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期参加友人的婚宴,被安排到与新人的亲属同桌,其中多数并不熟悉,席间听闻一中年女性谈及子女教育,发现其对孩子的班主任颇有微词,原因大概是由于孩子的视力不好,想调位置,起初未能如愿,后来“拜访”了一下班主任,结果皆大欢喜。一旁有人附和说,小孩上课很少被老师提问,有的学生却常常被提问,“话语权”分配不公平。于是,像被打开的“潘多拉盒子”,你一言她一语,“有偿家教”“吃拿家长”“以教谋私”等话语扑面而来,某些教师的不良行为被放大为群体行为。秦大士曾经书过一幅对联:“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以示对祖上无良之辈的羞愧。席间闻听对“无良教师”并非捕风捉影的声讨,笔者亦未敢表明自己的教师身份。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国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福利待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教师队伍的急剧壮大,加之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许多不正之风逐渐滋生,社会舆论对教师的评价有了改变,教师的尊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人们之所以尊师,源于对“知识”的崇拜和对“师德”的敬仰。教师的尊严,是源于只有教师行业承担着“启迪心智、传承文明”这一神圣使命。教师不仅应该是有学问的人,传授文化的使者,更应该是一个恪守“诚信”职业道德的人。因此,教师的尊严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赢得的,尊师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必须自尊。
自尊是人生的底线,我们怎样才能守住这道底线呢?
1.要心中有爱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笔者要说,没有爱就没有教师自尊的基础,也就没有教师的尊严。
教师之爱首在关爱学生。“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不应掺杂太多的功利色彩,不应附着回报企图,也不应含有过分的施予痕迹,它必须是自然的发自肺腑的神圣纯真的爱。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的关爱,就会“亲其师、敬其师”,进而“信其道”,教师在取得社会价值的同时,自然收获学生的敬重。
教师之爱还要珍爱自己。“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智更难。教师不可骄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如果自己都不爱惜自己,别人怎么会来尊重你?教师对自己的“珍爱”在于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做人的引路人,是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者。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只有在普通平凡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准,才能为学生所尊重,才能显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2.要心中有定
资本时代的“唯物质主义”使国人越来越难控制“一夜富贵”的情结,浮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它使人只注重个人的得失,不问耕耘,只问收获,倾向获得立竿见影的效益。同样,没有付出就想获得名利的教师是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同与尊重的,浮躁喧嚣的红尘里,只有“心中有定”才能彰显自己的人格力量,赢得别人的敬重。
心中之“定”首先是定力。“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身为教师,在名利面前保持良好的定力才不会浮躁,而良好的定力基础是心态。有着“大别山师魂”之称的湖北蕲春四中高级语文教师汪金权,在条件艰苦的大山深处,教书育人,默默耕耘了22年,期间几乎把他所有的工资都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他的事迹感动了全社会,赢得了学生、老师及各个阶层的发自内心的尊重。所有一切,只源于他朴实的心态——“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我是荒原上的一支电线杆,也许只能永远地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
无论处在哪所学校、哪个年龄阶段、哪种岗位层次,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好心态来自个人修养,包括思想意识、文化层次、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我们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用心感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面对种种诱惑和生存的压力,教师需要保持这份定力,适时调整情绪,遇事多些耐心细致,少些冲动急躁;多点冷静思考,少点盲目从众;多接触正面的事物,保持良好的心态。
心中之“定”还应是定数。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而言,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追求名利和实现自我的价值,也不是什么坏事。教师希望自己和家庭能有更好的生活,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不要认为追求物质名利似乎就不那么高尚了,就品味底下了,就失去尊严了,而是不要把追求物质和追求精神生活对立起来,要明白自己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3.要心中有志
朱熹说过:“命为志存。”教师的自尊源于教师的人生价值,而教师人生价值的大小则源于教师心中的“志”。
教师心中的“志”,主要是指教师心中要存有志向。只要在心中燃起一个梦想、扬起一张风帆,摆正自己的航向,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必然能驶向胜利的彼岸。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泥水匠在盖楼,问第一个人“你在做什么”,他闷闷不乐地回答说“我在砌墙”,问第二人“你在做什么”,他高兴地回答“我在盖一座摩天大楼”,同样的问题问第三个人,他则兴奋而又豪气万丈地说“我在美化这座城”。十年后,第一个泥水匠依然在砌墙,第二个则成为一家建筑公司的总设计师,而第三个则已荣升为总经理,带领更多的人美化城市。三个本来同等层次的人,因为对自己价值的认可度不同,对自己所做事情的认可度不同,最后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个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只做一个教书匠,而是要做一个研究型教师,一个学者型教师。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要不断学习,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不断改进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他在学生及整个社会中才会有自己的尊严。
在人之本性的回归线上,让我们的教师多一分自尊。多一份自尊就多一份尊严,守住了自尊也就守住了尊严。教师在世人的眼中,也就一定会找到自我及整个社会所期待的那种感觉!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高级中学)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国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福利待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教师队伍的急剧壮大,加之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许多不正之风逐渐滋生,社会舆论对教师的评价有了改变,教师的尊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人们之所以尊师,源于对“知识”的崇拜和对“师德”的敬仰。教师的尊严,是源于只有教师行业承担着“启迪心智、传承文明”这一神圣使命。教师不仅应该是有学问的人,传授文化的使者,更应该是一个恪守“诚信”职业道德的人。因此,教师的尊严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赢得的,尊师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必须自尊。
自尊是人生的底线,我们怎样才能守住这道底线呢?
1.要心中有爱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笔者要说,没有爱就没有教师自尊的基础,也就没有教师的尊严。
教师之爱首在关爱学生。“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不应掺杂太多的功利色彩,不应附着回报企图,也不应含有过分的施予痕迹,它必须是自然的发自肺腑的神圣纯真的爱。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的关爱,就会“亲其师、敬其师”,进而“信其道”,教师在取得社会价值的同时,自然收获学生的敬重。
教师之爱还要珍爱自己。“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智更难。教师不可骄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如果自己都不爱惜自己,别人怎么会来尊重你?教师对自己的“珍爱”在于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做人的引路人,是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者。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只有在普通平凡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准,才能为学生所尊重,才能显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2.要心中有定
资本时代的“唯物质主义”使国人越来越难控制“一夜富贵”的情结,浮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它使人只注重个人的得失,不问耕耘,只问收获,倾向获得立竿见影的效益。同样,没有付出就想获得名利的教师是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同与尊重的,浮躁喧嚣的红尘里,只有“心中有定”才能彰显自己的人格力量,赢得别人的敬重。
心中之“定”首先是定力。“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身为教师,在名利面前保持良好的定力才不会浮躁,而良好的定力基础是心态。有着“大别山师魂”之称的湖北蕲春四中高级语文教师汪金权,在条件艰苦的大山深处,教书育人,默默耕耘了22年,期间几乎把他所有的工资都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他的事迹感动了全社会,赢得了学生、老师及各个阶层的发自内心的尊重。所有一切,只源于他朴实的心态——“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我是荒原上的一支电线杆,也许只能永远地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
无论处在哪所学校、哪个年龄阶段、哪种岗位层次,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好心态来自个人修养,包括思想意识、文化层次、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我们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用心感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面对种种诱惑和生存的压力,教师需要保持这份定力,适时调整情绪,遇事多些耐心细致,少些冲动急躁;多点冷静思考,少点盲目从众;多接触正面的事物,保持良好的心态。
心中之“定”还应是定数。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而言,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追求名利和实现自我的价值,也不是什么坏事。教师希望自己和家庭能有更好的生活,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不要认为追求物质名利似乎就不那么高尚了,就品味底下了,就失去尊严了,而是不要把追求物质和追求精神生活对立起来,要明白自己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3.要心中有志
朱熹说过:“命为志存。”教师的自尊源于教师的人生价值,而教师人生价值的大小则源于教师心中的“志”。
教师心中的“志”,主要是指教师心中要存有志向。只要在心中燃起一个梦想、扬起一张风帆,摆正自己的航向,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必然能驶向胜利的彼岸。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泥水匠在盖楼,问第一个人“你在做什么”,他闷闷不乐地回答说“我在砌墙”,问第二人“你在做什么”,他高兴地回答“我在盖一座摩天大楼”,同样的问题问第三个人,他则兴奋而又豪气万丈地说“我在美化这座城”。十年后,第一个泥水匠依然在砌墙,第二个则成为一家建筑公司的总设计师,而第三个则已荣升为总经理,带领更多的人美化城市。三个本来同等层次的人,因为对自己价值的认可度不同,对自己所做事情的认可度不同,最后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个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只做一个教书匠,而是要做一个研究型教师,一个学者型教师。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要不断学习,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不断改进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他在学生及整个社会中才会有自己的尊严。
在人之本性的回归线上,让我们的教师多一分自尊。多一份自尊就多一份尊严,守住了自尊也就守住了尊严。教师在世人的眼中,也就一定会找到自我及整个社会所期待的那种感觉!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