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将教学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并由此提出了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等三个方面的目标。课程目标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开放化、信息化和人本化;要求必须建立全新的互动式的课堂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究、共同创新、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集中精力设计有效的和创造性的活动,确保上课时正确引导学生走进课堂,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实践,引导学生去分析和交流,改变以前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形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讨论式教学法。
我的讨论式教学主体形式有两种,即“师生间的讨论’’和“生生间的讨论”,每种主体讨论的形式又多样化、灵活化。下面就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师生间的讨论
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让学生做课堂上的主人,课堂需要的是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思维的人,不是一件件只能容纳知识的容器。他们需要和老师交流和沟通——语言的交流、眼神的交流等等。认识到这些,我们首先要摆正师生关系——“平等互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甚至争论。在课堂上师生间对某一问题、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进行讨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师生间的讨论大体有以下三种:
1.师生间“不拘小节”的讨论
师生间“不拘小节”的讨论并非“大放羊”,而是象散文的 “形散神不散”,以教师提出的课堂上要解决的某一问题为中心牢牢地牵住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不拘小节”目的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另外,教师的语言为“谈话式”,学生更易接受。如在初二几何的教学中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等内容后,到三角形、梯形中位线一节,课上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如何测量被一障碍物隔开的两点间的距离(周围有可直接到达两点的平地)要求学生设计三种不同的方案。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共设计了十多种方案,如图所示:
我抓住这几种方法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所需工具,逐一和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他们各自解释理论根据,所用工具测量方法,“优胜劣汰”最后达成共识,选择了理论根据性强,方便科学的三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2)勾股定理(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同时对学生其它方案也给予肯定和鼓励,课堂气氛活跃,民主和谐,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真正有用,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师生“一对一”的讨论
师生“一对一”的讨论,目的是发展优生的个性品质。对某一题目的解决方法有时不唯一,在全班没必要讲,因为可能不被大多数同学接受,也不是大纲要求的范围(如同一法、反证法等等),但有些优生完成同样的题目优于大部分同学。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启发他们对一题多解或习题变式进行尝试,并与他们讨论对某一题目有无“高见”,从而拉近师生关系而且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全方位,多层次思考问题,有利于优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如在证明梯形中位线定理时,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及三角形中位线的基础,大部分同学想到是梯形中位线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辅助线作法:
连结AF并延长交BC延长线于M,对于三角形中位线则有同一法的证明,此题若能用同一法解决平行问题,其它问题易解决,所以教师则与完成较快的学生进行讨论,能否用“同一法”先证EF//BC//AD,再证EF=(AD+BC)÷2或再讨论有无其他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有时这样的讨论延续到课下,师生争得面红耳赤,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教师参加小组讨论
课上解决某一问题,如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时,为了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讨论、评价激励、同伴互教等。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必将产生认知冲突,不充足的推论会得以暴露,最终会达到正确的判断和深刻的理解。在同伴互教中,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不是只站在讲台上“瞭望”。要有目地的选择一组参加他们的讨论,了解他们考虑问题的思路、角度,掌握他们对知识横纵联系情况,以便更具针对性地讲解,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能力。
二.生生间的讨论
在课上教师再民主,有时候学生与教师的讨论也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与学生间沟通与讨论最易被他们彼此接受;他们毕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最能让他们彼此放得开。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思维也最活跃,因此,课堂上“生生讨论”有时效果会更好。如我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先让学生探索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存在何种关系,即举一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研究用求根公式探索并证明得出一般结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是检验、纠正和完善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倾听别人意见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探究者”。同时,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这清楚地表明,今后的数学教学必须以探究为主要方式,以合作交流——讨论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
(作者通联:025358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同兴镇总校)
我的讨论式教学主体形式有两种,即“师生间的讨论’’和“生生间的讨论”,每种主体讨论的形式又多样化、灵活化。下面就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师生间的讨论
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让学生做课堂上的主人,课堂需要的是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思维的人,不是一件件只能容纳知识的容器。他们需要和老师交流和沟通——语言的交流、眼神的交流等等。认识到这些,我们首先要摆正师生关系——“平等互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甚至争论。在课堂上师生间对某一问题、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进行讨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师生间的讨论大体有以下三种:
1.师生间“不拘小节”的讨论
师生间“不拘小节”的讨论并非“大放羊”,而是象散文的 “形散神不散”,以教师提出的课堂上要解决的某一问题为中心牢牢地牵住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不拘小节”目的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另外,教师的语言为“谈话式”,学生更易接受。如在初二几何的教学中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等内容后,到三角形、梯形中位线一节,课上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如何测量被一障碍物隔开的两点间的距离(周围有可直接到达两点的平地)要求学生设计三种不同的方案。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共设计了十多种方案,如图所示:
我抓住这几种方法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所需工具,逐一和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他们各自解释理论根据,所用工具测量方法,“优胜劣汰”最后达成共识,选择了理论根据性强,方便科学的三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2)勾股定理(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同时对学生其它方案也给予肯定和鼓励,课堂气氛活跃,民主和谐,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真正有用,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师生“一对一”的讨论
师生“一对一”的讨论,目的是发展优生的个性品质。对某一题目的解决方法有时不唯一,在全班没必要讲,因为可能不被大多数同学接受,也不是大纲要求的范围(如同一法、反证法等等),但有些优生完成同样的题目优于大部分同学。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启发他们对一题多解或习题变式进行尝试,并与他们讨论对某一题目有无“高见”,从而拉近师生关系而且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全方位,多层次思考问题,有利于优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如在证明梯形中位线定理时,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及三角形中位线的基础,大部分同学想到是梯形中位线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辅助线作法:
连结AF并延长交BC延长线于M,对于三角形中位线则有同一法的证明,此题若能用同一法解决平行问题,其它问题易解决,所以教师则与完成较快的学生进行讨论,能否用“同一法”先证EF//BC//AD,再证EF=(AD+BC)÷2或再讨论有无其他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有时这样的讨论延续到课下,师生争得面红耳赤,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教师参加小组讨论
课上解决某一问题,如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时,为了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讨论、评价激励、同伴互教等。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必将产生认知冲突,不充足的推论会得以暴露,最终会达到正确的判断和深刻的理解。在同伴互教中,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不是只站在讲台上“瞭望”。要有目地的选择一组参加他们的讨论,了解他们考虑问题的思路、角度,掌握他们对知识横纵联系情况,以便更具针对性地讲解,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能力。
二.生生间的讨论
在课上教师再民主,有时候学生与教师的讨论也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与学生间沟通与讨论最易被他们彼此接受;他们毕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最能让他们彼此放得开。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思维也最活跃,因此,课堂上“生生讨论”有时效果会更好。如我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先让学生探索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存在何种关系,即举一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研究用求根公式探索并证明得出一般结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是检验、纠正和完善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倾听别人意见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探究者”。同时,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这清楚地表明,今后的数学教学必须以探究为主要方式,以合作交流——讨论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
(作者通联:025358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同兴镇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