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今社会,家庭、学校要更加重视对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本文针对中学生责任感的现状分析了中学生责任感淡薄的原因,提出了培养中学生责任感的对策。
  【关键词】 责任感 中学生 培养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我们会发现:个体自身要对自己负责;每个人要对其家庭成员负责;要对集体的团结负责;要对社会的和谐负责;要对国家的发展负责等等。这里的“负责”,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责任,要心中怀有一种责任感。从而可以看出,小至个人,大至国家,每个人都应具备责任感。本文对中学生责任感的界定是中学生对国家、社会、集体、家庭、他人和自己,主动的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精神。
  1 中学生责任感现状
   为了了解中学生责任感的现状,我对中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有些数据让人深思。有关集体责任感方面,有51.5%的中学生怕影响学习成绩,不关心班级事务,也不愿意担当班级干部;有关家庭责任感方面,有39.8%的中学生会饭后主动帮父母收拾碗筷或洗碗,有52.4%的中学生认为父母为他们花钱是应该的;有关社会责任感,方面有51.5%的中学生看见有人横穿马路时也会跟着做;有关国家责任感方面,有35.5%的中学生不同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说法。从调查和了解中不难看出,中学生责任感弱化问题普遍存在。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当前的中学生责任感淡薄甚至是缺失呢?
  2 中学生责任感淡薄的原因
  2.1 个体自身原因。在调查中发现被试的中学生90%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家里的“独苗”倾注过多的关爱,使得他们缺乏基本生存技能,不能承担起自己应该负的责任。另外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渐进入青春期,大部分的中学生开始封闭自己,会使一些中学生对道德规范有错误的认识,遇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在调查数据中,50.5%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举止文明视自己的心情而定;有51.5%的中学生看见有人横穿马路时也会跟着做;有27.2%的中学生不常会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可见他们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薄弱甚至缺失。
  2.2 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将影响孩子责任感的强弱。由于从小得不到父母双方的关爱,中学生自身对于责任感的体会不深,自然孩子对于其他人的关心和责任意识就会相应减弱。还有些家长对子女往往重视物质上的满足,而轻精神上的教育。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而缺乏情感和心灵上的互动交流,长此以往,孩子与外界的沟通也会产生困难,不会甚至不会去帮助和关怀他人,极可能产生责任感淡薄甚至缺失。
  2.3 学校教育的弱化。虽然国家早就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但大多数学校更注重的还是学生的成绩,往往忽视了对他们责任感的培养。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学校还是会给教师下达教学指标、升学率指标等等,使得教师没有精力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慢慢的就忽视了对中学生本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的培养。
  3 培养中学生责任感的对策
  3.1 重视家庭教育。在调查问卷中,我对中学生关于家庭责任感的具体行为做了调查,具体如下:
  


   根据此表的调查结果,对于家庭教育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首先要培养中学生的家庭意识。家长要使孩子懂得在一个家庭中尊重父母,懂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当父母生病时,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帮父母分担解忧。家长要锻炼孩子的意志,让他们学会吃苦耐劳,学会乐于助人。同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产生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的强烈愿望。此外家长还应多采纳孩子有价值的意见,并多鼓励让他们亲自解决自己的一些问题。由上表可见当家里发生令人忧愁的事情时,仅仅会有25.2%的中学生会尽自己的力量为家庭分忧,所以建议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多采纳他们有价值的建议,并及时的进行表扬和赏识,逐步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他们逐渐懂得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3.2 强化学校教育。
  3.2.1 在认识上强化责任感的价值导向。学校可通过开展“我希望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引发中学生的思考。通过培养并加强中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产生责任感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因为只有中学生自身意识到一件事情他们应该做并值得做时,即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我要求时,取得的效果才是最佳的。
  3.2.2 在德育工作中强调榜样的引领示范。通过调查可知,有51.5%的中学生看见有人横穿马路时也会跟着做。可见中学生的行为易受他人的影响,所以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很关键。通过对于榜样人物事例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取向,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在校园中还要多观察学生的良好行为,并及时树立为典型模范,展开全校范围内的责任意识培养。
  3.2.3 在实践中努力践行。学校应尽可能的为中学生创造培养他们责任感的条件与机会,充分发挥中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中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多组织爱心服务活动等。另外教师要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可以产生多重的效果,既培养了能力又形成了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学校应定期开展责任感主题教育活动,教育中学生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并表彰责任感强或是有进步的中学生,使得学校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逐步让中学生懂得在享受别人的关爱的同时也要懂得回报,养成对他人、对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心。
   经过学校整体环境的熏陶,中学生会渐渐具备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过学校教育也只是一方面,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任重而道远,还得由中学生自身、家庭、社会、国家等各方面的努力,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秦贺联.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4)
  2 刘兴翠.从培育责任心开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J].思想政治课
   教学,2002(1):52~53
  3 鲍聪晓.当代中学生需要什么、缺乏什么、又该拥有什么.科教文
   汇,2007.1
其他文献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属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向社会,走上就业之路,他们的信息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专业都有《信息技术基础》这门必修课,如何上好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职校学习阶段能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师的责任,而教师如何通过“讲
期刊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事物的喜好情绪。在朗读教学中,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師,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真正发挥学生朗读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努力让他们在兴趣中愉快的朗读,才能取得理想的朗读效果。朗读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朗读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并不如意,很多学生不大愿意读课本,甚至厌烦读课本。这并非认识不够,主要是学生缺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现实生活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的核心;不
期刊
【摘 要】 在中国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视觉元素的应用和整合是构成中国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独特风格的关键,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最具传统特色的“绘画元素”即“书”、“画”、“印”元素在伴随着西风东渐的对峙与融合,成为了一种新生。笔者试图从中国画中所具有的元素,即其中的笔墨、提款的书法、铃印的印章为出发点,借此分别阐释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应用与革新。  【关键词】 视觉设计 绘画元素 创新    视觉传达设计
期刊
【摘 要】 互文性是文本的重要特征,且一直以来都在文学批评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互文性理论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用于非文学语篇的分析中,从而分析语篇和意识形态及权力之间的关系。本文另辟蹊径,从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非文学语篇的分析,试图揭示语篇互文性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 文化 互文性 语篇    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作为研究视角,通过对非文学语篇进行分析,从而试图在加深对“互文性
期刊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應用与拓展”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问题情景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问题,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不能理解或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其次是情景,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直接轻松地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我校实行校企合作的经验,结合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提出了职校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构建了职业道德理论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职业指导与企业的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 德育教育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教育 新模式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职业教育工作,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发展职业教育。温
期刊
现在教育的多样化、创新化都是当代教师应该学习的新理论、新理念。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浓厚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新型的课堂教学应以激发学习动机为前提,以学习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启发创新思维为中心,以多项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同活动为过程。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学习是现在教学中人人思考、人人探索的问题。在
期刊
新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讨论成为有效途径。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1 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
期刊
【摘 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每位一线教师都是一次机遇与挑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总结。笔者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对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课改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