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女儿》中丑恶力量的萎缩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传统民间童话故事往往呈现出固定的模式,正邪两种力量所占文字比重相当,划分明显,以正反斗争来展开情节;对立的意象功能固定,意义泾渭分明,呈现“二元对立结构”;故事意象扁平、类型化,反面意象最终灭亡,以大团圆结局。然而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却颠覆传统的桎梏,打破二元对立的格局,重新诠释了负面意象——女巫的形象意义,并由此挖掘了童话中反面力量切乎实际、符合人性的新价值,展示了人性与灵魂的光辉。
  关键词:《海的女儿》 安徒生 女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Witch一词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虽然从词源上讲该词也可指称“男巫”和“巫师”,但通常情况下其定义为“女巫,人们普遍认为具有超自然力量且施巫术的女人,通常被认为有神灵或类似的人帮助”。从历史角度来看,所谓的女巫,也就是15世纪遭受天主教会迫害,并被冠上女巫罪名的女人。教会将女巫称为撒旦的情人、仆人甚至妻子,目的就是为了铲除异己,将自己的“神权”树立于每个人头上。
   罗宾·布里格斯(Robin Briggs)指出,虽然其中一些是受到教会谴责的术士,但大部分并非真正的巫师,与其说他们是修行巫术的人,不如说是与邻里关系不和的人。约瑟夫·汉森(Joseph Hansen)也对此做出过评论:“对魔术师和女巫的迫害是中世纪神学及教会组织的产物,而这些魔法审判都是由教皇和宗教裁判所导演的。”可见,人们对女巫产生的惧怕和反感同教会的思想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统民间童话故事在很多方面往往呈现出模式化倾向。
   安徒生却搅乱了这些传统格局对《海的女儿》的干扰,它借用儿童视角观察情感的细微差别,言说难以言说的信仰和追求,超越了民间文学范畴的传奇想象,用一种鲜明的个体写作,区别于经典的民间童话故事模式,重新诠释了童话中扮演对立面的女巫的形象意义。
   在《海的女儿》的童话文本中,邪恶势力与善良力量的二元对立,由于邪恶力量的萎缩而显得贫弱无力,童话中的各个因素由于重新定义而获得了新的格局:首先女巫的文本出现率大大降低,文字数量上的缩减带来质的滑动,女巫的原始功能从“阻挠者”变成“协助者”;其次女巫扁平的类型化的人物意象,由于意义定位的模糊,出现更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的人性特征;第三是以女巫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萎缩,文本呈现出单线走向,小人鱼作为唯一主角行进故事,展示了人性美和灵魂美。
   首先,分析女巫原始功能的转变。从人物出场次数入手来进行考量,女巫在《海的女儿》里面两次被提到:第一次:小人鱼渴望获得人类不灭的灵魂,用声音交换双腿,主动寻求女巫的帮助;第二次:小人鱼的姐姐们为了化解女巫的预言,用头发交换匕首,再次主动寻求女巫的帮助。女巫的第一次出现是故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但在《海的女儿》中女巫从文本呈现的数量上大大收缩,由于量上的缩减,导致女巫的形象意义也出现了质的滑动,致使女巫意象的原始功能受到置疑:女巫仍然是经典童话故事中一贯的阻挠者吗?
   《海的女儿》中女巫的外在形象沿袭了传统童话故事中女巫的丑陋和可怕,她住在海底 “一个掀起泡沫的漩涡后面……在这后面有一个可怕的森林,她的房子就在里面,所有的树和灌木林全是些珊瑚虫——一种半植物和半动物的东西。它们看起来很像地里冒出来的多头蛇。它们的枝桠全是长长的、粘糊糊的手臂,它们的手指全是像蠕虫一样柔软。它们从根到顶都是一节一节地在颤动。它们紧紧地盘住它们在海里所能抓得到的东西,一点也不放松”。这与海底的人鱼宫殿的华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海里最深的地方是海王宫殿所在的处所。它的墙是用珊瑚砌成的,它那些尖顶的高窗子是用最亮的琥珀做成的;不过屋顶上却铺着黑色的蚌壳,它们随着水的流动可以自动地开合。这是怪好看的,国为每一颗蚌壳里面含有亮晶晶的珍珠。随便哪一颗珍珠都可以成为皇后帽子上最主要的装饰品。”
   一座是亮晶晶的宫殿,另一个是阴森恐怖的屋子,宫殿用一切明亮美好的东西来装饰,女巫房子的周围却全是恶心的动物。当小人鱼看到女巫的时候,她正在“用她的嘴喂一只癫蛤蟆”,“她把那些奇丑的、肥胖的水蛇叫做她的小鸡,同时让它们在她肥大的、松软的胸口上爬来爬去”。这几处描写表明安徒生对女巫的外在形象处理并没有跳脱一贯的面目可憎,还是令人望而生畏,但是这并非安徒生对女巫的真正定义,外形对传统印象的沿袭只是个虚掩的幌子,女巫的性质和她所呈现给人的感官印象出现落差。小人鱼有一段内心独白非常关键,是解释这一现象的主要依据:“他一定是在上面行船了……我要把我一生的幸福放在他的手里。我要牺牲一切来争取他和一个不灭的灵魂……我要去拜访那位海的女巫。我一直是非常害怕她的,但是她也许能教给我一些办法和帮助我吧。”
   这段独白表明女巫参与到故事中来的直接原因,并非主动干涉,而是因为小人鱼迫切渴望得到王子的爱和一个人类的灵魂,但是祖母和姐姐们无能为力,小人鱼只能寻求海底女巫的帮助,小人鱼的做法近似于饮鸩止渴,但是那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女巫满足了小人鱼的要求,给了她变成人的药水,而小人鱼“是一个古怪的孩子,不大爱讲话,总是静静地在想什么东西”。
   其次,女巫表现出来了符合现实的人性特征。由于故事的起因并不是邪恶的膨胀,而是善良美好的小人鱼向女巫主动求助来完成理想。如果女巫的角色确实有邪恶成分的话,只能说这场交易正好拿走了最关键的东西——“这个声音你得交给我。我必须得到你最好的东西,作为我的贵重药物的交换品!我得把我自己的血放进这药里,好使它尖锐得像一柄两面部快的刀子!”这个阻碍是致命的,它让小人鱼与王子之间难以沟通,而作为通向人类世界的手段,语言必不可少,正如小人鱼所说:“不过,如果你把我的声音拿去了,那么我还有什么东西剩下呢?”
   女巫当然知道如果没有声音,小人鱼的梦想最终会化为泡影,但是海底最美丽的声音正好是女巫想要的,也是她为昂贵的药水定下的价位,女巫确实不是善类,但是也不能绝对划为恶族。女巫的身份变得模糊,她从一个彻底的反派变成一个模糊的边缘人物,她有能力帮助小人鱼接近梦想,却又不能无私地奉献她的能力。在这里女巫似乎不像女巫,却更像一个现实中的人,更符合人性,理想中人们追求的是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但是现实中不可避免的是人性的欲望和自私,女巫在这里突破了扁平形象的限制,有关键时刻的一臂之力,也有紧要关头的自私自利。正因为这样,女巫的形象特征显现出弹性,这和传统的女巫形象相比,显得鲜活生动、有血有肉。
   第三,邪恶力量的萎缩,展示了人性美和灵魂美。从文章整体结构来讲,《海的女儿》是单线结构的叙述模式,故事走向简单,脉络清晰,以小人鱼的行为活动作为唯一的线索来结构故事,展开情节。小人鱼从海底世界上升到人类世界,进而追求拥有不灭的灵魂而进入到永恒世界的三界进化过程,小人鱼从始至终都是唯一主角,王子、人鱼姐妹、人鱼祖母甚至反派女巫的行为活动均从各方面收缩,只担当配角,作为传统童话模式中的反派人物——女巫退回到急转的旋涡后面,也没有出面干扰小人鱼的逐梦之路。因此安徒生几乎用所有的笔墨来渲染环境,叙述小人鱼的行为活动,描写小人鱼的心理,营造诗意唯美的意境,烘托小人鱼美好的灵魂。
   小人鱼追求梦想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小人鱼喝下女巫的药水,拥有人类的双腿开始到王子见到公主之前,小人鱼可以待在王子身边,做一切努力让王子爱上自己,虽然她不能说话不能为王子唱歌,但是她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和曼妙的舞姿。她能睡在王子门外的天鹅绒垫子上,能够和王子骑马同行,可以和王子一起爬山一起大笑。
   这个阶段女巫销声匿迹,小人鱼面对的是来自自身的挑战和障碍:她必须狠心离开可爱的家人,忍受在尖刀上行走的疼痛,最煎熬的是必须忍受失声的无奈,只能看着心爱的人在身边惆怅却不能亲口告诉他自己就是他一直等待的人。这个阶段安徒生取消女巫的干扰是为小人鱼追求人类灵魂征途的让路和褒扬,小人鱼为了梦想执着追求的决心和毅力使她忘记了身心的痛苦,这是人类意志在萌芽,在没有外力阻挠下的小人鱼承受着痛苦的洗礼,无声地忍耐,朝目标以步步前进。
   第二阶段,王子看到邻国的公主误以为是救命恩人,要求得到小人鱼的祝福,小人鱼吻了王子的手,忍受着刀割的疼痛在王子的婚礼上翩翩起舞。在这阶段女巫虽然没有出现,但是阻碍却扩大了,她追逐的目标没有和她做出双向选择,王子对公主的一见钟情使小人鱼的努力失去了落脚点,小人鱼面临的是外在现实的失落和内心的巨大痛苦的折磨,在她最需要抚慰的时候却选择了祝福。从开始的坚决追求变成的甘心退让,由一个追逐者变成一个成全者,看似离愿望越来越远,实际上面临抉择时候她的认真执着、衷心诚恳和博大无私,表明在这个阶段她禁受住了严峻的灵魂的考验,她的灵魂已经开始在进化,人类的美好的品格正在她身上慢慢成型。
   第三阶段,小人鱼把刀子扔进海里,决定用生命成全王子与公主幸福。这个阶段是小人鱼逐梦征途的终结,但是此时的她实际上已经拥有了一个灵魂,这个灵魂没有完成女巫的吩咐,也没有最后通过从海底到人间再到天堂这三界的升华仪式的考验,但却禁受住了人性的考验。既然要获得的是人类的灵魂,那么对与小人鱼来说,她的每一次取舍早就已经标明她拥有的是一个人类所梦寐以求的高尚的灵魂:在能够义无反顾地用生命成全幸福的“人”面前,仪式和承认对事实来说,显得那么孱弱可笑。
   小人鱼对人类灵魂的不懈的追求,对王子和公主爱情的成全,是安徒生对爱的理解、呈现和升华,“小人鱼如果实现她对王子的爱情梦想,她所做的一切就都是为了自己;如果她半途放弃,那么她的心愿就真的成了梦想”。在《海的女儿》这里,有爱的理想与人性现实的共存,比较起民间童话的简单模式,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在诠释道德善恶的同时,更深入到人类灵魂的深处,展示了美好的人性的光辉。“追求幻想、幻觉和梦境使小人鱼的一生有了意义和目标,她在追求中逐渐懂得了灵魂的含义,或者说安徒生通过她的追求,让读者逐渐懂得了灵魂的含义。”
   《海的女儿》是安徒生认为最感动他自己的作品,当小人鱼“弯下腰,在王子清秀的眉毛上亲了一吻”,“她向尖刀看了一眼,接着又把眼睛掉向这个王子”,“刀子在小人鱼的手里发抖。但是正在这时候,她把这刀子远远地向浪花里扔去”,“刀子沉下的地方,浪花就发出一道红光,好像有许多血滴溅出了水面。她再一次把她迷糊的视线投向这王子,然后她就从船上跳到海里,她觉得她的身躯在融化成为泡沫”。
   这段描写没有太多的渲染,但是小人鱼的每个动作都很清晰,小人鱼纯洁无私的爱,让丑恶势力在《海的女儿》这样美好的童话故事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代表了邪恶的女巫除了在外表上表现一点令人反感的形象外,意义和功能都出现滑动,她预言了小人鱼的坎坷和磨难,正是获得一颗高尚灵魂所必经的考验。小人鱼经受住了女巫的考验,虽然结果是失落的,但却是最完美的,它让归零的努力看似徒劳虚无,实际上收获的时刻正是要等到一切都已经失去的时候,这个未完的待续安徒生许下了一个美丽的预言——形式上的结果并不重要,虽然小人鱼还要经过三百年的努力,但是对与已经充实饱满的灵魂来说,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参考文献:
   [1] 李利芳:《论童话的本质及其当代意义》,《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2][美]伯格,姚媛译:《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 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
   [4] 潘一禾:《安徒生与克尔凯郭尔——安徒生童话的成人读解》,《浙江学刊》,2001年第6期。
  
   作者简介:
   于立得,男,1976—,黑龙江依兰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工作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代瑛,女,1977—,四川隆昌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 苏格拉底式对话的显著特点,是以理性分析寻求事物的原因,以达到寻求事物的目的。在柏拉图的《欧梯佛洛》中,欧梯佛洛俨然是传统宗教伦理的代言人,而苏格拉底以“自知自己无知”出场,巧妙地运用“助产术”与欧梯佛洛谈论虔敬、天理和正义。在反讽、归纳、诱导和定义的过程中,苏格拉底分三层逐次阐明了自己的伦理观:神的好恶,不构成判断是非、善恶的依据;宗教伦理和世俗伦理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并存于一般伦理
期刊
摘要 《时间中的孩子》(1987)是英国作家伊恩·拉塞尔·麦克尤恩(Ian Russell McEwan 1948—)一部重要的作品。它主要讲述的是年轻作家斯蒂芬·路易斯,自他三岁的女儿凯特丢失之后的生活。作品涉及了很多主题,如家庭问题、两性关系、童年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以及时间的意义等等。其中时间既是小说的主题之一,也是凸显作品主题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它在这部作品中被赋予深刻的含义。本文探讨了小说中的
期刊
摘要 诗性的建构,是散文家王充闾散文的重要美学追求。文本体式上,他努力在诗性的艺术领地上开掘,在生活中发现诗情,在历史中筛选诗意;思想指向上,他始终在诗性的精神世界中寻觅,呼唤崇高,拒绝低俗,高扬传统人文精神;话语选择上,他坚持在诗性的语言空间里驰骋,叙述文字清澈如水,天成自然,具有古典美的韵味。  关键词:王充闾 散文创作 诗性建构 美学追求  中图分类号:I056 文献标识码:A    上个世
期刊
摘要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代表作。本文拟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探讨其回归自然、向往童真的生态哲学思想。  关键词:生态批评 回归自然 回归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1981年出版后迅速引起轰动。此后历经半个世纪的考验而长盛不衰,成为战后美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因此,社会上一直不乏有关它的评论,这些评论多从主人公心理、叙事特
期刊
摘要 T·S·艾略特的文化思想,风靡了20世纪上半叶英美文坛,而在艾略特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继而以反抗他为己任的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思想,引领了英美20世纪下半叶的文艺思潮发展方向。通过分析和对比二者的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可以发现,威廉斯对艾略特的继承和颠覆性创造,使得他们的文化思想造就20世纪一组对抗性的主流文艺思潮:艾氏的精英主义文学和文化观;威氏的文化唯物主义文学和文化观。  关键词:精英主义
期刊
摘要 本文运用阈限概念,通过仪式理论分析莫里森的作品《宠儿》中的女主人公塞丝同社群的分离与融合的过程,深入了解到和透视当时黑人社会的状况,进而探讨一种个人与社群的归属模式,为我们解读当今社会某些社群的控制机制,提供一个较好的范例。  关键词:阈限 通过仪式 塞丝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越来越多的仪式学理论,被应用到文学领域的实际研究中。而在众多的仪式当
期刊
摘要 华兹华斯与王维,作为英国文学与中国文学自然诗歌的代表人物,在其作品中都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广泛融合,同时二者也有不同之处。以《太阳早已下山》和《鸟鸣涧》为例分析,可以看出华兹华斯的诗歌,追求主体和个性在自然中被确认,是“有为”的;而王维诗中主体与客体相互融合在一起,没有明确的界限,主体对客体的观察与体验是“无为”的。两位诗人都有深刻的宗教思想背景,都从大自然中体会到精神的力量。禅宗强调“空性”、
期刊
摘要 艾米莉·狄金森虽然自小深受宗教的熏染,却质疑和反叛神学与世俗价值观,终生未成为基督徒;她一生苦苦地追寻爱情,却不被爱人理解,而终老独身;她悲天悯人,向往和谐而温馨的美好家园生活。狄金森的一生充满了痛苦与矛盾,她的诗歌真实地再现了她的心路历程。本文综合运用精神分析法、文本细读法以及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方法(文学与心理学),结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以女性视角重读狄金森的经典诗歌,进而揭示出她的双
期刊
摘要 美国当代小说中不涉及战争的很少,人类制造了战争,战争改变了人类,也使人重新认识了自己。阅读有关二战的美国小说,我们可以发现美国二战小说揭示了世人关注的几大问题:战争的反人性,美军内部的压迫,种族歧视,战争隐喻世界的荒谬。  关键词:美国二战小说 反人性 军中压迫 种族歧视 世界荒谬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战争是战后美国人无一日不关注的共同问题。它指的不仅是二次大战、
期刊
摘要 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在小说《我想知道为什么》中通过时间倒错、重复预叙、第一人称聚焦等叙事技巧,使读者对他提出的道德问题做出各自的判断,并参与故事主题的发掘和再创造,正是这些技巧使该小说对读者充满吸引力。  关键词:时间倒错 重复预叙 第一人称聚焦 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