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小学音乐课普遍存在不重视、不拓展、不参与、不评价的“四不”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音乐教师需立足课堂,拓展教学时空,为学生搭建社团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善用课外时间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关键词]教学时空;音乐素养; 农村小学;音乐要素;陶冶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8006302
目前,仍有相当多的教师和家长认为,农村小学音乐课无非是唱唱跳跳,虽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但对学生的学业并无益处。这一认识导致农村小学音乐课普遍存在“四不”现象,即不重视、不拓展、不参与、不评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2013年秋季开始,我对音乐课进行拓展,采用“四用”措施,收到了“四明”效果。
一、 善用课余时间,内化音乐要素
要想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教师必须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节音乐课,但是音乐课每周只有两节,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牢固地掌握音乐知识显然是不太可能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首先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空间和时间的开放。科学合理地设计音乐课后作业就是将封闭的课堂拓展至课外,将有限的教学时间延伸至课后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对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音乐作为一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愉悦性、趣味性、生活性、多样性。因此,音乐作业应该也是多样的、可操作的,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每课一记
小学的音乐课本是循环利用的教材,通常是几个班级共同使用一套音乐课本,课前发给要上音乐课的班级,课后收回发给另一个班级。学生课后不能用音乐课本复习,所以在课堂上学会的歌曲,在课后往往不会唱,只会哼旋律,因为他们背不出歌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每学期的第一节音乐课,我都会布置一个课后作业,那就是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这本笔记本,我取名为随堂记录本,要求学生在本子上抄写歌谱或者歌词,以便课后复习。
如五年级上册的音乐课本中有许多动听的歌曲,像《清晨》《外婆的澎湖湾》《乡间小路》等歌曲,节奏跳跃,富有动感,曲风欢快活泼,朗朗上口。教师可以布置课后记忆歌词的作业,让学生把歌词或歌谱抄下来,记在随堂记录本上,课后利用电脑或者手机聆听、跟唱,这样学生就可以看着歌谱或者歌词反复练唱,从而自然地解决课后无法完整地唱一首歌曲的问题。
当然,不是每一首歌曲都需要学生课后会唱,这需要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喜爱程度进行选择。
二、 巧用音乐空间,培养音乐素养
我们学校只有两个音乐教师,面对生多师少的局面,教导处只能让其他学科的教师上低段学生的音乐课,而音乐教师则从三年级开始接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每周一练
今年,我刚接班四年级,学生对音符的形状、唱名以及时值的名称等音乐知识一窍不通,有的甚至连音阶都不会唱,而这些知识都是识谱教学的基础。《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识谱教学。”如果音乐课只教学生唱歌词而不唱乐谱,这就好比语文课的识字教学只教学生说话,而不教文字一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载体,而乐谱是记录音乐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离开乐谱这个音乐元素,就无从谈及音乐感知,更不用说音乐的表现力了。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讲解,应要求学生在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如果教师只会“灌输”知识,而不能引导学生及时消化,势必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知识消化不良。因此,针对学生不认识唱名的现象,我创编了一些简单易懂且有趣的口诀让学生在课后背一背。如下:
1是老大do do do(do是“大”的萧山方言)
2个小孩 re re re(re是“来”的意思)
3只小猫mi mi mi(mi是“咪”的意思)
4張钞票fa fa fa(fa是“发”的意思)
5把镰刀sol sol sol(sol是“收”的意思)
6根绳子la la la(la是“拉”的意思)
7个果冻xi xi xi(si是“吸”的意思)
1上加点do do do(do是“多”的萧山方言)
……
这样的口诀生动有趣,每一句中都蕴含了数字和相对应的唱名,学生易于记忆。后来,我还请学生为这首儿歌配上简单的动作,这样学生既动了口又动了身体,不仅学得轻松,把这些唱名记得非常牢固,还对音乐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对音高形成概念,打下扎实的听觉基础,我利用柯尔文手势进行音高概念的辅助训练,让学生对音的高低有一个立体的理解。我从“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中得到启示,根据上述唱名都有一个柯尔文手势的特点(1是拳头;2是立掌;3是张开手掌,掌心向下……),设计一个类似“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让学生在课间玩柯尔文手势游戏比大小。游戏很有趣,学生很喜欢,如果你走进我校三年级的教室,就会发现很多学生正津津有味地玩这个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熟练掌握了唱名的手势。
三、 妙用课外时间,陶冶情操
音乐课本中的欣赏歌曲,因教材版本、课堂实施情况、课堂教学时间、教师个人理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理想的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借用课后时间进行有效的拓展。
每月一曲
音乐课本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优秀文本,但不是唯一的范本。要想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教师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给学生讲解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要求学生课后聆听、学习。
学校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基地,我每学期都会布置欣赏中国民乐的任务。我今年任教三年级和五年级,每月给学生布置以下课后欣赏任务。 教师每学期给学生布置欣赏任务时,一定要对欣赏任务有所要求,否则学生不重视、不认真,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期末的时候,教师可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课后欣赏情况进行检查。这样一直坚持下去,就会有很多名曲“装”到学生的心中。学习音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时间,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更需要学生认真的态度和努力。广泛的音乐欣赏看似不着边际,但其实是“润物细无声”。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与音乐大师直接对话,歌曲情感直入心房,这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学生而言是不可估量的。
四、 精用社团空间,搭建学习平台
音乐教学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我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以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德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说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那么课外则是育人的广阔天地。
每期一演
每一册的音乐课本中基本上都会有一首适合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的欣赏歌曲,如三年级的《草原放牧》、四年级的《山童》、五年级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六年级的《魔法师的弟子》等。每学期我均会组织一次情景剧表演汇报活动。音乐情景剧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发挥创新思维,对音乐进行思考,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但是,一节音乐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时间,没办法完整地呈现情景剧。因此,这种类型的歌曲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排练。
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叙事歌曲,讲述少年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地把日本鬼子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最后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跡。在课上,我向学生补充介绍了抗日战争的资料,展示日本侵略中国时残酷的战争场面,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是一首适宜进行情景表演的歌曲,然而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能进行即兴表演。于是,我在课堂结束前,将学生进行分组,指定小组负责人,要求每个小组利用课后时间认真排练,由小组长负责角色分配、道具制作等分工。一周后,我利用一堂音乐课的时间,让每个小组进行展示汇报,评出最佳表演组,并在期末的音乐测试中予以加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这首歌曲的理解,情感得到升华。
情景剧的排练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自我感悟的反馈是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情感的变化是学生对音乐的直观表达。在排练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音乐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德育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音乐教师不容推辞的重要职责。音乐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恰当地处理音乐与德育的关系,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总之,教师要善用、巧用、妙用、精用学生的音乐学习空间和时间,以每课一记、每周一练、每月一曲、每期一演的形式,将学生的音乐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了解音乐要素、音乐价值,陶冶音乐情操,提升音乐素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重点抓住教学主阵地,扎扎实实地渗透教学内容,并巧妙地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有效拓展,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特约编辑木清)
[关键词]教学时空;音乐素养; 农村小学;音乐要素;陶冶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8006302
目前,仍有相当多的教师和家长认为,农村小学音乐课无非是唱唱跳跳,虽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但对学生的学业并无益处。这一认识导致农村小学音乐课普遍存在“四不”现象,即不重视、不拓展、不参与、不评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2013年秋季开始,我对音乐课进行拓展,采用“四用”措施,收到了“四明”效果。
一、 善用课余时间,内化音乐要素
要想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教师必须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节音乐课,但是音乐课每周只有两节,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牢固地掌握音乐知识显然是不太可能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首先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空间和时间的开放。科学合理地设计音乐课后作业就是将封闭的课堂拓展至课外,将有限的教学时间延伸至课后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对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音乐作为一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愉悦性、趣味性、生活性、多样性。因此,音乐作业应该也是多样的、可操作的,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每课一记
小学的音乐课本是循环利用的教材,通常是几个班级共同使用一套音乐课本,课前发给要上音乐课的班级,课后收回发给另一个班级。学生课后不能用音乐课本复习,所以在课堂上学会的歌曲,在课后往往不会唱,只会哼旋律,因为他们背不出歌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每学期的第一节音乐课,我都会布置一个课后作业,那就是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这本笔记本,我取名为随堂记录本,要求学生在本子上抄写歌谱或者歌词,以便课后复习。
如五年级上册的音乐课本中有许多动听的歌曲,像《清晨》《外婆的澎湖湾》《乡间小路》等歌曲,节奏跳跃,富有动感,曲风欢快活泼,朗朗上口。教师可以布置课后记忆歌词的作业,让学生把歌词或歌谱抄下来,记在随堂记录本上,课后利用电脑或者手机聆听、跟唱,这样学生就可以看着歌谱或者歌词反复练唱,从而自然地解决课后无法完整地唱一首歌曲的问题。
当然,不是每一首歌曲都需要学生课后会唱,这需要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喜爱程度进行选择。
二、 巧用音乐空间,培养音乐素养
我们学校只有两个音乐教师,面对生多师少的局面,教导处只能让其他学科的教师上低段学生的音乐课,而音乐教师则从三年级开始接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每周一练
今年,我刚接班四年级,学生对音符的形状、唱名以及时值的名称等音乐知识一窍不通,有的甚至连音阶都不会唱,而这些知识都是识谱教学的基础。《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识谱教学。”如果音乐课只教学生唱歌词而不唱乐谱,这就好比语文课的识字教学只教学生说话,而不教文字一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载体,而乐谱是记录音乐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离开乐谱这个音乐元素,就无从谈及音乐感知,更不用说音乐的表现力了。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讲解,应要求学生在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如果教师只会“灌输”知识,而不能引导学生及时消化,势必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知识消化不良。因此,针对学生不认识唱名的现象,我创编了一些简单易懂且有趣的口诀让学生在课后背一背。如下:
1是老大do do do(do是“大”的萧山方言)
2个小孩 re re re(re是“来”的意思)
3只小猫mi mi mi(mi是“咪”的意思)
4張钞票fa fa fa(fa是“发”的意思)
5把镰刀sol sol sol(sol是“收”的意思)
6根绳子la la la(la是“拉”的意思)
7个果冻xi xi xi(si是“吸”的意思)
1上加点do do do(do是“多”的萧山方言)
……
这样的口诀生动有趣,每一句中都蕴含了数字和相对应的唱名,学生易于记忆。后来,我还请学生为这首儿歌配上简单的动作,这样学生既动了口又动了身体,不仅学得轻松,把这些唱名记得非常牢固,还对音乐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对音高形成概念,打下扎实的听觉基础,我利用柯尔文手势进行音高概念的辅助训练,让学生对音的高低有一个立体的理解。我从“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中得到启示,根据上述唱名都有一个柯尔文手势的特点(1是拳头;2是立掌;3是张开手掌,掌心向下……),设计一个类似“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让学生在课间玩柯尔文手势游戏比大小。游戏很有趣,学生很喜欢,如果你走进我校三年级的教室,就会发现很多学生正津津有味地玩这个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熟练掌握了唱名的手势。
三、 妙用课外时间,陶冶情操
音乐课本中的欣赏歌曲,因教材版本、课堂实施情况、课堂教学时间、教师个人理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理想的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借用课后时间进行有效的拓展。
每月一曲
音乐课本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优秀文本,但不是唯一的范本。要想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教师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给学生讲解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要求学生课后聆听、学习。
学校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基地,我每学期都会布置欣赏中国民乐的任务。我今年任教三年级和五年级,每月给学生布置以下课后欣赏任务。 教师每学期给学生布置欣赏任务时,一定要对欣赏任务有所要求,否则学生不重视、不认真,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期末的时候,教师可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课后欣赏情况进行检查。这样一直坚持下去,就会有很多名曲“装”到学生的心中。学习音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时间,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更需要学生认真的态度和努力。广泛的音乐欣赏看似不着边际,但其实是“润物细无声”。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与音乐大师直接对话,歌曲情感直入心房,这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学生而言是不可估量的。
四、 精用社团空间,搭建学习平台
音乐教学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我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以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德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说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那么课外则是育人的广阔天地。
每期一演
每一册的音乐课本中基本上都会有一首适合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的欣赏歌曲,如三年级的《草原放牧》、四年级的《山童》、五年级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六年级的《魔法师的弟子》等。每学期我均会组织一次情景剧表演汇报活动。音乐情景剧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发挥创新思维,对音乐进行思考,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但是,一节音乐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时间,没办法完整地呈现情景剧。因此,这种类型的歌曲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排练。
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叙事歌曲,讲述少年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地把日本鬼子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最后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跡。在课上,我向学生补充介绍了抗日战争的资料,展示日本侵略中国时残酷的战争场面,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是一首适宜进行情景表演的歌曲,然而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能进行即兴表演。于是,我在课堂结束前,将学生进行分组,指定小组负责人,要求每个小组利用课后时间认真排练,由小组长负责角色分配、道具制作等分工。一周后,我利用一堂音乐课的时间,让每个小组进行展示汇报,评出最佳表演组,并在期末的音乐测试中予以加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这首歌曲的理解,情感得到升华。
情景剧的排练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自我感悟的反馈是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情感的变化是学生对音乐的直观表达。在排练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音乐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德育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音乐教师不容推辞的重要职责。音乐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恰当地处理音乐与德育的关系,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总之,教师要善用、巧用、妙用、精用学生的音乐学习空间和时间,以每课一记、每周一练、每月一曲、每期一演的形式,将学生的音乐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了解音乐要素、音乐价值,陶冶音乐情操,提升音乐素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重点抓住教学主阵地,扎扎实实地渗透教学内容,并巧妙地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有效拓展,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特约编辑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