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序言书室等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feng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旺角·序言书室
  闹市中的文化学术书店
  主营人文学科及社会科学之中英文学术书籍,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社会学、历史、文化研究等。举办各项文化活动,如读书会、座谈会、新书发布会等,藉此推动阅读风气。
  创办时间:2007
  
  城市世界
  《城市世界》是一本文化地理学的入门书,目的是要为城市的讨论提供新的视角,用特殊的空间想象来研究城市。本书提出几个重要的问题:1、城市发展与当下的全球化有何关系?2、城市内不同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与城市空间的布局如何相应?3、如何把城市思考扩阔,下至街道生活,上至新自由主义经,同时又把不同的层面链接?在这些问题的带领下,我们就可以对城市产生新的认识,从而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和生活。
  
  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
  《城市世界》毕竟是有点抽象的理论入门书籍,与之相比《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就兼有理论和历史论述。作者戴维哈维(David Harvey)是当代最负盛名的左派学者之一。本书中,“空间”是一个关键词。但空间早已不是简单的绝对空间,而是附有社会、经济、文化各种面向的生活空间。我们对空间的认知并不单单受绝对距离的影响,也包括地点之间的交通时间、一个地方所能提供的服务、经济上的可能性等等。它让我们看到城市发展成为讨论甚至争拗的焦点并不是偶然,因为空间的运用直接牵动人的生活。一个房间并不单是闭上眼睡觉的地方,一个城市也不单是谋生的场所。所有的重建和大型规划都有极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铜锣湾·人民公社咖啡书店
  书店+咖啡店+任何可能
  在云云奢侈品、名店包围中,坚持提供书香和咖啡香,贩卖另类精品杂货。来到时代广场,可寻觅马路对面的毛主席头像。
  创办时间:2002
  
  印度制造
  说起中国的邻邦,中国人对海洋彼岸的日本可谓研究谈论得巨细靡遗了,忘却喜马拉雅山背后是个更大的邻邦,国人对印度的认知,似乎还摆脱不掉陈套、片面的想象。法国学者索尔孟走访印度,与不同社会范畴的代表人物对话,写成了这本认识现代印度的上佳入门概览,同时从印度文化里找到改善全人类生活的智慧启发。
  
  思人对话
  香港回归超过十年,与内地于经济、生活层面上已完全接轨,对于彼此的价值取向,却仍然极不了解,充满着成见和盲点。这本小书收录了十数篇香港青年与上一代文化人的书信往来,信中畅谈对人生、社会等看法。当然没有人能完全代表一地人的价值观,但书中的对话者莫不善于洞察、强于思考。在此推介给有意进一步了解“港人心态”的内地读者。
  
  油麻地/观塘·kubrick
  书店、电影院与出版社的结合
  除了贩卖电影文化精神之外,还策划举办了一连串艺术家驻场计划
  创办时间:2001
  
  房间
  《房间》是一名“精神病患”溯其十二年服药生活的“自我诊断”。作者时而冷静,时而鼓噪,述说由服药引致的种种身体变异与情感隔绝,让一场宁静灾变的遗祸浮出地表,为现代精神科“治疗”的无效与不人道,立下存照。
  《房间》同时是一名“精神病患”的生活笔记。作者从个人卑微的视角出发,观看、感应他人之所愿、他人之所待。它既非告解,亦非日记,唯指向城市住民劳累的生活中无以言表的内心经验,是由压抑的零点切入游离不确、“始于失序、愿意迎向失序”的书写。
  
  许鞍华说许鞍华
  《许鞍华说许鞍华》收录了许鞍华对自己历年影视作品的回忆和思考,读来犹如许鞍华与你促膝详谈三十年来拍电影的趣味、辛酸与执着;此书收录了香港影坛精英关锦鹏、关本良对许鞍华及其作品的评论。此外,更有名家如金庸、石琪和于丹等点评许鞍华及她的电影。
其他文献
永和·小小书房  空间小小、人力少少,但有大大志愿  书、咖啡、轻食,很多好玩的艺文活动,在地经营,慢慢生活。  创办时间:2006    单向街  谈及十大外的那些遗珠,《单向街》总是在那,盘踞档案中的一个小方格,顽强地延伸着它的性格──静默而不容忽视。它以一种平淡无奇的方式吐出一个又一个蔓延在城市里,街角边,或是屋中一隅的细节,在叙述之后,看似随意地落上一针作结,起初无所觉,愈往后读,愈是隐然
期刊
这是一本不平凡的访问之书,它由著名的文化人梁文道执笔写成,虽然就受访者和访问主题来说,都是梁文道有兴趣知道的事物,不过成就这本书原因很简单——《读书好》杂志编辑替他增添了一个访问专栏。由他全权负责。  “作家访谈录”往往能迫使被访者说出平日没说的话,或对自己的作品和见解作解释。而梁文道的《访问》,则如幅标题《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所示,让这些浸淫在书海多年,对社会及创作有一定看法的“书人”,说出读书
期刊
读怀特的书信集之前,我正在重温波兰诗人米沃什的那本词典,其中收录的最后一个词是“消失”:因为我们生活在不断流逝的时间中,所以一切都会消失,如动物、风景和树木。尽管对生的信仰超越坟墓,米沃什如是说,但人也在消逝,那些熟悉的面孔、手势和话语一点点在我们的记忆中变成空白,再也不会有人出来作证。携着一丝丝幻灭合上书,打开了《最美的决定》,没想到猝不及防又体验到了另一种形式的惆怅。  那是怀特在1976年写
期刊
我从没见过爷的父亲,也就是在福州话中,我必须唤“大公”的曾祖父。  其实对大公的印象极为薄弱。记忆中,小学时曾经在一次翻阅家里的老相片后,无意发现两位面容颇为熟悉亲切,却从未见过面的长辈。相片是黑白大头照,我好奇地询问影中人的身份。爷才悠悠的说:“那是我爸爸妈妈啊!”  1991年和堂兄随着爷返福州隔壁的闽侯,那是爷打小生长,读书婚娶的故乡。在老家的厅堂,面对着大门的墙壁上,挂着两幅采坐姿的全身彩
期刊
2006年,在《梦回大清》、《步步惊心》等穿越言情小说的引领下,大陆掀起“新言情小说”热潮,带动同类小说的热销。这股热潮的背后推手,就是大陆首个女性阅读专业出版品牌——“悦读纪”。本刊就华文言情小说的相关问题访问了“悦读纪”掌门——侯开。  书香:说起言情小说,大陆80后读者,青少年时候读的都是港台言情小说作家的作品,你如何看待大陆言情小说和港台言情小说的变化?  侯开:实际上“言情小说”这个概念
期刊
如果拉开台湾文学百年历史,且围成一座象征性透明舞台,小说家钟理和坐在屋前一张破藤椅上低头写作的身影,在众多作家影像中最为鲜明,让许多后辈文人难以忘怀,或释怀。文学史书称他是“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这幅画面既说明也象征他尽瘁文学的一生——钟理和临终贫病交逼。喀血于稿纸上身亡,死时才46岁。  钟理和是客家人,世居台湾南端美浓。如果去掉时代背景单讲地点,你可以说他是坐在充满阳光,纯朴而勤垦的客家山村里
期刊
激流三部曲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新时期之后历任多届作协主席,可谓德高望重。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  巴金的长篇小说当中,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它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以及革
期刊
亲爱的朋友:  出版是低门槛的产业,只要有意愿,一抬脚就跨入了。  它可以做得极简,一个人便可随意开张;也可以百人、千人齐聚,成庞然大物。两端看似矛盾,实际上并行不悖;信仰者各有胸怀,也各有活法,无所谓是非对错。  在我认识的各式各样编辑高手之中,有些人认为出版应回归素朴,毋需高悬理论来强作解人,而出书的目的,无非寻回阅读的原始乐趣罢了,搞得太繁琐,反而忘了区区初衷;也有人认为,书既然需要市场才能
期刊
年过80后,我常感叹岁月不饶人,身体机能日渐老化,做事常有力不从心之感。现代高科技发达,e世代来临,很多东西都数字化或上网办理,不会使用电脑及上网,自觉变成时代的落伍者,精神上常有挫折之感。  大概七、八年前,台湾作家都接到《青年日报》的一纸通知,大意是说:为节省人力与时间,《青年副刊》将电子化,作家都须用“伊妹儿”投稿,手抄稿恕不收件云云。  老作家接到这份通知后颇感无奈。自己年岁已七老八十了。
期刊
其实,中秋节博饼,博的是一个开心,博的是一个好兆头,当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当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里飘出,当每个人的眼里洋溢着幸福快乐的微笑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    中秋赏月的浪漫情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便是在登陆月球后的21世纪互联网时代,倘若于气爽天高的金秋季节,三五友人,静坐于沙滩,听海的歌唱,吟颂古人诗句,仰望皓噻明月,遐想奔月、捣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