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整合资源、强化协作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音乐事业科学发展的提案徐沛东(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作为文艺工作者,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天,我们谈到的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的,是一个角度和内容的综合体,应该包括创新、传承、保护和公益、惠民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前不久,李长春同志在视察广州交响乐团时就谈到了交响乐发展,以专业的眼光指出了许多制约音乐事业发展的客观问题。比如如何洋为中用的问题,一直是几代交响乐人孜孜探索的关键性课题。他在其中还谈到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改革问题,如何解决民乐队的乐器配备并使之更加科学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民族乐器的低音问题等等。这些课题客观存在,关系到我国音乐事业的整体发展,也是摆在音乐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长春同志提了出来,对我们既是一个警醒,又是一种鞭策。我们要仔细组织调查,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来。
早在“文革”后期,国家即已经成立了以音乐界专家为核心的乐器改革小组。经过多年的努力,到今天已经初见成效。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项工作停止了。不少亲历过、见证过这一改革过程的同志坦言,尽管当时乐器改革的路很艰辛,但专家克服了种种困难,攻克了一些技术性难关。像笙改革、古筝和扬琴的改革,以及唢呐和笛子的改革等等,都已被后人的创作、演出实践证实是成功的,这些改革也是行之有效的,而且这些成果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乐器改革是我国音乐事业发展的一个长远战略方针,需要专家的培训、科研的投入及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需要一个长效机制,要保证其连续性,不可因“人”的因素止、不能因“政”的因素而止。像乐器改革这样的关系到整个民族音乐事业发展的问题,宗旨在于优秀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因此对文化事业和社会发展是有益的,也是必需的。
为更好地促进音乐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促进当前音乐事业发展的问题上,需要有一个既有科学性、建设性,又具备可操作性的长效机制,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科研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协作,由财政提供经费支持,盘活市场资源,形成产业化的运作态势。这样的一种发展思路,前提是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又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大的基调里突出文化的公益性、惠民特征,是适合当前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决策。唯有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探索和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音乐的科学发展,这也可视作我们这代人为子子孙孙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积淀。
关于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的几点建议
王次炤(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部署,如何贯彻和落实党中央的精神,真正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大发展和大繁荣,是我们每个文艺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一个时代或一个社会的文化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才;第二,精品;第三,观众。文化史或艺术史主要描述和评价的是每个历史时期的大师及其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高素质的接受者,也就是读者、听众和观众,也同样是某个时代和某个社会的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要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应该做好人才培养、精品创作和全民美育三方面的工作。下面就这三方面的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 要实现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说,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尖端培养是处在世界先进水平之列。但目前高等艺术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不少师范大学的艺术教育已经完全靠拢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方式;而同样,有些专业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违背艺术教育的规律,采取“批量生产”的方式,这样是难以培养出艺术家的。此外,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以致造成院校办学上的种种困难。鉴于以上情况,我提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明确划分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界限。目前我国有专业艺术院校31所,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有1306所,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规模。建议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机构,根据办学条件区分学校的办学职能,并根据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不同办学目标,确定各自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以确保各类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二,合理控制艺术教育的规模,重点抓好艺术院校的教学质量。就目前来说,我国1337所设有艺术教育的院校,它们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差距很大。不少学校只从学校的利益出发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因而导致一些本来就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不足的学校,由于扩大招生而无法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建议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认真负责地对艺术院校作出评估,并有效控制盲目招生的学校,以确保全国范围内艺术教育的质量。
第三,建议各级财政部门要增加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并根据学校办学职能的不同,调整原先平均主义的投入方法。应该加大对中央和地方所属的重点艺术院校的投入,以保证尖端人才的培养。
第四,建议国家人事部门和教育行政机构应该消除重理轻文的错误观念,要在大学文科专业包括艺术类专业设置一级教授,以保证艺术教育人才队伍的稳定。
二、培育精品和国际交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文艺体制改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这样的形势下,特别要注意文艺展演的质量,尤其要重视文艺精品的培育。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精品之作是每个时代文艺兴衰的标志。此外,对外文化交流是宣传我国文艺发展的重要窗口,近年来举办的各种中国文化年对提升我国的国际文化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由于国际交流的特殊性,国外听众往往只从一场展演来了解中国的文艺水平。在以往我们所了解到的出访演出中,的确有部分演出的质量并不高,不能代表国家水平,因而造成国外观众对我国当代艺术水平的误解。同时,文化交流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展示,因而它不仅要展示历史文明,也同样要展示现代文明。鉴于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文艺院团要重视展演质量。一定要精心选题、精心制作。文艺展演不仅是展现艺术家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大众的艺术趣味和审美品位。因此,文艺展演不仅要对艺术负责,更要对观众负责。
第二,要重视培育精品。精品创作不仅需要艺术家对这个时代生活的体验和对整个社会发展的认知,也需要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现代的眼光以及国际化的视野。精品之作是用艺术精神培育出来的,对艺术家来说,一定要消除利益和金钱的驱动,带着强烈的艺术使命感为之努力。建议各级政府在抓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应该设立文艺创作基金,为文艺家静心创作提供物质保证。
第三,要重视对外交换交流的艺术质量和题材选择。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审批出访项目时,除了严格把好政治审查关口以外,还要充分把握好艺术标准。各级文化部门在计划和组织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以及国际性的大型文化活动中应充分考虑体现现代文明的内容。
三、国民教育和学校美育 国民的整体文化素养也是一个时代文艺发展和繁荣的标志。文化艺术一方面需要顺应大众的需要,创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和建立公共文化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应该努力从文化内涵上提升全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能单纯迎合民众的需要,还要引导大众不断提高审美趣味,努力在人民大众中间建立起一个健康、多样、雅俗共有的社会审美心理结构。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在文化设施上投入较多,各种文化场馆纷纷建立,这无疑为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但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更需要有良好的接受环境,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读者、听众和观赏者。鉴于以上情况,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充分重视国民教育中的审美引导。建议文化场所、文艺院团、艺术院校、新闻媒体都要为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不懈努力,要引导我们的读者、听众和观赏者为推动我们时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做出努力。
第二,建议各级政府要倡导文化消费,要引导民众在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下,重视文化消费。图书音像、艺术展出、文艺表演等要设定合理的低价票位,保证普通老百姓读得起、看得起、听得起。努力使文化消费意识深入到人民大众的心中。
第三,建议学校美育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艺术团和文艺比赛可以作为一种活动形式来开展,但更重要的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文艺知识、文艺鉴赏和文艺实践的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审美教育的权利。
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既不是群众运动,也不是形象工程。它是国家长期建设和发展中的常规工作,既包含在国家建设的计划之中,又渗透在政府整体工作之中。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不能急功近利,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真正出成果。作为文化艺术工作者和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克服浮躁的文化心理,肩负起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的责任,用我们的智慧与情感去创造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文艺精品,用我们的热情与心血倾注到艺术教育和全民美育的工作中,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尊重艺术规律 尊重艺术家
张国勇(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
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该尊重艺术发展规律 文化主管部门应给艺术创作提供一个宽松的平台,加强服务引导,减少管理干涉。创作是艺术家的自发行为,泛行政化管理、领导命题、集体讨论很难出精品。音乐剧在西方有一个从正歌剧、喜歌剧到轻歌剧的衍生过程,像《悲惨世界》这样名剧的成功是在50多部失败作品的基础上诞生的。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反映了追求政绩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对文艺体制改革,我持审视态度,要认真研究艺术发展规律,了解各艺术门类的特点,深入调查市场的现状和大众的需求后再谈改革。文化部官员不了解文艺院团的现状和特点,硬把文艺院团推向市场比作学游泳,不扔到池子里,不喝几口水就永远学不会游泳,但忽视了一个条件就是池子里必须要有水,现在的首要问题是要向池子注水,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健康的市场和广泛的观众。
中国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到大国、强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话语权的增强更需要提高软实力。中国的交响乐团、歌剧院要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应了解世界一流院团的生存发展条件。如亚洲一流乐团香港管弦乐团一年支出为一亿人民币,而中国爱乐乐团只有2500万。美国旧金山歌剧院一年支出为5亿人民币,上海歌剧院是5000万。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创业,谈何一流水准。
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趋势
一个真正强国的标志不在GDP的增长,而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让世界了解中国,认同和接受中国文化,我们才有真正的话语权。有战略规划地把有代表性和一流水准的文艺表演院团派出去,让西方真正了解中国。因为国家对此投入不够和规划无序,导致中国一流的院团出不去,民间资金资助的二、三流院团随意登上西方著名表演场所,造成大众对中国的误读。
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能促进与世界的沟通交流,化解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 由于北欧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施压和不敬,中方今年再一次停止与挪威的文化交流是消极之举。上海歌剧院联合国内五家乐团邀请挪威诙谐指挥六一期间来华演出,已被排入演出季内。此人热爱中国,友好和善,他的演出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普及交响乐,深受听众和孩子们喜爱。我们应该显示一个大国的气度和海涵,应加强民间的友好交往,消除误解、增进友谊、化干戈为玉帛。
西藏、新疆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影响了社会和谐。我坚决支持对于少数民族分裂分子采取强硬措施。但国家应该在这些地区加强文化投入,丰富边远地区的文化生活,尊重认同他们民族文化,对化解矛盾会有积极作用。我去了新疆爱乐乐团,他们艰苦程度让人不忍,乐器差、工资低,但是他们的敬业认真态度是中直院团所不及的。尤其可贵的是乌市、克拉玛依、喀什的听众对交响乐之喜爱也明显好于内地。他们理当得到最大的支持和投入。
四、文化自觉和自信是建立在艺术家被尊重的基础上的 我曾应邀去厄瓜多尔国家交响乐团指挥,厄瓜多尔的经济在南美不算发达,乐团水准最多是中国二流,却得到国家每年700万美元的支持,排练工作的环境宜人,每天后台都免费提供饮料、点心和水果,艺术家的自信和优越感从平时点滴积累,台上厚积薄发。中国爱乐乐团、国家交响乐团请的是一流的指挥家,都在很破旧的排练厅工作,很难培养优良的审美情趣和舞台自信。厄瓜多尔国家交响乐团由于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音乐会的门票是免费领取,所以无论什么曲目,何人演奏,音乐厅永远是满座,听众素质之高完全出乎意料。而我们的乐团为了维持生存和正常业务运转,不得不靠大量的商演(如单位包场、演通俗小曲)来获得经济效益,根本无暇顾及业务训练、音乐季内容等。
为国歌立法 唱出民族之魂
于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团长)
这是我连续第五年提出《国歌法》的提案,我之所以对这一提案如此执着,一方面,是因为我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指挥,曾经无数次在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欢迎仪式和国家重大庆典活动中指挥乐团演奏我们的国歌,对国歌怀有特殊的感情。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对国歌重要意义的宣传不够,在使用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目前社会上损害国歌尊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让我寝食难安。
比如:在一些非常庄严的大型活动中奏国歌时,有的与会人员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或交头接耳,有的军人、警察等不肃立,不敬礼;在国际体育赛场上,我们的一些运动员唱国歌时连嘴巴都不张,有的人随便哼唱应付;许多国人连歌词都记不清,曲调唱不准;有的学生在升国旗、唱国歌时嘻笑打闹;国歌乐谱的出版发行有不同的版本,错误很多,差异较大;乐队演奏的国歌不准确?穴包括一些中外著名的乐团以及在国外礼宾仪式上演奏的?雪。更有甚者不分场合乱用国歌,把国歌作为一般娱乐性的乐曲,在婚礼、葬礼上乱用,在各种商业和娱乐场合演奏播放;有的人甚至将国歌设为手机铃声;还有人恶搞国歌,将国歌歌词改编成短信。这些现象的产生使我感到很痛心。
我们的国歌创作于1935年,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际唤醒民众团结抗战的号角,是世界反法西斯的嘹亮战歌,1949年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上选定为代国歌,1982年在全国人大会上正式确定为国歌。我们的国歌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展示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精神,展示了一个公民对国家的责任,展示了万众一心、精诚团结的精神……毫不夸张地讲,在我们的国歌中凝聚了中华民族之魂!
从国际上讲,许多国家都已经专门为国歌立法(如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它们在规范国歌正确使用和确保国歌得到尊重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建议:
一、抓紧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应像制定国旗法、国徽法那样,将国歌的正式文本、国歌的演奏或演唱场所与时间、国歌的制作与发行、对侮辱或肆意破坏国歌形象的惩治等内容进行专门立法,将国歌法的制订列入国家的立法规划,维护国歌的宪法地位和尊严。作为国家声音形象的国歌没有立法,是我们法制国家的一大缺憾。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音乐事业科学发展的提案徐沛东(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作为文艺工作者,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天,我们谈到的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的,是一个角度和内容的综合体,应该包括创新、传承、保护和公益、惠民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前不久,李长春同志在视察广州交响乐团时就谈到了交响乐发展,以专业的眼光指出了许多制约音乐事业发展的客观问题。比如如何洋为中用的问题,一直是几代交响乐人孜孜探索的关键性课题。他在其中还谈到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改革问题,如何解决民乐队的乐器配备并使之更加科学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民族乐器的低音问题等等。这些课题客观存在,关系到我国音乐事业的整体发展,也是摆在音乐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长春同志提了出来,对我们既是一个警醒,又是一种鞭策。我们要仔细组织调查,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来。
早在“文革”后期,国家即已经成立了以音乐界专家为核心的乐器改革小组。经过多年的努力,到今天已经初见成效。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项工作停止了。不少亲历过、见证过这一改革过程的同志坦言,尽管当时乐器改革的路很艰辛,但专家克服了种种困难,攻克了一些技术性难关。像笙改革、古筝和扬琴的改革,以及唢呐和笛子的改革等等,都已被后人的创作、演出实践证实是成功的,这些改革也是行之有效的,而且这些成果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乐器改革是我国音乐事业发展的一个长远战略方针,需要专家的培训、科研的投入及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需要一个长效机制,要保证其连续性,不可因“人”的因素止、不能因“政”的因素而止。像乐器改革这样的关系到整个民族音乐事业发展的问题,宗旨在于优秀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因此对文化事业和社会发展是有益的,也是必需的。
为更好地促进音乐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促进当前音乐事业发展的问题上,需要有一个既有科学性、建设性,又具备可操作性的长效机制,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科研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协作,由财政提供经费支持,盘活市场资源,形成产业化的运作态势。这样的一种发展思路,前提是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又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大的基调里突出文化的公益性、惠民特征,是适合当前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决策。唯有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探索和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音乐的科学发展,这也可视作我们这代人为子子孙孙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积淀。
关于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的几点建议
王次炤(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部署,如何贯彻和落实党中央的精神,真正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大发展和大繁荣,是我们每个文艺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一个时代或一个社会的文化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才;第二,精品;第三,观众。文化史或艺术史主要描述和评价的是每个历史时期的大师及其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高素质的接受者,也就是读者、听众和观众,也同样是某个时代和某个社会的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要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应该做好人才培养、精品创作和全民美育三方面的工作。下面就这三方面的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 要实现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说,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尖端培养是处在世界先进水平之列。但目前高等艺术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不少师范大学的艺术教育已经完全靠拢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方式;而同样,有些专业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违背艺术教育的规律,采取“批量生产”的方式,这样是难以培养出艺术家的。此外,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以致造成院校办学上的种种困难。鉴于以上情况,我提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明确划分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界限。目前我国有专业艺术院校31所,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有1306所,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规模。建议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机构,根据办学条件区分学校的办学职能,并根据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不同办学目标,确定各自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以确保各类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二,合理控制艺术教育的规模,重点抓好艺术院校的教学质量。就目前来说,我国1337所设有艺术教育的院校,它们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差距很大。不少学校只从学校的利益出发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因而导致一些本来就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不足的学校,由于扩大招生而无法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建议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认真负责地对艺术院校作出评估,并有效控制盲目招生的学校,以确保全国范围内艺术教育的质量。
第三,建议各级财政部门要增加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并根据学校办学职能的不同,调整原先平均主义的投入方法。应该加大对中央和地方所属的重点艺术院校的投入,以保证尖端人才的培养。
第四,建议国家人事部门和教育行政机构应该消除重理轻文的错误观念,要在大学文科专业包括艺术类专业设置一级教授,以保证艺术教育人才队伍的稳定。
二、培育精品和国际交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文艺体制改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这样的形势下,特别要注意文艺展演的质量,尤其要重视文艺精品的培育。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精品之作是每个时代文艺兴衰的标志。此外,对外文化交流是宣传我国文艺发展的重要窗口,近年来举办的各种中国文化年对提升我国的国际文化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由于国际交流的特殊性,国外听众往往只从一场展演来了解中国的文艺水平。在以往我们所了解到的出访演出中,的确有部分演出的质量并不高,不能代表国家水平,因而造成国外观众对我国当代艺术水平的误解。同时,文化交流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展示,因而它不仅要展示历史文明,也同样要展示现代文明。鉴于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文艺院团要重视展演质量。一定要精心选题、精心制作。文艺展演不仅是展现艺术家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大众的艺术趣味和审美品位。因此,文艺展演不仅要对艺术负责,更要对观众负责。
第二,要重视培育精品。精品创作不仅需要艺术家对这个时代生活的体验和对整个社会发展的认知,也需要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现代的眼光以及国际化的视野。精品之作是用艺术精神培育出来的,对艺术家来说,一定要消除利益和金钱的驱动,带着强烈的艺术使命感为之努力。建议各级政府在抓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应该设立文艺创作基金,为文艺家静心创作提供物质保证。
第三,要重视对外交换交流的艺术质量和题材选择。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审批出访项目时,除了严格把好政治审查关口以外,还要充分把握好艺术标准。各级文化部门在计划和组织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以及国际性的大型文化活动中应充分考虑体现现代文明的内容。
三、国民教育和学校美育 国民的整体文化素养也是一个时代文艺发展和繁荣的标志。文化艺术一方面需要顺应大众的需要,创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和建立公共文化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应该努力从文化内涵上提升全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能单纯迎合民众的需要,还要引导大众不断提高审美趣味,努力在人民大众中间建立起一个健康、多样、雅俗共有的社会审美心理结构。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在文化设施上投入较多,各种文化场馆纷纷建立,这无疑为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但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更需要有良好的接受环境,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读者、听众和观赏者。鉴于以上情况,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充分重视国民教育中的审美引导。建议文化场所、文艺院团、艺术院校、新闻媒体都要为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不懈努力,要引导我们的读者、听众和观赏者为推动我们时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做出努力。
第二,建议各级政府要倡导文化消费,要引导民众在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下,重视文化消费。图书音像、艺术展出、文艺表演等要设定合理的低价票位,保证普通老百姓读得起、看得起、听得起。努力使文化消费意识深入到人民大众的心中。
第三,建议学校美育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艺术团和文艺比赛可以作为一种活动形式来开展,但更重要的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文艺知识、文艺鉴赏和文艺实践的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审美教育的权利。
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既不是群众运动,也不是形象工程。它是国家长期建设和发展中的常规工作,既包含在国家建设的计划之中,又渗透在政府整体工作之中。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不能急功近利,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真正出成果。作为文化艺术工作者和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克服浮躁的文化心理,肩负起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的责任,用我们的智慧与情感去创造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文艺精品,用我们的热情与心血倾注到艺术教育和全民美育的工作中,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尊重艺术规律 尊重艺术家
张国勇(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
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该尊重艺术发展规律 文化主管部门应给艺术创作提供一个宽松的平台,加强服务引导,减少管理干涉。创作是艺术家的自发行为,泛行政化管理、领导命题、集体讨论很难出精品。音乐剧在西方有一个从正歌剧、喜歌剧到轻歌剧的衍生过程,像《悲惨世界》这样名剧的成功是在50多部失败作品的基础上诞生的。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反映了追求政绩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对文艺体制改革,我持审视态度,要认真研究艺术发展规律,了解各艺术门类的特点,深入调查市场的现状和大众的需求后再谈改革。文化部官员不了解文艺院团的现状和特点,硬把文艺院团推向市场比作学游泳,不扔到池子里,不喝几口水就永远学不会游泳,但忽视了一个条件就是池子里必须要有水,现在的首要问题是要向池子注水,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健康的市场和广泛的观众。
中国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到大国、强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话语权的增强更需要提高软实力。中国的交响乐团、歌剧院要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应了解世界一流院团的生存发展条件。如亚洲一流乐团香港管弦乐团一年支出为一亿人民币,而中国爱乐乐团只有2500万。美国旧金山歌剧院一年支出为5亿人民币,上海歌剧院是5000万。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创业,谈何一流水准。
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趋势
一个真正强国的标志不在GDP的增长,而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让世界了解中国,认同和接受中国文化,我们才有真正的话语权。有战略规划地把有代表性和一流水准的文艺表演院团派出去,让西方真正了解中国。因为国家对此投入不够和规划无序,导致中国一流的院团出不去,民间资金资助的二、三流院团随意登上西方著名表演场所,造成大众对中国的误读。
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能促进与世界的沟通交流,化解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 由于北欧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施压和不敬,中方今年再一次停止与挪威的文化交流是消极之举。上海歌剧院联合国内五家乐团邀请挪威诙谐指挥六一期间来华演出,已被排入演出季内。此人热爱中国,友好和善,他的演出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普及交响乐,深受听众和孩子们喜爱。我们应该显示一个大国的气度和海涵,应加强民间的友好交往,消除误解、增进友谊、化干戈为玉帛。
西藏、新疆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影响了社会和谐。我坚决支持对于少数民族分裂分子采取强硬措施。但国家应该在这些地区加强文化投入,丰富边远地区的文化生活,尊重认同他们民族文化,对化解矛盾会有积极作用。我去了新疆爱乐乐团,他们艰苦程度让人不忍,乐器差、工资低,但是他们的敬业认真态度是中直院团所不及的。尤其可贵的是乌市、克拉玛依、喀什的听众对交响乐之喜爱也明显好于内地。他们理当得到最大的支持和投入。
四、文化自觉和自信是建立在艺术家被尊重的基础上的 我曾应邀去厄瓜多尔国家交响乐团指挥,厄瓜多尔的经济在南美不算发达,乐团水准最多是中国二流,却得到国家每年700万美元的支持,排练工作的环境宜人,每天后台都免费提供饮料、点心和水果,艺术家的自信和优越感从平时点滴积累,台上厚积薄发。中国爱乐乐团、国家交响乐团请的是一流的指挥家,都在很破旧的排练厅工作,很难培养优良的审美情趣和舞台自信。厄瓜多尔国家交响乐团由于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音乐会的门票是免费领取,所以无论什么曲目,何人演奏,音乐厅永远是满座,听众素质之高完全出乎意料。而我们的乐团为了维持生存和正常业务运转,不得不靠大量的商演(如单位包场、演通俗小曲)来获得经济效益,根本无暇顾及业务训练、音乐季内容等。
为国歌立法 唱出民族之魂
于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团长)
这是我连续第五年提出《国歌法》的提案,我之所以对这一提案如此执着,一方面,是因为我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指挥,曾经无数次在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欢迎仪式和国家重大庆典活动中指挥乐团演奏我们的国歌,对国歌怀有特殊的感情。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对国歌重要意义的宣传不够,在使用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目前社会上损害国歌尊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让我寝食难安。
比如:在一些非常庄严的大型活动中奏国歌时,有的与会人员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或交头接耳,有的军人、警察等不肃立,不敬礼;在国际体育赛场上,我们的一些运动员唱国歌时连嘴巴都不张,有的人随便哼唱应付;许多国人连歌词都记不清,曲调唱不准;有的学生在升国旗、唱国歌时嘻笑打闹;国歌乐谱的出版发行有不同的版本,错误很多,差异较大;乐队演奏的国歌不准确?穴包括一些中外著名的乐团以及在国外礼宾仪式上演奏的?雪。更有甚者不分场合乱用国歌,把国歌作为一般娱乐性的乐曲,在婚礼、葬礼上乱用,在各种商业和娱乐场合演奏播放;有的人甚至将国歌设为手机铃声;还有人恶搞国歌,将国歌歌词改编成短信。这些现象的产生使我感到很痛心。
我们的国歌创作于1935年,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际唤醒民众团结抗战的号角,是世界反法西斯的嘹亮战歌,1949年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上选定为代国歌,1982年在全国人大会上正式确定为国歌。我们的国歌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展示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精神,展示了一个公民对国家的责任,展示了万众一心、精诚团结的精神……毫不夸张地讲,在我们的国歌中凝聚了中华民族之魂!
从国际上讲,许多国家都已经专门为国歌立法(如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它们在规范国歌正确使用和确保国歌得到尊重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建议:
一、抓紧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应像制定国旗法、国徽法那样,将国歌的正式文本、国歌的演奏或演唱场所与时间、国歌的制作与发行、对侮辱或肆意破坏国歌形象的惩治等内容进行专门立法,将国歌法的制订列入国家的立法规划,维护国歌的宪法地位和尊严。作为国家声音形象的国歌没有立法,是我们法制国家的一大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