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国际教育交往的拓展,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更趋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教育教学也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课堂也“要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深刻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正确定位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的实质性启动,无疑会引发教师角色的一系列历史性转换
因此,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作出战略性调适,真正保持与新世纪新课程的同步成长。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例如讲“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我让学生自己用六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硬纸板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然后再拼成正方体纸盒,学生对小正方形在平面中的位置与在正方体纸盒中的位置的对应关系有了感性的认识,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程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即因材施教,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分层实施教学,“让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十分注意研究三维目标并积极加以落实,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和成功给以积极的评价。在我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上,便对学生说:“举手就是一百分!”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二、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关注整个学习过程,而关注学生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对知识有强烈的愿望。教师则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和爱好出发,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改善和优化整个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l.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数学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通过让学生亲自作调查、做实验、作策划,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书中有一道“在阳光照射下,哪些可以作为正方体的影子”的题,我叫学生利用土豆、红薯等材料做切出图形,利用课余时间到户外做实验,当学生拿着胜利成果兴奋地向我展示,我对全部成功的学生奖励一个作业本,让勇于实验、勇于探索的精神扎根心底。又如讲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后,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两张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去折,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学习“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提供了学具。
2.留心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的乐趣
记得曾看到过这样一个调查,一位数学老师希望学生们写一写他们心目中的数学和数学问题。孩子们是这样回答的:“数学是一些居心叵测的成年人为青年学生挖的陷阱!”“数学问题是一些仅仅出现在课本和试卷上的,让某些老师看着学生崴脚而感到窃喜的东西”。听了这样的“幽默”过后,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像那些没有源和流的数学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吗?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现有足够的2元和1元的钱,要将1张10元的钱换成2元和1元的零钞,问有多少种换法?同学们一下子兴奋起来,通过讨论,得出这个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有6种换法。这样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
三、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村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弄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如讲“多边形的内角和”,我是这样处理的:请同学探索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能作多少条对角线;接着问受此图形的启发你能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吗?
谁还能给我们发明一种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学生很兴奋地以“发明家”的角色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中去。
3.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及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学了“平移和旋转”后,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湖两对岸有两棵树,怎样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国旗上的四个小五星是由一个小五星旋转而得来的吗?如果是,你能找到它的旋转中心吗?
当然,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还很大,仍有许多的问题困扰着我,还需要进一步去学习和探究,做好新课改的大文章!
一、深刻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正确定位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的实质性启动,无疑会引发教师角色的一系列历史性转换
因此,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作出战略性调适,真正保持与新世纪新课程的同步成长。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例如讲“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我让学生自己用六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硬纸板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然后再拼成正方体纸盒,学生对小正方形在平面中的位置与在正方体纸盒中的位置的对应关系有了感性的认识,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程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即因材施教,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分层实施教学,“让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十分注意研究三维目标并积极加以落实,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和成功给以积极的评价。在我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上,便对学生说:“举手就是一百分!”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二、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关注整个学习过程,而关注学生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对知识有强烈的愿望。教师则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和爱好出发,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改善和优化整个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l.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数学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通过让学生亲自作调查、做实验、作策划,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书中有一道“在阳光照射下,哪些可以作为正方体的影子”的题,我叫学生利用土豆、红薯等材料做切出图形,利用课余时间到户外做实验,当学生拿着胜利成果兴奋地向我展示,我对全部成功的学生奖励一个作业本,让勇于实验、勇于探索的精神扎根心底。又如讲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后,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两张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去折,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学习“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提供了学具。
2.留心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的乐趣
记得曾看到过这样一个调查,一位数学老师希望学生们写一写他们心目中的数学和数学问题。孩子们是这样回答的:“数学是一些居心叵测的成年人为青年学生挖的陷阱!”“数学问题是一些仅仅出现在课本和试卷上的,让某些老师看着学生崴脚而感到窃喜的东西”。听了这样的“幽默”过后,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像那些没有源和流的数学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吗?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现有足够的2元和1元的钱,要将1张10元的钱换成2元和1元的零钞,问有多少种换法?同学们一下子兴奋起来,通过讨论,得出这个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有6种换法。这样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
三、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村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弄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如讲“多边形的内角和”,我是这样处理的:请同学探索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能作多少条对角线;接着问受此图形的启发你能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吗?
谁还能给我们发明一种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学生很兴奋地以“发明家”的角色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中去。
3.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及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学了“平移和旋转”后,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湖两对岸有两棵树,怎样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国旗上的四个小五星是由一个小五星旋转而得来的吗?如果是,你能找到它的旋转中心吗?
当然,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还很大,仍有许多的问题困扰着我,还需要进一步去学习和探究,做好新课改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