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飞渡仍从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s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高考将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教师将如何带领学生科学高效地备考,是所有高三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高考语文复习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把根留住”:回归教材,以教材为本。
  高中语文教材是学生高中三年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文本。教材上的很多内容教师可以结合高考内容加以筛选、改编、整合、创新为备考服务,切不可将眼睛只盯住繁复的资料而丢弃教材这个根本。教材中的文言文及古代诗词,就是学生备考的极好材料。教师一定要用好、用足、用透这些古诗文,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赏析,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这比采用市场上那些粗制滥造的所谓“考典”、“题霸”要好的多。著名高考语文命题专家张伟明先生曾说过,“在文言文测试方面,文言虚词和实词以及文言文句式考查与课文联系非常密切”,“文言文试题的语段虽然选自课外,但所考查的知识都在课本以内”。的确,这几年高考试题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大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教材中现代文,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也可选取一些精彩语段深入变化角度进行精读练习,其中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精妙的语言,还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素材在作文时信手拈来。
  回归教材我的具体做法是:重点将必修①-⑤中的精读篇目分现代文和文言诗文两大类型梳理,认真品读、研读,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落实各知识点。现代文分字音积累、字形辨析、词语辨析、成语积累、精彩段落赏析、能力迁移六个模块,文言诗文分为实词积累、虚词积累、文言句式、名句名篇、诗文鉴赏、能力迁移六个模块分别进行归纳总结,由浅入深,稳步推进。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阅读与写作并重,花大力气,下苦功夫。
  课标版《考试说明》中把阅读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又分为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分为名句名篇默写、浅易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鉴赏。阅读是语文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指导复习时特别强调:
  1.努力先让学生读懂文本。经过大量而细致的试卷分析后我们得出学生阅读的失分大多是文章没“读懂”所致。所以复习时我花大力气指导学生练好阅读理解的基本功:准确理解语句、分析句间关系、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关系、准确概括主旨。学生只有把以上几个方面先弄清楚了,才算基本读懂了文章。其实一直被很多人诟病的划分层次、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在文本阅读中是很必要的,它是阅读鉴赏的前提。如果连文意都没有把握,还谈何分析、评价、探究?
  2.强调做一个阅读题,就做透做精一个,努力将学生带入文本,体验思考的过程,让学生独立体验从看到文字到得到答案的全过程,逐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熟练掌握文章的一些常见的表达技巧与相关的术语,并能结合文本内容加以简要分析,凸显采分点。
  3.多关注文学类和传记类文本阅读之探究。课标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在现代文原来五个能力层级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个“探究”。探究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探究题大致有三种题型:探究赏析型、探究评价型、探究拓展型。解答这类题型时应对全文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思考探究,结合自己对文本的认识和体会发表看法。作答时要结合文本或文本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一定要有个由文本内到文本外的延伸过程,不可脱离文本,又不可局限于文本,并能体现出一定的“探究味”。因为探究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新题型,以前接触较少,加之分值较大,所以我们在备考时要特别重视。
  作文占据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用“成也作文,败也作文”来概括作文在高考中的重要作用一点也不为过。这就需要我们多动脑筋,寻找对策,进行一些新的探索。我在吸纳一些名师的成功的备考经验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按照《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六条写作基础等级和四条发展等级的要求,按部就班,扎扎实实,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指导与训练,及时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共性的问题集中辅导,个别同学的问题师生课下交流解决。在写作练习和评价时一定要体现分层次教学原则,寫作基础好的同学要求在发展等级上多下工夫,写作基础较差的同学则要求在基础等级上过关。
  2.加强写作材料的积累工作。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他人,关注自我,关注内心。要求学生平时注重积累诸如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公平正义尊严、人的自我意识等热点话题素材,做到有备无患。
  3.指导与训练学生学会表达、善于表达、巧于表达,做到有理、有据、有情、有序、有格,努力让学生在记叙描写中抒发自然、真诚的情感,在议论说理中表达深刻、新颖的见解。
  4.训练各种命题形式,尤其注意强化审题意识、文体意识。注重文章的立意,努力写出自己的心灵高度、思想高度、智慧高度。
  阅读与写作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在高考语文的复习中要舍得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样才能占据高考语文的制高点,取得高考语文成绩的大突破。
  三、“胸藏万汇凭吞吐”:注重积累,灵活应用。
  积累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尤其是语音、字形、词语、名句名篇各考点的复习,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惟有消除浮躁心理,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比如字音方面,命题者多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依据设题,我把这两个表里的字词作为复习重点,让学生把其中容易弄错的词抄在复习本上,强化识记。同时,还要让学生积累整个中学语文教材注释中出现的一些词语,以及近五年高考题中出现的易错字词,让他们记牢记熟。而字形、成语方面,我搜集了相关资料编印《容易出错的字一览表》及《容易用错的成语例解》等讲义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分散记忆,积累词汇知识。为此,我在平时复习中提出“三个十”,即每天让每个学生积累十个易读错的字音,十个易写错的词,十个易用错的成语,再把班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把自己积累的词语在小组内交流。我以为识记类的知识点一定要充分发动学生动手整理抄写,加深印象,如果完全由教师讲解,既枯燥又费时,效率会十分低下。   除了语言知识复习需要我们注重积累外,语言表达方面的一些新题型也同样需要靠我们平时的积累并灵活应用。例如仿写一般从寓意深刻、语句优美的角度设题,我们要求学生多从《读者》类杂志积累一定语言素材,并加强博喻、排比、对仗的造句练习,这样考试时就能胸有成竹。又如拟广告词,我要求学生在平时多观察,多积累,留心报纸、电视上的一些感情真挚、构思精巧、语言简明的广告词,在遇到相关的考题时我们可以从已积累的一些广告词中寻找灵感,甚至有时就可化用现成广告词为我所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大报上的“语言文字版”,注意观察和收集报刊上出现的一些新鲜活泼的语言素材。
  此外,积累在作文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不断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积累情感,积累技巧,积累临场机智,这样方能在考场上胸有成竹,挥洒自如。所以,注重积累,灵活应用,当是高考语文复习的一大要旨,只要你持之以恒,也许就会在高考的考场上给你带來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紧扣考纲,科学训练。
  现在我们语文复习中提训练似乎很不合时宜,一提起训练,就容易和“死做题”、“题海战”联系起来,于是耻谈、羞谈训练,说提高语文素养似乎不能言及训练,训练被严重边缘化,训练不是高考备考的唯一手段,但绝对是一重要的手段。“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备考期间加强训练是相当必要也是十分有效的。其实训练本身没有错,错在不恰当的训练内容和方法上,所以我们特别强调“科学”二字,提倡进行科学训练。
  1.科学的训练内容。在紧张而有限的复习时间,我们一定要精选例题和习题,精而不滥。我们要紧扣《考试说明》严格按照高考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标准,精心设计题型、题目,多角度、多方位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训练。尤其是在后期复习期间,我们可选用最近三年全国和各省市的高考题作为训练材料。高考题题例典型,信度高,具有极高的训练价值。
  2.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并不是一味做题,学生的练习和老师讲解应结合起来。精选的题一定要讲清讲透,拓展延伸,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努力使学生在训练中找规律,在训练中找方法,决不能让学生在茫茫题海中迷失了自我。这里教师应当作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选题做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而让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3.要有训练反思。我要求学生在每一次训练后都要写训练反思,记下自己的失误,明确失误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反思,找出某一知识点训练的得与失,在训练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总之,高考语文复习是极具挑战意义的教学工作。面对新情势、新变化,只要我们认真研读《考试说明》,领会精神实质,明晰变化之处,借鉴成功经验,寻求积极有效的复习对策,我相信我们就一定能够从容应对,决胜高考。
  正所谓:“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其他文献
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一篇好的传记文必须要有“魂”,这“魂”就是作者的思想认识和内心情感以及中心内容的体现。而“魂”就是文章的标题。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是一篇传记类文本《科学巨人玻尔》,题目中“科学巨人”实际上就是玻尔整个人物形象特征的缩影,也是其人格魅力体现的地方。文章中写到玻尔追求真理,在学
《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想打动别人,必须有真情。其实,为文也如此。文章要感人,要打动读者,就必须写出真情实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感情真挚呢?是不是说作文时强装忧伤或欢娱就可写出有真情的文章呢?不是,这样的文章容易露出娇柔造做之态,肯定会给阅读者留下虚假的印象。我们平时说“文如其人”,也可倒过来说“人如其文”
1958-1965年间,人教社所编中学语文教科书按照结构体例的不同,鲜明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8-1960年,第二阶段为1961-1965年。前一阶段以1958年新编教科书为基础,先后经过了1959年、1960年两次修订。后一阶段包括两套新编教科书:1961年的十年制中学语文教科书与1963年的十二年制新编中学语文教科书。  一  1958年,人教社编出新的初高中语文课本共12册,没有前
笔者在大学从从事写作教学20多年,每接一届新生,我都喜欢“摸底”。然而,让我惊诧的是,无论是“虚构作文”还是“非虚构作文”,我都很难在其中看到他们个人的情感体验,很少看到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更是难以看到他们对人和事的价值判断。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受作文训练,从最初的日记、读书笔记,到记叙文、说明文,及至高中阶段的议论文,训练的内容不能说不完备,写的作文不可谓不多,为什么他们仍然写不出带有个
新课程改革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多样,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这是可喜的变化。然而,在欣喜的同时我们却发现: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师让课堂超载了,装了许多不该装、不能装的东西。  一、教学超载:一种值得深思的现象  超载,《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注释:运输工具装载的货物或乘坐的人超过规定的载重量。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超载呢?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
2017年9月8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强调要掀起“课堂革命”,要创建“以学习者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一个从教23年的教育工作者,我非常认同陈部长的说法,23年的教育实践,我也深刻认识到: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质量决定教学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肩负重大责任和使命的新时代教师,更要领悟教育的真谛,努力创设全身心服务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  《林教头风雪
凌宗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中国教育报刊社签约评论员、《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十大读书推动人物”之一。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民国教育家刘百川研究者,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倡导者,践行者。语文教学主张“遇物则诲,相机而教”。有专著《好玩的教育:学校文化重建五讲》《阅读,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有趣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的“另类”行走》《语文教师的使命》《你也可以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专题“一滴泪中的人性世界”第二板块“美与丑的看台”中的课文,节选自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巴黎圣母院》第六卷第四章。选文部分的相关情节在课下注释中有如下补充:“加西莫多在克洛德的唆使下,拦路劫走爱斯梅拉达,被官兵抓住,判受鞭刑。”  一直以来,由于对雨果精神立场和创作追求的不了解,很多读者对此文的解读仅仅停留在美与丑的对立这一角度,认为伽西莫多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其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一句话,作品必须有科学性。在初中语文教材里,科普作品很多,有的一册教材就有六分之一的科普作品,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沿袭着将科普作品当成一般说明文来阅读和教学的习惯,在阅读和教学过程中,总是将它肢解成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这几个板块。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我们翻阅与之相
广大中学生的作文现状告诉我们,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散文是他们最钟情的文体之一。作文教学漠视散文写作教学的行为,已经严重背离了学生作文现状与作文实践,违背了新课程精神,必须给以矫正。高中作文教学应该重新给散文定位。   一.社会生活养育散文、需要散文。   社会生活养育了散文。可以这么说,生活有多广阔,散文写作的空间就有多广阔。宏观微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生活艺术、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