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月至8月,北京海淀博物馆展出了来自颐和园的60多件家具。这些“皇室遗珍”绝大部分工精艺美、皇家气韵浓厚,体现了明清家具制作的最高水平,也是皇家园林深厚文化的缩影。然而,在这些缩影中却有两把“别扭”的椅子。
其中一件是“明黄花梨南官帽禅椅”。其形体硕大、主体结构疏朗,应为目前所见存世的明黄花梨南官帽椅中尺寸最大的一个。不过,笔者对这把“明黄花梨南官帽禅椅”有三点疑问:
第一,厚重的搭脑尺寸过大,其中部造型跃起过高,此造型在以往所见的南官帽椅中从未出现过。
第二,搭脑和靠背板衔接不协调:搭脑上凸和靠背板下垂均尺寸过度,风格笨拙突兀,与此椅委婉舒展的整体风格相违背。
第三,此椅通体采用黄花梨制作,然硕大的靠背板颜色和纹理却不是黄花梨,更像染了色的紫属花梨(俗称草花梨)。
另外一把“黄花梨素面灯挂椅”的问题与“明黄花梨南官帽禅椅”类似:
第一,靠背板仿佛装反了。搭脑下本应向后弯曲的部位反向前凸起;靠背板与椅盘衔接的下端应向前突出的“托腰”却向后弯曲,完全违背明式家具靠背板呼应人体脊椎“S”曲线设计的惯例。
第二,搭脑造型呆滞,其与靠背板衔接的转弯处额外出现两个淤垂臃肿的凸起,违背明式家具线条流畅的要求,与其婉约之美格格不入。
第三,此椅主体材料采用黄花梨,靠背板却也生硬地采用了一块疑似紫檀的材料,同样不符合明式家具用材惯例。
作为皇室家具,如此做法不免让人心生疑问。况且在已知的明式家具做法中,这两把椅子的造型手法及材料运用罕有先例。
按照明清时期的家具设计原理,一把椅子,若搭脑丢失,靠背板、联帮棍、扶手也易丢失,因为这几个部件都受搭脑安装牵制。那么,“明黄花梨南官帽禅椅”搭脑过于硕大且与靠背板连接不协调,与整椅格调格格不入,很有可能原搭脑丢失,现存搭脑为修复时后配。而搭脑后配就保不齐靠背板也是后配的。
众所周知,紫属花梨即草花梨的流行是在清末及民国时期。因此材料多出大材,旧时修复家具的庸匠针对黄花梨家具上丢失的较大部件,便常采用此材料冒充补配。在一款名贵的黄花梨椅子上突然出现一大块草花梨靠背板—另一把“黄花梨素面灯挂椅”问题与此雷同,想必与颐和园历史上几经劫难有关,或许这是在经历劫难后通过不正确的修复所致。
据史料记载,颐和园遭遇八国联军掠夺时,很多家具被破坏或掠走。慈禧太后大寿时重修颐和园,有的家具因零部件丢失而重新装配,这算是较好的结局。更为糟糕的是,有些家具干脆被抢走,无奈需从民间另外采买,一些家具不免鱼龙混杂。可能有的椅子搭脑及靠背板丢失,工匠就找了另外一把椅子上的搭脑安装。因没有完整的黄花梨靠背板与之相配,就用一大块草花梨板取而代之了。
就是这样,良莠不齐的椅子被买办送进颐和园,造成今天看到的古家具展上有“别扭”的椅子。其实,这种草率无奈的修复方法在旧家具修复史上也是常见的现象。
同理,违背人体脊椎“S”曲线的“黄花梨素面灯挂椅”,在修复中也可能因找不到原件而使用其他家具遗留的靠背板拼装而成,这正应了旧京鲁班馆老匠师的行话—“插帮车”活,即用散装零部件混搭拼揍成的劣质家具。
盛世出精品,乱世多磨难。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不但给百姓带来伤害,而且珍贵文物更是难逃厄运。部件的丢失、损坏是常见现象。只是,家具遭到破坏,修复者在复原时不应背离复原法则,应尊重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的修复原则,这才是传承文化的根本。但上述两把古董座椅,因制式和材料与明清古家具做法相悖,所以看起来别别扭扭。
以上述两把椅子为鉴,收藏爱好者鉴定或欣赏古家具,除了要看材料之外,更应注重个中部件的制式及造型。因为家具的造型及制作方法都蕴含着一个历史时期的工艺特色。依据这些原则,或可看出相关纰漏。历史并不掩藏真相,“皇室遗珍”也不愧殊名。只是,后来的修复者不能尊重原作,是手艺不精或对明清家具文化的理解不深刻有关。此文不妥之处,还望专业人士分析指正。
其中一件是“明黄花梨南官帽禅椅”。其形体硕大、主体结构疏朗,应为目前所见存世的明黄花梨南官帽椅中尺寸最大的一个。不过,笔者对这把“明黄花梨南官帽禅椅”有三点疑问:
第一,厚重的搭脑尺寸过大,其中部造型跃起过高,此造型在以往所见的南官帽椅中从未出现过。
第二,搭脑和靠背板衔接不协调:搭脑上凸和靠背板下垂均尺寸过度,风格笨拙突兀,与此椅委婉舒展的整体风格相违背。
第三,此椅通体采用黄花梨制作,然硕大的靠背板颜色和纹理却不是黄花梨,更像染了色的紫属花梨(俗称草花梨)。
另外一把“黄花梨素面灯挂椅”的问题与“明黄花梨南官帽禅椅”类似:
第一,靠背板仿佛装反了。搭脑下本应向后弯曲的部位反向前凸起;靠背板与椅盘衔接的下端应向前突出的“托腰”却向后弯曲,完全违背明式家具靠背板呼应人体脊椎“S”曲线设计的惯例。
第二,搭脑造型呆滞,其与靠背板衔接的转弯处额外出现两个淤垂臃肿的凸起,违背明式家具线条流畅的要求,与其婉约之美格格不入。
第三,此椅主体材料采用黄花梨,靠背板却也生硬地采用了一块疑似紫檀的材料,同样不符合明式家具用材惯例。
作为皇室家具,如此做法不免让人心生疑问。况且在已知的明式家具做法中,这两把椅子的造型手法及材料运用罕有先例。
按照明清时期的家具设计原理,一把椅子,若搭脑丢失,靠背板、联帮棍、扶手也易丢失,因为这几个部件都受搭脑安装牵制。那么,“明黄花梨南官帽禅椅”搭脑过于硕大且与靠背板连接不协调,与整椅格调格格不入,很有可能原搭脑丢失,现存搭脑为修复时后配。而搭脑后配就保不齐靠背板也是后配的。
众所周知,紫属花梨即草花梨的流行是在清末及民国时期。因此材料多出大材,旧时修复家具的庸匠针对黄花梨家具上丢失的较大部件,便常采用此材料冒充补配。在一款名贵的黄花梨椅子上突然出现一大块草花梨靠背板—另一把“黄花梨素面灯挂椅”问题与此雷同,想必与颐和园历史上几经劫难有关,或许这是在经历劫难后通过不正确的修复所致。
据史料记载,颐和园遭遇八国联军掠夺时,很多家具被破坏或掠走。慈禧太后大寿时重修颐和园,有的家具因零部件丢失而重新装配,这算是较好的结局。更为糟糕的是,有些家具干脆被抢走,无奈需从民间另外采买,一些家具不免鱼龙混杂。可能有的椅子搭脑及靠背板丢失,工匠就找了另外一把椅子上的搭脑安装。因没有完整的黄花梨靠背板与之相配,就用一大块草花梨板取而代之了。
就是这样,良莠不齐的椅子被买办送进颐和园,造成今天看到的古家具展上有“别扭”的椅子。其实,这种草率无奈的修复方法在旧家具修复史上也是常见的现象。
同理,违背人体脊椎“S”曲线的“黄花梨素面灯挂椅”,在修复中也可能因找不到原件而使用其他家具遗留的靠背板拼装而成,这正应了旧京鲁班馆老匠师的行话—“插帮车”活,即用散装零部件混搭拼揍成的劣质家具。
盛世出精品,乱世多磨难。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不但给百姓带来伤害,而且珍贵文物更是难逃厄运。部件的丢失、损坏是常见现象。只是,家具遭到破坏,修复者在复原时不应背离复原法则,应尊重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的修复原则,这才是传承文化的根本。但上述两把古董座椅,因制式和材料与明清古家具做法相悖,所以看起来别别扭扭。
以上述两把椅子为鉴,收藏爱好者鉴定或欣赏古家具,除了要看材料之外,更应注重个中部件的制式及造型。因为家具的造型及制作方法都蕴含着一个历史时期的工艺特色。依据这些原则,或可看出相关纰漏。历史并不掩藏真相,“皇室遗珍”也不愧殊名。只是,后来的修复者不能尊重原作,是手艺不精或对明清家具文化的理解不深刻有关。此文不妥之处,还望专业人士分析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