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社会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常常受到各种数学信息的影响。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要想从纷繁复杂的数学信息中提取关键因素,从而迅速作出判断,就必须具有良好的“数感”。在分析与判断数学信息的过程中,“数感”无疑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对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想进一步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从小培养他们的“数感”兴趣,应该是最为科学的途径。在小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感”培养,有利于學生对数字产生好感,逐渐喜欢上数字,从而充分激发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对“数感”的应用呢?
一、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因此要想发展学生的数感,必然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当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经验充分结合在一起时,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内化知识。一般情况下,“数感”并不是通过传授形成的,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感知、探索,需要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相关实例、情境,从而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与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更具体地把握“数”的概念,进而形成数感。比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到操场开展各类活动,如“跑”“走”“测量”等,让学生感受100米、200米、400米、800米的距离。又比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到食堂掂掂、称称各种水果、蔬菜的重量,让学生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显而易见,上述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让学生感觉很有趣,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数感”的启蒙,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从而逐渐喜欢上数学。
二、在动手操作中发展数感
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他们的眼睛、耳朵、嘴巴、手才会结合起来,这明显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数”、感知“数”。具体来说,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例如,在教学一位数除法时,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为两位数,十位上被除后会有余数,如42/3,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十位上余下几个“十”与个位上的数字合起来继续除,怎样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选择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实践。4捆小棒(4个10)分为三份,每份为一捆(1个10),十位商1;余下的一捆代表1个10,如果要继续平分,只能拆开,与2根合并为12根,再平均分为三份,每份4根(4个1),个位商4。显然,通过这种“摆小棒”的游戏,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剩下一捆如何继续平均分,让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需要继续除的计算理论,而这种数形结合的方式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计算理论,还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对小学生数感的培养还应该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接触与理解来完成,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联系在一起,促使他们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解决方法,并且能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显然,通过这样的过程,必定能够让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强化。比如,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即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春天来了,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大多数孩子都会想到“春游”,那么教师就可以以“春游”为主题,提出情景式问题:“在春游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结合实际经验,通过思考,孩子们纷纷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购票问题、租车问题、路线问题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针对不同问题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解决方案做出了合理性解释。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数感”的应用是小学生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并通过各种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感、发展数感、强化数感,最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因此要想发展学生的数感,必然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当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经验充分结合在一起时,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内化知识。一般情况下,“数感”并不是通过传授形成的,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感知、探索,需要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相关实例、情境,从而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与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更具体地把握“数”的概念,进而形成数感。比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到操场开展各类活动,如“跑”“走”“测量”等,让学生感受100米、200米、400米、800米的距离。又比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到食堂掂掂、称称各种水果、蔬菜的重量,让学生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显而易见,上述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让学生感觉很有趣,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数感”的启蒙,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从而逐渐喜欢上数学。
二、在动手操作中发展数感
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他们的眼睛、耳朵、嘴巴、手才会结合起来,这明显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数”、感知“数”。具体来说,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例如,在教学一位数除法时,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为两位数,十位上被除后会有余数,如42/3,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十位上余下几个“十”与个位上的数字合起来继续除,怎样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选择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实践。4捆小棒(4个10)分为三份,每份为一捆(1个10),十位商1;余下的一捆代表1个10,如果要继续平分,只能拆开,与2根合并为12根,再平均分为三份,每份4根(4个1),个位商4。显然,通过这种“摆小棒”的游戏,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剩下一捆如何继续平均分,让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需要继续除的计算理论,而这种数形结合的方式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计算理论,还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对小学生数感的培养还应该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接触与理解来完成,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联系在一起,促使他们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解决方法,并且能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显然,通过这样的过程,必定能够让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强化。比如,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即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春天来了,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大多数孩子都会想到“春游”,那么教师就可以以“春游”为主题,提出情景式问题:“在春游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结合实际经验,通过思考,孩子们纷纷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购票问题、租车问题、路线问题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针对不同问题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解决方案做出了合理性解释。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数感”的应用是小学生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并通过各种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感、发展数感、强化数感,最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