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辙的散文《黄州快哉亭记》,因其高超的技巧,历来被人推崇备至,公认为是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好文章。最能体现苏辙为文汪洋淡泊,为人在逆境中乐观不屈的浩然之气。
文章由写景叙事入手,而后转为议论,条理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写景,能让能身临其境,给人以“快”;叙事,能于简要之处体现闲情,给人以“快”。
不过文章的重点还在于它的议论,文章就同样的风,因大王与庶人的境遇、享受、地位不同,而感觉殊异,得出“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
所以文章的重难点在于其思想性, 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纪念。
本文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贬官作品,然而又跟以往我们学习过的悲观、颓废的贬官作品不同,因此,让学生了解贬官文化,体悟本文独特的贬官文学成了本节课我设计的重难点。依据这一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板块:
一、体悟贬官文化:
余秋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他说明一种文化现象,文人在被贬的过程中与山水亲热,与景观亲热,就成就了文化,一般来说被贬的心情都是消沉的,颓废的,都是借酒浇愁的,比如说过“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李白,是有乐观精神的,但当受到排挤便发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感叹。学习过韩愈的《师说》,我们知道韩愈在不得志时只能借送别友人孟东野来教诲学生,借谈论千里马来发发牢骚,《小石潭记》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在那样的时代,士人情怀抑郁,悲伤憔悴,倒是情理之中。那么,这篇文章呢?跟我们以往学习过的贬官类的文章,情感一样吗?我们先来理清楚,谁被贬了官?
明确:三人都被贬,张梦得建亭,苏轼命名,苏辙作记。
二、感受本文别样的“贬官”思想,围绕这一主旨,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贬官和快哉有矛盾吗?
明确:许多同学觉得不矛盾,教师解释:人什么时候才会觉得快?(升官)
2.那么为什么叫“快哉亭”?
在刚刚的朗读中,我们注意到文章中有三句很关键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文章为什么命名为快哉?
明确:余兄子瞻命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并请同学翻译。
总结文章为什么命名为“快哉”?具体分析如下:
自然景观:江流(奔放肆大)
涛澜、风云(变化倏忽、动心骇目)
山岗、草木、屋舍(清新明丽)
(景的特点:有动态感、刺激、有震撼力,给人的感觉是畅快的)
人文景观:流风遗迹(陆逊、周瑜、曹操),并且补充相关历史背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和神武雄才、割据江东的孙权,都有吞并对方的气概。周瑜于赤壁破曹操,陆逊曾袭关羽于荆州,败刘备于夷陵,破魏将曹休于皖城。
(人文景观给人的感觉是痛快的。)
3.欣赏山川胜景,感受流风遗迹就一定能使人“快哉”吗?
(可以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比如,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那么无论欣赏多么有名的风景名胜、流风遗迹都会觉得不开心。)明确:心态很重要!
文中也不是每一处文字都让人觉得快哉:比如鱼龙悲啸、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可以说和文中张梦得,苏轼,苏辙被贬的宦海浮沉经历颇有相似,和他们的心情也很像,但他们都能放下,比如有哪些句子:得玩之几席之上,抱着游戏玩赏的心态面对它;至于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有的词语值得我们细细推敲,至于(第一段中的至于:到达,古代汉语中的至于还有另提及一事,一般来说,另提及的事重不重要?不重要)文中提及:至于流风遗迹,亦足以使世俗之人称快。明确:那些丰功伟绩已经成为历史,的确可以令人称快,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被贬官,很难有机会建立丰功伟绩,所以有些许不平。所以说客观的景物,未必能使人觉得“快哉”,苏辙也看到了,于是他引用了关于“快哉”二字的出处:
三、拓展贬官文学
余秋雨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文化苦旅.西湖梦》中写道:
中国知识分子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窑,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这样的话读了不仅让人反省,你同意余秋雨的观点吗?(请学生结合所学习过的贬官文人谈谈自己的理解。)
结束语:有人被贬,即使是山水之乐也掩不住内心之忧,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所见“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比如白居易,字樂天,名字中即便含有恬然自适之义。然而“天涯沦落”的命运却使他发出了“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有人被贬仍忠君爱国,渴望有朝一日受到皇帝青睐,上起屈原、贾谊、司马迁,中到李白、杜甫、白居易,下至苏轼、陆游、辛弃疾,一部中国文学史,不知含有多少官员的人生咏叹。无论他们快哉与否,洒脱与否,都不能掩盖他们在中国文学上的价值。“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所以贬谪,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他们虽然被贬,但他们中的杰出者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委实难以估量;他们虽然被贬,却不放弃,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引领了中国文学、艺术、哲学一次次攀上高峰。虽然,那个时代早已过去,但他们留下的是吟咏无尽的风骚和千古不断的评论。
文章由写景叙事入手,而后转为议论,条理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写景,能让能身临其境,给人以“快”;叙事,能于简要之处体现闲情,给人以“快”。
不过文章的重点还在于它的议论,文章就同样的风,因大王与庶人的境遇、享受、地位不同,而感觉殊异,得出“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
所以文章的重难点在于其思想性, 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纪念。
本文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贬官作品,然而又跟以往我们学习过的悲观、颓废的贬官作品不同,因此,让学生了解贬官文化,体悟本文独特的贬官文学成了本节课我设计的重难点。依据这一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板块:
一、体悟贬官文化:
余秋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他说明一种文化现象,文人在被贬的过程中与山水亲热,与景观亲热,就成就了文化,一般来说被贬的心情都是消沉的,颓废的,都是借酒浇愁的,比如说过“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李白,是有乐观精神的,但当受到排挤便发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感叹。学习过韩愈的《师说》,我们知道韩愈在不得志时只能借送别友人孟东野来教诲学生,借谈论千里马来发发牢骚,《小石潭记》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在那样的时代,士人情怀抑郁,悲伤憔悴,倒是情理之中。那么,这篇文章呢?跟我们以往学习过的贬官类的文章,情感一样吗?我们先来理清楚,谁被贬了官?
明确:三人都被贬,张梦得建亭,苏轼命名,苏辙作记。
二、感受本文别样的“贬官”思想,围绕这一主旨,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贬官和快哉有矛盾吗?
明确:许多同学觉得不矛盾,教师解释:人什么时候才会觉得快?(升官)
2.那么为什么叫“快哉亭”?
在刚刚的朗读中,我们注意到文章中有三句很关键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文章为什么命名为快哉?
明确:余兄子瞻命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并请同学翻译。
总结文章为什么命名为“快哉”?具体分析如下:
自然景观:江流(奔放肆大)
涛澜、风云(变化倏忽、动心骇目)
山岗、草木、屋舍(清新明丽)
(景的特点:有动态感、刺激、有震撼力,给人的感觉是畅快的)
人文景观:流风遗迹(陆逊、周瑜、曹操),并且补充相关历史背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和神武雄才、割据江东的孙权,都有吞并对方的气概。周瑜于赤壁破曹操,陆逊曾袭关羽于荆州,败刘备于夷陵,破魏将曹休于皖城。
(人文景观给人的感觉是痛快的。)
3.欣赏山川胜景,感受流风遗迹就一定能使人“快哉”吗?
(可以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比如,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那么无论欣赏多么有名的风景名胜、流风遗迹都会觉得不开心。)明确:心态很重要!
文中也不是每一处文字都让人觉得快哉:比如鱼龙悲啸、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可以说和文中张梦得,苏轼,苏辙被贬的宦海浮沉经历颇有相似,和他们的心情也很像,但他们都能放下,比如有哪些句子:得玩之几席之上,抱着游戏玩赏的心态面对它;至于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有的词语值得我们细细推敲,至于(第一段中的至于:到达,古代汉语中的至于还有另提及一事,一般来说,另提及的事重不重要?不重要)文中提及:至于流风遗迹,亦足以使世俗之人称快。明确:那些丰功伟绩已经成为历史,的确可以令人称快,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被贬官,很难有机会建立丰功伟绩,所以有些许不平。所以说客观的景物,未必能使人觉得“快哉”,苏辙也看到了,于是他引用了关于“快哉”二字的出处:
三、拓展贬官文学
余秋雨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文化苦旅.西湖梦》中写道:
中国知识分子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窑,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这样的话读了不仅让人反省,你同意余秋雨的观点吗?(请学生结合所学习过的贬官文人谈谈自己的理解。)
结束语:有人被贬,即使是山水之乐也掩不住内心之忧,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所见“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比如白居易,字樂天,名字中即便含有恬然自适之义。然而“天涯沦落”的命运却使他发出了“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有人被贬仍忠君爱国,渴望有朝一日受到皇帝青睐,上起屈原、贾谊、司马迁,中到李白、杜甫、白居易,下至苏轼、陆游、辛弃疾,一部中国文学史,不知含有多少官员的人生咏叹。无论他们快哉与否,洒脱与否,都不能掩盖他们在中国文学上的价值。“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所以贬谪,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他们虽然被贬,但他们中的杰出者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委实难以估量;他们虽然被贬,却不放弃,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引领了中国文学、艺术、哲学一次次攀上高峰。虽然,那个时代早已过去,但他们留下的是吟咏无尽的风骚和千古不断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