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换血治疗后不良反应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本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3例罹患新生儿黄疸的患儿,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换血术进行治疗,对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其在治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究相应的加强措施。结果:通过观察发现,新生儿换血治疗中最常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小板减小、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但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原发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而患儿在出生后7d内换血则是导致换血不良结局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患儿的性别、体重差异与换血不良结局没有明显关联。结论:新生儿换血治疗后不良反应主要以血小板减小、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而出生后7d内换血则是主要的危险因素,针对此种现象,临床在换血治疗中应该重视对患儿不良反应的预测,并给予针对性措施预防各种不良反应,且要尽量避免对出生不足7d患儿的换血治疗,做好全面的应急准备,以便能促进患儿的治疗效果,避免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换血治疗;不良反应;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040-03
新生儿换血治疗术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为迅速、有效的方法,也是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之一。其主要是应用于重症母婴血婴不合的溶血病,通过换血疗法及时、直接地换出患儿的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缓溶血现象,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但从临床实践资料来看,虽然新生儿换血治疗具有较显著的临床疗效,但换血后也容易出现继发感染、心脏停搏等不良反应及危险。基于这种因素,在对黄疸新生儿进行换血治疗时,一定要严格掌握相应的治疗指征,并对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实时、动态的观察与分析,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快采取措施加强与解决问题[1]。因此,本院就将近年来收治的63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均行换血治疗,并对患儿治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本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63例,男患儿35例,女患儿28例;年龄为出血生3—17d之间,平均年龄为(9±5.16)d;出生体重在1920—3850g之间,平均体重为(2630±570)。所有患儿均根据临床相关检验,确诊为新生儿黄疸,其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6例,血型不合溶血病9例,ABO血型不合溶血病31例,G-6-PD缺陷7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黄疸逐渐加重或持续不退、巩膜、周身皮肤黄色鲜明症状,且有部分患儿出现嗜睡、拒乳、肌张力明显增高等症状。所有患儿均依据中华医学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决定采用换血治疗,具体所采用的均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
1.2方法
1.2.1血源选择
根据患儿临床疾病类型的不同,其血源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其中,针对RH溶血患儿,采用RH血型同母;针对ABO溶血患儿,采用AB型血浆+O型洗涤红细胞;其他患儿及感染者均采用与患儿同血型的血。所有血源均为枸椽酸钠抗凝血(采血时间需≤3d),在输血前,严格做好相关的检查及交叉配血工作,换血量控制在150—180ml/kg之间。在换血前,先将血液置入室内预热,当其温度保持在35—37℃,与体温相接近时,再开始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手术。
1.2.2换血方法
首先,患儿于换血前禁食6h,并将患儿置于远红外抢救台上,使患儿取仰卧位,适当地约束固定四肢,避免其乱动。其次,于患儿静脉推注适量苯巴比妥钠,再规范连接好多参数监护仪,鼻导管给氧,对患儿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症状表现进行实时监测。再次,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行颞动脉或桡动脉及外周静脉穿刺置管术,开放两条外周静脉通道,以便做输血及输液所用;同时开放颞浅动脉或桡动脉,穿刺采用留置针。将动脉端外接上三通管,三通过其他两端分别为抽血及接肝素生理盐水所用。将抽血与输血速度均控制在3—5ml/min以内,出血量差控制在20ml以下,换血时间控制在4—6h之间。最后,在患儿整个的换血治疗过程当中,需特别注意,对患儿常规补充10%葡萄糖酸钙,并用肝素生理盐水及时冲洗管道,避免出现管道堵塞,影响换血的顺利[2]。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不良反应分析
通过对63例进行换血治疗的新生儿的临床疗效分析发现,患儿在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小板减少症29例,占46.03%;低钙血症18例,占28.57%;代谢性酸中毒20例,占31.75%;其余11例患儿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低血钾症、高血压等,共占总患儿人数的17.46%。而通过对换血治疗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原发病无明显关系,如表1。
表1新生儿换血后不良反应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疾病类型 例数(n) 血小板减少 低钙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 其他不良反应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16 8 4 5 3
血型不合溶血病 9 4 3 3 2
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31 14 9 10 4
G-6-PD缺陷 7 3 2 2 2
P - 0.3517 0.4653 0.1724 0.2875
2.2换血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
并根据患儿出现的换血不良结局41例(占65.08%),进行单一因素分析,经分析发现,患儿出生后7d内换血,是导致其发生换血不良结局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患儿的性别、体重等方面差异与换血不良结局没有明显关系,如表2。
表2换血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
因素 性别 体重 年龄
男 女 ≤2500g >2500g ≤7d >7d
例数(n) 35 28 11 52 43 20
不良结局发生 24(68.57) 17(60.71) 7(63.64) 34(65.38) 34(79.07) 7(35.00)
P 0.4971 0.5263 0.0379
3讨论
根据本次的研究发现,患儿进行换血治疗后主要会出现以血小板减少、低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为主的不良反应症状,而为了规避不良反应对患儿造成的影响,临床进行换血治疗时需通过以下几点,做好换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工作。首先,对患儿的病情做好准确的评估,了解患儿病史、诊断情况以及生命体征变化等一般资料,术前给予蓝光照射、纠正酸中毒、输白蛋白等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并于换血手术中严格控制好换血的速度。其次,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若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烦躁、心脏停搏等异常情况时,应该立即停止换血,做好对患儿的保暖工作,再给予静脉推注地塞米松、纳洛酮、呋塞米等对症治疗措施,待得患儿症状缓解后再继续进行治疗。再次,于新生儿换血完成后,还应实时、动态、严格的做好患儿的心电监护工作,并通过对患儿血常规、血生化、血清胆红素、血钙、血钾等指标的化验,正确判断患儿的换血结果,并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加强与解决措施。最后,的换血手术后还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皮肤黄染情况,每隔4h监测胆红素值1次,待病情平稳后可每隔6—8h监测胆红素值1次,直至到术后48h,患儿病情彻底无碍后为止。并做好患儿肺部感染、肺不张的预防工作,术后持续进行光疗,以促进患儿换血治疗的有效性[3-5]。
除此之外,本次研究还发现,出生后7d内行换血治疗的患儿,其换血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出生后7d以上行换血治疗的患儿,由此可见,患儿的年龄越小,发生换血不良结局的概率就会越大。因此,在对患儿进行换血治疗的同时,尽可能地待患儿出生7d以后进行,以降低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存活率,为换血治疗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新生儿换血治疗后不良反应主要以血小板减小为主,而出生后7d内换血则是主要的危险因素,针对此种现象,临床在换血治疗中应该重视对患儿不良反应的预测,并给予针对性措施预防各种不良反应,且要尽量避免对出生不足7d患儿的换血治疗,做好全面的应急准备,以便能促进患儿的治疗效果,避免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珏.全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6):190-191.
[2]李翠莲,李杨芳,刘玲,尹丽娟.换血治疗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400例[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4,25(1):30-32.
[3]卢燕君,黄巧凤.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的风险及对策[J].中国校医,2011,4(4):185-186.
[4]薛幸.细胞悬液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28):78.
[5]林文翰,梁英福,陆少珍,徐燕华,赖丽婷,姚银莲.换血治疗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3):231-233.
【关键词】新生儿;换血治疗;不良反应;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040-03
新生儿换血治疗术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为迅速、有效的方法,也是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之一。其主要是应用于重症母婴血婴不合的溶血病,通过换血疗法及时、直接地换出患儿的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缓溶血现象,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但从临床实践资料来看,虽然新生儿换血治疗具有较显著的临床疗效,但换血后也容易出现继发感染、心脏停搏等不良反应及危险。基于这种因素,在对黄疸新生儿进行换血治疗时,一定要严格掌握相应的治疗指征,并对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实时、动态的观察与分析,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快采取措施加强与解决问题[1]。因此,本院就将近年来收治的63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均行换血治疗,并对患儿治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本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63例,男患儿35例,女患儿28例;年龄为出血生3—17d之间,平均年龄为(9±5.16)d;出生体重在1920—3850g之间,平均体重为(2630±570)。所有患儿均根据临床相关检验,确诊为新生儿黄疸,其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6例,血型不合溶血病9例,ABO血型不合溶血病31例,G-6-PD缺陷7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黄疸逐渐加重或持续不退、巩膜、周身皮肤黄色鲜明症状,且有部分患儿出现嗜睡、拒乳、肌张力明显增高等症状。所有患儿均依据中华医学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决定采用换血治疗,具体所采用的均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
1.2方法
1.2.1血源选择
根据患儿临床疾病类型的不同,其血源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其中,针对RH溶血患儿,采用RH血型同母;针对ABO溶血患儿,采用AB型血浆+O型洗涤红细胞;其他患儿及感染者均采用与患儿同血型的血。所有血源均为枸椽酸钠抗凝血(采血时间需≤3d),在输血前,严格做好相关的检查及交叉配血工作,换血量控制在150—180ml/kg之间。在换血前,先将血液置入室内预热,当其温度保持在35—37℃,与体温相接近时,再开始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手术。
1.2.2换血方法
首先,患儿于换血前禁食6h,并将患儿置于远红外抢救台上,使患儿取仰卧位,适当地约束固定四肢,避免其乱动。其次,于患儿静脉推注适量苯巴比妥钠,再规范连接好多参数监护仪,鼻导管给氧,对患儿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症状表现进行实时监测。再次,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行颞动脉或桡动脉及外周静脉穿刺置管术,开放两条外周静脉通道,以便做输血及输液所用;同时开放颞浅动脉或桡动脉,穿刺采用留置针。将动脉端外接上三通管,三通过其他两端分别为抽血及接肝素生理盐水所用。将抽血与输血速度均控制在3—5ml/min以内,出血量差控制在20ml以下,换血时间控制在4—6h之间。最后,在患儿整个的换血治疗过程当中,需特别注意,对患儿常规补充10%葡萄糖酸钙,并用肝素生理盐水及时冲洗管道,避免出现管道堵塞,影响换血的顺利[2]。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不良反应分析
通过对63例进行换血治疗的新生儿的临床疗效分析发现,患儿在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小板减少症29例,占46.03%;低钙血症18例,占28.57%;代谢性酸中毒20例,占31.75%;其余11例患儿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低血钾症、高血压等,共占总患儿人数的17.46%。而通过对换血治疗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原发病无明显关系,如表1。
表1新生儿换血后不良反应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疾病类型 例数(n) 血小板减少 低钙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 其他不良反应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16 8 4 5 3
血型不合溶血病 9 4 3 3 2
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31 14 9 10 4
G-6-PD缺陷 7 3 2 2 2
P - 0.3517 0.4653 0.1724 0.2875
2.2换血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
并根据患儿出现的换血不良结局41例(占65.08%),进行单一因素分析,经分析发现,患儿出生后7d内换血,是导致其发生换血不良结局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患儿的性别、体重等方面差异与换血不良结局没有明显关系,如表2。
表2换血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
因素 性别 体重 年龄
男 女 ≤2500g >2500g ≤7d >7d
例数(n) 35 28 11 52 43 20
不良结局发生 24(68.57) 17(60.71) 7(63.64) 34(65.38) 34(79.07) 7(35.00)
P 0.4971 0.5263 0.0379
3讨论
根据本次的研究发现,患儿进行换血治疗后主要会出现以血小板减少、低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为主的不良反应症状,而为了规避不良反应对患儿造成的影响,临床进行换血治疗时需通过以下几点,做好换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工作。首先,对患儿的病情做好准确的评估,了解患儿病史、诊断情况以及生命体征变化等一般资料,术前给予蓝光照射、纠正酸中毒、输白蛋白等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并于换血手术中严格控制好换血的速度。其次,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若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烦躁、心脏停搏等异常情况时,应该立即停止换血,做好对患儿的保暖工作,再给予静脉推注地塞米松、纳洛酮、呋塞米等对症治疗措施,待得患儿症状缓解后再继续进行治疗。再次,于新生儿换血完成后,还应实时、动态、严格的做好患儿的心电监护工作,并通过对患儿血常规、血生化、血清胆红素、血钙、血钾等指标的化验,正确判断患儿的换血结果,并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加强与解决措施。最后,的换血手术后还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皮肤黄染情况,每隔4h监测胆红素值1次,待病情平稳后可每隔6—8h监测胆红素值1次,直至到术后48h,患儿病情彻底无碍后为止。并做好患儿肺部感染、肺不张的预防工作,术后持续进行光疗,以促进患儿换血治疗的有效性[3-5]。
除此之外,本次研究还发现,出生后7d内行换血治疗的患儿,其换血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出生后7d以上行换血治疗的患儿,由此可见,患儿的年龄越小,发生换血不良结局的概率就会越大。因此,在对患儿进行换血治疗的同时,尽可能地待患儿出生7d以后进行,以降低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存活率,为换血治疗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新生儿换血治疗后不良反应主要以血小板减小为主,而出生后7d内换血则是主要的危险因素,针对此种现象,临床在换血治疗中应该重视对患儿不良反应的预测,并给予针对性措施预防各种不良反应,且要尽量避免对出生不足7d患儿的换血治疗,做好全面的应急准备,以便能促进患儿的治疗效果,避免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珏.全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6):190-191.
[2]李翠莲,李杨芳,刘玲,尹丽娟.换血治疗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400例[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4,25(1):30-32.
[3]卢燕君,黄巧凤.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的风险及对策[J].中国校医,2011,4(4):185-186.
[4]薛幸.细胞悬液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28):78.
[5]林文翰,梁英福,陆少珍,徐燕华,赖丽婷,姚银莲.换血治疗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3):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