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之路是漫长的,与西方高校音乐教育相比,由于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成绩考核测评及学制划分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本文通过中西方高校音乐教育之比较,探讨了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模式的现状、存在的弊端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有利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汲取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制定出一套适应我国国情及教育发展需求的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模式。
关键词:音乐教育 ;高校 ;教学模式
一、教学理念的差别
1.西方高校音乐教育理念
西方国家自由、自主的文化背景确立了其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先进教学理念,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与教学中学生们以基础的训练及培养为主,如歌唱基本功训练、曲目艺术理解力训练、基础技巧训练等。欧洲古典乐派时期的艺术歌曲具有浓重的时代特色及艺术感染力,因此西方国家在艺术歌曲的教学课程上普遍选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将早期古典乐派曲目作为必修课程,一些学校通过开展丰富的古典歌曲比赛、演唱会、经验交流讲座使学校在浓浓的音乐气息中营造了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西方国家的学生在很早的接触古典音乐、爱好古典音乐中演唱功力及艺术鉴赏水平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另外,西方国家高校音乐教学也充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与安排上,高校教师首先确定一个教学曲目的大体范围,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好恶、兴趣、接受能力进行选择,这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培养模式能大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在自主独立的学习中学生的自信心、自控能力、自我评价意识及自我提升意识也能得到有效的塑造,好学、爱学、愿意学的学生大有人在,试问这种广泛的学习热情怎能不促进学生全面音乐素质的综合提高呢?
2.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理念
相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模式发展却相对落后,在传统灌输式教育、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生们成了机械的、被动的、消极的教育对象,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者与学习者。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下,教师乃传道、授业、解惑者,然而一沉不变的教育模式却过分强调了教师的这种指导作用,而淡化了学生才是学习主体的主人翁作用,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更加充分的依赖于教师的作用,他们毫无分辨能力的听从教师的一切教诲,而对歌唱的作品缺乏个人独到的见解与分析,唱出的歌曲自然缺乏内涵与情感的渲染,因此独具特点的音乐诠释就无法形成,教师成了学习的主宰者,学生的自主能力则逐渐的被埋没与淡化。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教师的作用不是主要的,对于那些功夫浅、底子薄的学生来讲,教师的主导教学作用还是很明显的,但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旦没有了兴趣学生就失去了追求的目标与前进的方向,因此刻苦勤奋与努力学习也就无从谈起了。相比较之下不难看出西方高校音乐教学就好比让学生两条腿走路,学生在自由的音乐空间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而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却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模式的改革成为必然。
二、课程设置之比较
课程设置方面,西方国家高等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的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专业必修课程、理论与科学研究类课程、教育教学研究类课程。同样是专业必修课,这些课程更有开阔性和广泛性,教学内容虽不一定很深,却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接受和创作以及再创作音乐的能力。而理论与科学研究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和扎实的理论素养,并充分认识音乐所具有的个性和社会功能,为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类课程是充分围绕“音乐教学师范性”开设的,几乎涉及音乐教学的所有环节和手段,充分地体现了“培养音乐教师”的教学特色,整合了学生对音乐及音乐教学进行思考和讨论的能力,以达到音乐教师是教育者和教学者的培养任务。近二十年来音乐学和教育学,还包括音乐教育和教学法理论方面的分量还在不断增加,以训练音乐教师能将音乐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联系起来的能力。
我国高等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由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四大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必修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 40%,专业必修课程约占总课时的49%,选修课程约占9%,实践类课程约占2%。音乐教育专业现行的公共课门类虽多,但课程结构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几乎没有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专业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独立,但学生很难将这些知识性和表演性、 欣赏性和创作性课程内容融会贯通。 而最能体现音乐教育的教育学科课程只有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教学法三门课,其中教育学、心理学都是一些导论性课程,讨论的是教育与心理普遍的共同性问题,并没有去探讨音乐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没有为音乐艺术的个性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式与方法。这使得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只会唱、弹,却不懂如何去教学生,教育基本理论修养较差,教育观念滞后,不懂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以至很长时间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等问题。
中西方在课程设置中相同的地方是学生进入高年级后的社会实践课,学校方面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教学实践或去公司企业组织各种音乐活动。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都能感受到 “所学必能所用”。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还能感受到个人在学习与积累中的不足;在实践中学生还能发现一些科研与学术课题,有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是来自实践课。另外还有不少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确立了毕业后的志向,对如何服务于社会、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做出思考。 社会实践这一必修课程, 让学校与社会联系得更紧密,让课堂知识与实践需要结合得更密切,使得现在教学和管理上的难题得到多一些解决的办法。
三、成绩考核与学制的差别
西方国家高校的音乐教学成绩考核、评价均在音乐厅里进行,一般不为学生打具体的考试分数而只以合格与不合格划分,同时在不同年级学期末还会开展一个专门的练声曲考核及艺术歌曲考试。另外,不同专业的学生还会举办每年一次的教学音乐会,作为教学成果的汇报演出,这种方式通过表演的形式为学生们创造了相互交流、共同借鉴的机会。同时毕业班的学生还会参加每年一度的国家考试,只有成绩合格才会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西方国家的音乐考试制度是相当严格与规范的,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的高校音乐学院学生成绩考核及评定虽也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创新性,但对学生通过考试为其营造交流与锻炼的机会却不多。另外在学制的设立上,我国也充分的借鉴了西方的制度,实行了学分制管理方式,只要学生在大学期间能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提前毕业,这体现了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四、结语
通过上述比较不难看出,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也作出了不断的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教学理念与课程设置上还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科学的创新才能走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固定模式,充分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创建出适合我国自身教育规律的高校音乐教学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颜悦. 我国普通音乐教育架构论[D].上海音樂学院,2017.
[2]李响. 电子音乐在中西方学院教育体系中的建设与发展[D].中央音乐学院,2014.
[3]杜静宜. 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施途径[D].西安工业大学,2012.
关键词:音乐教育 ;高校 ;教学模式
一、教学理念的差别
1.西方高校音乐教育理念
西方国家自由、自主的文化背景确立了其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先进教学理念,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与教学中学生们以基础的训练及培养为主,如歌唱基本功训练、曲目艺术理解力训练、基础技巧训练等。欧洲古典乐派时期的艺术歌曲具有浓重的时代特色及艺术感染力,因此西方国家在艺术歌曲的教学课程上普遍选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将早期古典乐派曲目作为必修课程,一些学校通过开展丰富的古典歌曲比赛、演唱会、经验交流讲座使学校在浓浓的音乐气息中营造了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西方国家的学生在很早的接触古典音乐、爱好古典音乐中演唱功力及艺术鉴赏水平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另外,西方国家高校音乐教学也充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与安排上,高校教师首先确定一个教学曲目的大体范围,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好恶、兴趣、接受能力进行选择,这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培养模式能大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在自主独立的学习中学生的自信心、自控能力、自我评价意识及自我提升意识也能得到有效的塑造,好学、爱学、愿意学的学生大有人在,试问这种广泛的学习热情怎能不促进学生全面音乐素质的综合提高呢?
2.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理念
相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模式发展却相对落后,在传统灌输式教育、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生们成了机械的、被动的、消极的教育对象,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者与学习者。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下,教师乃传道、授业、解惑者,然而一沉不变的教育模式却过分强调了教师的这种指导作用,而淡化了学生才是学习主体的主人翁作用,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更加充分的依赖于教师的作用,他们毫无分辨能力的听从教师的一切教诲,而对歌唱的作品缺乏个人独到的见解与分析,唱出的歌曲自然缺乏内涵与情感的渲染,因此独具特点的音乐诠释就无法形成,教师成了学习的主宰者,学生的自主能力则逐渐的被埋没与淡化。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教师的作用不是主要的,对于那些功夫浅、底子薄的学生来讲,教师的主导教学作用还是很明显的,但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旦没有了兴趣学生就失去了追求的目标与前进的方向,因此刻苦勤奋与努力学习也就无从谈起了。相比较之下不难看出西方高校音乐教学就好比让学生两条腿走路,学生在自由的音乐空间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而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却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模式的改革成为必然。
二、课程设置之比较
课程设置方面,西方国家高等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的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专业必修课程、理论与科学研究类课程、教育教学研究类课程。同样是专业必修课,这些课程更有开阔性和广泛性,教学内容虽不一定很深,却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接受和创作以及再创作音乐的能力。而理论与科学研究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和扎实的理论素养,并充分认识音乐所具有的个性和社会功能,为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类课程是充分围绕“音乐教学师范性”开设的,几乎涉及音乐教学的所有环节和手段,充分地体现了“培养音乐教师”的教学特色,整合了学生对音乐及音乐教学进行思考和讨论的能力,以达到音乐教师是教育者和教学者的培养任务。近二十年来音乐学和教育学,还包括音乐教育和教学法理论方面的分量还在不断增加,以训练音乐教师能将音乐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联系起来的能力。
我国高等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由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四大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必修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 40%,专业必修课程约占总课时的49%,选修课程约占9%,实践类课程约占2%。音乐教育专业现行的公共课门类虽多,但课程结构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几乎没有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专业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独立,但学生很难将这些知识性和表演性、 欣赏性和创作性课程内容融会贯通。 而最能体现音乐教育的教育学科课程只有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教学法三门课,其中教育学、心理学都是一些导论性课程,讨论的是教育与心理普遍的共同性问题,并没有去探讨音乐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没有为音乐艺术的个性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式与方法。这使得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只会唱、弹,却不懂如何去教学生,教育基本理论修养较差,教育观念滞后,不懂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以至很长时间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等问题。
中西方在课程设置中相同的地方是学生进入高年级后的社会实践课,学校方面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教学实践或去公司企业组织各种音乐活动。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都能感受到 “所学必能所用”。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还能感受到个人在学习与积累中的不足;在实践中学生还能发现一些科研与学术课题,有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是来自实践课。另外还有不少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确立了毕业后的志向,对如何服务于社会、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做出思考。 社会实践这一必修课程, 让学校与社会联系得更紧密,让课堂知识与实践需要结合得更密切,使得现在教学和管理上的难题得到多一些解决的办法。
三、成绩考核与学制的差别
西方国家高校的音乐教学成绩考核、评价均在音乐厅里进行,一般不为学生打具体的考试分数而只以合格与不合格划分,同时在不同年级学期末还会开展一个专门的练声曲考核及艺术歌曲考试。另外,不同专业的学生还会举办每年一次的教学音乐会,作为教学成果的汇报演出,这种方式通过表演的形式为学生们创造了相互交流、共同借鉴的机会。同时毕业班的学生还会参加每年一度的国家考试,只有成绩合格才会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西方国家的音乐考试制度是相当严格与规范的,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的高校音乐学院学生成绩考核及评定虽也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创新性,但对学生通过考试为其营造交流与锻炼的机会却不多。另外在学制的设立上,我国也充分的借鉴了西方的制度,实行了学分制管理方式,只要学生在大学期间能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提前毕业,这体现了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四、结语
通过上述比较不难看出,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也作出了不断的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教学理念与课程设置上还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科学的创新才能走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固定模式,充分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创建出适合我国自身教育规律的高校音乐教学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颜悦. 我国普通音乐教育架构论[D].上海音樂学院,2017.
[2]李响. 电子音乐在中西方学院教育体系中的建设与发展[D].中央音乐学院,2014.
[3]杜静宜. 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施途径[D].西安工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