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掌握数学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大都不愿“说”、或不会“说”,其主要原因有:一方面来自学生本身,部分学生因性格内向、害羞,不敢发言。另一方面来自于其他学生,有的学生说错了时,会受到部分同学的嘲笑,使学生没有勇气说话。还有就是来自于教师本身,教师一来比较威严,凸显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错误不能容忍,以至于学生因害怕说错而不敢说;二来不能做到面向全体,课堂上急于得到正确答案,只让少数“好生”回答,使多数学生养成只有“听”的习惯、没有“说”的习惯,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差。那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在数学课上“说话”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
课堂上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欢快、愉悦的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欲望,让学生敢于张口说话。 在课堂上,教师要放下身架,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就会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积极性,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得数是8的加法和8减几时,我出示了主题图,我问:你看到了什么?能编出什么故事?算式呢?大部分的学生回答的是加法问题,水中有5个小朋友,岸上有3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算式是:5+3=8、3+5=8。“还有吗?”我又问。“回答错了也没关系的。”这时有一位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小朋友举起了他的小手,说了一个不一样问题和算式:原来有8个小朋友游泳,有3个小朋友累了跑到岸上休息,现在水中还有几人?算式是8-3=5。当时我就给予了肯定的表扬,进行了热心的鼓励。同时我提出:这位小朋友观察真仔细,回答得真好,老师还发现了一些故事和算式,你能发现它们吗?轻轻一句话,立即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热烈讨论,踊跃举手发言,整堂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二、精心引导,让学生会“说话”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思考,通过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规范性表述能力的引导,使学生对数学语言善于推敲、辨析,还能准确、规范地进行表述。把知识的获取与发展数学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以语言促思维,让学生能说善说。
例如,在一年级的数学课中,教师出示“11-6”让学生计算,并说出算理:A:我用“破十法”计算“11-6=5”,先算10-6=4,再算4+1=5;B:我是“算减想加”的方法想的,6+5=11,11-6=5……,学生通过这样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前后连贯地叙述计算的算理和过程,不仅使他们获得运算的速度和较高的正确率,而且充分运用语言表达准确的表述自己的思维,优化了自己的思维程序,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一年级的学生在摆学具、分小棒的过程中,总会不自觉地说着自己的想法,还常与同学交换意见,甚至出现争执。老师在这时候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充分地说,在交流中提高说话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比如,教学分类的时候,课本上出现三个小朋友在有说有笑地把长短不同,颜色各异的铅笔进行分类。如果叫学生看着图上三个学生分出的类别说出分类的方法,学生不会说。但让学生在小组里先合作分铅笔,一边分一边说,个个都能说。因此,要多挖掘教材可以操作的知识,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说话。
三、善用评价,使学生想“说话”
要想让学生“溶入”到数学课堂活动中,主动自觉地表达观点、发表见解,老师应善用评价机制,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敢想愿说。
首先让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鼓励。教师灵活的教学技巧,可引发学生间积极有效的互评,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在互评中满足了情感,在互评中发展了语言,在互评中强化了数学知识。
其次是老师的及时鼓励,尽管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也许要罗嗦,词不达意,甚至提出些幼稚问题,作为老师都不要斥责他们。而要保护、鼓励这种积极性。要善于从学生奇特的想法中捕捉智慧的火花,逐渐引导他们达到语言完整,准确规范,尤其对后进生更要耐心疏导。要让学生把自己“溶入”到课堂活动中,主动自觉地表达观点、发表意见,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敢想愿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没有单纯的数学语言,它和数学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既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又是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总之,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敢想敢说、能说会说、肯想愿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大都不愿“说”、或不会“说”,其主要原因有:一方面来自学生本身,部分学生因性格内向、害羞,不敢发言。另一方面来自于其他学生,有的学生说错了时,会受到部分同学的嘲笑,使学生没有勇气说话。还有就是来自于教师本身,教师一来比较威严,凸显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错误不能容忍,以至于学生因害怕说错而不敢说;二来不能做到面向全体,课堂上急于得到正确答案,只让少数“好生”回答,使多数学生养成只有“听”的习惯、没有“说”的习惯,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差。那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在数学课上“说话”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
课堂上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欢快、愉悦的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欲望,让学生敢于张口说话。 在课堂上,教师要放下身架,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就会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积极性,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得数是8的加法和8减几时,我出示了主题图,我问:你看到了什么?能编出什么故事?算式呢?大部分的学生回答的是加法问题,水中有5个小朋友,岸上有3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算式是:5+3=8、3+5=8。“还有吗?”我又问。“回答错了也没关系的。”这时有一位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小朋友举起了他的小手,说了一个不一样问题和算式:原来有8个小朋友游泳,有3个小朋友累了跑到岸上休息,现在水中还有几人?算式是8-3=5。当时我就给予了肯定的表扬,进行了热心的鼓励。同时我提出:这位小朋友观察真仔细,回答得真好,老师还发现了一些故事和算式,你能发现它们吗?轻轻一句话,立即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热烈讨论,踊跃举手发言,整堂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二、精心引导,让学生会“说话”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思考,通过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规范性表述能力的引导,使学生对数学语言善于推敲、辨析,还能准确、规范地进行表述。把知识的获取与发展数学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以语言促思维,让学生能说善说。
例如,在一年级的数学课中,教师出示“11-6”让学生计算,并说出算理:A:我用“破十法”计算“11-6=5”,先算10-6=4,再算4+1=5;B:我是“算减想加”的方法想的,6+5=11,11-6=5……,学生通过这样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前后连贯地叙述计算的算理和过程,不仅使他们获得运算的速度和较高的正确率,而且充分运用语言表达准确的表述自己的思维,优化了自己的思维程序,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一年级的学生在摆学具、分小棒的过程中,总会不自觉地说着自己的想法,还常与同学交换意见,甚至出现争执。老师在这时候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充分地说,在交流中提高说话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比如,教学分类的时候,课本上出现三个小朋友在有说有笑地把长短不同,颜色各异的铅笔进行分类。如果叫学生看着图上三个学生分出的类别说出分类的方法,学生不会说。但让学生在小组里先合作分铅笔,一边分一边说,个个都能说。因此,要多挖掘教材可以操作的知识,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说话。
三、善用评价,使学生想“说话”
要想让学生“溶入”到数学课堂活动中,主动自觉地表达观点、发表见解,老师应善用评价机制,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敢想愿说。
首先让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鼓励。教师灵活的教学技巧,可引发学生间积极有效的互评,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在互评中满足了情感,在互评中发展了语言,在互评中强化了数学知识。
其次是老师的及时鼓励,尽管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也许要罗嗦,词不达意,甚至提出些幼稚问题,作为老师都不要斥责他们。而要保护、鼓励这种积极性。要善于从学生奇特的想法中捕捉智慧的火花,逐渐引导他们达到语言完整,准确规范,尤其对后进生更要耐心疏导。要让学生把自己“溶入”到课堂活动中,主动自觉地表达观点、发表意见,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敢想愿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没有单纯的数学语言,它和数学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既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又是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总之,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敢想敢说、能说会说、肯想愿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