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是世界范围内较有影响力的评价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工具之一。自1980年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历经17年应用的基础上于1998年重新修订发行。修订版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体现了近十几年来学前教育领域的一些新变化,以及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理解的不断深入。本文试图对修订版与旧版量表进行比较分析,希望给我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的编订与完善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比较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2-0052-02
一、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概述
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是由美国北卡诺利拉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Thelma Harms 和Richard MClifford两位学者为评价2.5~5岁的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而制定的。它于1980年正式出版发行,而后在历经了17年应用的基础上于1998年发行修订版。旧量表共七大类37个评分项目。修订版的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也分为七大类,但是与旧版量表相比却有很大的差异,评分项目也从37个变为43个。
二、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修订版与旧版的对比分析
修订版量表在结构和内容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删除多余的项目,拆分归类不当的项目,合并重复的项目以及添加新的项目。这些变化渗透了学前教育领域的新观念,体现了学前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总体而言,修订版量表在表述上更加明细、清晰、合理,更好地体现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特点(旧版量表与修订版量表的详细内容请参看刘焱等人发表在学前教育研究1998年第三期的《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述评》以及刘霞发表在教育导刊2004年Z1期的《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修订版)述评》)。
第一大类(空间与设备),这一类主要用来评价幼儿所处的空间和设备是否安全适用,室内外空间的安排是否考虑到了儿童的基本需要以及儿童参与各种活动和独处的需要等。修订版与旧版对比,这一类别的变化很大,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增加了空间的概念,强调环境的整体性、开放性,而不是把环境简单的看作由家具与设备分隔出的部分区域,充分体现了把环境看作是使幼儿主动学习、发展的环境。其次,增加了“游戏活动的空间安排”,这使得对空间的评价更为完整,同时也体现了活动区对幼儿发展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另外,就是把私人空间单列为一个评分项目更加突出对幼儿的需要的满足和对幼儿个体的尊重。
第二大类(日常生活护理),从健康、安全、交流、社会交往四个维度来评价托幼机构的日常护理工作。“不仅把生活活动当作生活照料时间,也把它看作是成人与幼儿个别交往时间,丰富幼儿的学习时间。”[1]修订版与旧版对比,修订版量表充分满足幼儿个别差异,尊重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权利,如在午睡/休息中提出“对提前起床的幼儿和不睡觉的幼儿是否另有安排”,另外对教师行为的评价的表述更加细化。还有就是把健康和安全单独列出,突出了保育工作在托幼机构中的重要性。
第三大类(语言——推理),在幼儿期,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类别在修订版与旧版量表中都单独列为一类,用来考察托幼机构是否为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创设了有刺激的环境、组织了适当的活动。比起旧版量表,修订版量表在材料上要求更高,提出了图书和图片的要求,以及更加注重幼儿的主体性,鼓励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交流和自己解决问题,并重视在师幼的言语交流中发展幼儿的推理能力。
第四大类(活动),在幼儿期,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修订版与旧版对比,修订版量表的这一类是旧版量表的第四类“大小肌肉活动”和第五类“创造性活动”的有机合并。原因是大肌肉活动需要大的场地和设施,所以重新划分到第一大类,而小肌肉活动更有助于锻炼儿童的思维、培养创造性,所以与美术、音乐、表演游戏等归为一个类别,相应的又增加了自然科学活动、数学数字活动、电视电脑的使用。这一类主要的变化就是第28项“促进对多样性的认同”与旧版量表第六大类中的31项“多元文化意识”相比,修订版量表对教师的行为提出了要求,评价说明更加明晰、更具操作性,以及提出电视电脑的使用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五大类(互动),儿童进入托幼机构,也就是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他们在这一系统中与教师和同伴所建立的关系是他们在机构里所获得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早期与成人依恋关系的建立不仅是他们早期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且对其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而这些关系的建立都依赖于人际之间的互动。修订版与旧版对比,旧版量表存在的不足之一就是人际互动方面的内容较为单一,虽然旧表中列出了“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儿童与伙伴之间关系”,但是对于这方面的内容缺乏详细的质量评价标准。修订版量表力求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把互动单列为一类,旨在通过贯穿于一日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管理行为及其它的言语性或非言语性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促进儿童的人际交往及社会性的发展。
第六大类(作息制度),这一类别的变化更多体现在观念的变化上,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长时间、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对其不单作为一项评分而把它渗透在托幼机构的各个方面,是非常合理的。修订版与旧版对比,旧版量表中的第六大类下属的28项、31项、32项已分别被拆分到第一大类、第四大类和第五大类。修订版量表加入了时间的概念,从总体上对日常的活动有了日程规划。评价标准中要求动与静、户内与户外、集体与个别活动的交替,这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另外这里特别提到对残疾儿童日程安排的问题,体现了全纳教育思想。
第七大类(家长和教师),根据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观点,儿童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家长与教师作为微观系统中的人员,那么他们的发展变化也成为儿童发展变化的一个原因。与旧版量表相比,修订版量表更为重视成人的发展,特别是加大了对教师个人的发展问题的关注,修订版量表采取成人与成事相结合的方法把教师的个人发展与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师获得发展的同时,也相应促进了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的提高。
从新旧量表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新量表在旧量表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完善、特点鲜明。然而托幼机构评价量表并非尽善尽美,虽经过修订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注重过程性变量的同时忽略了班级规模、师幼比例等结构性质量的评价。因此,我们在借鉴的同时也应结合我国托幼机构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地修改和补充,从而充分发挥该量表的优势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 焱、何梦焱、李 苏、胡 娟.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述评学前教育研究,1998(3)
2 周 欣.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学前教育研究,2003(Z1)
【关键词】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比较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2-0052-02
一、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概述
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是由美国北卡诺利拉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Thelma Harms 和Richard MClifford两位学者为评价2.5~5岁的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而制定的。它于1980年正式出版发行,而后在历经了17年应用的基础上于1998年发行修订版。旧量表共七大类37个评分项目。修订版的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也分为七大类,但是与旧版量表相比却有很大的差异,评分项目也从37个变为43个。
二、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修订版与旧版的对比分析
修订版量表在结构和内容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删除多余的项目,拆分归类不当的项目,合并重复的项目以及添加新的项目。这些变化渗透了学前教育领域的新观念,体现了学前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总体而言,修订版量表在表述上更加明细、清晰、合理,更好地体现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特点(旧版量表与修订版量表的详细内容请参看刘焱等人发表在学前教育研究1998年第三期的《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述评》以及刘霞发表在教育导刊2004年Z1期的《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修订版)述评》)。
第一大类(空间与设备),这一类主要用来评价幼儿所处的空间和设备是否安全适用,室内外空间的安排是否考虑到了儿童的基本需要以及儿童参与各种活动和独处的需要等。修订版与旧版对比,这一类别的变化很大,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增加了空间的概念,强调环境的整体性、开放性,而不是把环境简单的看作由家具与设备分隔出的部分区域,充分体现了把环境看作是使幼儿主动学习、发展的环境。其次,增加了“游戏活动的空间安排”,这使得对空间的评价更为完整,同时也体现了活动区对幼儿发展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另外,就是把私人空间单列为一个评分项目更加突出对幼儿的需要的满足和对幼儿个体的尊重。
第二大类(日常生活护理),从健康、安全、交流、社会交往四个维度来评价托幼机构的日常护理工作。“不仅把生活活动当作生活照料时间,也把它看作是成人与幼儿个别交往时间,丰富幼儿的学习时间。”[1]修订版与旧版对比,修订版量表充分满足幼儿个别差异,尊重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权利,如在午睡/休息中提出“对提前起床的幼儿和不睡觉的幼儿是否另有安排”,另外对教师行为的评价的表述更加细化。还有就是把健康和安全单独列出,突出了保育工作在托幼机构中的重要性。
第三大类(语言——推理),在幼儿期,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类别在修订版与旧版量表中都单独列为一类,用来考察托幼机构是否为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创设了有刺激的环境、组织了适当的活动。比起旧版量表,修订版量表在材料上要求更高,提出了图书和图片的要求,以及更加注重幼儿的主体性,鼓励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交流和自己解决问题,并重视在师幼的言语交流中发展幼儿的推理能力。
第四大类(活动),在幼儿期,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修订版与旧版对比,修订版量表的这一类是旧版量表的第四类“大小肌肉活动”和第五类“创造性活动”的有机合并。原因是大肌肉活动需要大的场地和设施,所以重新划分到第一大类,而小肌肉活动更有助于锻炼儿童的思维、培养创造性,所以与美术、音乐、表演游戏等归为一个类别,相应的又增加了自然科学活动、数学数字活动、电视电脑的使用。这一类主要的变化就是第28项“促进对多样性的认同”与旧版量表第六大类中的31项“多元文化意识”相比,修订版量表对教师的行为提出了要求,评价说明更加明晰、更具操作性,以及提出电视电脑的使用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五大类(互动),儿童进入托幼机构,也就是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他们在这一系统中与教师和同伴所建立的关系是他们在机构里所获得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早期与成人依恋关系的建立不仅是他们早期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且对其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而这些关系的建立都依赖于人际之间的互动。修订版与旧版对比,旧版量表存在的不足之一就是人际互动方面的内容较为单一,虽然旧表中列出了“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儿童与伙伴之间关系”,但是对于这方面的内容缺乏详细的质量评价标准。修订版量表力求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把互动单列为一类,旨在通过贯穿于一日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管理行为及其它的言语性或非言语性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促进儿童的人际交往及社会性的发展。
第六大类(作息制度),这一类别的变化更多体现在观念的变化上,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长时间、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对其不单作为一项评分而把它渗透在托幼机构的各个方面,是非常合理的。修订版与旧版对比,旧版量表中的第六大类下属的28项、31项、32项已分别被拆分到第一大类、第四大类和第五大类。修订版量表加入了时间的概念,从总体上对日常的活动有了日程规划。评价标准中要求动与静、户内与户外、集体与个别活动的交替,这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另外这里特别提到对残疾儿童日程安排的问题,体现了全纳教育思想。
第七大类(家长和教师),根据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观点,儿童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家长与教师作为微观系统中的人员,那么他们的发展变化也成为儿童发展变化的一个原因。与旧版量表相比,修订版量表更为重视成人的发展,特别是加大了对教师个人的发展问题的关注,修订版量表采取成人与成事相结合的方法把教师的个人发展与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师获得发展的同时,也相应促进了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的提高。
从新旧量表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新量表在旧量表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完善、特点鲜明。然而托幼机构评价量表并非尽善尽美,虽经过修订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注重过程性变量的同时忽略了班级规模、师幼比例等结构性质量的评价。因此,我们在借鉴的同时也应结合我国托幼机构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地修改和补充,从而充分发挥该量表的优势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 焱、何梦焱、李 苏、胡 娟.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述评学前教育研究,1998(3)
2 周 欣.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学前教育研究,200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