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几点改进意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www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课本推行应用了这么多年,笔者一直是在教学第一线、使用这套教材进行物理教学的。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现实,认为这套教科书应进行一些改进,以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的进步。
  
  一、从教材本身来看
  
  “现代初中物理教材的设计,应该是社会本位和学科本位的优化结合,也就是以物理学科的主要原理去分析和认识学生熟悉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物理现象。这样,学生就在“似曾相识”的物理情景里走入对物理知识的探索,学生在这样熟悉的场景中,必然自发的产生对物理现象的浓厚兴趣。而这样由自发兴趣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一定的把握,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而且能了解到物理的社会和历史意义,并形成终生追求科学知识的良好动力。”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几个理念,其中有两点:
  “理念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国际科学教育的改革历程可知,过分强调学科中心或学科本位,将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很容易导致学习内容难、繁、偏、旧等。不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理念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该课程的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显然,一本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书才是好书,教材也是如此,只有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从心底里觉得深以为然的教科书才是好的教科书。因此,我们的教科书应该最大可能的撩动学生的心弦,最大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
  而我们的初中物理课本却有这样一段话:“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重量。”(九年级物理课本第55页)“一个南瓜的重量是30N……”(九年级物理课本第59页)。同一课本又这样写着“……毛重2.4吨…”。不过也只能称起20公斤的重量……。大象和铁笼总重3吨,铁笼重0.6吨,大象约重2.4吨。”(九年级物理课本第67页)。生活中本就习惯于用公斤、斤来度量重量。学到这里,如果不加以适当的解释,显然极易让学生感到矛盾,觉得与生活脱节,更谈不上引起共鸣、产生兴趣。
  
  二、从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来看
  
  初中生开始学习某些物理知识之前,总会通过各种渠道对所研究的对象,先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这些想法和认识是他们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观察,或是与他人的交谈,或是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而获得的。这些想法和认识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脑中已有的认识中,正确的部分能与从课本E获得的科学知识互相印证,不正确的部分则能通过学习得到改正。
  “按照认识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外因)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内因)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其中,内因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教师结合教材给予学生的刺激反应(知识的传授),就应当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情况。”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告诉我们,来源于学生身边的日常可见现象,总是能让学生更容易产生熟悉感,获得学生的认同。而基于整个社会的通俗约定用语,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引起共鸣并接受之。因此,我们的知识传授过程要具有循序渐进性,要结合学生的社会环境、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连农村都已经很少见得到电炉了(八年级物理课本下册48页图8.4—1),十几岁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听过电炉的称呼,以后也不可能接触电炉。而从社会意义来说,电炉本身也是一个高耗能、低效率的电器,是与提倡节约的国策不相符合的。陌生的“电炉”这样一个概念极易让学生产生一种抗拒的陌生感。更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了。
  
  三、从教师的教学来看
  
  “我们的物理教学首先要讲究科学性,这体现在内容和方法上。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符合物理学科的科学体系,而不应当出现物理事实、物理概念、规律及知识应用等科学性的错误。但对初中阶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我们的教学必须具有阶段性,不能把某些概念或规律讲得清清楚楚,必须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一致。”
  “考虑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任何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而物理教学在这方面则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而有趣的物理现象能够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然而,并不是我们在物理教学中的任何活动,都能使学生形成和发展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在具体教学中一个处理不当,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特别是在教学中,如果把与生活割裂开的陌生现象却当作典型例子来引用,势必让学生产生一种陌生感,觉得难以接受,甚至知难而退,对这些难以接受的知识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在八年级物理课本上册19页,采用钢尺来演示“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的实验,其中要求学生和教师用肉眼比较钢尺振动的快慢。显然,达到频率几十赫兹的振动,人的肉眼是无法比较的,如果我们教师就按课本一模一样的讲授,必然使学生产生怀疑,进而降低对教师及所讲授知识的信任。这样,就达不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的目的,学生也不能融入“探索一研究一发现”的心理共振中。
  
  四、一些具体的实施意见
  
  1,八年级物理课本上册19页,把。观察钢尺振动,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改为用硬塑料片在锯片的齿上快慢不同的划过,这样,划过的快慢是明显可见的,学生更容易理解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2,日常生活中,海市蜃楼是很难见到的,但在炎热的夏天,乘车时却经常能看见平坦的公路前方好象湿了一样。建议课文中引入这个例子。(八年级物理课本上册49页)
  3.八年级物理课本上册53页,课本只是讲到了“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一些聪明的学生会想到窗口的玻璃(日常可见)是无色透明的,而下文又提到“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所以是白色的。那么,如果透明的物体能通过白光(所有的色光),它就应该是白色的。因此,在这应该补充“能通过所有的色光的透明物体是无色透明的”。否则,这里将难于自圆其说,毕竟玻璃和水等无色透明的物体是随处可见的。
  4.对于初中生来说,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玩具望远镜(目镜为凹透镜,物镜为凸透镜,最后看到的是正立的像)了,而课本只是讲了双凸透镜望远镜(最后看到的是倒立的像)。建议引入玩具望远镜的简单介绍。使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能得到及时合理的解释,从而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魅力,并把这种感受转化为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5.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或听说的更多的是“万用(能)表”。“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后续文中,建议引入“万用(能)表”的简介。这样,学生回到家里,或许能够拿起万用(能)表动手一试。
  6.八年级物理课本下册48页图8.4—1。建议去掉电炉这个例子。
  7.九年级物理课本第59页,建议加入注释:生活中为了方便经常使用“千克力”的概念,经过演化,“千克力”逐渐被“千克”所代替,我们日常生活中讲的“20公斤的重量”,其中“公斤”实际是“公斤力(千克力)”的简称。
  8.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坦克”显然比“推土机”更有吸引力。建议把如何减小压强中的“推土机”—例改为“坦克”的例子(九年级物理课本第78页)。这样,学生更有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参考资料
  [1]王力邦主编《中学物理教学论》
  [2]廖伯琴《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3]冯克诚主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
其他文献
语言本身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东西,学起来挺不容易的,想要学好那就更难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给从教者及学生带来一些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困难呢7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得知识的动力。”所以想让学生把英语学好,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习英语成为一种由兴趣出发的主动行为。但是有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是不能忽略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影响着每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即价值观,最终形成学生的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就具体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
【摘 要】我国素来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净化、美化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老师“抛砖”的目的在“引玉”,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也许我的这种诗歌教学示范课就会带出学生对诗歌向往的激情,让他们以后走上诗歌创作的道路,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诗人。  【关键词】创新教学 学生创作 诗歌激情    我从教二十年以来,教过的学生从学前班到高三年级的都有,已经有二千多人了,教过的学科从幼儿语言、小学数学、初中英语、初
【摘 要】通过引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综合认识经济现象,主要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主动学习和参与的乐趣,并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整理、归纳和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原因、表现、影响,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史论结合的能力。  【关键词】经济结构的变动 自然经济瓦解 民族经济 探究合作    一、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经济成长的历程》高一历史必修Ⅱ
【摘要】我們知道初中语文课仅有45分钟,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所收获,就要千方百计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效的课堂是实施新课程有效教学所有老师追求的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主宰着课堂,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课堂纪律貌似秩序井然,但过于呆板的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教学效率并不理想。那么,在初中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如何改变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
三年级上期,科学科目中有饲养蜗牛一节。为了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这门课程,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我用发现式教学策略;精心设计了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共八课时)。  三年级的学生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观察品质尚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尤其是观察的目的性、有序性不强,而且语言概括表达能力较弱,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障碍。  但蜗牛是日常见的小动物,在花台,菜园,草丛中随处可见,学生们对于其生活环境
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有的老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的学生认为语文这门学科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反思。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以识记为主,以字词积累为主。而现
[摘要]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迷茫,在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时,我们当老师的就要随时随地拥有一双火眼金睛,向狐狸巧取豪夺,不劳而获的本性已暴露无疑,对这类人物,我们能用光芒四射,引以为荣,学习向往的“聪明”一词来褒扬吗?因此,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彻底走出思想的歧路后,那么这个故事的寓意:做事之前要动脑子,不要被人的花言巧语所欺骗,才会水到渠成,也才符合这个故事启迪人,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钱学森之间”。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同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的这两个“不适应”,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有不同的表现,表现为种种弊端,有些早已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