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生视角下的数学教学设计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47189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1年版课程总目标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数学教师要在课前精心细致准备教学设计。因为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课堂教学设计是高效教学的关键,因此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了解学生的需求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需求设计 教学设计 策略
  教师们均深刻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教学活动方法对教学效率的作用极为关键。为了使数学课上得既生动又有效,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利用教学的丰富资源。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忽视对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分析与研究,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走向误区。
  一、践行有效课堂教学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提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可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学生回答的质量则折射出教学的效果,将学生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问题营造情景,利用学生在认识中的矛盾引发深层次思考,使得学生思维品质优化。
  例如,刘德武老师执教《认识厘米》的过程中,学生们看到了教师展示的内容后,马上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此时老师说:“别嚷!数学是要说理的。”好几个学生均指出素材中4到5是1厘米,老师说:“4到几是1厘米,不准说5!”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引下,将3~10的物体长度计算完。老师说:“天啊!终于换完了!”……刘老师巧妙的提问,唤醒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求,学生通过想象,加深了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理解,丰富了感性认识,产生了情感体验,发展了形象思维。其次,矛盾是思维的“催化剂”。教师针对课堂中存在的矛盾给出问题:如何说理。在认知冲突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被及时激发出来,不再是浅表式的思考。
  刘德武曾经多次强调设问的基准点应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而不是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维过程。一旦教师的课堂设问是经过精心思考设计的,就一定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学生们势必很乐意参与课堂交流与讨论。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教师综合素质的同步提高,诸如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对教材的再处理、课堂中的急智、驾驭能力等。诚然,这也需要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有效转变,学生也是教师需要研究的中心,而不仅仅限于教材本身,研究教法的同时也需对学法加以研究。设计问题要考虑学生探究问题的时间、意识、方法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当学生在遇到这些矛盾时,他们对这些“不平衡”一定会主动思考与研究,学习积极性得以增强。
  二、科学化解课堂教学难点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旦学生存疑了,才可能试图去谋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新的发现。产生了对疑惑点的好奇心,学生就会自主形成对问题的辨别能力,思维也因此更加严谨。如刘德武老师在对《认识厘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发问:“观察尺子上有什么呀?”“只有0到1是1cm?”“刻度不全的破尺子能量吗?”等几个看似简单实则精心准备的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产生讨论和思辨,在讨论和思辨中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小学生与生俱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需教师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且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在自主发现的过程中逐步迈向成功,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会自然形成对学科的持久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刘德武老师要求寻找尺上的1厘米,再在生活中去思考和发现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比较接近1厘米。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之上获得了对这一单位的体验。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拙劣的艺者,常带着别人的眼镜。”由此可见机械的模仿、记忆远远不及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效果好。教师只要愿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也一定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自主操作实践和小组讨论交流中,整个发现的过程才会有更多的快乐。在对1厘米的认识基础之上,教师适时要求学生测量小纸条的长度,并和其他同学交流。在小活动中迅速产生新的知识,掌握了测量较短物体长度的方法。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我们要像刘老师那样,于无疑处设疑,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感性积累,水到渠成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
  三、消除认知隐患
  认知误区也可以理解为认知冲突,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情境所呈现的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衡或学生之间的意见分歧。
  我在教学《对称》时,第一课时中就让学生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只有左右对称,没有想到还有上下对称的图形。听了刘德武老师的报告中利用电子表上的时间数字“18:18”,我恍然大悟的同时才发现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参与刘老师的课堂观察真是一次提升自身教学素养的难得机遇。特别是刘老师的“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让我对数学课又有了新的认识。不简单沿袭以往传统做法,关注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对教学效果优化的意义。当前的课堂教学更加倾向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们极为兴奋雀跃时教师则可顺势而为,定会事半功倍。当然,教师也需明了学生兴奋的原因,需耐心辨别并及时做好课堂学习状况的调整和优化。
  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教學问题的解决要运用反映学习规律的理论知识和有科学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设计和传统备课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不是靠直觉和个人经验去进行课堂教学预设,而是在教学准备环节教师可最大程度去发现和挖掘各种教学资源。
  首先,教师可关注学生的生活,留意对文献资料的检索和筛选。学生们在对身边各种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现实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生产、生活现象较为熟悉,若教师能够指引学生学会关注这些生活资源,对学生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疑问使用学习到的知识去解决。这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具备自觉观察生活、搜集生活中各种数学现象的意识,主动敏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例如关于“时钟问题”“生活中图形的拼组”“报纸的长宽比例及其原因”“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等等,源自学生个体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现象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具备对学科价值的真实认知。   其次,教师需通过发散性较强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根据学校所在地区及学生所在年级特点安排探索性、开放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已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基础上去解决新问题。在学生们主动思考和发现的过程中,教师可择时参与,在关键之处及时指引。在自己发现的基础上的学习不仅是乐趣,更会强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交流中找到解决的策略。
  再次,借助对生活情境的营设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和终点,据此可见教师的教学不只是在课堂上,还可以延伸其时间和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准备的案例应该和学生的生活形成对接,便于学生和自己的实际生活成功联系起来。只有在实际应用中的学习才会真正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知识只有到了应用领域才更利于学生掌握,其价值自然会被放大。学生的应用能力往往会伴随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得以具备。例如,教师可在学生学习了“按比例分配”内容后,建议学生去计算自己所住小区部分用户某个月需要付的电费。在学习完“利息”内容后可结合实例算一算自己存储在银行的压岁钱到期本息等等。
  五、培养数学思维
  很多教师都知道需要理论的基本要义:是一个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较低层次的需求得以满足每一个生命个体才有继续努力实现较高层次需求的主观愿望。若学习个体一定时间内很难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往往会因此讨厌学科学习,转而寻找其他学科中的成就感。多媒体课件的巧妙使用则可充分体现其迅速切换、容量增倍、化抽象为直观的显著优势。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学习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的面积计算方法,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对圆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因圆这一图形本身的特殊性,教师将其转化为其他平面图形存在较大难度,若借助实验转换则过程复杂,操作性较差,且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多媒体课件可在较短的时间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点具象化,使得相对静止的图形及符号转变为动感较强的场景,学生得以在这些感知材料中对学习内容有较为完整的认识。抽象和具体之间因此拥有一座桥梁,学生也可以借此具备对知识点内在规律的认识,逐步构建知识结构,实现学习难点的顺利突破,学习因此变得更为轻松。
  总之,不管是从学科教学的出发点还是终点看,决不能简单地用教师的教去代替学生的学。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只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而存在的。想构建为了学生的学而教的教学设计,教师需坚持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为学习设计教学”的基本理念。这种紧紧围绕学生的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针对不同学习内容的教学策略选取;以问题为中心引领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寻求更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过程中从根子上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因不断成功的获得而更加主动参与学习,学习动力更为强盛。一旦教师能够长期坚持,一定会收获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进步的脚步声。由此可见,任何一节好课的产生离不开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华丽芳.改变一点点,精彩无限多[J].江苏教育研究,2011(11).
  [2]杨瑞松.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三个重要“支点”[J].黑龙江教育(小学),2013(2).
  [3]陈庆宪.情境设计与学科特征[J].小学教学研究,2012(9).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新城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课是无形的,整理与复习课跟新授课相比,缺少固定的模式,知识点多、散,所以很难上。这特别是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年龄小,心理和思维发展还停留在表象层面,他们在一年级的学习生活中,整理过房间、书包等,这些都是看得到、摸得着的“整理”行为,属于生活经验。而如何“整理与复习”数学知识,对他们而言却很陌生。事实上,数学复习的功能除了要将已经学过的知识夯实之外,还要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要为孩子提供新的
期刊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许多家长纷纷让孩子学习一种音乐技能,从而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进入中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教师应引导他们对音乐的整体感受,增加乐器演奏和音乐创造的力量,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使其参与其中,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和艺术想象的创造力。以下是笔者这几年在乐器进课堂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以打击乐器为基底,提升学生的
期刊
为了深入了解苏北小学生的阅读现状,笔者通过对本县及邻县学校的近500名一至六年级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走访问卷调查,发现经常阅读的仅占18%,每天读书2小时以上占10%,且教科书、教辅书占了近60%……什么原因造成这一极不正常的阅读现状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  校长囿于考核标准,对学生阅读重视程度严重不够。在工作中考核一所学校、一位校长的重要依据还是教育教学质量、升学率的高低,迫使各
期刊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快速发展,课堂教学也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参加实践活动的习惯。课本剧编演活动应运而生,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合作对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解读,将课文和课外读物改编成适合表演的小型话剧等形式,让学生在二次创作文本的过程中,收获更深刻的体验,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
期刊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把写作文当成一件苦差事,有一幅对联很形象地概括了多数学生的写作状态。上联: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下联: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横批:写不出来。学生为什么会写不出来呢?关键是没有源头活水,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没有去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作文是生活的必需,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离开问题,师生间就失去了互动,离开了问题,教学就仅剩下模仿和强化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顺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把握问题这一主线,高质量地提问,让学生深入思考,发挥问题的“桥梁”作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高效而深入。  一、用刺探性的问题把准教学的脉络  在接触到一项新的学习内容时,教师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对这个内容已经知道了些什
期刊
阅读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小学高年级《英语》教材中出现了一些显性的阅读语篇,需要教师特别关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三部曲”。  一、阅读前:开展热身活动  热身活动是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第一部曲”,是阅读教学前的准备活动。恰当的热身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进一步阅读做好铺垫。  1.猜谜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猜谜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
期刊
提高小学生键盘输入能力是一项始于2014年的研究。通过开展键盘输入比赛,一些学生渐渐展现出非凡的实力,成绩愈加出色。他们自己总结出键盘键位分布规律,并根据自身特点(手掌大小、手指长短、双臂的灵活程度等)形成各具特色的“指法”。与传统指法相比,这些“指法”更加贴合学生认知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因此,笔者记录这些优秀指法,总结其中的共同点,优化细节,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可用于推广的“指法”。  一、巧
期刊
绘本最早源于欧洲,后来逐渐在亚洲等地传播开来。以画为主,以字为辅的排版方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相较于一般的故事读物,绘本更能引起读者兴趣。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绘本,不仅能够让他们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能让学生发现其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不一样的情感表达,进而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绘画美,读出景中之语  绘本是一种作者用手绘制图画进行故事讲述的文本读物。绘本的画面生
期刊
一、目标分层,尊重差异  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应该预设合理的教学目标,让整个教学过程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综合能力。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预设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月光启蒙》时,教师预设教学目标就注重关注学生的差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