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教学中“读”是明显增加了,但读中的“悟”却还是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那么,怎样才能使“感悟”有效地融合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呢?我的做法是准确把握“感悟”的切入点,科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感悟。
【关键词】悟意切入,悟情切入,悟理切入,悟法切入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许多崭新的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如阅读时间不充分而急于让学生感悟;忽视经验积累而急于让学生感悟;强调局部深入而忽视对课文整体的感悟;片面强调对内容和情感的感悟,而忽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积累和运用;一味强调学生自得自悟而忽视教师的点拨、指导;注重强调个性化感悟而忽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等等。可见,目前教学中“读”是明显增加了,但读中的“悟”却还是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那么,怎样才能使“感悟”有效地融合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呢?我的做法是准确把握“感悟”的切入点,科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感悟。奏响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关键要抓住四个“切入”:
1.悟意切入
学生学习的是母语,课文大多数文字一读就懂,所以要选择其“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在需要领悟处领悟。这个阶段,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读,在与文字的充分接触中感悟文意。要鼓励学生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提倡用个性化语言发表见解,不要以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如讲授《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让学生初读课文,自行汇报对课文有关事件或方面的感受,在学生整体感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是亲人,他们分别时难舍难分”时,教师反题切入,“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而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不是亲人,哪来的‘再见了,亲人?’”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再读书,用“抓事实——理解——说服”和“抓情感——体会——感动”的方法来驳倒老师。在这个读书、说理和感动的过程中,学生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自发读书,自主感悟,自觉说出,深刻领悟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领悟令人豁然开朗,眼界一宽,学生尝到了悟意的好处,心灵深处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埋下积累的种子。
2.悟情切入
其任务是让学生在阅读时“披文以入情”,学文后“感怀以做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产生相关的协调情绪,从有关文字中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时,学生读完后,笔者并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而是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要提什么问题,学生连猜几个,老师都说“不对”,学生奇怪了,究竟是什么问题?在他们具有最强的好奇心、最浓厚的兴趣和最旺盛的求知欲时,笔者才一个个说出问题:①读了这篇文章,你心中佩服不佩服?②读了这篇文章,你心中有没有愤恨?③读了这篇文章,你心中有没有同情?这几个问题都问在了学生的情感之上,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学生的内心感受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悟其情。学生纷纷表示:“敬佩、同情、伤心、悲伤、愤怒”等。教师因势利导:“请说说,你是读了课文哪些地方产生这种感受的?”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感悟到了生动的语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进而实现了其情感的积累。
3.悟理切入
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种道理或树立一种理念。在这方面,教师要运用“熟读精思”的各种方法读书导悟,让学生“潜心研文”“切己体察”。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等问题,启发学生经历从迷茫到开朗再到顿悟的探究过程。如《落花生》一课揭示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我们可这样点拨:对于这句话,你想突破哪些重点词来理解?你认为“有用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呢?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样,通过教师巧妙点拨,层层推进,就会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变深奥为浅易。感悟后,内容的震撼,哲理的撞击会给学生以成熟和满足感,这种渴望理念的动力会强烈驱使其不断地进行挖掘和积累。
4.悟法切入
这里的“法”是字词句篇基本的表达方法,如推敲用词的准确性、改变句式体会遣词造句的灵活性、调整句子间的联系、体会连句成段的多样性等。这要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视学生的实际有所选择。《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色,四段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有许多语句表达方法是相对的,可练习互相转换,如简约和具体、省略和补充、含蓄和直白、详写和略写等。教师如能就此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其运用之法,不但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大有裨益,而且会为学生注重积累为文之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不难看出,当我们的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逐步进入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积累、自主提升的螺旋式发展轨道,就会自发地实现语文阅读学习的良性循环,达到“授以渔”的阅读教学目的。同时,感悟能力的培养和运用还将贯于学生一生的学习过程,使他们终生受益,成为未来生活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2]《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悟意切入,悟情切入,悟理切入,悟法切入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许多崭新的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如阅读时间不充分而急于让学生感悟;忽视经验积累而急于让学生感悟;强调局部深入而忽视对课文整体的感悟;片面强调对内容和情感的感悟,而忽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积累和运用;一味强调学生自得自悟而忽视教师的点拨、指导;注重强调个性化感悟而忽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等等。可见,目前教学中“读”是明显增加了,但读中的“悟”却还是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那么,怎样才能使“感悟”有效地融合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呢?我的做法是准确把握“感悟”的切入点,科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感悟。奏响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关键要抓住四个“切入”:
1.悟意切入
学生学习的是母语,课文大多数文字一读就懂,所以要选择其“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在需要领悟处领悟。这个阶段,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读,在与文字的充分接触中感悟文意。要鼓励学生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提倡用个性化语言发表见解,不要以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如讲授《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让学生初读课文,自行汇报对课文有关事件或方面的感受,在学生整体感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是亲人,他们分别时难舍难分”时,教师反题切入,“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而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不是亲人,哪来的‘再见了,亲人?’”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再读书,用“抓事实——理解——说服”和“抓情感——体会——感动”的方法来驳倒老师。在这个读书、说理和感动的过程中,学生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自发读书,自主感悟,自觉说出,深刻领悟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领悟令人豁然开朗,眼界一宽,学生尝到了悟意的好处,心灵深处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埋下积累的种子。
2.悟情切入
其任务是让学生在阅读时“披文以入情”,学文后“感怀以做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产生相关的协调情绪,从有关文字中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时,学生读完后,笔者并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而是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要提什么问题,学生连猜几个,老师都说“不对”,学生奇怪了,究竟是什么问题?在他们具有最强的好奇心、最浓厚的兴趣和最旺盛的求知欲时,笔者才一个个说出问题:①读了这篇文章,你心中佩服不佩服?②读了这篇文章,你心中有没有愤恨?③读了这篇文章,你心中有没有同情?这几个问题都问在了学生的情感之上,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学生的内心感受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悟其情。学生纷纷表示:“敬佩、同情、伤心、悲伤、愤怒”等。教师因势利导:“请说说,你是读了课文哪些地方产生这种感受的?”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感悟到了生动的语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进而实现了其情感的积累。
3.悟理切入
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种道理或树立一种理念。在这方面,教师要运用“熟读精思”的各种方法读书导悟,让学生“潜心研文”“切己体察”。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等问题,启发学生经历从迷茫到开朗再到顿悟的探究过程。如《落花生》一课揭示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我们可这样点拨:对于这句话,你想突破哪些重点词来理解?你认为“有用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呢?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样,通过教师巧妙点拨,层层推进,就会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变深奥为浅易。感悟后,内容的震撼,哲理的撞击会给学生以成熟和满足感,这种渴望理念的动力会强烈驱使其不断地进行挖掘和积累。
4.悟法切入
这里的“法”是字词句篇基本的表达方法,如推敲用词的准确性、改变句式体会遣词造句的灵活性、调整句子间的联系、体会连句成段的多样性等。这要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视学生的实际有所选择。《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色,四段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有许多语句表达方法是相对的,可练习互相转换,如简约和具体、省略和补充、含蓄和直白、详写和略写等。教师如能就此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其运用之法,不但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大有裨益,而且会为学生注重积累为文之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不难看出,当我们的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逐步进入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积累、自主提升的螺旋式发展轨道,就会自发地实现语文阅读学习的良性循环,达到“授以渔”的阅读教学目的。同时,感悟能力的培养和运用还将贯于学生一生的学习过程,使他们终生受益,成为未来生活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2]《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