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留白”即是一种机智的教学策略。语文课堂上的教材“留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有时是刻意为之,有时则是因为受课堂时空限制以及教材重点的要求,是“随意”为之。“留白”教学艺术的合理运用,能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但能充分获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并且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语文课堂;留白;创造权;自主权;求索权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手法营造了“画中有画、画外有画”的艺术效果,赋予作品以无穷的魅力,给鉴赏者留出了一片想象的蓝天。其实,留白艺术是一切艺术共有的表现手法。接受美学认为,文艺创作中的適当留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对文艺形象和意境进行积极的再创造。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中国传统绘画所讲究的艺术留白,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留白艺术,往往能留出精彩,走向深入。
曾经茅盾老先生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著名画家白石老人作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空白以供遐想,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这便是“留白”的经典。语文老师不妨学学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不要堵塞了学生再创造的思路。 少着墨,多留白,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意造景生”,变得妙不可言。
一、留白的理论价值与审美意义
留白具有空间的审美意义,“留白”雅称“余玉”,直接地说就是留下一片空白。留白可以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还可以赋予创造以广袤深远的意境,更可以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留白也具有时间的审美意义,苏轼《减字木兰.琴》中写道:“神闲意空,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琴韵流响余音袅袅,而课堂留白是有其余意锦锦,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留白的时间如同音乐中的休止符,曲虽停音未断,使孩子的心灵陶醉于文境之中,灵魂浸润于间。因此它具有延长审美体验,丰厚审美感受,积淀审美情感的艺术价值。可以说,“留白”的艺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学生主体的独特体验。
二、补白教材,给学生创造权
教材中的留白,为师生创设了无限的遐想和创造的空间,我们不妨充分利用这些留白的空间,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班级学校的条件进行资源的开发,从教材扩展到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从班级扩展到校外。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本册教材的特点确立几个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主题的文章,写写相关主题的文章,并编成册,当作“班本课程”,可以开展“我与作家竞风流”等类似的同题作文撰写,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成为“班本课程”成为同学学习的教材时,这种喜悦的心情不可言表。这样做,能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体验,让他们去当作者写教材,当编者编教材,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的彰显个性,把他们引向更广阔的天地,这种补白教材留白带来的开放的语文教学,产生了预想不到的“溢出效应”,也让学业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无疑教材“留白”,是语文课堂闪现的一道诱人的彩虹,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留白时间,给学生自主权
教学中的三要素是“教师”、“学生”、“教育影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到指导作用。可是,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能让学生放手去自学的又有几人呢?大多数的教师仍是大包大揽,唯恐学生哪个知识点学漏了,考试时会影响成绩,所以就以教师的学习代替了学生的自学。这样做既违背了新课标精神,又不利于学生自主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鼓励他们从文中找出疑难问题,并把疑难还是还给学生,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只需根据学生需要,适时给予他们提示与指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整理重点难点的问题。在这里,“留白”教学艺术的合理运用,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但能充分获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并且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心理学研究认为,当学生把学习上遇到的矛盾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时,原来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便明朗化了,思维过程也随着清楚起来,这一“悟 ”过程,就是思维留白的过程。处理好感悟和质疑的关系,首先就是在教学中,腾出一块比较大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质疑问难。
四、实践留白,给学生求索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留白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空白,尤其是每单元的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不再只是倾听者,给学生创造了太多的实践求索的机会。学校举办的一些教育实践活动,指导老师在综合性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实践留白,尝试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把学生分成“广告语搜集组、故事小品组……”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出自己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独特感言和真切体验,课后形式出色的作业,畅快的发言,精彩的表演已证明课堂的成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而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语文综合实践。因此,开展语文综合实践的教学,不仅是语文科本身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潘涌.《论语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诗教学》[N].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45-49.
[2]潘涌.《活力汉语从何而来》[N].光明日报,2012(014).
[3]潘涌.《母语教育:以独立评论早就现代公民》[N].南京社会科学,2011(3).
[4]陈弦章.《文化浸染:母语教育的灵魂》[J].母语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3):13-18.
[5]林洪石.《让生命个性在批注式阅读中张扬》[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1(25):4-6.
[6]袁圆.《批注式阅读:阅读教学的真正回归》[J].大母语论坛.阅读教学,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