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换血治疗后不良反应及其危险因素探析

来源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换血治疗后不良反应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本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3例罹患新生儿黄疸的患儿,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换血术进行治疗,对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其在治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究相应的加强措施。结果:通过观察发现,新生儿换血治疗中最常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小板减小、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但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原发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而患儿在出生后7d内换血则是导致换血不良结局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患儿的性别、体重差异与换血不良结局没有明显关联。结论:新生儿换血治疗后不良反应主要以血小板减小、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而出生后7d内换血则是主要的危险因素,针对此种现象,临床在换血治疗中应该重视对患儿不良反应的预测,并给予针对性措施预防各种不良反应,且要尽量避免对出生不足7d患儿的换血治疗,做好全面的应急准备,以便能促进患儿的治疗效果,避免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换血治疗;不良反应;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040-03
  
  
  新生儿换血治疗术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为迅速、有效的方法,也是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之一。其主要是应用于重症母婴血婴不合的溶血病,通过换血疗法及时、直接地换出患儿的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缓溶血现象,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但从临床实践资料来看,虽然新生儿换血治疗具有较显著的临床疗效,但换血后也容易出现继发感染、心脏停搏等不良反应及危险。基于这种因素,在对黄疸新生儿进行换血治疗时,一定要严格掌握相应的治疗指征,并对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实时、动态的观察与分析,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快采取措施加强与解决问题[1]。因此,本院就将近年来收治的63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均行换血治疗,并对患儿治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本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63例,男患儿35例,女患儿28例;年龄为出血生3—17d之间,平均年龄为(9±5.16)d;出生体重在1920—3850g之间,平均体重为(2630±570)。所有患儿均根据临床相关检验,确诊为新生儿黄疸,其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6例,血型不合溶血病9例,ABO血型不合溶血病31例,G-6-PD缺陷7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黄疸逐渐加重或持续不退、巩膜、周身皮肤黄色鲜明症状,且有部分患儿出现嗜睡、拒乳、肌张力明显增高等症状。所有患儿均依据中华医学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决定采用换血治疗,具体所采用的均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
  1.2方法
  1.2.1血源选择
  根据患儿临床疾病类型的不同,其血源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其中,针对RH溶血患儿,采用RH血型同母;针对ABO溶血患儿,采用AB型血浆+O型洗涤红细胞;其他患儿及感染者均采用与患儿同血型的血。所有血源均为枸椽酸钠抗凝血(采血时间需≤3d),在输血前,严格做好相关的检查及交叉配血工作,换血量控制在150—180ml/kg之间。在换血前,先将血液置入室内预热,当其温度保持在35—37℃,与体温相接近时,再开始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手术。
  1.2.2换血方法
  首先,患儿于换血前禁食6h,并将患儿置于远红外抢救台上,使患儿取仰卧位,适当地约束固定四肢,避免其乱动。其次,于患儿静脉推注适量苯巴比妥钠,再规范连接好多参数监护仪,鼻导管给氧,对患儿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症状表现进行实时监测。再次,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行颞动脉或桡动脉及外周静脉穿刺置管术,开放两条外周静脉通道,以便做输血及输液所用;同时开放颞浅动脉或桡动脉,穿刺采用留置针。将动脉端外接上三通管,三通过其他两端分别为抽血及接肝素生理盐水所用。将抽血与输血速度均控制在3—5ml/min以内,出血量差控制在20ml以下,换血时间控制在4—6h之间。最后,在患儿整个的换血治疗过程当中,需特别注意,对患儿常规补充10%葡萄糖酸钙,并用肝素生理盐水及时冲洗管道,避免出现管道堵塞,影响换血的顺利[2]。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不良反应分析
  通过对63例进行换血治疗的新生儿的临床疗效分析发现,患儿在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小板减少症29例,占46.03%;低钙血症18例,占28.57%;代谢性酸中毒20例,占31.75%;其余11例患儿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低血钾症、高血压等,共占总患儿人数的17.46%。而通过对换血治疗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原发病无明显关系,如表1。
  表1新生儿换血后不良反应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疾病类型 例数(n) 血小板减少 低钙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 其他不良反应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16 8 4 5 3
  血型不合溶血病 9 4 3 3 2
  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31 14 9 10 4
  G-6-PD缺陷 7 3 2 2 2
  P - 0.3517 0.4653 0.1724 0.2875
  2.2换血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
  并根据患儿出现的换血不良结局41例(占65.08%),进行单一因素分析,经分析发现,患儿出生后7d内换血,是导致其发生换血不良结局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患儿的性别、体重等方面差异与换血不良结局没有明显关系,如表2。
  表2换血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
  因素 性别 体重 年龄
   男 女 ≤2500g >2500g ≤7d >7d
  例数(n) 35 28 11 52 43 20
  不良结局发生 24(68.57) 17(60.71) 7(63.64) 34(65.38) 34(79.07) 7(35.00)
  P 0.4971 0.5263 0.0379
  3讨论
  根据本次的研究发现,患儿进行换血治疗后主要会出现以血小板减少、低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为主的不良反应症状,而为了规避不良反应对患儿造成的影响,临床进行换血治疗时需通过以下几点,做好换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工作。首先,对患儿的病情做好准确的评估,了解患儿病史、诊断情况以及生命体征变化等一般资料,术前给予蓝光照射、纠正酸中毒、输白蛋白等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并于换血手术中严格控制好换血的速度。其次,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若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烦躁、心脏停搏等异常情况时,应该立即停止换血,做好对患儿的保暖工作,再给予静脉推注地塞米松、纳洛酮、呋塞米等对症治疗措施,待得患儿症状缓解后再继续进行治疗。再次,于新生儿换血完成后,还应实时、动态、严格的做好患儿的心电监护工作,并通过对患儿血常规、血生化、血清胆红素、血钙、血钾等指标的化验,正确判断患儿的换血结果,并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加强与解决措施。最后,的换血手术后还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皮肤黄染情况,每隔4h监测胆红素值1次,待病情平稳后可每隔6—8h监测胆红素值1次,直至到术后48h,患儿病情彻底无碍后为止。并做好患儿肺部感染、肺不张的预防工作,术后持续进行光疗,以促进患儿换血治疗的有效性[3-5]。
  除此之外,本次研究还发现,出生后7d内行换血治疗的患儿,其换血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出生后7d以上行换血治疗的患儿,由此可见,患儿的年龄越小,发生换血不良结局的概率就会越大。因此,在对患儿进行换血治疗的同时,尽可能地待患儿出生7d以后进行,以降低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存活率,为换血治疗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新生儿换血治疗后不良反应主要以血小板减小为主,而出生后7d内换血则是主要的危险因素,针对此种现象,临床在换血治疗中应该重视对患儿不良反应的预测,并给予针对性措施预防各种不良反应,且要尽量避免对出生不足7d患儿的换血治疗,做好全面的应急准备,以便能促进患儿的治疗效果,避免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珏.全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6):190-191.
  [2]李翠莲,李杨芳,刘玲,尹丽娟.换血治疗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400例[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4,25(1):30-32.
  [3]卢燕君,黄巧凤.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的风险及对策[J].中国校医,2011,4(4):185-186.
  [4]薛幸.细胞悬液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28):78.
  [5]林文翰,梁英福,陆少珍,徐燕华,赖丽婷,姚银莲.换血治疗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3):231-233.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观察。方法:对我院2008年2月到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70例出血性脑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5例。 治疗组采用血塞通配合常规中性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中性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的35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中,显效的为19例,有效的为 1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57%,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剖腹产后输软管结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从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剖腹产后行输卵管结扎手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距原切口3厘米作为的位置左侧或右侧选择切口,在术中观察结扎对象的粘连情况和手术成功度。结果 剖腹产术后出现粘连的情况严重,尤其是有2次剖腹产经历的结扎对象。据剖腹产术后时间越长,粘连程度越清,输卵管结扎术难度越小,成功率高。结论 医护人员要读结扎对象的病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特点及最终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接受的68例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喘息、咳嗽、发热等。我院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及症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给予治疗。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所有患者的症状都得到了明显的好转,65例患者治愈后出院,仅有3例患者的症状存在一些波动,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治疗。结论针对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4月-2013年4月接收的58例输尿管结石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了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技术,并且对其碎石率、排石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 58例输尿管结石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其碎石率、排石率分别达到了96.7%、97.5%,有1例患者发生了输尿管穿孔现象。所有患者均出现术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腹腔镜疝修补手术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共接收的120例腹腔镜疝修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过腹腔镜疝环高位结扎手术患者20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35例、腹腔镜膈疝修补患者25例、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患者35例、食管裂孔疝修补手术患者5例,所有患者中还有34例患者进行了其他疾病的腹腔镜手术。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都比较顺利,手术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内镜下止血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0年2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予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急诊内镜下止血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及再出血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1%,对照组为77.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接收的急性胰腺炎42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对甲组21例和乙组21例进行相同的常规治疗,并对乙组应用丹参注射液。观察、比较甲组和乙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乙组治疗有效率高于甲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甲组,住院时间短于甲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甲组21例和乙组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相关因素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354例非糖尿病性巨大儿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进行比较。结果 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发生率5.82%(354/608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巨大儿母亲的孕龄、孕末期体重、孕期增重、产次、产检次数、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异常产程、新生儿损伤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对乳腺疾病筛查的应用价值,从而为临床相关病例的诊治提供借鉴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进行乳腺检查的1503例妇女的临床资料。结果 1503例妇女712例发现乳腺异常,患病率47.37%。其中,乳腺癌12例,患病率0.80%;乳腺小叶增生407例,患病率27.08%;乳腺囊肿192例,患病率12.77%;乳腺纤维瘤93例,患病率6.19%;脂肪瘤
期刊
【摘要】目的:探析产后大出血采用米索前列醇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产后大出血患者51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缩宫素静注治疗,观察组接受米索前列醇治疗,对比两组产后出血情况与出血现象发生率。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8.69%)与对照组(28.57%)相比较低,产后2h、2~24h与产后24h的出血量差异明显。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有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