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人格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呈现八个发展阶段,而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在18-25岁左右,正处于成年早期的亲密对孤独的冲突阶段。特别是当前大学生迈入90后时代,从个性特征、价值观念和学习表现上都给大学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挑战。本文旨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启发下,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团队协作学习、建立师生和谐关系和改良考核评价制度,探索提升大学课堂教学效果,促进90后大学生自我认同、自我实现、共同发展。
【关键词】人格发展理论 90后大学生 大学课堂教学
一、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解读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里是一个持续变化的演进过程。他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既彼此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婴儿期(0-2岁)、儿童期(2-4岁)、学龄初期(4-7岁)、学龄期(7-12岁)、青春期(12-18岁)、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期(25-50岁)、成熟期(50岁以上)。
埃里克森强调社会文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在各阶段的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中,都可能会产生适应和满足,冲突和危机两种结果。每个人格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任務和冲突,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任务、冲突的解决。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的第六阶段,也就是成年早期,正处于18-25岁的年龄,在这期间青年的自我独立意识和内在价值观念在不断发展、趋于稳定。因而,成年早期的主要冲突是亲密对孤独,发展任务是对他人做出承诺,建立亲密联系,而非与社会疏离,专注自我。
个体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学习系统知识,培养认知能力之外,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也十分重要,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为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恰恰为我们研究和改进大学生课堂教学提供了规律依据和教育内容。
二、对90后大学生个性和学习特点的分析
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出生年份基本在1990年到1996年间,年龄段正处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的第六阶段"成年早期"。相对于80后大学生而言,90后大学生主要有如下特点:
第一,从出生背景看,90后大学生出生在国家改革开放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并且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第二,从个性特点看,90后大学生好奇心较胜,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个性张扬,崇尚自我和自由,相对缺乏团队协作精神;比较早熟,内心感觉强大但偶尔空虚;高度自信而敏感。
第三,从价值观念看,不拘泥于一种非白即黑的主流思想或者天下为公的价值体系;价值观更为现实,市场消费观念较强;注重报酬激励,名利得失心比较重,比较自私。
第四,从学习表现看,智商较高,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接触较多,信息丰富,视野较宽;目标规划性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注重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乐于动手实践而非理论学习。
此外,90后大学生在大学课堂上表现为理论说教的意识集中和接受程度低,组织性和纪律性不好,相较于书本刻板的理论和较远的模型,更乐于听身边的典型案例和相对直观的知识,学习成绩和奖励评优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再像高中那么大。这对于大学教育特别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需要去探索更好的课堂教学和评价模式来引导学生在学业中发挥主体作用,加强团队协作,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三、对90后大学生课堂教学的启示
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启示下,针对90后大学生的诸多新特点,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改进大学课堂教学:
第一,从授课载体上,提升大学教师的多媒体应用技术,在90后大学生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教学形式的运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增加课堂外的观摩和实践环节。
第二,从课程设置上,加强互动式体验教学的运用,将专业课理论教学比重大、实践教学酌情看时间的固有的课程设置稍作转变,根据专业特色有针对性的设立实习实践课程,通过实践操作带出理论讲授。
第三,从教学方法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团队协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组形式调动学生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分工配合、协作学习,在一定的激励下,实现学生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的最大化。
第四,从师生关系上,改变传统的"上课师生,下课陌生",停留在课程教与学层面或者通过电子邮件联系的大学师生关系,在任课期间不仅重视课程教学效果,更重视学生人格塑造和品德修养,通过导师制、课外实践项目或组织师生联谊等活动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最后,从评价制度上,改变刻板的课堂平时得分和考试卷面得分的两项指标评价机制,加入课堂灵活参与性、课外实践操作性、团队配合程度以及考试附加分数等指标,激励90后大学生从高中阶段 "比分数、排榜单、找家长、月谈话"的竞争学习,转变成适应新形势新特点的团队协作学习,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个性和社会性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人格发展理论 90后大学生 大学课堂教学
一、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解读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里是一个持续变化的演进过程。他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既彼此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婴儿期(0-2岁)、儿童期(2-4岁)、学龄初期(4-7岁)、学龄期(7-12岁)、青春期(12-18岁)、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期(25-50岁)、成熟期(50岁以上)。
埃里克森强调社会文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在各阶段的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中,都可能会产生适应和满足,冲突和危机两种结果。每个人格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任務和冲突,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任务、冲突的解决。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的第六阶段,也就是成年早期,正处于18-25岁的年龄,在这期间青年的自我独立意识和内在价值观念在不断发展、趋于稳定。因而,成年早期的主要冲突是亲密对孤独,发展任务是对他人做出承诺,建立亲密联系,而非与社会疏离,专注自我。
个体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学习系统知识,培养认知能力之外,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也十分重要,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为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恰恰为我们研究和改进大学生课堂教学提供了规律依据和教育内容。
二、对90后大学生个性和学习特点的分析
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出生年份基本在1990年到1996年间,年龄段正处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的第六阶段"成年早期"。相对于80后大学生而言,90后大学生主要有如下特点:
第一,从出生背景看,90后大学生出生在国家改革开放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并且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第二,从个性特点看,90后大学生好奇心较胜,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个性张扬,崇尚自我和自由,相对缺乏团队协作精神;比较早熟,内心感觉强大但偶尔空虚;高度自信而敏感。
第三,从价值观念看,不拘泥于一种非白即黑的主流思想或者天下为公的价值体系;价值观更为现实,市场消费观念较强;注重报酬激励,名利得失心比较重,比较自私。
第四,从学习表现看,智商较高,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接触较多,信息丰富,视野较宽;目标规划性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注重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乐于动手实践而非理论学习。
此外,90后大学生在大学课堂上表现为理论说教的意识集中和接受程度低,组织性和纪律性不好,相较于书本刻板的理论和较远的模型,更乐于听身边的典型案例和相对直观的知识,学习成绩和奖励评优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再像高中那么大。这对于大学教育特别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需要去探索更好的课堂教学和评价模式来引导学生在学业中发挥主体作用,加强团队协作,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三、对90后大学生课堂教学的启示
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启示下,针对90后大学生的诸多新特点,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改进大学课堂教学:
第一,从授课载体上,提升大学教师的多媒体应用技术,在90后大学生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教学形式的运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增加课堂外的观摩和实践环节。
第二,从课程设置上,加强互动式体验教学的运用,将专业课理论教学比重大、实践教学酌情看时间的固有的课程设置稍作转变,根据专业特色有针对性的设立实习实践课程,通过实践操作带出理论讲授。
第三,从教学方法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团队协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组形式调动学生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分工配合、协作学习,在一定的激励下,实现学生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的最大化。
第四,从师生关系上,改变传统的"上课师生,下课陌生",停留在课程教与学层面或者通过电子邮件联系的大学师生关系,在任课期间不仅重视课程教学效果,更重视学生人格塑造和品德修养,通过导师制、课外实践项目或组织师生联谊等活动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最后,从评价制度上,改变刻板的课堂平时得分和考试卷面得分的两项指标评价机制,加入课堂灵活参与性、课外实践操作性、团队配合程度以及考试附加分数等指标,激励90后大学生从高中阶段 "比分数、排榜单、找家长、月谈话"的竞争学习,转变成适应新形势新特点的团队协作学习,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个性和社会性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