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学生能考高分就说明课堂效益高,还是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的分数,还是要更多关心教师能否创设有效学习活动的环境与氛围,关心教师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指导与帮助。那我们要如何做到课堂教学有效益呢?下面,我谈谈在近段教学中,我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一、在钻研教材中找出路。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准备充分。1、把握教材方向,对于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要心中有数。能有效地处理教学任务和非教学任务的关系。2、做好课堂环节的分配,教师不能独霸课堂,唱独角戏,课堂上除教师讲授外,要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复习自练的机会,确保学生当堂学习的成功率。
如;年级第七册中有这样一节课“体育场”。这是一节大数的估计课。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对估计方法进行归纳。在估计体育场一个看台的座位数的教学中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并说出估计的依据,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数。在讨论时,由于本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在这里对于大数的估计还没有掌握正确方法,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一个念,“如何解决这个体育场要约有多少人呢?我们先来看看我们身边的数吧!”“估一估学校每个班有多少人?学校大约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马上找到了窍门。学习的结果令我很满意,可以说这与我对本节课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分不开。
又如:听到一位教师在教学《平移与平行》时,用课件演示出汽车急刹车后车轮留下的两条痕迹,并以此为情境,要求学生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目的是引出“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的概念。但是,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却会发现教材编写组的专家在编制这一课的时候,并没有对四年级的学生提出能抽象出平行线概念这一要求,而是设置了借助学生平移线状物体(如铅笔、小棒等)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认识平行线的目标要求,突出的是学生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性理解,并暗含“知识小步子、螺旋式上升”的新课程教学要求。
二、从学生的问题中找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有些问题学生的回答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他们的印象会更深刻。
如在教学四年级第七册“走进大自然”这一节课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已经参观了2时,时针转了多少度?”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来寻找答案。在学生讨论中,我心里也在思考四年级刚开始,教材安排在后面才会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学生若问360÷12怎样计算时,我该怎样解说,他们又会怎样解答呢?总总的担心多在我脑袋里盘绕。当学生说出答案600时,我并不急于说对或错只问你怎么想的,能介绍一下嘛,有一位学生上台还画了草图说,因为3时是900,那么1小时就是300。所以2小时是600”这样的说法清晰明白连我在心里也要佩服他。我又再请几位同学试着说一说,发现学生们对这种说法很容易接受。后来我当场表扬了该小组,谢谢他们帮我们全班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并用课件进行演示。验证了他们的说法,学生一个问题的抛出有时并不是在加重我们的负担,它有可能使我们整节课更有收获、更有效益。
三、从自主探究中找规律
教师在课堂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有效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相交与垂直”这一节课借助学生熟悉的“剪刀”和“红十字”引出两条直线相交的两种不同情况,通过观察到的生活中两条直线的相交情况,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一摆,再画出相交的图形进而引出相交的概念。当学生确认两条线之间的关系后放手让学生折一折引导学生来验证。整堂课我采用操作实践一探索发现的方式来教学,学生不用只是听,而是在动手活动,观察中发现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课堂活动。
“参观苗圃”一课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内容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不需调商)计算,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自发评价等一系列活动自主建构新知。
片段:(生观察情境图说出要解决的问题并列出算式154÷22后)
师:你能估算出154÷22的商大约是多少吗?(生独立思考后师指名回答)
生1:22×10=220,所以154÷22的商不超过10。
生2;(紧接着)22乘5的得数比100稍多一些,所以应该比5大。
生3:20×7=140,我觉得商有可能是7,
生4:22×5=nO,154-110=44,44里面还有2个22,所以商应该是7。
估算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关,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使用了转化的估算策略,能够把除法问题转化成乘法来估算;学生使用了简约的估算策略,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简化,把所给的数简化成比较简单的、易于口算的数,如想到5、想到10、想到把22看成20等;学生使用了补偿的估算策略,如生4的想法。尽管有的学生估算出的是商的大致范围,有的估算出的是较准确的商,但经历这样一个估算过程,对小学生教学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上述片段可以看出,只要我们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机会,为学生搭建畅所欲言的舞台,学生便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去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记得有一位教授说过要创设自己的绿色课堂。提得多好啊!绿色课堂,这个词多好正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体现,我将珍惜每一堂课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始终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人到课堂中来。努力让每一节课做到有实效性。
一、在钻研教材中找出路。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准备充分。1、把握教材方向,对于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要心中有数。能有效地处理教学任务和非教学任务的关系。2、做好课堂环节的分配,教师不能独霸课堂,唱独角戏,课堂上除教师讲授外,要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复习自练的机会,确保学生当堂学习的成功率。
如;年级第七册中有这样一节课“体育场”。这是一节大数的估计课。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对估计方法进行归纳。在估计体育场一个看台的座位数的教学中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并说出估计的依据,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数。在讨论时,由于本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在这里对于大数的估计还没有掌握正确方法,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一个念,“如何解决这个体育场要约有多少人呢?我们先来看看我们身边的数吧!”“估一估学校每个班有多少人?学校大约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马上找到了窍门。学习的结果令我很满意,可以说这与我对本节课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分不开。
又如:听到一位教师在教学《平移与平行》时,用课件演示出汽车急刹车后车轮留下的两条痕迹,并以此为情境,要求学生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目的是引出“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的概念。但是,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却会发现教材编写组的专家在编制这一课的时候,并没有对四年级的学生提出能抽象出平行线概念这一要求,而是设置了借助学生平移线状物体(如铅笔、小棒等)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认识平行线的目标要求,突出的是学生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性理解,并暗含“知识小步子、螺旋式上升”的新课程教学要求。
二、从学生的问题中找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有些问题学生的回答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他们的印象会更深刻。
如在教学四年级第七册“走进大自然”这一节课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已经参观了2时,时针转了多少度?”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来寻找答案。在学生讨论中,我心里也在思考四年级刚开始,教材安排在后面才会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学生若问360÷12怎样计算时,我该怎样解说,他们又会怎样解答呢?总总的担心多在我脑袋里盘绕。当学生说出答案600时,我并不急于说对或错只问你怎么想的,能介绍一下嘛,有一位学生上台还画了草图说,因为3时是900,那么1小时就是300。所以2小时是600”这样的说法清晰明白连我在心里也要佩服他。我又再请几位同学试着说一说,发现学生们对这种说法很容易接受。后来我当场表扬了该小组,谢谢他们帮我们全班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并用课件进行演示。验证了他们的说法,学生一个问题的抛出有时并不是在加重我们的负担,它有可能使我们整节课更有收获、更有效益。
三、从自主探究中找规律
教师在课堂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有效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相交与垂直”这一节课借助学生熟悉的“剪刀”和“红十字”引出两条直线相交的两种不同情况,通过观察到的生活中两条直线的相交情况,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一摆,再画出相交的图形进而引出相交的概念。当学生确认两条线之间的关系后放手让学生折一折引导学生来验证。整堂课我采用操作实践一探索发现的方式来教学,学生不用只是听,而是在动手活动,观察中发现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课堂活动。
“参观苗圃”一课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内容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不需调商)计算,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自发评价等一系列活动自主建构新知。
片段:(生观察情境图说出要解决的问题并列出算式154÷22后)
师:你能估算出154÷22的商大约是多少吗?(生独立思考后师指名回答)
生1:22×10=220,所以154÷22的商不超过10。
生2;(紧接着)22乘5的得数比100稍多一些,所以应该比5大。
生3:20×7=140,我觉得商有可能是7,
生4:22×5=nO,154-110=44,44里面还有2个22,所以商应该是7。
估算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关,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使用了转化的估算策略,能够把除法问题转化成乘法来估算;学生使用了简约的估算策略,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简化,把所给的数简化成比较简单的、易于口算的数,如想到5、想到10、想到把22看成20等;学生使用了补偿的估算策略,如生4的想法。尽管有的学生估算出的是商的大致范围,有的估算出的是较准确的商,但经历这样一个估算过程,对小学生教学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上述片段可以看出,只要我们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机会,为学生搭建畅所欲言的舞台,学生便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去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记得有一位教授说过要创设自己的绿色课堂。提得多好啊!绿色课堂,这个词多好正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体现,我将珍惜每一堂课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始终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人到课堂中来。努力让每一节课做到有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