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带钩是最常见的玉带饰,战国早期开始流行,样式也有多种。从使用的情况来看,带钩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横钩,用来系结绦带;另外一种是纵钩,使用时钩头向下,钩挂其他物品。
元、明、清三代玉带钩大量出现,这一时期的玉带钩完成了由实用器向玩赏器的转变。其总体特征为大量使用动植物造型,采用浮雕、透雕技法。选材讲究,构图精当,造型优美,雕琢技艺高超。纹饰寄托了人们渴求福、禄、寿、喜等美好的愿望,体现出复杂的人文内涵。钩首多为龙头,钩体常雕蟠螭,龙螭组合最为流行。因螭是龙的九子之一,故这类龙带钩有“苍龙教子”的含义。
然而,虽同为龙首玉带钩,但不同时期却也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
元代龙纹玉带钩龙形钩首扁而长,头、面平整。龙颈从侧面看较宽阔。五官短而靠前,大眉压大眼,向前平视。龙嘴闭口为多,嘴形也有微张状,口部上下较平直。口沿雕刻两排整齐的龙牙,也有的没有龙牙,只用一条阴刻线表示闭口。毛发飘逸、整齐,很长,到钩身的三分之一左右。毛发细长、飘逸,有的两绺,有的三绺。钩面蟠螭双肩上耸,紧贴钩面,趴着没精神。前足前伸,后足一弓一伸呈爬行状。螭头有的向钩尾。钩头与钩面的距离,一般来说元代要比明清稍远。钩钮矮而紧贴钩背,钮为圆形、腰圆形、银锭形、鼻形等,以鼻形最具元代特征。
明代龙纹玉带钩龙形钩首较短而厚,头顶隆起。龙颈较元代窄。鼻梁下凹,龙眼圆凸,如同虾眼。龙张口为多,嘴巴呈斜直状,露牙也只是上下两颗。龙嘴口角线开口大而深,吻部斜杀明显。龙发很短,一般在背后,只露出一两撮发尖,也有一、二、三绺的。钩面蟠螭四肢撑着,开始站立呈腾空之势,螭头均向钩首。螭龙距钩首距离较元代同类器有所拉近。钩钮有圆形、椭圆形、方形等。
清代的带钩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文人雅士的把玩之物,而非实用器,故钩首和钩身的螭之间的空间缩小,钩身的螭雕得很高。清代龙纹玉带钩龙形钩首头更短,出现了圆顶状的高额,似馒头隆起。龙颈较元代更狭窄。龙眼与龙嘴与明代大致相同,眼凸现,嘴的口部上下微倾斜,给人以凶悍威猛之感。龙发更少更短,甚至不画毛发。钩面蟠螭腾空而拉大了腹面的空间,螭头圆而披长发,较图案化,与明代器亦有区别。清代晚期,蟠螭整个形象似乎很笨拙,无神韵。龙螭首大颈粗,螭虎神情呆板,常见扁平三尾。
元、明、清三代玉带钩大量出现,这一时期的玉带钩完成了由实用器向玩赏器的转变。其总体特征为大量使用动植物造型,采用浮雕、透雕技法。选材讲究,构图精当,造型优美,雕琢技艺高超。纹饰寄托了人们渴求福、禄、寿、喜等美好的愿望,体现出复杂的人文内涵。钩首多为龙头,钩体常雕蟠螭,龙螭组合最为流行。因螭是龙的九子之一,故这类龙带钩有“苍龙教子”的含义。
然而,虽同为龙首玉带钩,但不同时期却也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
元代龙纹玉带钩龙形钩首扁而长,头、面平整。龙颈从侧面看较宽阔。五官短而靠前,大眉压大眼,向前平视。龙嘴闭口为多,嘴形也有微张状,口部上下较平直。口沿雕刻两排整齐的龙牙,也有的没有龙牙,只用一条阴刻线表示闭口。毛发飘逸、整齐,很长,到钩身的三分之一左右。毛发细长、飘逸,有的两绺,有的三绺。钩面蟠螭双肩上耸,紧贴钩面,趴着没精神。前足前伸,后足一弓一伸呈爬行状。螭头有的向钩尾。钩头与钩面的距离,一般来说元代要比明清稍远。钩钮矮而紧贴钩背,钮为圆形、腰圆形、银锭形、鼻形等,以鼻形最具元代特征。
明代龙纹玉带钩龙形钩首较短而厚,头顶隆起。龙颈较元代窄。鼻梁下凹,龙眼圆凸,如同虾眼。龙张口为多,嘴巴呈斜直状,露牙也只是上下两颗。龙嘴口角线开口大而深,吻部斜杀明显。龙发很短,一般在背后,只露出一两撮发尖,也有一、二、三绺的。钩面蟠螭四肢撑着,开始站立呈腾空之势,螭头均向钩首。螭龙距钩首距离较元代同类器有所拉近。钩钮有圆形、椭圆形、方形等。
清代的带钩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文人雅士的把玩之物,而非实用器,故钩首和钩身的螭之间的空间缩小,钩身的螭雕得很高。清代龙纹玉带钩龙形钩首头更短,出现了圆顶状的高额,似馒头隆起。龙颈较元代更狭窄。龙眼与龙嘴与明代大致相同,眼凸现,嘴的口部上下微倾斜,给人以凶悍威猛之感。龙发更少更短,甚至不画毛发。钩面蟠螭腾空而拉大了腹面的空间,螭头圆而披长发,较图案化,与明代器亦有区别。清代晚期,蟠螭整个形象似乎很笨拙,无神韵。龙螭首大颈粗,螭虎神情呆板,常见扁平三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