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八大以来,为提升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保障水平,党中央作出了关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常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基层 打造 公共文化 体系 新常态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强调:“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这一概念,由此正式提出。顾名思义,“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虽然,习总书记首次提出的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但个人认为,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社会各领域必将呈现自己的“新常态”。
一、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机构网络越來越健全。根据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精神,我县于2012年上半年划转职能,组建了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指导、引导等职责。县级文化服务机构主要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在乡镇一级,全县20个乡镇均建设有一个综合文化站,全县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2.服务队伍越来越充实。全县专职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共有129人,其中文化馆22人,图书馆11人,博物馆8人,体育馆12人,乡镇综合文化站57人。此外,各村场大多配有一名兼职人员,负责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3.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近年来,在国家文化项目推动下,县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完成了图书馆、博物馆的维修改造,文化馆的整体搬迁,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新建与改造,并对其内部设施进行了配套。据统计,目前,全县共有公共文化服务室内场馆总面积13000平方米,可容纳2000多人开展室内活动,户外可利用文化活动场地33350平方米,可容纳6000多人开展广场文化活动。
4.服务活动越来越活跃。一是阵地服务活动开展正常,人气趋旺。按照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免费开放要求,2011年以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已全部实行向社会免费开放。二是演出活动丰富多彩。每年,县文体广新局、文化馆利用节日喜庆时机,为主承办各类大型文艺演出活动5次以上,并组织县艺术团编排乡土气息浓郁节目,开展送戏下乡。三是广场文体表演团队活跃有序。通过整顿、引导、提高,目前,我县城乡广场文体表演团队已发展到29支,其中县城21支,乡镇8支,包括舞蹈、腰鼓、花鼓戏、太极拳等,参与活动总人数逾万人。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望之间还存在一些差距。
一是城乡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无论设施、分布密度、档次还是实际效果,县城都明显好于乡镇,特别是村级文化服务基础还相当薄弱,全县440个村场,仅有为数不多的村场建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向农民群众开放的程度不够,使用效率不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设施闲置率较高,更新不够。
二是免费开放政策宣传有待加强。“三馆一站”等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政策已经实行四年多,宣传范围、力度不够,群众知晓率不高,仍有大量群众不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利用率的提高。
三是服务队伍建设需要加强。主要表现在专业人才比例较低,年龄老化,青黄不接。同时,受过去有偿开放思维惯性影响,服务态度不佳,质量不优问题存在。服务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村级兼职文化服务人员不固定,缺乏必要的培训,没有待遇保障,作用发挥难。
四是服务内容更新不够。受经费等因素制约,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更新速度较慢,与群众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如图书馆每年新增藏书不足3000册,博物馆展品更新不够,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手段单一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群众的吸引力。同时,服务方式没有更多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仍然以原始的手工方式为主,如网上图书馆、网上看展览、网上文化馆服务等都没有启动。
三、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常态”的新途径
为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常态”,需要我们相关各方开拓创新,共同协作。
1.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促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全民共享,城乡、地域均衡发展。一是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的投入。特别是要确保对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与当地财政收入同比增长。二是要在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中,配齐配足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设施,并保障配备的质量,便于提高设备利用率。三是要启动城镇社区文体站点建设,真正落实好“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四是要建设好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以此带动正在实施的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发挥作用。
2.建立群众参与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内生动力。目前,虽然公共文化机构已经实行免费开放,但社会知晓度、实际利用率仍然不是很高,为提高群众的认同感,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一是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公开制度。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情权也是群众的一项权利,如果对公共文化服务不知情,对享有的文化权利不了解,也是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二是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通过新闻媒体、板报公告等渠道公布文化政策、文化服务项目及内容,让群众知晓有关信息,激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三是要建立群众意见收集机制,让群众需求成为公共文化决策的依据。只有让群众意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决策中来,才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适配与对称。四是要建立群众满意度调查机制,让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过程进行评价。引导群众走进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更好地发挥作用。
3.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保障。人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保障,在加强队伍建设上,一是要科学合理设置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编制。应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人员编制,保证服务工作正常运转。二是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教育培。要定编定岗定绩效定薪酬,促使工作人员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水平。三是要注重发现业余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采取灵活聘用方式,组织他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四是要引进优秀文化专业人才、复合型人。充实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缓解公共文化服务青黄不接、专职不专才等问题。五是要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担任社区或乡村文化指导员、辅导员或管理员。
4.加强管理考核,提高服务实效。一是科学制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制定科学、全面、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二是实行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建立政府主导,管理机关、协作机关、下属部门以及社会群众参与的多元化评估体系。三是要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将绩效评估结果纳入地方政府综合考核体系中,并实行部责和奖励,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与领导及工作人员的职务晋升、待遇、荣誉相联系,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又快又好的发展。
关键词:基层 打造 公共文化 体系 新常态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强调:“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这一概念,由此正式提出。顾名思义,“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虽然,习总书记首次提出的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但个人认为,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社会各领域必将呈现自己的“新常态”。
一、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机构网络越來越健全。根据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精神,我县于2012年上半年划转职能,组建了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指导、引导等职责。县级文化服务机构主要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在乡镇一级,全县20个乡镇均建设有一个综合文化站,全县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2.服务队伍越来越充实。全县专职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共有129人,其中文化馆22人,图书馆11人,博物馆8人,体育馆12人,乡镇综合文化站57人。此外,各村场大多配有一名兼职人员,负责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3.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近年来,在国家文化项目推动下,县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完成了图书馆、博物馆的维修改造,文化馆的整体搬迁,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新建与改造,并对其内部设施进行了配套。据统计,目前,全县共有公共文化服务室内场馆总面积13000平方米,可容纳2000多人开展室内活动,户外可利用文化活动场地33350平方米,可容纳6000多人开展广场文化活动。
4.服务活动越来越活跃。一是阵地服务活动开展正常,人气趋旺。按照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免费开放要求,2011年以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已全部实行向社会免费开放。二是演出活动丰富多彩。每年,县文体广新局、文化馆利用节日喜庆时机,为主承办各类大型文艺演出活动5次以上,并组织县艺术团编排乡土气息浓郁节目,开展送戏下乡。三是广场文体表演团队活跃有序。通过整顿、引导、提高,目前,我县城乡广场文体表演团队已发展到29支,其中县城21支,乡镇8支,包括舞蹈、腰鼓、花鼓戏、太极拳等,参与活动总人数逾万人。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望之间还存在一些差距。
一是城乡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无论设施、分布密度、档次还是实际效果,县城都明显好于乡镇,特别是村级文化服务基础还相当薄弱,全县440个村场,仅有为数不多的村场建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向农民群众开放的程度不够,使用效率不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设施闲置率较高,更新不够。
二是免费开放政策宣传有待加强。“三馆一站”等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政策已经实行四年多,宣传范围、力度不够,群众知晓率不高,仍有大量群众不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利用率的提高。
三是服务队伍建设需要加强。主要表现在专业人才比例较低,年龄老化,青黄不接。同时,受过去有偿开放思维惯性影响,服务态度不佳,质量不优问题存在。服务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村级兼职文化服务人员不固定,缺乏必要的培训,没有待遇保障,作用发挥难。
四是服务内容更新不够。受经费等因素制约,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更新速度较慢,与群众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如图书馆每年新增藏书不足3000册,博物馆展品更新不够,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手段单一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群众的吸引力。同时,服务方式没有更多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仍然以原始的手工方式为主,如网上图书馆、网上看展览、网上文化馆服务等都没有启动。
三、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常态”的新途径
为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常态”,需要我们相关各方开拓创新,共同协作。
1.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促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全民共享,城乡、地域均衡发展。一是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的投入。特别是要确保对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与当地财政收入同比增长。二是要在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中,配齐配足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设施,并保障配备的质量,便于提高设备利用率。三是要启动城镇社区文体站点建设,真正落实好“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四是要建设好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以此带动正在实施的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发挥作用。
2.建立群众参与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内生动力。目前,虽然公共文化机构已经实行免费开放,但社会知晓度、实际利用率仍然不是很高,为提高群众的认同感,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一是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公开制度。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情权也是群众的一项权利,如果对公共文化服务不知情,对享有的文化权利不了解,也是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二是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通过新闻媒体、板报公告等渠道公布文化政策、文化服务项目及内容,让群众知晓有关信息,激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三是要建立群众意见收集机制,让群众需求成为公共文化决策的依据。只有让群众意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决策中来,才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适配与对称。四是要建立群众满意度调查机制,让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过程进行评价。引导群众走进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更好地发挥作用。
3.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保障。人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保障,在加强队伍建设上,一是要科学合理设置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编制。应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人员编制,保证服务工作正常运转。二是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教育培。要定编定岗定绩效定薪酬,促使工作人员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水平。三是要注重发现业余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采取灵活聘用方式,组织他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四是要引进优秀文化专业人才、复合型人。充实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缓解公共文化服务青黄不接、专职不专才等问题。五是要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担任社区或乡村文化指导员、辅导员或管理员。
4.加强管理考核,提高服务实效。一是科学制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制定科学、全面、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二是实行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建立政府主导,管理机关、协作机关、下属部门以及社会群众参与的多元化评估体系。三是要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将绩效评估结果纳入地方政府综合考核体系中,并实行部责和奖励,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与领导及工作人员的职务晋升、待遇、荣誉相联系,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又快又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