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科学课教学已经好多年了,在教学中自己经过反思、揣摩,积累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新世纪的课堂教学突出特点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小学科学课堂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促进学生求知欲滋长旺盛,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 小学科学教学要有创造性、操作性、实践性和社会性。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如何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施创新的教学策略?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培养发展个性的思维
心理学认为:“想”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重组,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思维形式。学会了想,丰富了想的能力,思维变的灵活了,想出许多奇思妙想,这一“想” 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1.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思考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大胆猜想。让学生多想,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实验边想、要从多方面想、多角度大胆的想,鼓励学生敢想、想得新、想得奇、想得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给学生表达的空间。表达是思考结果的表现,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言越积极说明思考的越多。即使说错了,在正面指导后,鼓励学生敢于发言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同一种物体,有的说圆形,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三角形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3.给学生动手的空间。小学生充满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他们什么都想摸一摸,感受其特点;玩一玩,感受其中奥秘;做一做,提高了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他们玩出明堂来,玩出知识来。
二、学会观察,敢于提出问题
观察是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想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从不同角度洞察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以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发现其中问题,尤其是发现或提出新奇的问题。一节好的科学课,都是从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入手的。教师利用精心准备的教具,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用语言准确地提出问题,完成学习的初始阶段。
例如“滑轮组”一课,教师让学生首先观察滑轮组,然后做实验。了解滑轮组的构造及滑轮组的作用。每个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克的重物需要多大的力?请学生猜想。能发现什么?实验后,全班3个小组将数据汇报之后。教师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发现什么规律啦?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提出了问题。有的说:我发现了滑轮组可以省力;有的说滑轮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有的说滑轮组可以省一半的力;有的说滑轮组可以省三分之二的力。总结后,又有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再增加定滑轮和动滑轮是不是更省力呀,……”。通过这个实验培养了学生观察的能力,也鼓励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凸显出它的优点,从动听的声音与美丽的图像合理地结合,不仅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化解教学难点,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往往伴随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当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媒体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如学习浮力这个内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对浮力现象容易理解,但对浮力的实质理解则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播放一段剪辑的有关潜水艇的视频。学生对军事武器都非常感兴趣,通过对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的讲解和我国现在潜水艇的技术介绍,从而学生对浮力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利用熟悉的植物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科学课的一种教学手段,利用生动、新颖的观察材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植物的叶》一课,让学生把自己熟悉的植物的叶子准备好,带到课堂上进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看看叶的形状,认识叶是由叶柄、叶脉、叶片组成的。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对物体的仔细观察,才能领略到大自然中各种植物的奥秘之所在。只要学生处处多留意观察,自然就能从中掌握某些事物的规律和特点。学生观察后,语言的组织表达不够准确。要改进观察教学方案,首先要改变教师心中标准的答案。要指导学生对物体有顺序的观察,用自己的话全面描述观察对象的各种特征。例如,豆角的茎是怎样缠着杆上的?用手比划一下,从哪一边往哪一边缠?是不是像弹簧那样缠?一边看一边说,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走进自然,实地观察,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标准,是要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动植物的一些特性,并不是要达到很专业的语言论述,是在激發孩子的兴趣,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例如,《蚂蚁》一课的教学,首先带领学生到校园找到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再仔细观察蚂蚁,学生就很快发现蚂蚁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的,头上有触角,胸上长有六只脚。从中也了解到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通过对蚂蚁的观察研究学生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能用语言叙述出来。
出示图片:松树、狗尾草、 凤仙花、蒲公英、小草、仙人掌等植物。另外出示实物,让他们看看和摸一摸,并说出这些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共同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方法的理解。 学生将用感官进行观察,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用维恩图帮助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总之,科学课是释放学生大脑、双手、眼睛和嘴巴的学科,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科学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认识自然的能力。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培养发展个性的思维
心理学认为:“想”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重组,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思维形式。学会了想,丰富了想的能力,思维变的灵活了,想出许多奇思妙想,这一“想” 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1.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思考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大胆猜想。让学生多想,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实验边想、要从多方面想、多角度大胆的想,鼓励学生敢想、想得新、想得奇、想得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给学生表达的空间。表达是思考结果的表现,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言越积极说明思考的越多。即使说错了,在正面指导后,鼓励学生敢于发言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同一种物体,有的说圆形,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三角形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3.给学生动手的空间。小学生充满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他们什么都想摸一摸,感受其特点;玩一玩,感受其中奥秘;做一做,提高了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他们玩出明堂来,玩出知识来。
二、学会观察,敢于提出问题
观察是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想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从不同角度洞察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以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发现其中问题,尤其是发现或提出新奇的问题。一节好的科学课,都是从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入手的。教师利用精心准备的教具,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用语言准确地提出问题,完成学习的初始阶段。
例如“滑轮组”一课,教师让学生首先观察滑轮组,然后做实验。了解滑轮组的构造及滑轮组的作用。每个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克的重物需要多大的力?请学生猜想。能发现什么?实验后,全班3个小组将数据汇报之后。教师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发现什么规律啦?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提出了问题。有的说:我发现了滑轮组可以省力;有的说滑轮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有的说滑轮组可以省一半的力;有的说滑轮组可以省三分之二的力。总结后,又有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再增加定滑轮和动滑轮是不是更省力呀,……”。通过这个实验培养了学生观察的能力,也鼓励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凸显出它的优点,从动听的声音与美丽的图像合理地结合,不仅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化解教学难点,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往往伴随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当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媒体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如学习浮力这个内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对浮力现象容易理解,但对浮力的实质理解则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播放一段剪辑的有关潜水艇的视频。学生对军事武器都非常感兴趣,通过对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的讲解和我国现在潜水艇的技术介绍,从而学生对浮力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利用熟悉的植物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科学课的一种教学手段,利用生动、新颖的观察材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植物的叶》一课,让学生把自己熟悉的植物的叶子准备好,带到课堂上进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看看叶的形状,认识叶是由叶柄、叶脉、叶片组成的。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对物体的仔细观察,才能领略到大自然中各种植物的奥秘之所在。只要学生处处多留意观察,自然就能从中掌握某些事物的规律和特点。学生观察后,语言的组织表达不够准确。要改进观察教学方案,首先要改变教师心中标准的答案。要指导学生对物体有顺序的观察,用自己的话全面描述观察对象的各种特征。例如,豆角的茎是怎样缠着杆上的?用手比划一下,从哪一边往哪一边缠?是不是像弹簧那样缠?一边看一边说,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走进自然,实地观察,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标准,是要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动植物的一些特性,并不是要达到很专业的语言论述,是在激發孩子的兴趣,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例如,《蚂蚁》一课的教学,首先带领学生到校园找到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再仔细观察蚂蚁,学生就很快发现蚂蚁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的,头上有触角,胸上长有六只脚。从中也了解到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通过对蚂蚁的观察研究学生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能用语言叙述出来。
出示图片:松树、狗尾草、 凤仙花、蒲公英、小草、仙人掌等植物。另外出示实物,让他们看看和摸一摸,并说出这些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共同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方法的理解。 学生将用感官进行观察,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用维恩图帮助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总之,科学课是释放学生大脑、双手、眼睛和嘴巴的学科,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科学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认识自然的能力。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