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是啊!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作文要么假话连篇。要么干巴巴的。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一潭死水,怎么也看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传统的习作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造成的。因此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多方着手,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让学生的习作水到渠成。
一、以教材为着眼点,让学生的思维自然流露
语文学科是最丰富多彩的学科。我们教学的每一节课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环”,或者说是知识网络中的一个“眼”。我们只有从这一“环”一“眼”向有关的知识面延伸和辐射,才能清晰地把握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例子,给予学生一个充分的想象空间,挖掘学生内心的感悟,写出自我感觉最合理、最满意的习作。
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的倾吐欲望由然而生
为了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善于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让学生的倾吐欲望由然而生。记得在前年“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庆“六一”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以《“六一”应这样庆祝》为题进行习作,结果让我窃喜:就算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两页多,而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看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没错——“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思我们的传统教学,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越不会动脑,导致学生的情感如一潭死水,写出来的习作也就平淡无奇了。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学生是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的驱动,只能永远地保持沉默。只有让学生进入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在情感与语言的相互作用下,学生所写的作文自然就会有血有肉,展现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但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也仅仅是提纲式或流水帐而己,更谈不上具有个性了。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因此,对于打基础的小学阶段来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尤为重要。所以说,训练小学生写作文,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生活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做到让学生的倾吐欲望由然而生。这样的习作练习,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重要。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应该融洽相处,无话不谈;其次是善于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而不是设太多的条条框框;再者便是想方设法,创设一定的情境。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生活不足网上补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论调早已过时,取而代之的是“不会英语,不会上网相当于文盲”。虽然我们这里是偏远山区,但也感受到了时代的脉博,把电教平台也搬到了课室,让先进的电教设备与现代课程有机结合,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我们的学生同样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进行习作。这样一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物投影、电视、电影、电脑等进入课堂,甚至走进千家万户后,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联想、创新,丰富积累,提高素养。特别是电脑的普及,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无限倍。时下流行的“资源共享”,也让学生找到了知音,懂得实践不足网上补,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懂得寻找合适的资料,并能去粗取精,写出一篇篇不落俗套的习作。这也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途径。
四、贴近生活寻找素材,让习作水到渠成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小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确实,相对于情境体验而言,实践体验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已不仅仅指教室,校园、家庭、社区、商场、大自然,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了学生学习的课堂。所以,我最经常跟学生说的话是“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多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从中提高自理能力。然后呢,家里有条件的同学,应经常利用节假日出去旅游,以便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即使家里不富裕,不能出外游玩,那么回老家帮帮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管哪种做法,你留意了,最好能拍下来或者记下来,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你某篇习作里的素材,甚至对你今后的生活起作用也说不定呢!”正因为我经常鼓励学生回到自然中去,让学生学会多观察,多实践,所以,在今年的“读一本好书”活动中,我班的胡国贞同学才会在看了《第二课堂》后,结合自己回老家生活的经历,才会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写出优秀的征文——《我与〈第二课堂〉同行》(荣获该项活动二等奖,是我县唯一获奖的同学)。虽然还有不少同学的习作没能发表,但是他们的自理能力在我的教导和家长的配合下,确实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數黄凯潆同学最厉害——在寒假期间跟妈妈以及妈妈的同事去香港旅游,在香港某个地铁站走散时,仍能镇定地带着另外两个惊惶失措的失散的孩子原路折回,找到还焦急地在原地找个不停的亲人。
总之,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 ,引到作文教学中来,并且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对人生的看法、社会现象的评判、生活的喜忧、家庭的悲欢等来个真情流露。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写作不再是言而无物,无话可说,不再是件苦差事,而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正所谓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无论我们采取哪种做法,采用什么教学手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能够打下扎实的基础。那就让我们一起在教学中多方着手,让学生的写作水平来个突飞猛进而努力吧!
一、以教材为着眼点,让学生的思维自然流露
语文学科是最丰富多彩的学科。我们教学的每一节课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环”,或者说是知识网络中的一个“眼”。我们只有从这一“环”一“眼”向有关的知识面延伸和辐射,才能清晰地把握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例子,给予学生一个充分的想象空间,挖掘学生内心的感悟,写出自我感觉最合理、最满意的习作。
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的倾吐欲望由然而生
为了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善于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让学生的倾吐欲望由然而生。记得在前年“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庆“六一”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以《“六一”应这样庆祝》为题进行习作,结果让我窃喜:就算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两页多,而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看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没错——“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思我们的传统教学,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越不会动脑,导致学生的情感如一潭死水,写出来的习作也就平淡无奇了。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学生是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的驱动,只能永远地保持沉默。只有让学生进入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在情感与语言的相互作用下,学生所写的作文自然就会有血有肉,展现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但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也仅仅是提纲式或流水帐而己,更谈不上具有个性了。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因此,对于打基础的小学阶段来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尤为重要。所以说,训练小学生写作文,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生活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做到让学生的倾吐欲望由然而生。这样的习作练习,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重要。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应该融洽相处,无话不谈;其次是善于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而不是设太多的条条框框;再者便是想方设法,创设一定的情境。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生活不足网上补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论调早已过时,取而代之的是“不会英语,不会上网相当于文盲”。虽然我们这里是偏远山区,但也感受到了时代的脉博,把电教平台也搬到了课室,让先进的电教设备与现代课程有机结合,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我们的学生同样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进行习作。这样一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物投影、电视、电影、电脑等进入课堂,甚至走进千家万户后,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联想、创新,丰富积累,提高素养。特别是电脑的普及,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无限倍。时下流行的“资源共享”,也让学生找到了知音,懂得实践不足网上补,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懂得寻找合适的资料,并能去粗取精,写出一篇篇不落俗套的习作。这也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途径。
四、贴近生活寻找素材,让习作水到渠成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小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确实,相对于情境体验而言,实践体验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已不仅仅指教室,校园、家庭、社区、商场、大自然,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了学生学习的课堂。所以,我最经常跟学生说的话是“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多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从中提高自理能力。然后呢,家里有条件的同学,应经常利用节假日出去旅游,以便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即使家里不富裕,不能出外游玩,那么回老家帮帮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管哪种做法,你留意了,最好能拍下来或者记下来,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你某篇习作里的素材,甚至对你今后的生活起作用也说不定呢!”正因为我经常鼓励学生回到自然中去,让学生学会多观察,多实践,所以,在今年的“读一本好书”活动中,我班的胡国贞同学才会在看了《第二课堂》后,结合自己回老家生活的经历,才会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写出优秀的征文——《我与〈第二课堂〉同行》(荣获该项活动二等奖,是我县唯一获奖的同学)。虽然还有不少同学的习作没能发表,但是他们的自理能力在我的教导和家长的配合下,确实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數黄凯潆同学最厉害——在寒假期间跟妈妈以及妈妈的同事去香港旅游,在香港某个地铁站走散时,仍能镇定地带着另外两个惊惶失措的失散的孩子原路折回,找到还焦急地在原地找个不停的亲人。
总之,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 ,引到作文教学中来,并且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对人生的看法、社会现象的评判、生活的喜忧、家庭的悲欢等来个真情流露。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写作不再是言而无物,无话可说,不再是件苦差事,而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正所谓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无论我们采取哪种做法,采用什么教学手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能够打下扎实的基础。那就让我们一起在教学中多方着手,让学生的写作水平来个突飞猛进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