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钩传千年 螭龙各不同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m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带钩是最常见的玉带饰,战国早期开始流行,样式也有多种。从使用的情况来看,带钩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横钩,用来系结绦带;另外一种是纵钩,使用时钩头向下,钩挂其他物品。
  元、明、清三代玉带钩大量出现,这一时期的玉带钩完成了由实用器向玩赏器的转变。其总体特征为大量使用动植物造型,采用浮雕、透雕技法。选材讲究,构图精当,造型优美,雕琢技艺高超。纹饰寄托了人们渴求福、禄、寿、喜等美好的愿望,体现出复杂的人文内涵。钩首多为龙头,钩体常雕蟠螭,龙螭组合最为流行。因螭是龙的九子之一,故这类龙带钩有“苍龙教子”的含义。
  然而,虽同为龙首玉带钩,但不同时期却也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
  元代龙纹玉带钩龙形钩首扁而长,头、面平整。龙颈从侧面看较宽阔。五官短而靠前,大眉压大眼,向前平视。龙嘴闭口为多,嘴形也有微张状,口部上下较平直。口沿雕刻两排整齐的龙牙,也有的没有龙牙,只用一条阴刻线表示闭口。毛发飘逸、整齐,很长,到钩身的三分之一左右。毛发细长、飘逸,有的两绺,有的三绺。钩面蟠螭双肩上耸,紧贴钩面,趴着没精神。前足前伸,后足一弓一伸呈爬行状。螭头有的向钩尾。钩头与钩面的距离,一般来说元代要比明清稍远。钩钮矮而紧贴钩背,钮为圆形、腰圆形、银锭形、鼻形等,以鼻形最具元代特征。
  明代龙纹玉带钩龙形钩首较短而厚,头顶隆起。龙颈较元代窄。鼻梁下凹,龙眼圆凸,如同虾眼。龙张口为多,嘴巴呈斜直状,露牙也只是上下两颗。龙嘴口角线开口大而深,吻部斜杀明显。龙发很短,一般在背后,只露出一两撮发尖,也有一、二、三绺的。钩面蟠螭四肢撑着,开始站立呈腾空之势,螭头均向钩首。螭龙距钩首距离较元代同类器有所拉近。钩钮有圆形、椭圆形、方形等。
  清代的带钩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文人雅士的把玩之物,而非实用器,故钩首和钩身的螭之间的空间缩小,钩身的螭雕得很高。清代龙纹玉带钩龙形钩首头更短,出现了圆顶状的高额,似馒头隆起。龙颈较元代更狭窄。龙眼与龙嘴与明代大致相同,眼凸现,嘴的口部上下微倾斜,给人以凶悍威猛之感。龙发更少更短,甚至不画毛发。钩面蟠螭腾空而拉大了腹面的空间,螭头圆而披长发,较图案化,与明代器亦有区别。清代晚期,蟠螭整个形象似乎很笨拙,无神韵。龙螭首大颈粗,螭虎神情呆板,常见扁平三尾。
其他文献
关于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将传统与现代进行交织和碰撞的问题,在中国已被讨论了数千年,早在《尚书·盘庚上》中便已有:“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一语,这一观点直至清代仍在文人的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过,关于传统之旧与现代之新的衡量标准并非亘古不变,随着时代车轮的隆隆前行,故人眼中的“现代”早已成为时人所谓的“传统”,特别是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当下”,信息交流分外发达,从“现代”变为“传统”往往只有一步
期刊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都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6月14日至7月14日在江苏常州博物馆举办的“常州留青竹刻精品展”,不仅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也对常州竹刻这一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推动作用。  笔者为该项目惟一国家级传承人,对常州竹刻的发展情况历历在目。看到今天这样的大好形势,心情激动,自然唤起我许多回忆,最使我难忘的是在刻竹苦途中遇到的几位贵人。  来自北方的爱竹人  1977年,我
期刊
“每次看到艺术家受骗或者陷入纠纷,都感觉很郁闷……到底是我们搞艺术的人太年轻、太纯真,还是这个社会太复杂、太险恶?这样的事件到底应该由谁来负责呢?”  这是近日HIHEY维权事件经媒体曝光后,一位艺术院校的网友在网络讨论中的留言。实际上,这一担忧也道出了绝大部分“圈内人”的心声,尤其是那些新生代、市场地位尚不成熟的艺术家。同时,也在无形中折射出一个现实—当习惯了“野生状态”的艺术家遭遇严肃的法律,
期刊
钢琴收藏一直以来都是少有人从事和接触的领域。钢琴作为古典家具、艺术品、乐器的完美结合,因其过强的专业性,一直是相对冷僻的收藏门类,钢琴的制造、结构、保养、选购等方面的技术和知识也不大为人所知。不过,在当下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对孩子的音乐教育,而且家中拥有一架钢琴更能彰显文艺气息,因此钢琴作为一个收藏类别开始逐渐走进富裕家庭。一架历史悠久、造型精美绝伦的钢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本身的艺术价值
期刊
北京匡时拍卖公司在6月4日的春拍中,林散之赠予南京栖霞寺的《草书十一言联》以644万元成交,创下了林散之书法拍卖的最高记录。然而,这副对联的“出身”却引起了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玄奘寺负责人传真法师的质疑,认为栖霞寺有人“盗卖”这副对联,并向相关部门举报。一时间,林散之的《草书十一言联》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7月24日,南京佛教协会给出了确定的答复:林散之为南京栖霞寺所写的对联仍在寺内,保存完好
期刊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面对中秋佳节之圆月美景,南宋词人范成大发出过这样的感悟。中秋赏月,成就了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共鸣。自南北朝萌发赏月习俗伊始,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这些情景,在自古以来的中国古画中就有鲜明的体现。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过赏月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而在唐李白的《月下独酌》中,赏月的诗句有了更生动的
期刊
这件明洪武剔红花卉纹盏托,纹饰精雅,雕工娴熟,集明初官作众艺之大成,稀世佳器无疑。此御出之品,缘结三帝,尽皆赏惜,尤为难得。大明一朝,官作源源未绝,时逢帝王更迭,前朝旧器多有遗存。雕漆等器,费时费工,弥足珍贵,方可世代递传。此件盏托,始制洪武,永乐一朝,镌以年款,款纤如针,后至宣德,继以本朝金款覆之。  永、宣二帝,善艺好雅,在位数十载,所制珍品美器无数,名扬古今。署永、宣年款者,多有佳器,然洪武
期刊
由于祥瑞被用来表达某种政治企图或理想,因此整个社会,无论是朝廷还是民众,都对祥瑞文化充满了热爱,而一些祥瑞题材也被运用到陶瓷、玉器及服饰等人们日常所需物品的装饰内容中,位于湘江中下游的唐代长沙窑便是其中一例。  釉下彩绘多祥瑞  与长沙窑瓷上的其他装饰题材表现手法一样,祥瑞题材在长沙窑瓷上的运用主要也是以釉下彩绘、雕塑及模印贴花为主,其装饰内容以动物类居多,比如龙、凤凰、狮子及鹿等。  釉下彩绘是
期刊
明代以后,在壁画、地画、雕塑、版画、工艺美术等作品中开始流行一种称为“博古图”的装饰图案。尤其是在工艺美术领域中的陶瓷、织绣、金工、漆器、木雕、砖雕等器物纹样上大量运用,那么纹样中大量出现的“博古图”像是源于何处呢?  两种类型  “博古图”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人物故事画。纹样中出现的人物故事画较之明代卷轴博古图更加丰富,出现了帝王和宫女等鉴藏主体。这类“博古图”主要是以明代卷轴画为粉本,并夹杂着
期刊
明清以来,随着文人印的兴起,书画与印章的结合日益紧密,印借画而抒情,画凭印而显致。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作为近现代中国书画的大家,他们也是治印名家,他们在治印方面的造诣,也极好地阐释了中国书画的特质。  技高而貌朴  今年是吴昌硕诞辰170周年,大家都在纪念他。一位艺术家去世已经八九十年了,后人不但没有淡忘他,反而越发缅怀,这不是谁都能够做到的,可见艺术能够深入人心,可以历久弥新。  以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