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关乎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更关乎学生的长远发展。重点阐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几点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策略
在全民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广大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尽管才刚刚升到小学,很多学生之间的差距就十分明显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更能够实现思维与视野的拓展与延伸。
一、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组
良好的合作学习建立在科学的小组分组基础上,要想确保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实现彼此能力的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当前阶段,同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无论是在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还是在数学思维能力的拓展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进行合理分组,为之后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可以采取“分层分组”的方式来科学专业地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日常表现出发,通过结合学生的课堂回答问题、测试成绩以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内容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A、B、C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A层次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还具备一定的独立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B层次的学生则是班级中数量相对较多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而C层次的学生则是属于数学学习成绩目前相对较差,并且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的“问题学生”。在进行实际的学习小组分配的过程中,教师务必要保证每个小组中所含有的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数量是相等或者相近的,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能够实现互相交流和互相学习,并且也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进步。
二、开展适宜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活动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数学教师习惯于依赖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现实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讲台下面却早已经昏昏欲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很多数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设计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我是小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推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先向学生布置一项学习任务,以“讲解课后习题”为例,学生需要在小组内就相关的课后习题共同进行探索与思考,最终不但要思考出每一道课后习题的答案,并且每一个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负责上讲台讲解其中一道习题,其中如果小组内每一个学生的习题答案都是正确的并且能够顺利完成讲解,则可以获取相关的奖励。在这种略带竞争性质的活动激励下,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其中不仅仅需要讨论出每一道习题的正确答案,还要整理出如何向广大学生讲解相关的解题思路,即如何成为一位成功的“小老师”。而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探索的过程其实就是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互相进步,还有助于学生实现自身能力的快速提升。
三、分配小组合作式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作为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主要途径,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及增强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具有关键作用。但是传统的课后作业往往都是由学生回家之后独立完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难以与教师或同学及时进行交流,导致学生思维被迫中断,不利于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布置小组合作的课后作业,能够在有效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与共同交流的同时,实现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视野的不断拓展和延伸。
比如,在讲解完关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这一部分内容之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布置“统计班内学生迟到次数并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一课后作业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之前分好的学习小组,在教师的任务引导下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一份课后作业。在小组共同合作的氛围下,很多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其中有的学生主要负责进行前期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统计,比如向班主任索要班内学生迟到情况的统计表等资料;有的学生则主要负责对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排除相关资料中的无用数据;有的学生则需要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将整理出的数据资料进行汇总,并绘制出相关的条形统计图,使相关的数据资料能够以一种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
四、总结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活动,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洁.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学生之友,2018(9):10.
[2]李毅江.体育课堂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自主合作学习问题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3(36):82-83.
[3]白婧.浅谈小学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2017(13):42.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策略
在全民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广大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尽管才刚刚升到小学,很多学生之间的差距就十分明显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更能够实现思维与视野的拓展与延伸。
一、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组
良好的合作学习建立在科学的小组分组基础上,要想确保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实现彼此能力的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当前阶段,同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无论是在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还是在数学思维能力的拓展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进行合理分组,为之后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可以采取“分层分组”的方式来科学专业地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日常表现出发,通过结合学生的课堂回答问题、测试成绩以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内容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A、B、C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A层次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还具备一定的独立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B层次的学生则是班级中数量相对较多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而C层次的学生则是属于数学学习成绩目前相对较差,并且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的“问题学生”。在进行实际的学习小组分配的过程中,教师务必要保证每个小组中所含有的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数量是相等或者相近的,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能够实现互相交流和互相学习,并且也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进步。
二、开展适宜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活动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数学教师习惯于依赖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现实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讲台下面却早已经昏昏欲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很多数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设计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我是小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推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先向学生布置一项学习任务,以“讲解课后习题”为例,学生需要在小组内就相关的课后习题共同进行探索与思考,最终不但要思考出每一道课后习题的答案,并且每一个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负责上讲台讲解其中一道习题,其中如果小组内每一个学生的习题答案都是正确的并且能够顺利完成讲解,则可以获取相关的奖励。在这种略带竞争性质的活动激励下,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其中不仅仅需要讨论出每一道习题的正确答案,还要整理出如何向广大学生讲解相关的解题思路,即如何成为一位成功的“小老师”。而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探索的过程其实就是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互相进步,还有助于学生实现自身能力的快速提升。
三、分配小组合作式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作为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主要途径,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及增强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具有关键作用。但是传统的课后作业往往都是由学生回家之后独立完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难以与教师或同学及时进行交流,导致学生思维被迫中断,不利于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布置小组合作的课后作业,能够在有效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与共同交流的同时,实现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视野的不断拓展和延伸。
比如,在讲解完关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这一部分内容之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布置“统计班内学生迟到次数并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一课后作业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之前分好的学习小组,在教师的任务引导下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一份课后作业。在小组共同合作的氛围下,很多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其中有的学生主要负责进行前期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统计,比如向班主任索要班内学生迟到情况的统计表等资料;有的学生则主要负责对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排除相关资料中的无用数据;有的学生则需要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将整理出的数据资料进行汇总,并绘制出相关的条形统计图,使相关的数据资料能够以一种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
四、总结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活动,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洁.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学生之友,2018(9):10.
[2]李毅江.体育课堂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自主合作学习问题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3(36):82-83.
[3]白婧.浅谈小学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2017(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