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大学从从事写作教学20多年,每接一届新生,我都喜欢“摸底”。然而,让我惊诧的是,无论是“虚构作文”还是“非虚构作文”,我都很难在其中看到他们个人的情感体验,很少看到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更是难以看到他们对人和事的价值判断。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受作文训练,从最初的日记、读书笔记,到记叙文、说明文,及至高中阶段的议论文,训练的内容不能说不完备,写的作文不可谓不多,为什么他们仍然写不出带有个人情感和个人价值判断的文章呢?
我觉得必须破除中学作文教学目标的“格式化”,方法的“程序化”,评价的“单一化”,遵循艺术规律,让作文回归作文之道。
一、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
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目标的定位,仅仅限于把作文当成是表情达意、沟通交流的工具。
我们分别看看初中和高中的作文目标。
(一)初中的目标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标准”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了如下建议: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二)高中作文目标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标准”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如下建议:
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还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从中学作文目标及作文教学的建议看,我们所谓的目标只是把作文当成一种交流的工具,这种“工具论”的表述,很容易让教师在教学中按预定的“格式”讲授作文,学生也只能按“格式”写作文,因此,这样的目标只是告诉学生,应该具备什么素养,应该掌握什么方法,应该学会什么文体。这样的表述,就好像告诉一个跑步的人,你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运动素质,你应该怎样跑步,而不告诉你是跑100米还是跑1500米。这样的目标设置,明显是有缺陷的。仅仅把作文当成单纯的工具,而不把作文当成艺术来看,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吗?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吗?这明显是痴人说梦。
二、作文的本质是艺术
我们必须重新为作文的本质定位,必须把作文的本质定位为艺术。这样,我们才能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对待作文,对待作文教学。
在我国,目前对作文的定义通常是从动词的角度来定义的。“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如果从名词的角度命名,应该这样为作文命名:“作文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这就把作文上升到了艺术的地位,也才能够体现作文的本质。这样,作文中的很多问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了。
(一)形象创造是艺术的核心任务。作文必须创造形象,甚至可以说,形象创造是作文的核心任務。“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1]它包括四个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因此,作文在构思之初,就必须知道,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学生的作文必须以形象塑造为核心,根据形象构建的原理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
作文核心任务的确立,就破解了在作文教学中争论不休,而又毫无意义的命题:作文是否允许虚构?毫无疑问,作文不但允许虚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说,虚构是作文的魅力所在,甚至,是生命所在。没有虚构,就没有形象世界,更不可能有文学典型。
作为老师,关键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虚构、运用虚构的问题了。
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告知学生,虚构是作文的手段,虚构不是虚假,虚假的情节是不可能存在的事,虚构的情节是可能发生的事。
作文中的内容按其与生活的相关度,可以分为三种:真实的事、虚假的事、虚构的事。真实的事是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虚假的事是不可能出现的事,虚构的事是可能发生的事。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对历史和诗做了区分:历史“记述已经发生的事”,而诗“描述可能发生的事”[2]。在这里,亚里斯多德不但指出了历史和诗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历史是“记述”,而诗是“描述”,而且还区分了其内容的差异,历史中“已经发生的事”是生活事实,诗中“可能发生的事”指的是“根据可然律或必然可能发生的事。”[2]也就是说,“诗”中描述的事实只要是符合生活逻辑或艺术逻辑就是合理的,就是允许存在的。
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这是历史式的记述。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因伤心过度也死了。”这是“诗”的描述方式,这个描述,体现着描述者的情感判断和价值判断,王后的死,从史实的角度看,不一定是因为伤心过度,但从生活逻辑或艺术逻辑的角度看,又是可能的,因此,这样的描述是合理的。
(二)情感是艺术的生命。由于应试作文过于“理性”地“直扑主题”,学生作文的情感往往被忽视,甚至被漠视,在很多中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看不到情感,更看不到情怀和境界。从创造者的角度看,文学形象是作家情感的载体。正因为如此,文学形象才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黑格尔指出:“只有从心灵生发的,让继续在心灵土壤中长着的,受过心灵洗礼的东西,只有符合心灵的创造品,才是艺术作品。”[3]
黑格尔所说的“心灵”,也可以理解为“情感”,意思是说,艺术品是作家情感的载体和结晶,它也依靠情感的纽带沟通作者和读者的心灵,让作品的形象不断丰富和发展。
所以,作文必须克服过度的理性,让情感先行。并让情感贯穿于作文的始终,才有可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在承认作文应该是学生情感的载体的前提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情感应该如何表达的问题。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老师已经注意引导学生适当地运用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的方法;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很多教师不懂得作文情感应该是渗透在叙述或描写中的,这样,在作文中,我们所看到的叙述和描写往往是分离的。其实,经典的作品,作家的情感是融合在其叙述的事件或描写的对象中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对月下荷塘的描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在朱自清笔下,叶子是“田田”的,“婷婷”玉立的舞女的裙,风过时像“凝碧的波痕”,很“风致”;花是“袅娜”的,“羞涩”的,像“明珠”、“星星”,又像“美人”;荷香是“缕缕”的,像“渺茫的歌声”;流水是“脉脉”含情的。在这里,情景完全融合在对象中了。朱自清先生为我们的作文树立了典范。
(三)自由是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本质是自由,这是学界公认的。早在1790年,德国古典主义美学理论代表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中,对“美”的本质,也就是艺术的本质从四个维度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美的本质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无利害性,无概念的必然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主观性的必然性。[4]这四个特征的共同指向是艺术的自由本质。
黑格尔进一步发挥了康德的学说,他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不显得受我们人性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到其它外在事物侵袭和征服。”[3]黑尔格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审美活动最明显的特征——自由。虽然,黑格尔所说的自由只是停留在“心灵的自由”这个阶段,但已经逼近了真理。
马克思在其学说中,科学地解释了艺术的自由本质。把艺术活动当成是人的自由自觉地活动。自由,指的是人能按“美的规律”来从事艺术活动。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5]自觉,是说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能动的,“劳动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就已经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了。”[6]
马克思还认为,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结果,而这种“对象化”必须是建立在自由自觉的实践基础之上。
以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的创作的自由从最初的心灵自由到实践自由的飞跃,这种飞跃,是人对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人的艺术创作、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把艺术的本质界定为自由,是符合人的本性的。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从本質上就是人类不断追求自由的历史,艺术是人类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产物,或者说,是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人类“对象化”的自由度越高,艺术水平也就越高。所以,从自由的角度界定艺术的本质,更有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 纵观我们当前的作文实践,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的目标模糊,我们的训练策略严重缺乏,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把作文看成是艺术,所以,我们根本就无视作文主体的“自由自觉”的本性,这到了应该深刻反思并需要迅速纠正的时候了。
三、作文创新的必由之路:面向自我,独抒心灵
既然把作文定位为艺术,我们就有必要遵循艺术的规律来作文。“面向自我,独抒心灵”有理由成为创新作文的必由之路。
(一)面向自我
“面向自我”起码有三种解释,一是向自己的内心挖掘素材。二是从自我出发,慢慢地构建起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三是相信自己的具有创作的潜力和能力。
了解当前正风靡世界的“创意写作”的理念和方法,有助于更新我们的作文观念。
创意写作起源于美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837年。当年,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爱默生在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论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了“创造性阅读和创意写作”。创意写作被当成一种理论和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被提倡,源于美国女作家,时任芝加哥大学教授的多萝西娅·布兰德女士1934年出版的创意写作的奠基之作——《成为作家》。这本书,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写作观念。布兰德认为:“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神奇的魔力,而且,这种魔力是可以传授的。”[7]这个观点表明,写作是可以传授,作家是可以培养的。这就彻底颠覆了柏拉图的“神授论”和康德的“天才论”。
布兰德认为,许多人在创作上的障碍,并不是技巧问题,而是信心问题。她鼓励作家树立信心,面向自我,以“我”为起点,慢慢地构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如何描述“自我”与世界的联系呢?创意写作以五个“W”为视点,构建了一个网络式的体系。如下图:
写作就可以这样开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干什么(或我能干什么)?我为什么要干?结果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追问,“我”的身份、来历、能力、原因和结果都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也正是通过叙述“我”的多种故事,人的写作潜力得到了有效挖掘,写作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由于这一系列追问,都是以“我”为核心的,这就让叙述者能够凭回忆,“真实”地再现过去的生活场景或事件,所以,面向自我,可解决作文素材问题。
(二)独抒性灵
明代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道出了创作的真味。遗憾的是,这样的真知灼见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独抒性灵,即是要求作文者在作文中要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和真实情感,不要轻易就被所谓的“主旋律”套住。我们不反对教师在引导学生作文时谈意识形态的要求,但必须讲清楚,作文中如需要涉及意识形态,必定是“审美意识形态”,这里的“审美”很关键。优秀的作文应该具备这样的品格:从作者的体验出发,完整地表达作者对某种现象、某个事物、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真切体验。在描绘这种体验时,作者必须调动自己的全部经验,投入全部的情感,从多角度描述对象。这样,笔下的对象就是充满着生气的艺术精品。
我在教学过程中,曾尝试过用“锦上添花”和“空中接龙”的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1.锦上添花。锦上添花本义是指在漂亮的织锦上绣花。用在作文中的目的是让学生把作文“写长”,其深层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全部体验。学生作文的障碍之一就是不懂得从哪些角度去写对象,所以,他们通常就是用叙述的方式来表达。从写作角度看,“锦上添花”强调的是从多角度描写对象;从表现方式看,“锦上添花”强调的是用描写的方法来描写对象。如写一棵树,学生可能只停留在“这棵树很美”这个阶段。“锦上添花”就必须突破描写角度单一、表现手法单一的问题。从表现角度看,“锦上添花”就可能分别从树的外形(树冠、树梢、树枝、树叶、树干、树根、花、果等)和树的精神(生长的态势、生长的环境等)来描写。从表现方法的角度看,“锦上添花”就可能通过细致地描写以上提到的各个要素的“声、光、色、形、味”以及运动态势等。充分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描写树的各个要素,才有可能把树的精神状态写出来。
2.空中接龙。空中接龙是一种纸牌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按牌的点数把本来是杂乱无序的纸牌连接起来。写作其实也是“空中接龙”。在自然界中,很多东西看来是毫无关系的,实际上,它们往往因为某种东西而联系在一起,所以,作家的任务就是发现这种联系,用一根“红线”把那些本来毫无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这根“红线”就是艺术发现中“意义”。空中接龙也可以說是让写作者思维发散的方法,它很像挖井的过程。挖井是从湿润的地方开始的,挖得越深,湿润程度越高,发现水的几率就越大。
在训练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以“我的妈妈”为核心内容,可以写自己对妈妈的感受,如妈妈的说话的声音、内容对自己的影响。具体题目如“最甜美的声音”“最害怕的声音”,前者要写的是自己最喜欢听妈妈经常说的是哪一句话?后者要写的又是妈妈经常说的哪一句话?这两句话,最先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但在写作文过程中,他们最终会醒悟,不管妈妈的话是以怎样的方式出现,“爱”是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也就是说,妈妈的话“一切源于爱!”
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空中接龙”,其目的总是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其对描述对象的多方面的体验,从而进入自由想象的境界。真切的体验与艺术的自由是密切相关的,没有多方面的体验,就不可能进入自由的境界,没由自由的境界,也就很难有丰富的体验,也就很难达到“独抒性灵”的境界。
综上所述,要解决当前作文中假大空的问题,必须明确把作文定位为艺术,必须重视形象塑造,必须充分调动作者的个人真切体会,从而进入创作的自由境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注释: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修订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3][德]黑格尔:美学[M](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5][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6][德]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7][美]多萝西娅·布兰德:成为作家[M],刁克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黄健云,文学博士,教授,现居广西玉林。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受作文训练,从最初的日记、读书笔记,到记叙文、说明文,及至高中阶段的议论文,训练的内容不能说不完备,写的作文不可谓不多,为什么他们仍然写不出带有个人情感和个人价值判断的文章呢?
我觉得必须破除中学作文教学目标的“格式化”,方法的“程序化”,评价的“单一化”,遵循艺术规律,让作文回归作文之道。
一、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
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目标的定位,仅仅限于把作文当成是表情达意、沟通交流的工具。
我们分别看看初中和高中的作文目标。
(一)初中的目标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标准”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了如下建议: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二)高中作文目标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标准”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如下建议:
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还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从中学作文目标及作文教学的建议看,我们所谓的目标只是把作文当成一种交流的工具,这种“工具论”的表述,很容易让教师在教学中按预定的“格式”讲授作文,学生也只能按“格式”写作文,因此,这样的目标只是告诉学生,应该具备什么素养,应该掌握什么方法,应该学会什么文体。这样的表述,就好像告诉一个跑步的人,你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运动素质,你应该怎样跑步,而不告诉你是跑100米还是跑1500米。这样的目标设置,明显是有缺陷的。仅仅把作文当成单纯的工具,而不把作文当成艺术来看,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吗?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吗?这明显是痴人说梦。
二、作文的本质是艺术
我们必须重新为作文的本质定位,必须把作文的本质定位为艺术。这样,我们才能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对待作文,对待作文教学。
在我国,目前对作文的定义通常是从动词的角度来定义的。“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如果从名词的角度命名,应该这样为作文命名:“作文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这就把作文上升到了艺术的地位,也才能够体现作文的本质。这样,作文中的很多问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了。
(一)形象创造是艺术的核心任务。作文必须创造形象,甚至可以说,形象创造是作文的核心任務。“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1]它包括四个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因此,作文在构思之初,就必须知道,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学生的作文必须以形象塑造为核心,根据形象构建的原理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
作文核心任务的确立,就破解了在作文教学中争论不休,而又毫无意义的命题:作文是否允许虚构?毫无疑问,作文不但允许虚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说,虚构是作文的魅力所在,甚至,是生命所在。没有虚构,就没有形象世界,更不可能有文学典型。
作为老师,关键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虚构、运用虚构的问题了。
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告知学生,虚构是作文的手段,虚构不是虚假,虚假的情节是不可能存在的事,虚构的情节是可能发生的事。
作文中的内容按其与生活的相关度,可以分为三种:真实的事、虚假的事、虚构的事。真实的事是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虚假的事是不可能出现的事,虚构的事是可能发生的事。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对历史和诗做了区分:历史“记述已经发生的事”,而诗“描述可能发生的事”[2]。在这里,亚里斯多德不但指出了历史和诗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历史是“记述”,而诗是“描述”,而且还区分了其内容的差异,历史中“已经发生的事”是生活事实,诗中“可能发生的事”指的是“根据可然律或必然可能发生的事。”[2]也就是说,“诗”中描述的事实只要是符合生活逻辑或艺术逻辑就是合理的,就是允许存在的。
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这是历史式的记述。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因伤心过度也死了。”这是“诗”的描述方式,这个描述,体现着描述者的情感判断和价值判断,王后的死,从史实的角度看,不一定是因为伤心过度,但从生活逻辑或艺术逻辑的角度看,又是可能的,因此,这样的描述是合理的。
(二)情感是艺术的生命。由于应试作文过于“理性”地“直扑主题”,学生作文的情感往往被忽视,甚至被漠视,在很多中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看不到情感,更看不到情怀和境界。从创造者的角度看,文学形象是作家情感的载体。正因为如此,文学形象才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黑格尔指出:“只有从心灵生发的,让继续在心灵土壤中长着的,受过心灵洗礼的东西,只有符合心灵的创造品,才是艺术作品。”[3]
黑格尔所说的“心灵”,也可以理解为“情感”,意思是说,艺术品是作家情感的载体和结晶,它也依靠情感的纽带沟通作者和读者的心灵,让作品的形象不断丰富和发展。
所以,作文必须克服过度的理性,让情感先行。并让情感贯穿于作文的始终,才有可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在承认作文应该是学生情感的载体的前提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情感应该如何表达的问题。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老师已经注意引导学生适当地运用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的方法;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很多教师不懂得作文情感应该是渗透在叙述或描写中的,这样,在作文中,我们所看到的叙述和描写往往是分离的。其实,经典的作品,作家的情感是融合在其叙述的事件或描写的对象中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对月下荷塘的描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在朱自清笔下,叶子是“田田”的,“婷婷”玉立的舞女的裙,风过时像“凝碧的波痕”,很“风致”;花是“袅娜”的,“羞涩”的,像“明珠”、“星星”,又像“美人”;荷香是“缕缕”的,像“渺茫的歌声”;流水是“脉脉”含情的。在这里,情景完全融合在对象中了。朱自清先生为我们的作文树立了典范。
(三)自由是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本质是自由,这是学界公认的。早在1790年,德国古典主义美学理论代表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中,对“美”的本质,也就是艺术的本质从四个维度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美的本质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无利害性,无概念的必然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主观性的必然性。[4]这四个特征的共同指向是艺术的自由本质。
黑格尔进一步发挥了康德的学说,他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不显得受我们人性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到其它外在事物侵袭和征服。”[3]黑尔格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审美活动最明显的特征——自由。虽然,黑格尔所说的自由只是停留在“心灵的自由”这个阶段,但已经逼近了真理。
马克思在其学说中,科学地解释了艺术的自由本质。把艺术活动当成是人的自由自觉地活动。自由,指的是人能按“美的规律”来从事艺术活动。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5]自觉,是说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能动的,“劳动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就已经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了。”[6]
马克思还认为,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结果,而这种“对象化”必须是建立在自由自觉的实践基础之上。
以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的创作的自由从最初的心灵自由到实践自由的飞跃,这种飞跃,是人对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人的艺术创作、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把艺术的本质界定为自由,是符合人的本性的。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从本質上就是人类不断追求自由的历史,艺术是人类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产物,或者说,是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人类“对象化”的自由度越高,艺术水平也就越高。所以,从自由的角度界定艺术的本质,更有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 纵观我们当前的作文实践,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的目标模糊,我们的训练策略严重缺乏,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把作文看成是艺术,所以,我们根本就无视作文主体的“自由自觉”的本性,这到了应该深刻反思并需要迅速纠正的时候了。
三、作文创新的必由之路:面向自我,独抒心灵
既然把作文定位为艺术,我们就有必要遵循艺术的规律来作文。“面向自我,独抒心灵”有理由成为创新作文的必由之路。
(一)面向自我
“面向自我”起码有三种解释,一是向自己的内心挖掘素材。二是从自我出发,慢慢地构建起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三是相信自己的具有创作的潜力和能力。
了解当前正风靡世界的“创意写作”的理念和方法,有助于更新我们的作文观念。
创意写作起源于美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837年。当年,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爱默生在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论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了“创造性阅读和创意写作”。创意写作被当成一种理论和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被提倡,源于美国女作家,时任芝加哥大学教授的多萝西娅·布兰德女士1934年出版的创意写作的奠基之作——《成为作家》。这本书,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写作观念。布兰德认为:“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神奇的魔力,而且,这种魔力是可以传授的。”[7]这个观点表明,写作是可以传授,作家是可以培养的。这就彻底颠覆了柏拉图的“神授论”和康德的“天才论”。
布兰德认为,许多人在创作上的障碍,并不是技巧问题,而是信心问题。她鼓励作家树立信心,面向自我,以“我”为起点,慢慢地构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如何描述“自我”与世界的联系呢?创意写作以五个“W”为视点,构建了一个网络式的体系。如下图:
写作就可以这样开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干什么(或我能干什么)?我为什么要干?结果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追问,“我”的身份、来历、能力、原因和结果都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也正是通过叙述“我”的多种故事,人的写作潜力得到了有效挖掘,写作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由于这一系列追问,都是以“我”为核心的,这就让叙述者能够凭回忆,“真实”地再现过去的生活场景或事件,所以,面向自我,可解决作文素材问题。
(二)独抒性灵
明代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道出了创作的真味。遗憾的是,这样的真知灼见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独抒性灵,即是要求作文者在作文中要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和真实情感,不要轻易就被所谓的“主旋律”套住。我们不反对教师在引导学生作文时谈意识形态的要求,但必须讲清楚,作文中如需要涉及意识形态,必定是“审美意识形态”,这里的“审美”很关键。优秀的作文应该具备这样的品格:从作者的体验出发,完整地表达作者对某种现象、某个事物、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真切体验。在描绘这种体验时,作者必须调动自己的全部经验,投入全部的情感,从多角度描述对象。这样,笔下的对象就是充满着生气的艺术精品。
我在教学过程中,曾尝试过用“锦上添花”和“空中接龙”的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1.锦上添花。锦上添花本义是指在漂亮的织锦上绣花。用在作文中的目的是让学生把作文“写长”,其深层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全部体验。学生作文的障碍之一就是不懂得从哪些角度去写对象,所以,他们通常就是用叙述的方式来表达。从写作角度看,“锦上添花”强调的是从多角度描写对象;从表现方式看,“锦上添花”强调的是用描写的方法来描写对象。如写一棵树,学生可能只停留在“这棵树很美”这个阶段。“锦上添花”就必须突破描写角度单一、表现手法单一的问题。从表现角度看,“锦上添花”就可能分别从树的外形(树冠、树梢、树枝、树叶、树干、树根、花、果等)和树的精神(生长的态势、生长的环境等)来描写。从表现方法的角度看,“锦上添花”就可能通过细致地描写以上提到的各个要素的“声、光、色、形、味”以及运动态势等。充分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描写树的各个要素,才有可能把树的精神状态写出来。
2.空中接龙。空中接龙是一种纸牌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按牌的点数把本来是杂乱无序的纸牌连接起来。写作其实也是“空中接龙”。在自然界中,很多东西看来是毫无关系的,实际上,它们往往因为某种东西而联系在一起,所以,作家的任务就是发现这种联系,用一根“红线”把那些本来毫无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这根“红线”就是艺术发现中“意义”。空中接龙也可以說是让写作者思维发散的方法,它很像挖井的过程。挖井是从湿润的地方开始的,挖得越深,湿润程度越高,发现水的几率就越大。
在训练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以“我的妈妈”为核心内容,可以写自己对妈妈的感受,如妈妈的说话的声音、内容对自己的影响。具体题目如“最甜美的声音”“最害怕的声音”,前者要写的是自己最喜欢听妈妈经常说的是哪一句话?后者要写的又是妈妈经常说的哪一句话?这两句话,最先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但在写作文过程中,他们最终会醒悟,不管妈妈的话是以怎样的方式出现,“爱”是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也就是说,妈妈的话“一切源于爱!”
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空中接龙”,其目的总是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其对描述对象的多方面的体验,从而进入自由想象的境界。真切的体验与艺术的自由是密切相关的,没有多方面的体验,就不可能进入自由的境界,没由自由的境界,也就很难有丰富的体验,也就很难达到“独抒性灵”的境界。
综上所述,要解决当前作文中假大空的问题,必须明确把作文定位为艺术,必须重视形象塑造,必须充分调动作者的个人真切体会,从而进入创作的自由境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注释: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修订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3][德]黑格尔:美学[M](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5][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6][德]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7][美]多萝西娅·布兰德:成为作家[M],刁克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黄健云,文学博士,教授,现居广西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