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三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感受式导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playp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戴小雄,男,1981年11月出生,江西吉安人,苏州大学研究生,供职于苏州吴中区郭巷中学。【摘要】本文通过对初中物理教材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点,针对初三物理课堂教学,介绍一些巧妙的导入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课堂活力。
  【关键词】初三物理;课堂导入;感受式【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94-02
  初三阶段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最困难的部分,根据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初二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水平由具体经验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转变。进入初三后,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开始显现,但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还依赖于具体经验,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点可分为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因果认识兴趣、概括认识兴趣四个阶段。前两阶段为初级,属直接兴趣;后两阶段为较高级,属间接兴趣。初中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多是从物理现象的直接感受开始,然后转向对其内部规律的认识这样一个过程。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编排主要从声、热、光、力四个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逐步展开物理知识,并把一些抽象知识如功与能、电与磁等安排在初三。重、难点的编排是:力学中的密度、压强、浮力等编在初二下学期,而力学中的功和能、机械效率以及电学中的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等知识编在初三;其中,由于涉及到物理概念的理解及物理公式的计算,电学中的欧姆定律和电功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求学生具有利用公式和规律分析电路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更是学习中的重、难点。可见,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到初三,由于知识容量增大,难度提高,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学生会觉得物理越来越难学、难理解,其中一部分学生还会形成怯学心理,并开始掉队。
  因此,鉴于初中生学习心理的发展和物理教材的编排,为了避免学生在初三阶段出现怯学甚至厌学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巩固其兴趣,并利用新知识与前概念之间的认知冲突来提高其兴趣水平,促其向高级阶段发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巧妙的课堂导入,能够引起学生深刻的感受,能使学生头脑清醒、兴趣盎然,并保持持久旺盛的求知欲望。下面从初三物理知识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特点出发,并结合本人的初三课堂教学实践探讨几种巧妙的感受式导入方法。
  1出人意料的结果
  出人意料的实验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思索。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新课中,本人拿出一根首尾粗细不一的胡萝卜来进行分割。首先,在讲台上用尖形小木块把胡萝卜支起来,处于水平状态。再用小刀从支点处竖直切下去,将胡萝卜分为两段(操作过程如下图)。
  提问学生:被分成的两端胡萝卜,哪段重?还是一样重?
  这时学生会有好多种看法:例如,有人认为粗段重,因为胡萝卜平衡时左右两边离支点差不多长;也有人认为细段较重,因为从支点处切断后,细段长;还有人认为两段一样重,因为胡萝卜此时水平平衡。这时只要将两段切好的胡萝卜放在已调平的天平上,实验结果常常会出乎学生的意料。这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表现出来的“有认知矛盾,又无法解决”的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2刻骨铭心的触电
  学生直接参与、感受的实验操作,往往印象深刻,有时还会刻骨铭心。如在《电磁感应 发电机》的新课中,本人利用一只“额定电压为220V、额定功率为7W”的微型电扇来演示“磁生电”现象。首先,将电扇通电,让学生感受凉快的电风,并提问知道该电扇为电动机,原理为电流的磁效应。接着,将电扇断电,并招募学生上台实验。让参与学生用食指与拇指捏住插头两极,老师先较慢地转动叶片,并詢问其感受(发麻,但表情还轻松);然后,让该生继续捏住插头,再快速地转动叶片,马上会听到该生尖叫,并甩开插头(课前应提前实验,控制叶片转速,防止电流过大伤害学生,操作如下图)
  在大家都为那声尖叫所震撼时,迅速提问他为什么尖叫?此时的电扇又成了什么机器?这样自然地引入主题,可以水到渠成地展开教学,还可以进一步提问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由于课堂上那次刻骨铭心的触电,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有迫切探究的操作冲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可分组实验来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如此巧妙的导入,彻底改变了以往学生呆板地接受抽象知识的局面,让课堂教学获得巨大的成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卓有成效。
  3生动形象的经验
  初三的很多物理概念比较抽象、难懂,如比热容、电阻、磁场等。如果在知识接受初期没有生动形象的感性经验来支撑,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造成知识不明、概念不清,还会严重阻碍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这里以《电阻》教学中猜想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为例,多数老师采用如下两种方式引入: (1)导体的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观察导体,可以发现: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不同。因此,猜想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是:材料、长度、横截面积。(2)通过实验直接在电路中接入不同(分别探究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的不同)的导体,通过电阻的变化来改变电流,从而提出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猜想。前者通过观察导体的不同来提出猜想,而实际上学生由于头脑中的电阻概念很模糊,没有形象的生活经验支撑,在概念不明时通过观察导体的不同来猜想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学生思维的能力;后者直接通过实验演示导体的不同会改变电阻的大小再进行猜想,实际上已经在进行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探究,所谓的猜想也只是为了猜想而进行的假猜想,对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的思维能力没有任何训练效果,相反,还与后面的实验设计与探究有前后重复之嫌,这会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人这样引入猜想:首先利用前面的知識,电流类比水流,电压类比水压。然后,联系生活经验,导体可以类比水管。水流在水管中流动时会受到阻力,同样,电流在导体中流过时也会受到电流的阻碍作用,这样就突破了理解电阻概念的困难。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水管的阻力会与哪些因素有关,容易得出与水管的长短、粗细、材料等有关;让学生发挥联想,导体的电阻也可能会与导体的长短、粗细、材料等有关,并请学生自己来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这种利用生动形象的生活经验来引入生涩的物理概念时,可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物理知识生动、具体,为初三物理教学的开展起着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4跳出常规的思辨
  在初三物理中有很多物理量的计算直接利用公式就可以获得答案,如功、功率及热量等。像这样经常性地套用公式,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不能认真思考,造成解题错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故意设置类似陷阱的习题以暴露学生思维中的不良习惯,可以达到突破思维定势、拓宽思维角度的目的。如《热量的计算》习题课时,本人这样引入:在一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1kg初温15℃水,吸收了3.78×105J的热量后,水温升高了多少?通过热量公式的计算,学生很快知道水温将升高90℃。老师进一步引导:水温最终将升高到多少?学生马上回答为105℃。请学生再次审题,看看有没有问题。这时,学生会看到题中有“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的关键字眼,水的沸点只能达到100℃,而105℃已超过沸点,是不可能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85℃。这样的习题引入带有一定的新意,不是单纯的套用公式,而跳出了常规,使学生综合题意和所学知识来全面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
  总之,初三的物理知识多、容量大、难度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和教具的功能,从中学生好动、好奇、好学的学习实际出发,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精心设计课堂,适时地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以加强物理教学的直观感受,引导学生发现新奇物理现象与已有知识存在的认知矛盾,精心培育学生处于萌芽状态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索或概括分析其中规律,亲身体验物理学习的最大快乐。
  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意图与使用建议》刘炳昇,http://www.skwl.org
  [2]《物理教育心理学》乔际平 邢红军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3]《激趣导入 事半功倍——例谈初中物理课堂导入设计》曹殿军,中学物理,2012.6
  [4]《浅谈如何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动有趣》邹振阳,学术研究,2012年第7期
其他文献
【摘要】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我导向的学习。要在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必须明确对象,创设氛围,做足准备,并严格按一定的流程开展,最终使学生通过课堂的多次培养,达到能自我确定学习目标、自我选择学习方法、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自我反馈学习结果的目标。  【关键词】创新;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8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79-01  如今的语文课堂可谓精彩纷呈,“诗意语文”、“词块教学”、“对比阅读”……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各具特色,也令人眼花缭乱。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一句话“我们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即‘语文味’”,让我们猛然发现真正的语文课不是多姿多彩的课堂模式,而是充满“语文味”的本真课堂。  1本真课堂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79-02  随着2011版语文新课标修订稿的新鲜出炉。建三江管理局教育局、浓江农场学校教导处都组织我们每位一线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把握新动向。学习中我们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结合本校实际的情况进行对照与思考,积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进行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
期刊
【摘要】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目的,是给学生传输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从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故事化和生活化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三方面提出了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学生培养 【Abstra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81-02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几千年的文明绝大部分依赖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得以传承。所以,语文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国家民族维系本源的“主动脉”。 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发现,看似平静的语文课堂早已隐藏了无限危机。是否有这样的“一”种方法,可以应对其产生的“百”种问题呢?  1语文
期刊
【关键词】分组教学;合作学习;学科学习小组、课堂评价与阶段评价【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85-01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形式就是分组教学,它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单一与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以学生为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全员参与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能力。分组教学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
【摘要】新时代呼唤着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而利用数学本身的特点,从课堂氛围,数学实践活动,情商培养及合作精神四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学科的有效渗透,从而达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 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教学; 渗透【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90-0
【摘要】本文在对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探究材料加工必要性的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地理课堂探究材料的类型特点,从而分类研究地理课堂探究材料加工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91-02  英国学者Graham Butt在《Reflective Teaching of Geography》一书中认为:“尽管提供许多机会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