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歌唱,是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最简单、最直接的形式,因其接受度高、参与性强、普及难度较低、审美功能与娱乐功能兼具等特点,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掌握相关音乐知识、学习相关音乐技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一线教师的视角,从分析学生特点、调动学生主动性、课程观三方面探讨了如何做好歌唱教学环节
【关键词】学生特点 主动性 课程观
一、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对歌唱教学的影响
1、心理特点
初中是人生的少年时代,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阶段,可谓是“一半是青年,一半是儿童”。一方面,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幼稚与成熟并存,既充满了希望和活力,也存在着困惑与矛盾。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过于兴奋,有积极配合愿望,但不能准确听从老师的指令;有时又表现为精神不振,对一切不感兴趣,对于一些问题有自己坚定的看法,不服从课堂安排;有时学生又会非常敏感,可能因老师的一句话而沮丧失望。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以合适的方法和灵活机动的教学手段,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2、生理特点
从声乐训练的角度讲,初中年龄段的学生会历经生理上的变声期,并不适于开展常规的歌唱教学。在训练中,应以轻声为主,技术上强调气息的通畅。既要向学生讲授科学的发声方法,又要保护学生的歌唱器官,不必追求音量。对于正处于变声期的学生,当他们用自然的嗓音歌唱时,可能会不很悦耳,教师应理解他们,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一味要求处于变声期的学生追求明亮、有力的声音效果,即使表面上听起来做到了,但学生的嗓子已经处于不正常的发生状态中(挤、卡、压等),久而久之嗓音必然会出现病变。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1、让学生听进去
一首歌曲,一般分为歌词与旋律两个部分,对他们的学习,要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教材中选用的歌曲,内涵丰富、情感真挚、风格性强、类型丰富,但往往与学生生活中接触的、熟知的音乐有一定距离,尤其是一些地域风格特征明显的歌曲,学生在接受时会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只是作为课程教学的形式,简单、直接,甚至是单纯的讲、听、唱的教学模式,学生必定会产生反感情绪和不配合的表现。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拉近学生与音乐作品的距离。
具体做法:(1)创设情境,可以采用相关的视频、美术作品等形式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产生同感,这样对于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非常有帮助。如在学习歌曲《拉库卡拉查》时,可以介绍墨西哥风土人情的纪录片、图片等为先导,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直观的感受。(2)问题导引,教师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挖掘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有思考的过程,有参与感。如在学习歌曲《欢乐颂》时,可通过交响乐片段的聆听,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与音乐的力量,并以向学生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对音乐的直观的感受。
2、让学生唱出来
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尤其是歌唱环节,教师应帮助学生摆脱忸怩心里,勇敢表现自己,让学生大胆唱出来。(1)合理安排声音训练。歌唱前必要的练声,既是类似于体育活动前的热身动作,能唤醒学生的歌唱器官,保护他们的嗓子;又是学习、掌握科学发声方法、锻炼歌唱能力的必要步骤。在练声曲的使用上,要考虑到初中生的生理特点,在难度上、音域上、音程跨度上尽量简单些,避免对正处于变声期的嗓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同时,形式上可尽量安排的有趣些,不必拘泥于学院式的声乐训练,避免简单枯燥。(2)准确细致的读谱练习。在基层音乐工作中(包括初中音乐课堂),学唱歌却不学乐谱的情况比较普遍,这导致很多学生唱歌不敢张嘴。我们常说,做某事“心中有谱了”,或某人做事“很靠谱”。同样,唱歌必须要经过准确细致的读谱过程,才能心中有数,才能“艺高人胆大”。对于旋律、节奏简单的歌曲,可由教师范唱乐谱,辅以钢琴弹奏,带领学生学唱。对于节奏较复杂的歌曲,如墨西哥民歌《拉库卡拉查》、新疆民歌等,可采用在节奏上念歌词的方式,作为从唱谱到唱词的衔接。
3、及时给予评价与反馈
及时的教学评价与反馈,会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是在面对“大班额”的课堂教学,部分学生由于听不清或者其他原因会有精力不集中的情况,及时的进行阶段性的评价,比如:读谱接龙,分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时刻有紧迫感,有参与感,会收效更好。
三、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观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着教材选用歌曲与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音乐形式有一定距离,学生接受度较低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和聆听中较难产生预期的审美体验。教师应重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体验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从而促使学生追求音乐中美的意境。《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获得审美体验和习得相关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
“歌唱(或称唱歌)”,历经乐歌、唱游、唱歌等形式,自学堂樂歌时期即贯穿于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始终,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方式和主要内容。随着各学科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延伸,在日益纷繁复杂的音乐大环境下,思考如何既紧扣教材、又贴近学生的歌唱教学模式,是我们音乐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学生特点 主动性 课程观
一、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对歌唱教学的影响
1、心理特点
初中是人生的少年时代,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阶段,可谓是“一半是青年,一半是儿童”。一方面,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幼稚与成熟并存,既充满了希望和活力,也存在着困惑与矛盾。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过于兴奋,有积极配合愿望,但不能准确听从老师的指令;有时又表现为精神不振,对一切不感兴趣,对于一些问题有自己坚定的看法,不服从课堂安排;有时学生又会非常敏感,可能因老师的一句话而沮丧失望。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以合适的方法和灵活机动的教学手段,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2、生理特点
从声乐训练的角度讲,初中年龄段的学生会历经生理上的变声期,并不适于开展常规的歌唱教学。在训练中,应以轻声为主,技术上强调气息的通畅。既要向学生讲授科学的发声方法,又要保护学生的歌唱器官,不必追求音量。对于正处于变声期的学生,当他们用自然的嗓音歌唱时,可能会不很悦耳,教师应理解他们,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一味要求处于变声期的学生追求明亮、有力的声音效果,即使表面上听起来做到了,但学生的嗓子已经处于不正常的发生状态中(挤、卡、压等),久而久之嗓音必然会出现病变。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1、让学生听进去
一首歌曲,一般分为歌词与旋律两个部分,对他们的学习,要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教材中选用的歌曲,内涵丰富、情感真挚、风格性强、类型丰富,但往往与学生生活中接触的、熟知的音乐有一定距离,尤其是一些地域风格特征明显的歌曲,学生在接受时会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只是作为课程教学的形式,简单、直接,甚至是单纯的讲、听、唱的教学模式,学生必定会产生反感情绪和不配合的表现。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拉近学生与音乐作品的距离。
具体做法:(1)创设情境,可以采用相关的视频、美术作品等形式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产生同感,这样对于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非常有帮助。如在学习歌曲《拉库卡拉查》时,可以介绍墨西哥风土人情的纪录片、图片等为先导,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直观的感受。(2)问题导引,教师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挖掘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有思考的过程,有参与感。如在学习歌曲《欢乐颂》时,可通过交响乐片段的聆听,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与音乐的力量,并以向学生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对音乐的直观的感受。
2、让学生唱出来
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尤其是歌唱环节,教师应帮助学生摆脱忸怩心里,勇敢表现自己,让学生大胆唱出来。(1)合理安排声音训练。歌唱前必要的练声,既是类似于体育活动前的热身动作,能唤醒学生的歌唱器官,保护他们的嗓子;又是学习、掌握科学发声方法、锻炼歌唱能力的必要步骤。在练声曲的使用上,要考虑到初中生的生理特点,在难度上、音域上、音程跨度上尽量简单些,避免对正处于变声期的嗓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同时,形式上可尽量安排的有趣些,不必拘泥于学院式的声乐训练,避免简单枯燥。(2)准确细致的读谱练习。在基层音乐工作中(包括初中音乐课堂),学唱歌却不学乐谱的情况比较普遍,这导致很多学生唱歌不敢张嘴。我们常说,做某事“心中有谱了”,或某人做事“很靠谱”。同样,唱歌必须要经过准确细致的读谱过程,才能心中有数,才能“艺高人胆大”。对于旋律、节奏简单的歌曲,可由教师范唱乐谱,辅以钢琴弹奏,带领学生学唱。对于节奏较复杂的歌曲,如墨西哥民歌《拉库卡拉查》、新疆民歌等,可采用在节奏上念歌词的方式,作为从唱谱到唱词的衔接。
3、及时给予评价与反馈
及时的教学评价与反馈,会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是在面对“大班额”的课堂教学,部分学生由于听不清或者其他原因会有精力不集中的情况,及时的进行阶段性的评价,比如:读谱接龙,分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时刻有紧迫感,有参与感,会收效更好。
三、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观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着教材选用歌曲与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音乐形式有一定距离,学生接受度较低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和聆听中较难产生预期的审美体验。教师应重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体验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从而促使学生追求音乐中美的意境。《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获得审美体验和习得相关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
“歌唱(或称唱歌)”,历经乐歌、唱游、唱歌等形式,自学堂樂歌时期即贯穿于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始终,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方式和主要内容。随着各学科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延伸,在日益纷繁复杂的音乐大环境下,思考如何既紧扣教材、又贴近学生的歌唱教学模式,是我们音乐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