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我们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近几年,更是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支持,给予职业学校学生每生每年1500元的生活补助,涉农专业免收学费等,以鼓励学生学习一门技术来为社会服务,为自己的未来谋得出路。但是,综观眼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却陷入了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发展仍很不规范,社会、学生及其家长都对职业教育存在观念上的误区,认为在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就是出粗力的,沒有一点出路;另一方面,办学体制也存在不少问题,职业教育普通化,即穿着职业教育的外衣,走着普通教育的模式,导致了职业教育的四不像。于是就出现了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生源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要想解决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生源流失严重的问题,我认为应当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要灵活,要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职业技术学校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提供专业技能人才的机构。尽管我国有数量众多的职业学校,但是技工短缺却是久而不绝的问题。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是非常重视实际应用能力,学什么都是根据实际需要来制定的,学为所用。但是我们国家的企业现实是:不可能花费大投资来培训新人,企业更愿意直接招收很容易进入角色的学生,因为这类学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来了就能直接发挥作用。所以我们经常在企业、厂矿门口看到的招工广告上写的是“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录用”,因此,对于我们职业学校来说,“企业就是客户,学生就是产品,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才是好产品。”为做到这些,我们应该请专业人士对课程进行科学设置,在设置课程之前先进行广泛调研,和企业进行多方面的沟通,详细了解企业对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然后回来认真研究,编辑或选择出适合现代企业用人的新教材。
第二、改革文化课的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于现在大多数职业学校走的还是普通教育的模式,对外宣传和相互评比看的还是升学率的高低。例如我们学校在2010年对外宣传的标语就是“热烈祝贺长垣科技中专全县升学率最高,达到89.9%”。但是升学率高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我校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升学率都是100%又能说明什么呢?因为学生、家长、社会认可的是就业率的高低,是就业质量的高低。因此我们学校就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企业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培训什么技术,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改革文化课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追求升学率的高低。这样学生学了以后走人社会就能用得上,就不会再对文化课视如猛虎,也不会因为学习困难而大量流失。
第三、做好宣传,让学生对职业学校有所了解,对未来充满信心。
学生入学时多是刚刚初中毕业,对自己的前途和将要学习的专业缺乏深入了解。往往平时要好的同学学习什么专业就跟着报什么专业,或者是家长让学什么专业就学什么专业。因此他们在选择专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一旦日后发现自己不喜欢所选的专业,学习起来就会既没有兴趣也没有动力,一段时间后学习跟不上,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上学产生怀疑,就很容易产生辍学。因此我们应该在每年招生开始时做好宣传工作,让初中毕业生对所选的职业学校有所了解,对所要选择的专业有所了解,对所选专业的未来就业趋势有所了解。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盲目地选择专业,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这样的学生才是“招得来,留得住”,就很好的解决了学生流失问题。
第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重点学的是技术,需要大量的实践时间做保障,但是目前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专业课实践机会太少,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普遍不够,即使是老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也会因为没有实训设备而只能照本宣科说说了事。这样就会使学生感觉学了一年没有什么收获,就失去了学习兴趣而选择辍学。因此职业技术学校要想发展、扩大生源,首先就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必备实训设备应该齐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师不再是一本书、两支笔、三尺讲台“做”实验,由于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也就不再感觉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就变得乐意学习。
第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现代企业变化非常快,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设置也应跟上企业的变化。如果老师的知识水平还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老样子不变,学校设置的还是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老专业不变,很难想象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校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因此,职业学校要想跟上社会的发展,跟上企业的变化,就应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行教师轮训机制,让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有机会去接触最新的知识、了解最新的动向。这种轮训并不是去哪里上学,而是放到企业里去实践。我们的老师都有理论基础,如果再能定期到企业里去实践、去锻炼,那么再回到课堂上来,一定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得到更有效的专业指导,将来学生毕业到企业去,就能够马上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这样的学生企业欢迎,这样的老师学生欢迎。
第六、完善就业环节,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良性循环机制。
职业学校招收学生,并不能仅仅考虑是否能“招得来”,是否能“留得住”,更应该考虑的是在校能否“学得会”,毕业能否“走得出”。我记得我校2004届电子班有一学生家长不想让学生继续上学,他说,上学有啥用?上到毕业有啥用?考上大学又有啥用?回来还不是都得重新学技术,重新找工作!只有理论没有实践,企业不满意,就业当然困难,自然而然就影响到了学校的生源。因此完善就业环节,就成了职业学校刻不容缓的事情。我认为职业学校应该跟企业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将毕业生反馈机制也纳入到就业环节中。通过不断地反馈、考察,为我们的学校、学生和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让三方共同受益。学生有满意的出路,企业有稳定的人才来源,而学校有了通畅的就业渠道,便可吸引大量生源,从而既解决生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又实现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要想解决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生源流失严重的问题,我认为应当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要灵活,要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职业技术学校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提供专业技能人才的机构。尽管我国有数量众多的职业学校,但是技工短缺却是久而不绝的问题。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是非常重视实际应用能力,学什么都是根据实际需要来制定的,学为所用。但是我们国家的企业现实是:不可能花费大投资来培训新人,企业更愿意直接招收很容易进入角色的学生,因为这类学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来了就能直接发挥作用。所以我们经常在企业、厂矿门口看到的招工广告上写的是“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录用”,因此,对于我们职业学校来说,“企业就是客户,学生就是产品,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才是好产品。”为做到这些,我们应该请专业人士对课程进行科学设置,在设置课程之前先进行广泛调研,和企业进行多方面的沟通,详细了解企业对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然后回来认真研究,编辑或选择出适合现代企业用人的新教材。
第二、改革文化课的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于现在大多数职业学校走的还是普通教育的模式,对外宣传和相互评比看的还是升学率的高低。例如我们学校在2010年对外宣传的标语就是“热烈祝贺长垣科技中专全县升学率最高,达到89.9%”。但是升学率高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我校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升学率都是100%又能说明什么呢?因为学生、家长、社会认可的是就业率的高低,是就业质量的高低。因此我们学校就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企业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培训什么技术,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改革文化课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追求升学率的高低。这样学生学了以后走人社会就能用得上,就不会再对文化课视如猛虎,也不会因为学习困难而大量流失。
第三、做好宣传,让学生对职业学校有所了解,对未来充满信心。
学生入学时多是刚刚初中毕业,对自己的前途和将要学习的专业缺乏深入了解。往往平时要好的同学学习什么专业就跟着报什么专业,或者是家长让学什么专业就学什么专业。因此他们在选择专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一旦日后发现自己不喜欢所选的专业,学习起来就会既没有兴趣也没有动力,一段时间后学习跟不上,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上学产生怀疑,就很容易产生辍学。因此我们应该在每年招生开始时做好宣传工作,让初中毕业生对所选的职业学校有所了解,对所要选择的专业有所了解,对所选专业的未来就业趋势有所了解。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盲目地选择专业,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这样的学生才是“招得来,留得住”,就很好的解决了学生流失问题。
第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重点学的是技术,需要大量的实践时间做保障,但是目前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专业课实践机会太少,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普遍不够,即使是老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也会因为没有实训设备而只能照本宣科说说了事。这样就会使学生感觉学了一年没有什么收获,就失去了学习兴趣而选择辍学。因此职业技术学校要想发展、扩大生源,首先就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必备实训设备应该齐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师不再是一本书、两支笔、三尺讲台“做”实验,由于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也就不再感觉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就变得乐意学习。
第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现代企业变化非常快,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设置也应跟上企业的变化。如果老师的知识水平还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老样子不变,学校设置的还是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老专业不变,很难想象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校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因此,职业学校要想跟上社会的发展,跟上企业的变化,就应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行教师轮训机制,让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有机会去接触最新的知识、了解最新的动向。这种轮训并不是去哪里上学,而是放到企业里去实践。我们的老师都有理论基础,如果再能定期到企业里去实践、去锻炼,那么再回到课堂上来,一定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得到更有效的专业指导,将来学生毕业到企业去,就能够马上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这样的学生企业欢迎,这样的老师学生欢迎。
第六、完善就业环节,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良性循环机制。
职业学校招收学生,并不能仅仅考虑是否能“招得来”,是否能“留得住”,更应该考虑的是在校能否“学得会”,毕业能否“走得出”。我记得我校2004届电子班有一学生家长不想让学生继续上学,他说,上学有啥用?上到毕业有啥用?考上大学又有啥用?回来还不是都得重新学技术,重新找工作!只有理论没有实践,企业不满意,就业当然困难,自然而然就影响到了学校的生源。因此完善就业环节,就成了职业学校刻不容缓的事情。我认为职业学校应该跟企业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将毕业生反馈机制也纳入到就业环节中。通过不断地反馈、考察,为我们的学校、学生和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让三方共同受益。学生有满意的出路,企业有稳定的人才来源,而学校有了通畅的就业渠道,便可吸引大量生源,从而既解决生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又实现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