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文化与昆曲盛世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pingwe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明文化
  晚明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在中国文化变迁上是个大转折的时代,也是了解全球经济文化重心转移到欧洲的关键时刻。
  十九世纪的时候,中国落后了,西方强盛了。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在十九世纪后半叶接触的时候,突然,中国传统文化处于劣势,变成一个弱势文化,而西方强势文化处处都比中国文化传统优越。这怎么发生的?我们若是把时间往前推,推到十六世纪,也就是从晚明时期,当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初次有了相当规模的直接接触,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文化的强盛与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推崇,情况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才发生逆转。我们必须对晚明的历史情况有所了解,对其后全世界发生的历史变化有所认知,才能理解中国近代史,否则只是瞎子摸象,不能认识全局。
  明朝中叶以后,中国东南半壁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商品经济是怎么样的状况?为什么如此繁华?繁华的现象与全球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今天的俗语还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说的是明代中期以后的苏州跟杭州,广义而言,就包括了整个江南。
  从全球的格局来讲,十六世纪是一个早期全球化的时期,出现了近代全球化过程的雏形。今天人们到江南古镇去观光,觉得诗情画意,古意盎然,其实晚明时期这些市镇的兴起与发展,是成片的,形成繁荣的城镇网络,也带动了文化生活的多姿多彩。
  十六世纪之后,整个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通俗文化,促进了文娱活动与小说戏曲的昌盛。明代中期之后,虽然以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但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却以南京、苏州、杭州为核心,带动周边的都市与城镇,发展成充满文化创意的“文化中心带”。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达,直接打开了东西方的商品与文化交流,这个现象就发生在晚明,在嘉靖、隆庆、万历期间,发生很大的变动。商业发达的地区,生活方式也转趋消费跟物质享受,影响文化、艺术、娱乐的蓬勃,要求多元多样的创新。
  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其相对独立的场域,虽然受到政局动荡及经济变动的影响,但审美追求所开拓的精神境界依然可以传承,艺术创造的成果可以历劫而重生。一旦在文化艺术上有所开创,并能蔚为风气,形成典范,则可传诸后世,形成传统,晚明文化的重大意义在此。当时所创作的文学、戏曲,以及各种各样艺术品在审美情趣上的成就,并不因明清易代的天翻地覆而消逝。
  ◎昆曲盛世
  昆曲的兴盛即在晚明这个时期,而其繁盛的生命力可以跨越改朝换代的戕害与创伤,一直延续到乾嘉时期。
  我想大家可能看过《板桥杂记》这本书,余怀写的,性质与张岱忏情的《自为墓志铭》十分相近,主要写的是秦淮风月,给人一个感觉,是落拓文人的艳情文字,在国破家亡之际居然还怀想歌姬名妓的青楼风光。其实,余怀在晚年写《板桥杂记》,真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秦淮风月任情恣性的氛围,是晚明社会所提供的自由开放环境。余怀这个人也不是大家以为的情场浪子,而是有守有节的文化精英,是个君子固穷的明遗民,甚至参加过反清复明运动。余怀著作资料的大量散失,只有《板桥杂记》流通最广,使人误以为秦淮风月就是他唯一的生活行径。
  近几年因为学者的努力,有两部搜集余怀著作的诗文集出版,一部是《余怀全集》,一部是《甲申集外十一种》,让我们了解明末清初的一些文人,有其志向,有其政治操守,甚至投身危险的复国运动,但最关心的还是文化传统与艺术追求,是他们经历的浮华世界,是繁华所造就的审美境界。在清朝高压统治下,他们暗地里从事反清复明的运动,同时却可以公开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赏心悦目的诗酒风流,以及千折百回、婉转动听的昆曲。我时常想,晚明昆曲的艺术追求,到了清代施行高压统治与文化钳制之时,仍然蓬勃发展,不是因为康雍乾三朝盛世的提倡,而是与这种缅怀故国的优越文化成就有关的。
  昆曲是中国在舞台表演这个领域,艺术发展到巅峰的一种艺术形式,而这个艺术形式最辉煌的时期,就是从晚明到乾隆。或许有人问,已经到了清朝中叶了,昆曲还有其发展的生机,不是可以反驳康雍乾三代钳制文化的说法吗?若说清朝盛世压制文化艺术的创新,昆曲怎么还能继续辉煌?其实,这也容易回答,因为文化艺术场域与政治不同,文化创意与艺术思维的时段很长,对一代人而言可以延续几十年,而且可以逆着外界环境的压力持续好几代,不像政治那样,说停就停。
  昆曲兴起的社会背景,就是嘉靖万历年间社会富裕的环境。江南的文人雅士因富裕而有了闲情逸致,开始专注物欲享受的提升,追求审美品位的精致化。他们对戏曲发生兴趣,甚至投身戏曲创作,填词度曲,浸润在昆曲的柔靡艺术境界之中,通过伶工与演员的实践,结合了群体艺术心灵的追求与内化,才得以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从感官享受转到精神提升的认知体会,为文化与艺术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明朝初年,经历了战争兵燹与社会重建,政治控制与社会秩序抓得很紧,从官员到老百姓都老老实实的。洪武三十年《御制大明律》卷二十六,有“禁搬做杂剧”一条。
  政府的禁令之中,很清楚地讲到“搬做杂剧、戏文”。这里说的杂剧,就是宋元以来的北杂剧传统,在明初依然兴盛,戏文则是从南方发展出来的戏曲形式,也称为南戏或传奇。北方杂剧,一般就是四折,一个主角唱到底,其他是配角;戏文则像连续剧,可以发展成几十折,由生净旦末丑穿插演出。不准戏曲演员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主要是为了尊崇统治阶级的高高在上的形象,避免舞台演出亵渎了道德表率。其他的戏剧演出,只要是劝人行善,引导民众崇尚道德,遵循社会秩序,就不会禁止。
  认识到戏剧演出对百姓的影响,主张藉着演出忠臣孝子故事,激发平民百姓的良知。这种对戏曲可以教化百姓的态度,也反映了当时戏曲流布很广,成为老百姓普遍的娱乐方式。
  从戏曲的发展来说,明朝是个重要的时期,南戏勃兴,逐渐取代了北杂剧,南戏的四大声腔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其他文献
讨论大学设立国学学位,是“国学热”升级换代的标志。当然,这轮国学热已是现代中国第二次国学热了,两者似乎是有一定区别的。  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从逻辑上说,甚至是先有西学,然后才有国学之说。晚清以前,中国士人生活于自己构想的“天下”中,不知有“西学”,也就不会说“国学”。文明尽在中国,只有中国有学,哪有什么中、西?  待到十九世纪末,因为甲午战败,士大夫产生了文化危机感,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西
期刊
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遭余殃。”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宝藏就是善念、善行、善心和善人。2012年我曾经到韩国釜山参加国际狮子会大会,当时来自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肤色、各阶层、各年龄的数万人,无论自己的背景、经历、地位、财富如何,都为了一个目的聚集到釜山:善。作为全球性最大的慈善组织,狮子会的宗旨就是播散爱的种子,让善在人心中生根。  古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
期刊
春秋末年,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诸子争鸣竞起,在不断的碰撞与融合中开创了中国文学和思想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各种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打出了不断变幻的旗帜,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上演了彼此交锋亦相互融合的场面。其中,儒、墨、道三家对后人影响尤为深远。  庄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精神的超脱与人格的自由,主张将自然之道推衍到社会与人类。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
期刊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其热议话题涵盖了儒学伦理的当代境遇、对中国传统和儒家思想伦理观念的新解、经典诠释学等范围。  ◎走出“博物馆”发掘儒学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西方现代文化的全幅冲击,以至于某些西方汉学家甚至认定,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学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只能收藏于博物馆的“古玩”。北京大学李翔海教授认为,儒学的当代发展应走出博物馆,认真思考三个问题:能否显现出和而不
期刊
汉初,曾产生过一股十分强劲的“过秦”思潮,即批判秦之暴政,这对当时西汉王朝的现实发展及走向影响深远。在这股思潮中,《淮南子》推波助澜,作用独特,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与陆贾、贾谊等人一样,《淮南子》也从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着眼,深刻省思秦政,认为其“不知治乱之本”,严厉批判其内在的根本弊端。但《淮南子》并未单纯局限于政治事件,而是秉持“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的政治理性,立足黄老思想,从“治道”与“
期刊
编者按:身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美术副编审,鹿耀世老师在设计领域声名显赫。老师虽以设计而知名,却是为诗、为文、为画、为书,四处涉足,乐此不疲。鹿老师家学渊源,他深知,为书之道,除了苦学之外,贵在用心感悟。上追秦汉碑刻、法帖,下觅明清以及今人墨迹,可谓博览精研。他的作品,多见真、隶、行,并自成一格,可约略见其苦习礼器碑、史晨碑、华山庙碑的影子,但结构益见严整,却也不拘泥于“八分”的“蚕头雁尾”,该放则
期刊
一部《西游记》使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代流传。于是,人们便认为“唐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名著中的“唐僧”原型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公元627年,玄奘法师西行天竺(今印度),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经回国,为弘扬东方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并不是西天取经的第一人,获此殊荣者是东晋的法显大师。  法显俗姓龚,东晋平阳郡武阳(今山西襄垣)人。法显兄弟四人,三个哥哥幼年夭亡,父母
期刊
昆曲那种优雅的品格与它原生地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更加得益于它的文学底蕴特别深厚。曲牌达到两千多种,十分丰富、富于变化,唱词则主要来自当时文人的创作,用诗一样的语言去抒发情感,在昆腔音乐中的那种温软寄托,那种典雅情怀,多么让人心动。
期刊
昆曲的美学是“抽象、写意、抒情、诗化”。  明代大作家汤显祖说:“人世总关情”,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在昆曲的迤逦悠扬里,我们究竟期待怎样一个世界?我们到底追求一种怎样的生活?  ◎昆曲是明清时中国的“礼乐风景”  从她的诞生到发展已近六百年,至魏良辅对过去两百年间的昆曲演唱技巧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方建立了昆腔的歌唱体系,委婉
期刊
江南的风情,江南的财富,江南的雅致,催生了有着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苏州,六百多年前,昆曲就诞生在苏州的昆山地区,并因此而得名。  ◎问世  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地区。明朝嘉靖年间,昆曲的前身昆腔逐渐在吴中地区流行开来。以“乐圣”魏良辅为代表,众多民间歌唱家潜心钻研这一新声。魏良辅对过去两百年间的昆曲演唱技巧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建立了昆腔的歌唱体系,昆曲“水磨调”由此问世。公元1543年,是昆曲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