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无痕 拔节有声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时间匆匆过去,却不会重来了。我往讲台上一站,五年就过去了。回首这五年的教学成长之路,或是无知,或是煎熬,或是豁然开朗……
  一、初建:摸着“石头过河”
  特级教师李镇西说:“你不能够把课上得精彩,但至少你要把教案背下来。”就是这句话,激励刚刚站上讲台的我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工作。记得开学第一个月就接到通知,国庆节回来要上全区研讨课,来自上海的教育专家和区里其他学校的骨干教师都会来听课。我初站讲台,没有深厚的教学功底,没有丰富的课堂经验,没有从容淡定的心态,听到这个消息脑子是一片空白,手足无措。所幸学校为我安排了一位经验丰富并且非常热心的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耐心的帮助下确定了课题,制定了教学计划。有了上课方向之后,我果断地放弃国庆七天长假,选择留在学校专心研读教材,大量观摩网上的优秀课例,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案和课件,对着镜子反复模拟上课。我把教案背得滚瓜烂熟,顺利完成自己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区研讨课。这一次的备课过程是很煎熬的,这一节课上得很生硬,因为我只能跟着备好的教案走。
  参加工作后的第四个月,我第二次参加区研讨活动。这一次上课是难得而且珍贵的记忆,因为著名教育家叶澜老师走进了我的教室,至今我都不能忘记叶老师在课堂上给我的鼓励。她坐在教室一旁认真听课,时而对我和班上的学生微笑地点点头,时而向我竖起大拇指。叶老师慈祥的面容、和善的目光、亲切的动作完全安抚了我紧张的心,每一次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我都会不安地朝叶老师坐的方向看看,而她总是给我一个肯定的眼神。不知不觉下课铃声响起了,那一刻我竟不想让时间过得那么快,希望这节课可以上得久一点,希望可以再享受和叶澜老师同在一间教室的幸福。下课后,在教室门口叶老师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并说:“姑娘,辛苦了!”随后叶老师拉着我的手站在教室走廊里给我评课。那一刻,我激动得竟一句话也说不出。一位七十多岁的教育大家从上海奔赴深圳,走进小学课堂指导教学工作,这是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情怀。作为初站讲台的我,能够得到叶澜老师的亲临指导,这是一种莫大的荣幸,是对我最大的鼓励,鞭策我日后上好每一节课。
  有了第一学期试水的成功体验,第二学期我继续承担了两节区研讨课。这两次备课,在指导老师的引领下,我也学会了有目标地搜集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摸索着制定适合自己班学生的教学方案、制作精美的课件和教学板贴。为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障碍,在科组大教研和备课组小教研的基础上,我翻阅教材和各类教参,通过学生调查和家长沟通,多方面分析学生预习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摸索中,从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背教案,到关注学生、灵活多变地备教案,我欣喜地发现,我的课堂从一开始的沉闷,慢慢变得活跃起来了。
  二、重建:在跌撞中成长
  从教第一年在跌跌撞撞、懵懵懂懂的状态中走过来,有数位细心、耐心、热心的指导老师陪伴着我成长,陪我备课,教我上课。第一年就是我教学生涯的“初建课”,只见雏形,却不成熟,亟须改进。从教第二年,我把上一年上过的课再上了一次,实现了教学生涯中的第一次“重建课”。带着一班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小循环教学,在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下,这三年的教研我一直向前稳步推进,在不同的学段探索着不同的课型。
  在这三年的探索之中,每一次的教研都让我的教学上了一个台阶,我的成长也有了台阶感。其间我始终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貴在得法”的连贯、有序的过程,我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再重建:在“黑暗”中前行
  从教第五年,我第三次教一年级,不同的是前两次教学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而这一次使用的是统编本教材。在摸索新教材的同时,我经历了一次停电的区级研讨课。
  上研讨课的那天早上,我起床之后按了电灯按钮却不见光明,接着不安地收拾资料匆匆赶往学校。寒冬的清晨伴随着倾盆大雨。当走进学校的那一刻我的心都崩溃了,所有的迹象告诉我:确实是停电了!准备的这节课有太多内容要靠课件展示,没电用不了课件,怎么办呢?一边抱着侥幸心理,也许到我上课的时候会有电的,一边想办法如何在停电的情况下完成区研讨课,这节课可是要面向上海的教育专家团队和区里骨干教师的。正当我手忙脚乱、心乱如麻时,身边所有同事的安慰和帮助让我镇静下来。同年级的王老师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充满智慧的“军师”,她教我保持冷静,回忆课件中的所有内容,并且把需要展示的内容写下来,她还教我找个没人的地方安静地看看自己的教案,熟悉教学流程,所有的准备工作他们去处理。接下来王老师拿起卡纸和我写在便条贴上的内容去文印室、美术办公室请专业的老师写或者画在卡纸上,然后带领办公室的其他老师把卡纸贴上磁铁。正在紧张地准备教具时,校长找到我,跟我说明了特殊情况,上午可能会一直没电,要做好两手准备,把课件中的内容尽量用卡纸做出来。校长亲切地叮咛我“你不要紧张,也不要有心理负担,保持冷静”。不到半小时,上课所需要的所有教具、资料都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考验我的课堂应变能力了。
  上课前十分钟,我带着孩子们最喜欢的微笑走进教室,一切井然有序。我用微笑迎接走进教室的每一位听课老师和专家,最后把40分钟的课顺利上完了。这一次的研讨课是在非常态下进行的,然而这也是一节回归语文本真的课堂。这节课收获了听课老师们的称赞,终将也会成为我教学生涯中最难忘的一课。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通过一次次的研讨课,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反复的重建课中弥补缺憾。在五年的教研中,我真切地成长,快乐地教学。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一、“本真阅读”的内涵  “本真阅读”是“本真语文”视域下的一个方面,指向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强调真阅读、真思考、真训练。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以达到在阅读课堂上提高阅读效率、促进能力发展、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什么是真阅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就是学生拿到一篇文本,在课堂上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就是学生在教師的引导下,于文本中来回走,
【文本解读】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是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习作。习作要求写一个人,一个有特点的人。写出人物特点是此次习作的重点,亦是难点。习作提示中,首先通过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词语,如“热心肠”“智多星”“乐天派”“昆虫迷”“小问号”“小书虫”等,把学生带入自己的生活,回忆身边的人物,感受他们的特点,为后面的习作酝酿准备。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经历各不相同,所遇人物更是各不相同,各
最近一直在跟同事讨论关于童话写作中“物性真实”与“情感真实”的问题。童话分为拟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三种类型,我们这里讨论的童话主要是指拟人体童话(下文同)。“物性真实”,是指在童话写作中要保留有生命或者非生命的物体的自然属性;“情感真实”,则是指童话写作要符合作品的需要,诠释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  之所以有这样的讨论,是因为学生在童话写作中常常出现随意编撰的现象。如,一学生在《粉笔历险
武凤霞现任无锡市东林小学校长,这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女校长。武凤霞原籍河南,是一位省内外很有影响的语文特级教师。2010年,武凤霞来到江苏无锡,先后任职于三所小学,分别担任副校长与校长。  武凤霞的名字,我早就听说,只知道是河南省的一位特级教师,由江苏无锡市引进后任职于一所小学。当时的直接反应是,河南的教育水平跟江苏不是一个等量级的,河南省的特级教师来到江苏,且又入职于人才荟萃的无锡,要站稳脚跟恐
语文“1 N 1”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即研究“1 N 1”的教学结构,是推动阅读和写作一体化的教学,旨在提高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质量。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1篇精读课文教学,带N篇类课文阅读或综合性学习实践,拓展1篇习作教学。刚开始尝试“1 N 1”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师很可能会陷入紧张和焦虑中,因为这种模式非常考验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阅读视野和选材能力。教师不仅对课文理解要深刻,还要到浩
一、问题症结:名著深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西游记》这部作品情节曲折有趣,人物个性鲜明,整部书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幻,一是趣。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学生对这部书很感兴趣,也很容易读懂。但想深入阅读,是有难度的,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由于知识积淀的不足,学生对这种极具特色的古白话文理解和欣赏是有一定难度的,不利于个人进行深度阅读;第二,学生容易被自己的主观判断或有声作品
板块一 多形式识字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一起读。  (师出示:禾)  师:禾字一撇一捺舒展开来真漂亮。“火”想跟“禾”交朋友,“禾”字很热情,就把捺变成了点,它们手拉手,变成了“秋”。  (师出示“禾”字与“火”字变成“秋”字的动画)  师:在古代,人们见面有揖让,你们瞧,这两个人见面多會谦让啊!在汉字中,也有揖让美德。在汉字的结构中,一般都是“先让后,左让右,上让下,内让外”。小朋友仔细
【设计初想】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围绕单元目标,每篇文章承载着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循序渐进。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提问策略课文,理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后练习也围绕着这一核心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不仅要求提问,还要给问题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
【文本解读】  《坐井观天》通过描写青蛙和小鸟争论天是大还是小的故事,告诉学生看问题、认识事物时,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的道理。该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语言充满童趣,富有生活气息。本文学习的词句内容比较丰富,教学时,可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等不同语气的表达效果,并灵活地运用于语言表达中。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抓住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
作为母语的中文,是一种美的存在。鲁迅先生说:“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的确,母语之美,美在字形,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仍在广泛使用的象形文字,横竖撇捺、字形结构尽显“天生丽质”。母语之美,美在音韵,“平、起、洼、落”四声调形成轻重有序、错落有致的抑扬之美,妙不可言。母语之美,美在意蕴,从《诗经》、《楚辞》、汉赋、乐府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