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辅导员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在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合理量化问题、专业化建设问题以及制度化标准问题。本文将探讨以上三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建议。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工作问题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跟随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变化,我国在近些年来尤其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坚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
高校辅导员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最直接管理者,在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高校都只是关注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而忽略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过于复杂和繁琐,缺少专门的评定标准和统一要求,工作方法也缺乏相关辅导和培训,辅导员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方式进行着学生的管理和辅导工作。然而,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只是自身的原因,而更是学校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因此,高校应该意识到辅导员团体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必要性,引起一定的关注,找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来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笔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发现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会继续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第一,辅导员队伍的合理量化问题。根据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精神,高校辅导员的人数设置与学生总数的人数应以1∶200为最低界限,这个数字是在相关的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而得出的,因此为国家引用作为一个量化的标准。然而,在许多高校,尤其是招生人数众多的大众院系和专业,辅导员的数量远远低于这一标准。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辅导员的数量少而所负责的学生数量较多,以至于辅导员和学生的交流和了解不够,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增加,只能通过委派学生干部的工作方法来开展工作。由此,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会被拉开,与学生的交流也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
第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问题。我国对于辅导员的学历要求是大学本科及以上。然而,对于专业要求没有具体的规定。因此,各个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五花八门,其中诸多辅导员的自身专业背景与所负责的学生团体的专业不相关,由此造成了辅导员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因此也就不能较好的对学生负责,合理开展辅导和引导工作。
第三,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含糊不清,缺乏制度化标准,这是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3]。在不少高校,辅导员只是对某一个或者某几个领导负责,而学校却缺乏相关方面的制度规定和统一标准要求。因此,很多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只是注意自己在领导面前的表现,而对关心和对学生负责等方面不甚关心。缺少制度化规定和引导,使得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不明了,工作热情不高,甚至把工作分派给学生干部,自己成了一个中介者,完成任务即可,不会主动地关心学生,为学生着想。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对策研究
鉴于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所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并提出以下对策,希望对辅导员的工作有所帮助。
第一,辅导员队伍合理量化。各个高校在辅导员人数设置上应该注意,坚持辅导员的人数与所负责的学生人数之比以1∶200为界限,不要低于这一标准[4]。对于学生人数较多的院系和专业,需要按照这个人数比标准多设置几名辅导员,把学生分成若干班级,每个辅导员负责几个班级,由此来实现辅导员人数的合理量化。
第二,关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高校在设置辅导员的时候,最好招聘本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的人才来担任辅导员,这样能使得辅导员以过来人的身份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工作[5]。此外,也可以设置非本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辅导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辅导员开始工作之初,需要学校对他们进行相关专业和背景知识培训,使得他们做好适应本专业基本常识的准备。
第三,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制度化和标准化。高校应该在做好相关咨询和调查的基础上出台自己的制度和标准,以此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使辅导员对所负责的工作内容更加明了。
【参考文献】
[1]江丽媚.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队伍建设[D]. 广西师范大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毕晔. 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建设路径探析[D].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彭庆红. 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模式[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47-152.
[4]赵庆典,李海鹏. 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75-82.
[5]叶春桥. 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工作问题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跟随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变化,我国在近些年来尤其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坚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
高校辅导员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最直接管理者,在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高校都只是关注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而忽略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过于复杂和繁琐,缺少专门的评定标准和统一要求,工作方法也缺乏相关辅导和培训,辅导员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方式进行着学生的管理和辅导工作。然而,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只是自身的原因,而更是学校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因此,高校应该意识到辅导员团体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必要性,引起一定的关注,找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来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笔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发现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会继续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第一,辅导员队伍的合理量化问题。根据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精神,高校辅导员的人数设置与学生总数的人数应以1∶200为最低界限,这个数字是在相关的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而得出的,因此为国家引用作为一个量化的标准。然而,在许多高校,尤其是招生人数众多的大众院系和专业,辅导员的数量远远低于这一标准。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辅导员的数量少而所负责的学生数量较多,以至于辅导员和学生的交流和了解不够,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增加,只能通过委派学生干部的工作方法来开展工作。由此,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会被拉开,与学生的交流也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
第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问题。我国对于辅导员的学历要求是大学本科及以上。然而,对于专业要求没有具体的规定。因此,各个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五花八门,其中诸多辅导员的自身专业背景与所负责的学生团体的专业不相关,由此造成了辅导员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因此也就不能较好的对学生负责,合理开展辅导和引导工作。
第三,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含糊不清,缺乏制度化标准,这是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3]。在不少高校,辅导员只是对某一个或者某几个领导负责,而学校却缺乏相关方面的制度规定和统一标准要求。因此,很多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只是注意自己在领导面前的表现,而对关心和对学生负责等方面不甚关心。缺少制度化规定和引导,使得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不明了,工作热情不高,甚至把工作分派给学生干部,自己成了一个中介者,完成任务即可,不会主动地关心学生,为学生着想。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对策研究
鉴于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所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并提出以下对策,希望对辅导员的工作有所帮助。
第一,辅导员队伍合理量化。各个高校在辅导员人数设置上应该注意,坚持辅导员的人数与所负责的学生人数之比以1∶200为界限,不要低于这一标准[4]。对于学生人数较多的院系和专业,需要按照这个人数比标准多设置几名辅导员,把学生分成若干班级,每个辅导员负责几个班级,由此来实现辅导员人数的合理量化。
第二,关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高校在设置辅导员的时候,最好招聘本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的人才来担任辅导员,这样能使得辅导员以过来人的身份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工作[5]。此外,也可以设置非本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辅导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辅导员开始工作之初,需要学校对他们进行相关专业和背景知识培训,使得他们做好适应本专业基本常识的准备。
第三,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制度化和标准化。高校应该在做好相关咨询和调查的基础上出台自己的制度和标准,以此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使辅导员对所负责的工作内容更加明了。
【参考文献】
[1]江丽媚.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队伍建设[D]. 广西师范大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毕晔. 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建设路径探析[D].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彭庆红. 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模式[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47-152.
[4]赵庆典,李海鹏. 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75-82.
[5]叶春桥. 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