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针对学生自主思维和自学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许多教育工作者也为之而进行了颇有成效的研究。初中历史是一门知识容量较大且课程逻辑需求较高的科目,学生必须要具有比较清晰的知识脉络方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这恰恰是基于问题引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围绕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中对设问引导模式的应用撰写此文,以期能够对各位同仁的教学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历史;小组合作;设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一个非常新颖的概念:提出一个具体的课题,安排学生以二人或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这已是很多初中历史教师的必备教学手段;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地是一种完全依靠学生自由发挥而进行的教学,虽然学生的思维资源能够得到极大的调动,但是却缺乏比较明确的方向指引和内在动力,无形当中很容易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资源的浪费,也在更大可能上使课堂教学成果的取得无法实现效率方面的突破。为解决这一问题,初中历史教师务必要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引入设问引导环节,以此来为学生的自主讨论树立一个明确的“指向标”,从而为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提供更多的保障。
1. 利用具有较大讨论空间的设问丰富学生的思维广度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主题的设计缺乏必要的空间包容性——所提出的问题大多具有明显的“点”式特征,很多在书本上就可以找到现成的答案,几乎不需要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思考就能轻易得出结论、达成共识。这在本质上其实是对复刻教学法的一种变相实行,同时还造成了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讨论主题时,应当首先保证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讨论空间,能够允许多种不同的观点并向存在,且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的意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必要的前提,也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完成对课内知识的基本串讲之后,结合上一课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复习,而后提出一个问题:“秦始皇扫灭六国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为什么同样在仅仅十多年后又迅速覆灭了呢?”而后再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这个问题看似很大,其实也给学生提供了巨大的讨论空间,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给了学生们展现自己的用武之地。
2. 利用假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
初中生虽然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身心发育,但是依然有著非常明显的思维跳跃性和主观发挥性,对一些不落窠臼的活动有着与生俱来的参与热情。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提出的问题难免“落入俗套”,很多都可以按照常规的思维模式按图索骥地得出正确结论,这就很难真正调动起初中生们的参与热情。基于这两点认识,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不妨大胆引入假设性的问题,以架空思维来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对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反向思考,让学生在充分利用既有学习成果开展思考时还能凭借个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进行一次历史“演习”。这种模式对于学生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应用的考查是更高维度的,可以让学生脱离既有的思维套路来展开历史分析,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魅力,为后续教学行为成果的取得打下良好的情绪基础。
比如在进行《明朝的统治》这一课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内知识讲述之后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一个问题:“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一位杀伐果断的明君。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朱元璋真的像他的大臣们所说的那样可以活‘万岁’,明朝是否也能存在一万年呢?”这个问题显然是一个架空向的问题,很多学生也许从来没有想过这个话题,自然会有很强的讨论兴趣;此外,这个问题看似有些“无厘头”,但它却从较深层面体现了“封建王朝的兴衰并不在于君主或某一个人的主观条件”这个道理,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认知具有很大的考查和优化作用。
3.利用代入性提问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感
“每个少年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这句话是对初中生普遍心理的一种生动刻画。初中生有着喜欢冒险、追求刺激的天性,在于学习方面同样会有相应的表现。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天性,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一些具有代入感的问题,将学生放置在课程所包含的历史环境下,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兼具现实与想象的主观发挥。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让学生的讨论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而且也能让学生对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更具血肉感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以自身感受为出发点进一步形成完备的历史学习观和价值观,从而达成全面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素养的预期目标。
例如在完成《戊戌变法》这一课的讲解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人认为光绪皇帝在变法中的行为有诸多失当的地方,导致变法过早地被慈禧发现而夭折。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你能够‘穿越’回晚清并化身成光绪皇帝,你会采取什么措施让变法最大可能地进行下去?又会怎样做去摆脱慈禧的控制呢?”在这个问题的带动下,学生必然会结合所有自己掌握的历史信息进行主观联想,在客观上优化了自己历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果。
结束语
历史是一门包含无穷智慧和乐趣的学问,只有让学生深入其中才能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和魅力。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用提问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帮助学生以更为清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知识的整合和利用,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一步实现对学生既有学习成果和内在学习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以此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也为学生后续进一步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修德.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问题向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的有效应用[J].中国当代教育,2016(7):140.
[2]苏春林.浅析初中历史讨论课堂中如何适用问题引导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素质[J].知识窗,2014(17):184-185.
关键词:初中;历史;小组合作;设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一个非常新颖的概念:提出一个具体的课题,安排学生以二人或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这已是很多初中历史教师的必备教学手段;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地是一种完全依靠学生自由发挥而进行的教学,虽然学生的思维资源能够得到极大的调动,但是却缺乏比较明确的方向指引和内在动力,无形当中很容易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资源的浪费,也在更大可能上使课堂教学成果的取得无法实现效率方面的突破。为解决这一问题,初中历史教师务必要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引入设问引导环节,以此来为学生的自主讨论树立一个明确的“指向标”,从而为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提供更多的保障。
1. 利用具有较大讨论空间的设问丰富学生的思维广度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主题的设计缺乏必要的空间包容性——所提出的问题大多具有明显的“点”式特征,很多在书本上就可以找到现成的答案,几乎不需要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思考就能轻易得出结论、达成共识。这在本质上其实是对复刻教学法的一种变相实行,同时还造成了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讨论主题时,应当首先保证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讨论空间,能够允许多种不同的观点并向存在,且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的意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必要的前提,也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完成对课内知识的基本串讲之后,结合上一课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复习,而后提出一个问题:“秦始皇扫灭六国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为什么同样在仅仅十多年后又迅速覆灭了呢?”而后再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这个问题看似很大,其实也给学生提供了巨大的讨论空间,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给了学生们展现自己的用武之地。
2. 利用假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
初中生虽然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身心发育,但是依然有著非常明显的思维跳跃性和主观发挥性,对一些不落窠臼的活动有着与生俱来的参与热情。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提出的问题难免“落入俗套”,很多都可以按照常规的思维模式按图索骥地得出正确结论,这就很难真正调动起初中生们的参与热情。基于这两点认识,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不妨大胆引入假设性的问题,以架空思维来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对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反向思考,让学生在充分利用既有学习成果开展思考时还能凭借个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进行一次历史“演习”。这种模式对于学生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应用的考查是更高维度的,可以让学生脱离既有的思维套路来展开历史分析,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魅力,为后续教学行为成果的取得打下良好的情绪基础。
比如在进行《明朝的统治》这一课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内知识讲述之后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一个问题:“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一位杀伐果断的明君。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朱元璋真的像他的大臣们所说的那样可以活‘万岁’,明朝是否也能存在一万年呢?”这个问题显然是一个架空向的问题,很多学生也许从来没有想过这个话题,自然会有很强的讨论兴趣;此外,这个问题看似有些“无厘头”,但它却从较深层面体现了“封建王朝的兴衰并不在于君主或某一个人的主观条件”这个道理,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认知具有很大的考查和优化作用。
3.利用代入性提问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感
“每个少年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这句话是对初中生普遍心理的一种生动刻画。初中生有着喜欢冒险、追求刺激的天性,在于学习方面同样会有相应的表现。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天性,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一些具有代入感的问题,将学生放置在课程所包含的历史环境下,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兼具现实与想象的主观发挥。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让学生的讨论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而且也能让学生对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更具血肉感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以自身感受为出发点进一步形成完备的历史学习观和价值观,从而达成全面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素养的预期目标。
例如在完成《戊戌变法》这一课的讲解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人认为光绪皇帝在变法中的行为有诸多失当的地方,导致变法过早地被慈禧发现而夭折。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你能够‘穿越’回晚清并化身成光绪皇帝,你会采取什么措施让变法最大可能地进行下去?又会怎样做去摆脱慈禧的控制呢?”在这个问题的带动下,学生必然会结合所有自己掌握的历史信息进行主观联想,在客观上优化了自己历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果。
结束语
历史是一门包含无穷智慧和乐趣的学问,只有让学生深入其中才能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和魅力。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用提问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帮助学生以更为清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知识的整合和利用,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一步实现对学生既有学习成果和内在学习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以此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也为学生后续进一步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修德.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问题向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的有效应用[J].中国当代教育,2016(7):140.
[2]苏春林.浅析初中历史讨论课堂中如何适用问题引导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素质[J].知识窗,2014(17):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