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新天地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ta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往往还真能“问”出个新天地来。
  
  一、设疑新颖,激发兴趣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所提问题蕴含的疑问和趣味,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怎样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竭力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因此,课堂提问,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问题的设计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做到激发情趣。
  
  二、目标明确,启发诱智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等。因此,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研究提问的目标,讲究提问的艺术。每一次提问都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提问的目标不明确,盲目性、随意性较大,经常问“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课堂环节松懈,学生就懒洋洋就无学习兴趣。课堂提问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特点,设计目标明确、紧扣重难点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把握契机,因势利导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提问。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开篇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很快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然后,顺势利导,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这样就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抓住契机,因势利导,设计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才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四、难易适中,“跳摘桃子”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要钻研教材,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问题,并具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是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词组和短语。一般而言,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应用的,而且,大部分的成语是由古代沿用下来的,代表着一个故事或典故。因此,成语是约定俗成的,既富有深刻内涵,又具有感情色彩的。  最近几年高考,成语一直是热点。以2009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为例,18套试卷中就有16套试卷考查了成语。由此可见,我们复习中不能忽视成语。  综合近几年各地语文高考试
期刊
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和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知,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教学的一切方法﹑艺术都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来。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合作﹑双向交流的活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是师生关系融洽的保证,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
期刊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翻阅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二十多分的现代文阅读主观题中,与表达技巧有关的试题约占一半,分量之重,不容忽视。如果等到高考总复习时再加以分析总结,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如果我们细心地翻阅课本,也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很多文学类课文的课后思考题与高考阅读题如出一辙,惊人地相似。因此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在高一高二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性教学,帮助同学们
期刊
南北朝时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乐府民歌又一次繁荣灿烂的时代,其上承《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下启唐代及以后的新乐府创作。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本文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分析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呈现出的不同情调与风格,初探其形成的原因。    一、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差异    产生地域的不同:南歌发于“江左”,北歌起于“河朔
期刊
据说曾有人问过沈从文小说该怎么写,沈从文的回答是“贴着人物写”,此答案颇含传统史学家“实录”的概念: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前几时偶又翻得孙犁的《荷花淀》,发现他亦谙此道。与他同时代的革命小说家——确切地说,“革命宣传小说家”更合适些——现在多半走入文学史成为标本者居多,独有孙犁的虽打上“革命”标签的小说至今尚能让人回味深思,存有生气,恐怕也与他作品中的相对实录有关。所以
期刊
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的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但是在小说的三要素中,它最重要的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固然,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但是他或她的存在,都是为表现主题而服务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在社会生活当中,有很多人身上都有小说中人物的影子,似乎你在读小说,也在读自己。这正是因为小说中的人物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期刊
“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如牛毛。”走过北京那宽宽窄窄的胡同,就像穿越了几千年沧桑悠久的历史。汪曾祺在介绍北京的胡同文化时,用独具特色京味十足的北京话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古旧斑斓的老北京生活百态图。  在表现胡同封闭的文化时,如第六段写北京人“安土重迁”,不愿轻易“挪窝儿”,“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
期刊
读琦君的散文如受心灵的洗礼,让人倍觉爱和美的温馨。《泪珠与珍珠》就是一篇至情唯美的精品散文的代表。  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从自己少女时代对诗文中眼泪描写的感触写起。先是莫名地喜爱马区夫人的“眼因多流泪水而益愈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益愈温厚”这样的文学句子本身的美。后是欣赏冰心“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这样比喻的清新鲜活。再写到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诵白居易的“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
期刊
鲁迅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作品冷峻超拔,意蕴深刻,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精神遗产。本文仅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鲁迅作品中传神的细节描写。    一、通过外貌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是细节描写的重要内容之一,只要抓住人物外貌上的某一特征进行渲染性的细节描写,就能凸现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中,“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穿衣服太模糊了,有
期刊
散文如同天地万物一样,有着各式各样的美,而其最高、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则是自然与平常。从《紫藤萝瀑布》一篇看宗璞散文的特色,具有“自然美”的语言, 咏平凡之物的“形”;其浓郁的人文精神,表现出超越物外的“神”,折射出女作家的“平常心”。  “美文不在词藻,如美人不在衣饰,而在天真烂漫舒卷自然之中,匠心存矣。”宗璞的话可谓夫子自道。宗璞散文笔下经常出现:丁香、二月蓝、玉簪、藤萝、木槿等。花和树、石、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