记忆深刻,减少思维的盲目性;有些学生计算能力差,我就经常在课前五分钟进行热身训练,吓唬他们:30秒给我答案,赶快动起来!高层次的学生以分析、综合、评价和拓展视野、发展特长为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分层施教的过程中,可遵循低层学生扶着走,中层学生小步走,高层学生主动走,各层学生都在走的原则。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主要方式,精心备课,把每一个数学问题设计成不同的梯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夯实基础,循序渐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满足感。教师的课堂评价更重要,主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让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我能行”。尤其是当一位基础较弱的学生非常圆满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我们会立刻送上一句“这题你做的真漂亮!”学生的自信心会倍感提升。
最后,在《培养智慧的孩子》一书中还有一句话我想与大家一起分享:给猴子一棵树,给老虎一座山,给骏马一片草原,给鱼儿一条河流;这样你才会得到一只生机勃勃的猴子,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
一是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也是美国宪法的起草者 说:“世事变得如此的不平等是因为用平等的方式对待不平等的人。”
二是“是应该特殊地对待每个人,还是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人?”
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在认知方法、认知发展和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还是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如果进行分层施教,在集体授课制下,每班的学生人数又较多,我们也会经常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比如分层施教是否会认为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如何界定哪些学生基础好,哪些学生基础差?基础差的学生总是回答简单问题、做简单作业,是不是永远不会提高?针对以上问题,我从2006级学生高一入校开始,一直对学生进行分层施教的教学研究,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发现只要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原有基础、认知水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非常了解,同时潜心研究分层施教的各个环节,以上的顾虑都可以避免,并在教学实效性方面取得进步,借此机会与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以分层布置作业作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分层施教。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更加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创新,但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往往被忽视,作业的功能还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把作业当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我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坚持个性差异,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作业链,建立作业“超市”,把每天的作业分成A、B、C三个层次,A是基础题,适合基础较弱的学生完成,并要求做课本相应习题;B是中档题,中等学生可以选择做A和B;C是偏难题或开放题,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在A档和B档中自己选择适量的题目并完成C档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本章节的掌握情况和课余时间进行自由选择,教师只是规定必须完成的量。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搞题海战术。教师在精选习题时要保证每个习题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学生做完后能从此题中总结一类题的通法,以达到以一代十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使学困生更加关注基础,量力而行,不必为每天完不成作业或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某科作业而烦恼;优秀的学生对于已经很熟悉的基础题或中档题完全可以放掉,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水平完成A档和B档中不太熟悉的题目,并进行适当的拔高,思维能力大大增强;中档学生也不甘落后,以前他们不敢冒尖,总是不自信,有了分层布置作业后,对于C档题也敢于尝试了,主要是班内的交流和研究的气氛更加热烈了!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我还经常变换作业形式。A档作业基础题后可以让学生思考:“本节知识都有哪些基础题型?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有哪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B档作业经常设计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C档作业多以开放题形式出现,或让学生自己编题,提高层次。一章或一个单元结束后,让学生以程序框图的形式写知识结构体系,培养整体思维,好的进行展览交流。
分层布置作业采用全批全改的形式,作业的评价要结合作业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基础较弱的学生只要能做好A档题,我也会给他打满分,写个“好”字;对中档学生的要求要提高一个档次,有个别学生如果我认为他可以完成C档题,我会在他作业本上写到:“我认为你可以试试C档题,相信你能做出来!”即使他只做了一半,我也会对他给予肯定,并指出不足之处;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更加“苛刻”,如果他们基础题出错,我会狠批他们;如果他们的方法不好,我会让他们“再想想,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只有当他们的作业真的达到我的要求,才会给他们满分,对这类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防止他们过分骄傲。
分层次布置作业不是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而是把作业设计成不同的档次,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基础弱的学生也不是总做基础题,根据对各章节的掌握情况自由选择,一旦做出高档次的题会感到更加自信,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个别C档题有些学生不会做,我主要是在班内培养“小老师”,让他们辅导基础较弱的学生,在课上讲解C档题。
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只有当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时才是真正的成功。我一直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凡讲过的题绝不讲第二遍,如果有学生问我同一个题目,我会告诉他你去找xxx,让他给你讲一遍。后者如果能把此题讲明白,自己的能力一定会又提升一节。我认为老师有时候也可以在学生面前“示弱”,有时我会告诉他们“这题我不会,你们想吧!”或者说:“我认为我的方法笨了,你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样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以超过我为荣。高一学生刚入校,我就开始物色数学尖子生,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能力的搞数学竞赛,聘任他们为数学老师助理,给大家解决数学问题,辅导学困生。
其次,课堂是分层施教的主阵地。
课堂应该是“群言堂”,教师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课堂不应是少数“高材生”的“才艺表演”,对优秀学生固然要让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那些被遗望的角落——低层次的学生,也许他们在课堂中或默默不语,或注意力转移,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有自己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起点低,坡度缓,落点高”的原则,在设定教学目标和课堂提问等方面狠下功夫,让低层次的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要点,掌握基本技能应用;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教会学生抓关键字,并在此处设计判断题、辨析题帮助理解,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经常设计一些陷阱让易马虎的学生往里跳,再让其他同学把他捞上来,这样他会记忆深刻,减少思维的盲目性;有些学生计算能力差,我就经常在课前五分钟进行热身训练,吓唬他们:30秒给我答案,赶快动起来!高层次的学生以分析、综合、评价和拓展视野、发展特长为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分层施教的过程中,可遵循低层学生扶着走,中层学生小步走,高层学生主动走,各层学生都在走的原则。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主要方式,精心备课,把每一个数学问题设计成不同的梯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夯实基础,循序渐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满足感。教师的课堂评价更重要,主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让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我能行”。尤其是当一位基础较弱的学生非常圆满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我们会立刻送上一句“这题你做的真漂亮!”学生的自信心会倍感提升。
最后,在《培养智慧的孩子》一书中还有一句话我想与大家一起分享:给猴子一棵树,给老虎一座山,给骏马一片草原,给鱼儿一条河流;这样你才会得到一只生机勃勃的猴子,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