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是重点,也是难点。但长期以来,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处于“费时低效”的状态。大部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只关注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语言知识的零散教学,很少把阅读文本作为整体进行教学。本文从宏观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2019年版)Unit 4 Natural disasters课文“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中的语篇知识,以期能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形成语篇意识,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关键词:语篇分析理论;英语阅读教学;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语篇分析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胡壮麟(2001)指出语言存在于语篇之中,而不是句子中。人们要研究语言问题,就必须把语篇作为研究对象。目前我国阅读教学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是传统阅读教学,即逐句讲解,教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忽略文章整体结构;二是泛读教学,只向学生提供背景知识和文章结构框架,忽略语言知识的讲解。这两种模式都各有缺陷。而语篇教学涉及不同的语篇类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指出语篇类型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类型的文体,以及口头、书面等多模态形式的语篇,如文字、图示、歌曲、音频、视频等。所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篇章结构,使零散的知识成为一个整体,实现语篇深度学习。
二、语篇分析理论
通常,语篇分析的研究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种:语篇体裁及结构、句际关系、语句衔接和语义连贯等。一般而言,语篇分析模式有两种:宏观语篇分析和微观语篇分析。
(一)宏观语篇分析
徐飞(2003)指出宏观语篇分析主要从篇章结构入手,研究文章的组织结构,包括体裁,语境、结构,逻辑顺序,衔接、连贯等。由于各种语篇的类型、主题、内容,写作风格不同,所以语篇组织结构各有差异。但每类语篇类型都有一定的规律,例如记叙文的展开是根据记叙文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议论文是围绕论点、分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展开。因此,掌握了宏观语篇知识,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结构和细节内容。
(二)微观语篇分析
微观语篇分析指对语境、主述位结构、信息流程、语义衔接与连贯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徐飞,2003)。衔接与连贯的是微观语篇分析关注的焦点。衔接(cohesion)是将每个语句组成篇章的必要条件之一。韩礼德和哈桑(1976)认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衔接也属于语义范畴,当语篇中的某一成分的解释依赖于另一成分时,便产生了衔接。连贯(coherence)是将篇章中的语句连接成文的一种方式,使语篇在主题、语义结构和逻辑关系等方面形成一个整体。具体而言,衔接是语篇的表层结构关系,而连贯则是语篇深层的语义或功能关系。语篇连贯是通过各种衔接手段的运用以及语言结构、逻辑顺序的合理安排而实现的(苗兴伟,1998)。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自由对话(以问题“How many natural disasters do you know?”引入本课主题,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呈现各种常见自然灾害的图片)。
(2)图片导入(教师呈现台风、龙卷风、火灾、洪水、沙尘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图片以及这些灾害的名称导入语境)。
(二)教学目标呈现
本堂课结束后,学生能:
(1)通过图片和标题预测文章主题。
(2)通过略读掌握文章结构和发展顺序。
(3)通过扫读把握文章细节信息,完成相关练习。
(4)在教師的引导下,学生能积极思考,表达、分享对地震有关问题的观点。
(三)读前活动
学生阅读文章标题(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和课文插图预测文章主题、语境,判断文章体裁。
(四)略读
(1)找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阅读每段主题句,找出每段大意、划分文章结构。
(3)找出文章的逻辑顺序(注意文中跟时间有关的关键词和表达)。
(五)扫读
(1)阅读第1段,找出震前发生的奇怪现象。
(2)阅读2-3段,找出地震对城市、人、动物造成了什么伤害(注意数字信息),完成填空题。
(3)阅读第4段,回答以下问题:知道震后的救援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军队、医护人员、工人分别做了什么); 理解句子“Slowly, the city to breath again”的真正含义。
(4)阅读第5段,回答以下问题:政府为重建唐山做了什么;重建后的唐山有什么新变化;我们怎样才能战胜自然灾害?
(六)读后活动
小组讨论:假如地震发生了,在家里、在学校里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四、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教学案例分析
本文从背景知识导入;以标题和课文插图预测文章内容和主题语境;判断文章体裁,理清文章结构;以逻辑顺序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四个方面分析课文“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中的宏观语篇知识,并针对以上方面提出了具体语篇教学建议。
(一)背景知识导入
导入是激活学生背景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以往学习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种经验,而是要将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生长”出新的知识和经验。课堂导入的作用相当于一个“线索”,它可以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找到一个可以理解新知识的“点”,使他们的学习变的更加容易。 以课文“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听过、知道或亲身体验过哪些自然灾害。紧接着为学生展示常见自然灾害的图片和名称,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图片上的是哪些自然灾害,引出本课主题。有关地震的图片放在最后一张,加以教师的简单描述,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些图片可以激活学生脑袋中的背景知识和已有经验,因为在这些自然灾害中,地震可能是学生最熟悉的自然灾害。即使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但应该在新闻报道中有了解过。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是近百年来我国发生的特大地震之一。所以学生应该在上课之前就对地震有所了解,用学生所知道的信息来激发他们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二)以标题和课文插图预测文章内容,熟知文章主题语境
(1)标题
标题是语篇的开端,贯穿全文。标题通常由一个名词或词组构成,包含着语篇的关键信息,如文章主旨大意,甚至可以暗示语篇的体裁。
以课文“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从标题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时间(the night),地点(the earth),和主要事件(the earth didn’t sleep)。此标题的中文意思可以翻译为“这一夜,地球没有安睡”。由此,教师和学生可以推断出这篇文章可能描述的是在某一天晚上,地球发生了某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记叙文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推断出这篇文章的体裁为记叙文,这一点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得到印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标题意识,引导学生在阅读前认知研读标题,学会从标题中提取出有用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接下来的语篇内容。
(2)课文插图
插图可以增强教材的趣味性,而且还能以视觉信息补充文字描述的不足,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课文“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中的插图为例。教师和学生可以从图片中观察到,有许多工人和普通民众正在合力救援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通过解读插图,学生可以对整个语篇有大致的了解,帮助学生从视觉上理解语篇中的主要事件,使他们更好地把握语篇主旨。
(3)主题语境
《2017年版课标》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内容。高中英语教学主要包括三大主题语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
以课文“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从标题中我们可以判断出本文的主题语境是“人与自然”。从教师的导入活动、标题中的“earth”一词以及课文插图的描述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重视主题语境的挖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篇内容的理解。
(三)判断文章体裁,理清文章结构
英语教学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文章体裁,因此语篇的结构也就多种多样。常见的文章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体裁在语篇分析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掌握文章体裁,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时形成总体框架意识,帮助他们分析文章构成要素,以便更好的把握细节信息。
以课文“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首先,从上述的标题预测中,我们已经判断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在后续的阅读活动中,也能印证这一点。例如学生通过略读和扫读文章后能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第1段);震前发生了哪些奇怪的现象(第1段);震中对城市、人、动物造成了什么伤害(第2-3段);震后救援工作的开展(第4段)以及震后新唐山的面貌(第5段)。这样的文章结构符合记叙文的行文特征。其次,教师设计的略读活动要求学生阅读每个自然段的主题句,通过阅读主题句把握文章的结构。主题句往往包含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告诉学生某个段落的大意,由此我们可以说,篇章是围绕主题句的展开的。教师在要求学生阅读主题句前,应该告诉学生有关主题句的一般知识,例如,主题句一般存在于段首或段尾。找到了语篇的主题句和每段的中心句后,理清文章结构就不再是件难事了。
(四)以文章逻辑顺序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这篇文章是以时间为逻辑顺序展开叙述的。时间顺序是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为标准的行文顺序,是最常见的说明顺序之一。
以课文“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在标题的解读中,我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是记叙文。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主题句和整篇文章中寻找有关时间的信息,例如:at about 3:00a.m.; on 28 July 1976; at 3:42a.m.; later that afternoon; soon after the quakes等,引导学生总结出本文是以时间为顺序展开的,分为震前,震中,震后三个阶段。这样学生在后续的扫读活动中就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将整篇文章串联起来,全面把握震前,震中,震后每个阶段的细节信息。
五、结语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语篇分析理论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方向,新方法。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宏观语篇知识的教学:第一,课堂导入应关联学生的已有經验和实际生活;第二,重视标题、插图和主题语境的作用;第三,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体裁意识和结构意识;第四,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流程图、结构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简言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篇章视为一个整体,把握不同语篇类型的结构,从零散的语言知识教学转向全面的语篇知识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语篇意识,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从而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Hasan,R.(1976).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2]胡壮麟.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 2001(1):3-9.
[3]苗兴伟.论衔接与连贯的关系[J].外国语, 1998(4):44-49.
[4]徐飞.中国语境下英语阅读教学的语篇分析模式——兼论图式阅读理论的缺陷[J].山东外语教学, 2003(2):58-6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作者简介:潘婷,199707,女,汉族,四川省三台县,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关键词:语篇分析理论;英语阅读教学;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语篇分析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胡壮麟(2001)指出语言存在于语篇之中,而不是句子中。人们要研究语言问题,就必须把语篇作为研究对象。目前我国阅读教学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是传统阅读教学,即逐句讲解,教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忽略文章整体结构;二是泛读教学,只向学生提供背景知识和文章结构框架,忽略语言知识的讲解。这两种模式都各有缺陷。而语篇教学涉及不同的语篇类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指出语篇类型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类型的文体,以及口头、书面等多模态形式的语篇,如文字、图示、歌曲、音频、视频等。所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篇章结构,使零散的知识成为一个整体,实现语篇深度学习。
二、语篇分析理论
通常,语篇分析的研究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种:语篇体裁及结构、句际关系、语句衔接和语义连贯等。一般而言,语篇分析模式有两种:宏观语篇分析和微观语篇分析。
(一)宏观语篇分析
徐飞(2003)指出宏观语篇分析主要从篇章结构入手,研究文章的组织结构,包括体裁,语境、结构,逻辑顺序,衔接、连贯等。由于各种语篇的类型、主题、内容,写作风格不同,所以语篇组织结构各有差异。但每类语篇类型都有一定的规律,例如记叙文的展开是根据记叙文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议论文是围绕论点、分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展开。因此,掌握了宏观语篇知识,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结构和细节内容。
(二)微观语篇分析
微观语篇分析指对语境、主述位结构、信息流程、语义衔接与连贯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徐飞,2003)。衔接与连贯的是微观语篇分析关注的焦点。衔接(cohesion)是将每个语句组成篇章的必要条件之一。韩礼德和哈桑(1976)认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衔接也属于语义范畴,当语篇中的某一成分的解释依赖于另一成分时,便产生了衔接。连贯(coherence)是将篇章中的语句连接成文的一种方式,使语篇在主题、语义结构和逻辑关系等方面形成一个整体。具体而言,衔接是语篇的表层结构关系,而连贯则是语篇深层的语义或功能关系。语篇连贯是通过各种衔接手段的运用以及语言结构、逻辑顺序的合理安排而实现的(苗兴伟,1998)。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自由对话(以问题“How many natural disasters do you know?”引入本课主题,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呈现各种常见自然灾害的图片)。
(2)图片导入(教师呈现台风、龙卷风、火灾、洪水、沙尘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图片以及这些灾害的名称导入语境)。
(二)教学目标呈现
本堂课结束后,学生能:
(1)通过图片和标题预测文章主题。
(2)通过略读掌握文章结构和发展顺序。
(3)通过扫读把握文章细节信息,完成相关练习。
(4)在教師的引导下,学生能积极思考,表达、分享对地震有关问题的观点。
(三)读前活动
学生阅读文章标题(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和课文插图预测文章主题、语境,判断文章体裁。
(四)略读
(1)找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阅读每段主题句,找出每段大意、划分文章结构。
(3)找出文章的逻辑顺序(注意文中跟时间有关的关键词和表达)。
(五)扫读
(1)阅读第1段,找出震前发生的奇怪现象。
(2)阅读2-3段,找出地震对城市、人、动物造成了什么伤害(注意数字信息),完成填空题。
(3)阅读第4段,回答以下问题:知道震后的救援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军队、医护人员、工人分别做了什么); 理解句子“Slowly, the city to breath again”的真正含义。
(4)阅读第5段,回答以下问题:政府为重建唐山做了什么;重建后的唐山有什么新变化;我们怎样才能战胜自然灾害?
(六)读后活动
小组讨论:假如地震发生了,在家里、在学校里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四、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教学案例分析
本文从背景知识导入;以标题和课文插图预测文章内容和主题语境;判断文章体裁,理清文章结构;以逻辑顺序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四个方面分析课文“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中的宏观语篇知识,并针对以上方面提出了具体语篇教学建议。
(一)背景知识导入
导入是激活学生背景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以往学习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种经验,而是要将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生长”出新的知识和经验。课堂导入的作用相当于一个“线索”,它可以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找到一个可以理解新知识的“点”,使他们的学习变的更加容易。 以课文“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听过、知道或亲身体验过哪些自然灾害。紧接着为学生展示常见自然灾害的图片和名称,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图片上的是哪些自然灾害,引出本课主题。有关地震的图片放在最后一张,加以教师的简单描述,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些图片可以激活学生脑袋中的背景知识和已有经验,因为在这些自然灾害中,地震可能是学生最熟悉的自然灾害。即使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但应该在新闻报道中有了解过。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是近百年来我国发生的特大地震之一。所以学生应该在上课之前就对地震有所了解,用学生所知道的信息来激发他们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二)以标题和课文插图预测文章内容,熟知文章主题语境
(1)标题
标题是语篇的开端,贯穿全文。标题通常由一个名词或词组构成,包含着语篇的关键信息,如文章主旨大意,甚至可以暗示语篇的体裁。
以课文“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从标题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时间(the night),地点(the earth),和主要事件(the earth didn’t sleep)。此标题的中文意思可以翻译为“这一夜,地球没有安睡”。由此,教师和学生可以推断出这篇文章可能描述的是在某一天晚上,地球发生了某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记叙文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推断出这篇文章的体裁为记叙文,这一点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得到印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标题意识,引导学生在阅读前认知研读标题,学会从标题中提取出有用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接下来的语篇内容。
(2)课文插图
插图可以增强教材的趣味性,而且还能以视觉信息补充文字描述的不足,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课文“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中的插图为例。教师和学生可以从图片中观察到,有许多工人和普通民众正在合力救援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通过解读插图,学生可以对整个语篇有大致的了解,帮助学生从视觉上理解语篇中的主要事件,使他们更好地把握语篇主旨。
(3)主题语境
《2017年版课标》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内容。高中英语教学主要包括三大主题语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
以课文“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从标题中我们可以判断出本文的主题语境是“人与自然”。从教师的导入活动、标题中的“earth”一词以及课文插图的描述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重视主题语境的挖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篇内容的理解。
(三)判断文章体裁,理清文章结构
英语教学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文章体裁,因此语篇的结构也就多种多样。常见的文章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体裁在语篇分析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掌握文章体裁,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时形成总体框架意识,帮助他们分析文章构成要素,以便更好的把握细节信息。
以课文“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首先,从上述的标题预测中,我们已经判断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在后续的阅读活动中,也能印证这一点。例如学生通过略读和扫读文章后能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第1段);震前发生了哪些奇怪的现象(第1段);震中对城市、人、动物造成了什么伤害(第2-3段);震后救援工作的开展(第4段)以及震后新唐山的面貌(第5段)。这样的文章结构符合记叙文的行文特征。其次,教师设计的略读活动要求学生阅读每个自然段的主题句,通过阅读主题句把握文章的结构。主题句往往包含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告诉学生某个段落的大意,由此我们可以说,篇章是围绕主题句的展开的。教师在要求学生阅读主题句前,应该告诉学生有关主题句的一般知识,例如,主题句一般存在于段首或段尾。找到了语篇的主题句和每段的中心句后,理清文章结构就不再是件难事了。
(四)以文章逻辑顺序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这篇文章是以时间为逻辑顺序展开叙述的。时间顺序是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为标准的行文顺序,是最常见的说明顺序之一。
以课文“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在标题的解读中,我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是记叙文。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主题句和整篇文章中寻找有关时间的信息,例如:at about 3:00a.m.; on 28 July 1976; at 3:42a.m.; later that afternoon; soon after the quakes等,引导学生总结出本文是以时间为顺序展开的,分为震前,震中,震后三个阶段。这样学生在后续的扫读活动中就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将整篇文章串联起来,全面把握震前,震中,震后每个阶段的细节信息。
五、结语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语篇分析理论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方向,新方法。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宏观语篇知识的教学:第一,课堂导入应关联学生的已有經验和实际生活;第二,重视标题、插图和主题语境的作用;第三,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体裁意识和结构意识;第四,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流程图、结构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简言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篇章视为一个整体,把握不同语篇类型的结构,从零散的语言知识教学转向全面的语篇知识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语篇意识,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从而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Hasan,R.(1976).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2]胡壮麟.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 2001(1):3-9.
[3]苗兴伟.论衔接与连贯的关系[J].外国语, 1998(4):44-49.
[4]徐飞.中国语境下英语阅读教学的语篇分析模式——兼论图式阅读理论的缺陷[J].山东外语教学, 2003(2):58-6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作者简介:潘婷,199707,女,汉族,四川省三台县,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