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户外混龄游戏是幼儿园利用户外空间和自然环境,提供开放的、丰富的材料,将3—6岁不同年龄段幼儿组合在一起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相互模仿、思考、学习、挑战,是对幼儿园基本活动的一种补充。
为了开展好户外混龄游戏,我园改造了户外场地,增设了户外游戏材料,每次游戏都以班级为单位,提前在周计划中安排好。但在实践中,教师对户外游戏环境的创设、材料提供、规则制定等问题产生了困惑,由此正式开启了我园户外混龄游戏的探索。
不同年龄段幼儿对户外环境的态度和探索方法上是有差别的,在此环境下大小互动、同龄互动、师幼互动,对每个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在混龄游戏活动中,能够形成一个非常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的空间。
1.走进现场,重新认识。“如果我是孩子,我想去幼儿园哪里玩?幼儿园里有哪些材料可以游戏?”带着这样的思考,教师们走遍幼儿园的角角落落,了解园所环境中有哪些幼儿需要的、可调整的环境和游戏材料。通过盘点游戏材料,让教师对环境的布局、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存放的地点有更科学、清晰的认识。
2.优化环境,改造区域。在盘点的过程中,通过实地调研,让教师思考:“如何融入课程游戏化理念对环境进行改造和材料投放?改造的方法和路径有哪些?”根据教师的建议,幼儿园对户外环境进行了改造。
沙池区中,将沙水分离,投放丰富的玩沙工具和各类低结构材料,重引水源,引导幼儿想办法利用工具将水引入沙池;水池区内,利用现有水系进行改造,添置低结构辅助材料引发幼儿想办法引水入池,开展戏水游戏;种植园中,撤掉栅栏,包干到班,幼儿认养一株植物,投放砖头、纸笔和固定桌椅,引发幼儿自由探索;骑行区里,设置停车位、交通信号灯柱,投放各种类型的车,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的需要。
3.自选区域,确定责任。“幼儿园的户外有哪些区域?这些区域里可以开展什么游戏?”教师们合力绘制了幼儿园户外混龄游戏的区域平面图,将户外场地分成多个游戏区域,每个区域戏称为“责任田”,教师则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特长,选择自己的承包田,如:爱唱歌跳舞的小雪老师,主动承接了露天表演区;果果老师喜欢玩挑战项目,负责了攀爬区的探险游戏;豆豆老师喜欢打游戏,选择后山的CS真人野战游戏区……每位教师从区域设置、材料投放、游戏玩法等方面入手,制订了详细的游戏计划。
“当有幼儿到游戏区里,教师应该怎么做?”幼儿园通过组织教师业务学习和研讨,确定了游戏中每位教师的职责,如:游戏中教师首先要关注幼儿的安全,关注幼儿游戏过程,适时介入游戏等。
在教师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幼儿开始了解户外自主混龄游戏。
1.看一看:材料在哪里
不论是环境的创设还是材料投放,最终目标是促进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开展。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并产生兴趣,教师带着幼儿走进户外游戏区域,对各区域的材料进行现场了解,知道各个玩具柜里分门别类地储存着哪些材料。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回答,如:材料在哪?(随处都有)我可以去哪里玩?(任何游戏区域)想玩什么都可以吗?(可以,但要学会游戏后物归原处)。
2.谈一谈:我想怎么玩
教师告诉幼儿:即将进行混班游戏了,幼儿园户外每个区域都可以玩,所有的材料都可以自己选择。但可能跟你一起玩游戏的是小班的弟弟、妹妹,在玩游戏的时候要怎么做?幼儿听到这个消息无比兴奋,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想带着小弟弟一起去玩探险游戏,我在前面领头,带着他;我要找一个小妹妹,表演舞蹈给她看,也可以教会她跟我一起表演……
3.定一定:游戏的规则
为了让户外混龄游戏更好地开展,教师通过谈话的方式,介绍户外游戏的区域玩法,与幼儿共同商量游戏规则,告知游戏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并鼓励幼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游戏规则画出来,张贴在游戏区域的入口处。
另外,家长的认同与支持是家园共育的重要支撑,为了确保幼儿混龄游戏顺利开展,教师在班级群里与家长进行了微型家园交流会。通过观看“日本孩子的体能锻炼”“其他园所幼儿混龄游戏的场景”视频,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开展混龄游戏的目的,充分感受混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
户外混龄游戏初期,教师反复叮嘱幼儿安全事项,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而幼儿因为选择空间大,又能自由结伴活动,其参与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出来。通过几周的尝试,教师从“牵手”状态转变为“放手”,共同享受混龄游戏的快乐。
1.游戏分享,形成规则
游戏过程中让幼儿真正“自由自主”,在混龄游戏结束后,幼儿的游戏分享也很重要。幼儿大胆提出想法:游戏中我需要哪些材料,我想怎么玩,在哪里展示我的作品,等等。于是“小小设计师”在谈话活动后应运而生。同时,在游戏分享中,幼儿也会对原有的规则进行调整,并通过幼儿的表征,形成新的規则展板。
2.游戏调查,调整区域
户外游戏区域分给教师后,场地的打造、材料的投放都是交给该区的教师和幼儿共同完成的。那么是否受到幼儿的喜欢,是否是适合幼儿的游戏?教师也会定期带领幼儿进行调查:你喜欢什么户外游戏区?还有什么新的想法?需要什么材料?通过谈话、表征、问卷调查一系列的活动了解幼儿的想法,对游戏区域进行丰富和调整。
3.观念引领,探寻课程
在课程游戏化的引领下,幼儿园定期围绕读书活动、户外混龄游戏的生活调研(汗巾、太阳帽、水杯的使用等)、现场教研(教师观察行为、保育老师参与游戏行为、幼儿的游戏行为等)多方面开展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教师畅所欲言,分享交流自己对于课程游戏化的理解,有效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
随着户外混龄游戏游戏的推进,幼儿的游戏状态和水平逐渐提高。在整个混龄游戏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教师从以前的“牵手”到现在的“放手”,看到一幕幕精彩瞬间时,才真正认识到幼儿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自主、合作、挑战不断在游戏中彰显。
今后,我们将不断反思、实践,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走近幼儿、追随幼儿,为幼儿户外混龄游戏的开展和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更科学适时的引导和支持,和幼儿共同成长。
为了开展好户外混龄游戏,我园改造了户外场地,增设了户外游戏材料,每次游戏都以班级为单位,提前在周计划中安排好。但在实践中,教师对户外游戏环境的创设、材料提供、规则制定等问题产生了困惑,由此正式开启了我园户外混龄游戏的探索。
一、优化环境,混龄游戏之准备
不同年龄段幼儿对户外环境的态度和探索方法上是有差别的,在此环境下大小互动、同龄互动、师幼互动,对每个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在混龄游戏活动中,能够形成一个非常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的空间。
1.走进现场,重新认识。“如果我是孩子,我想去幼儿园哪里玩?幼儿园里有哪些材料可以游戏?”带着这样的思考,教师们走遍幼儿园的角角落落,了解园所环境中有哪些幼儿需要的、可调整的环境和游戏材料。通过盘点游戏材料,让教师对环境的布局、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存放的地点有更科学、清晰的认识。
2.优化环境,改造区域。在盘点的过程中,通过实地调研,让教师思考:“如何融入课程游戏化理念对环境进行改造和材料投放?改造的方法和路径有哪些?”根据教师的建议,幼儿园对户外环境进行了改造。
沙池区中,将沙水分离,投放丰富的玩沙工具和各类低结构材料,重引水源,引导幼儿想办法利用工具将水引入沙池;水池区内,利用现有水系进行改造,添置低结构辅助材料引发幼儿想办法引水入池,开展戏水游戏;种植园中,撤掉栅栏,包干到班,幼儿认养一株植物,投放砖头、纸笔和固定桌椅,引发幼儿自由探索;骑行区里,设置停车位、交通信号灯柱,投放各种类型的车,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的需要。
3.自选区域,确定责任。“幼儿园的户外有哪些区域?这些区域里可以开展什么游戏?”教师们合力绘制了幼儿园户外混龄游戏的区域平面图,将户外场地分成多个游戏区域,每个区域戏称为“责任田”,教师则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特长,选择自己的承包田,如:爱唱歌跳舞的小雪老师,主动承接了露天表演区;果果老师喜欢玩挑战项目,负责了攀爬区的探险游戏;豆豆老师喜欢打游戏,选择后山的CS真人野战游戏区……每位教师从区域设置、材料投放、游戏玩法等方面入手,制订了详细的游戏计划。
“当有幼儿到游戏区里,教师应该怎么做?”幼儿园通过组织教师业务学习和研讨,确定了游戏中每位教师的职责,如:游戏中教师首先要关注幼儿的安全,关注幼儿游戏过程,适时介入游戏等。
二、玩法自定,混龄游戏之期待
在教师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幼儿开始了解户外自主混龄游戏。
1.看一看:材料在哪里
不论是环境的创设还是材料投放,最终目标是促进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开展。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并产生兴趣,教师带着幼儿走进户外游戏区域,对各区域的材料进行现场了解,知道各个玩具柜里分门别类地储存着哪些材料。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回答,如:材料在哪?(随处都有)我可以去哪里玩?(任何游戏区域)想玩什么都可以吗?(可以,但要学会游戏后物归原处)。
2.谈一谈:我想怎么玩
教师告诉幼儿:即将进行混班游戏了,幼儿园户外每个区域都可以玩,所有的材料都可以自己选择。但可能跟你一起玩游戏的是小班的弟弟、妹妹,在玩游戏的时候要怎么做?幼儿听到这个消息无比兴奋,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想带着小弟弟一起去玩探险游戏,我在前面领头,带着他;我要找一个小妹妹,表演舞蹈给她看,也可以教会她跟我一起表演……
3.定一定:游戏的规则
为了让户外混龄游戏更好地开展,教师通过谈话的方式,介绍户外游戏的区域玩法,与幼儿共同商量游戏规则,告知游戏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并鼓励幼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游戏规则画出来,张贴在游戏区域的入口处。
另外,家长的认同与支持是家园共育的重要支撑,为了确保幼儿混龄游戏顺利开展,教师在班级群里与家长进行了微型家园交流会。通过观看“日本孩子的体能锻炼”“其他园所幼儿混龄游戏的场景”视频,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开展混龄游戏的目的,充分感受混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
三、教师陪伴,混龄游戏之开启
户外混龄游戏初期,教师反复叮嘱幼儿安全事项,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而幼儿因为选择空间大,又能自由结伴活动,其参与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出来。通过几周的尝试,教师从“牵手”状态转变为“放手”,共同享受混龄游戏的快乐。
1.游戏分享,形成规则
游戏过程中让幼儿真正“自由自主”,在混龄游戏结束后,幼儿的游戏分享也很重要。幼儿大胆提出想法:游戏中我需要哪些材料,我想怎么玩,在哪里展示我的作品,等等。于是“小小设计师”在谈话活动后应运而生。同时,在游戏分享中,幼儿也会对原有的规则进行调整,并通过幼儿的表征,形成新的規则展板。
2.游戏调查,调整区域
户外游戏区域分给教师后,场地的打造、材料的投放都是交给该区的教师和幼儿共同完成的。那么是否受到幼儿的喜欢,是否是适合幼儿的游戏?教师也会定期带领幼儿进行调查:你喜欢什么户外游戏区?还有什么新的想法?需要什么材料?通过谈话、表征、问卷调查一系列的活动了解幼儿的想法,对游戏区域进行丰富和调整。
3.观念引领,探寻课程
在课程游戏化的引领下,幼儿园定期围绕读书活动、户外混龄游戏的生活调研(汗巾、太阳帽、水杯的使用等)、现场教研(教师观察行为、保育老师参与游戏行为、幼儿的游戏行为等)多方面开展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教师畅所欲言,分享交流自己对于课程游戏化的理解,有效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
随着户外混龄游戏游戏的推进,幼儿的游戏状态和水平逐渐提高。在整个混龄游戏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教师从以前的“牵手”到现在的“放手”,看到一幕幕精彩瞬间时,才真正认识到幼儿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自主、合作、挑战不断在游戏中彰显。
今后,我们将不断反思、实践,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走近幼儿、追随幼儿,为幼儿户外混龄游戏的开展和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更科学适时的引导和支持,和幼儿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