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张丽钧,遇见幸福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10000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完特级教师张丽钧的新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收获良多。整本书共四个章节:《幸运只光顾持续努力的人》《用最孤独的时光雕塑最好的自己》《咬牙坚持下来,才知道自己能走这么远的路》《所有艰难,都将变成生命的礼物》。张丽钧用日记体的形式、散文的笔调记录了自己在教育生活中的所见、所思、所想。书中文章笔调时而犀利尖锐,时而唯美柔和,在犀利与柔美中抒写作者作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幸福。
  “也强悍,也温软”,这是一位朋友对张丽钧老师的评价。张丽钧说,她特别喜欢这样的评价。她说不喜欢别人称她为“才女”“女神”“女强人”,因为那些评价是锦心绣口,是赞美的泡沫。说她强悍,是因为她不世故,不会昧着良心和稀泥,看到不平事会愤,会鸣,会思;说她温软,是因为她内心柔软,对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每一个生命都充满尊重,充满热爱,充满感动。正是拥有了强悍、温软,让张丽钧体会到了做教师的幸福。
   强悍是一种坚守,更是一种独立
  张丽钧说,真正的成长必伴随扬弃,懂得抛舍,懂得排斥,懂得坚守。她告诫我们,要时常对自己横眉立目,对不良的教育行为、教育现象横眉立目,坚守内心的底线,不盲从。书中不少篇章记录了她在生活中经历、观察、感受到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状,她告诫所有教育工作者,精神上要有一种独立的批判精神。
  永不卑贱。张丽钧说,卑贱是一种奴性,以自我的卑贱,培植他人的跋扈,是所有卑贱者的通病。她在《猾黠崇拜是一种病》中讲述了她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她按通知要求按时赶到会场,会场已坐满,但是大多数人都在聊天,自由走动。张丽钧问旁人:“时间不是到了吗?怎么会议还没开始?”那人笑笑:“领导嘛,晚到是正常的,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地位和忙碌呀!”这种开会时“要员”迟迟不到的现象,大家都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她认为,正是不少人习惯了一些所谓“要员”的不遵守规则,正因为无数人甘心遵从、妥协,无原则地宽宥,才助长了官气、痞气。
  永不虚伪。她在《逼出自己的羞愧心》中讲述了一名年轻美丽的女教师上小学语文课的场景。这名教师在这堂公开课中教态自然,笑容亲切,语言温柔,讲解耐心,所有听课者都为她的完美表现打了满分。但是,没想到一个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境撕下了她的“美丽”外衣——
  下课后,在走廊的拐角处,一个男孩追着她要个“小星星”奖品,她脸一沉,冷冰冰地说:“课都讲完了,还要什么奖品!”说完,扬长而去……
  张丽钧感叹,这名老师装了40分钟的“美丽”,但是很快就暴露了“本来面目”。她用冷漠和傲慢得到了一个无可挽回的差评。张丽钧说,真正的好课都是由真正的好老師来完成的,一堂完美的课,或许能照耀学生一时,但是教师完善的人格,能照耀孩子一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时刻修炼自己的内心,经常“逼出自己的羞愧心”,看看自己是否真实。
  永不盲从。张丽钧在《不让思想眠去》中记述了现在大学生说话有一种“然后控”,即话语中随时出现“然后”这个词。她认为,这种“然后控”表面是跟风、追潮的表现,实际上是审美的缺失与思想的惰性联手制造的一场灾害。她说,美一旦缺席,丑则会伺机而入。为了不让丑渗入,我们唯有让思想不眠去,好好说话,好好反思。
   温软是一种慈爱,更是一种敬畏
  温软是一种慈爱。一个精神灿烂的人,可以活成一座花园。张丽钧是一个精神灿烂的人,她热爱生命,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她喜欢用笔记录生命的每一天。她在《没有一天不值得记述》中说道,她是一个从日记里走出来的作家,她酷爱写日记,酷爱和自己对话。她用日记记录了生活,感动了日子,丰盈了生命,温软了心灵。她每天啜饮着自己用文字调制的饮品,心地纯净,笑容美好。
  张丽钧热爱大自然,在该书中有不少关于植物的文字,如《海棠花在否》《附近有薰衣草》《玉兰凋》《牡丹花水》……她说,与植物的一场场倾心相遇,能够在一片片新叶中发现自己,在一茎茎花蕊中深读自己,在花朵的一次次凋萎中审视自己。人只有在欣赏植物的过程中收获启迪,才能营造一片不败的春色。她告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守着如花般的生命,怀着如花般的心情,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过成美妙的童话;寻觅植物的芳香,追寻自然的灵光,感受学生的变化与成长,让内心被自然抚慰,被感动抚慰,让自己活成一个精神灿烂的幸福的教育者。
  温软是一种敬畏。敬畏每一个生命,敬畏每一次尊重,敬畏自然中的一切美丽。敬畏每一朵鲜花,绝不随手折断它,因为摘走鲜花的同时也摘走了美丽,更扼杀了自己内心的柔软;敬畏每一双美丽的眼睛,因为这一双双眼睛或默默凝睇,或顾盼流转,真真切切温暖着我们的心。因为敬畏,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慈悲,所以柔软。
  遇见张丽钧,遇见幸福。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像张丽钧老师一样拥有独立的强悍、温软慈爱的内心,收获幸福的教育人生。
  (作者单位:江西省泰和县澄江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万永勇
其他文献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一套母语课程改革的整体解决方案,它围绕教材单元语文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双主题”,通过整合、精读、拓展等手段,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章、书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要旨是:以一个主题去整合几篇文章,通过强调课内大量阅读来学好语文,使被动读书变为主动读书,其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实现海量阅读。这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又一重大实验成果,清远地区现在也广泛参与实验推广,但
期刊
本学期开学以来,和两个班的学生共读了美国作家哈珀·李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学生们更多的是对书中斯库特、杰姆兄妹的成长经历感兴趣,我则更多地关注书中不同家庭在孩子教育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影响下的孩子成长的情况。我与学生约定我们自选感兴趣的角度写读后感。  阿蒂克斯是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家长,他是小说主人公斯库特、杰姆兄妹的爸爸。通过细读他和一对儿女相处的点点滴滴,我更坚信“陪伴”在家庭教育中的重大
期刊
读《薛瑞萍班级日志——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不禁为薛瑞萍老师的爱心和真诚付出点赞,为她的用心而叹服,也为她坚持带领孩子们读书而感动。联想自己在不少方面和薛老师的做法颇为相似,也感到有几分自豪。   [读书是提升自我的必由之路]   薛瑞萍老师说:“读书是一种内在需要,也是为了保持一种上升的有活力的状态。”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我自己的成长也是从读书开始的。从2010年7月份开始,我开始深入研读教育教
期刊
鄱阳县五一中心学校位于“中国湖城——鄱阳”县城建设路中段,这里民风淳朴、学风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学校与江西省最大的文庙——鄱阳文庙毗邻,古代学府与现代学校相得益彰,共同见证着鄱阳教育的辉煌。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之源,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多措并举,努力构建适合五一教育科研特点的个性发展模式。  “三五”工程煅青苗  学校把剛入职或刚跨学科的教师称为青苗教师,为了更加了解新教师,学
期刊
导 读:  新课标非常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课文《比尾巴》,紧扣第一学段的朗读目标,通过有层次的朗读训练,给我们诠释了何谓“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课堂上,薛老师精准把握儿歌的韵律及反复特点,删繁就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示范、激励作用,巧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读得趣味盎然。  一、反复朗读,熟能生巧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自己读
期刊
平均数,是代表一组数据集中水平的虚拟数。“集中水平”和“虚拟性”是理解这个概念的两个重要属性。以成人的视角,只要把它们分别与“分散水平”“真实性”对照起来看,意思就明白得差不多了。但面对一群10岁左右的小孩,你怎么做呢?俞正强老师不走寻常之路,精心设计、演绎了一个故事,在故事的起、承、转、合中,让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从犹豫走向坚定,从朦胧走向清晰。  一、起:蕴藏学科丰盈的知识内涵  [课堂再现] 
期刊
一堂课能否在展开环节取得成功,是这堂课能否成功、是否有效的关键。积极鼓励、创新形式是课堂展开的两种有效方法。在融洽、愉悦的氛围中,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有趣学习。这样的课堂,在“实”与“活”的相融、相趣中走向高效。  一、积极鼓励——对学生的鼓励要适时、适度  积极鼓励学生,是课堂展开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学生越发投入课堂学习,越发开动
期刊
《北京的春节》一文可教的内容很多,脉络清晰的时间顺序,详略得当的内容处理,京味十足的春节习俗……但,作为一篇散文,要还它本身的味道,有两点必须教:一是教散文本身,也就是文章的情感和语言;二是教读散文的策略,即教学生关注哪些语言,如何体会情感。本课教学正是在这一思考下展开的。  一、读“老规矩”,奠定基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阅读一篇课文,读课题。  生:北京的春节。  师:这是哪里的春节?再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多年来,安福县平都第一小学十分重视师生读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创建了图书馆、阅览室、书吧、班级图书柜,添置了电子自动借阅机、电子阅读器等设备,实现了学校就是图书馆,图书馆就是学校,真正让书籍唾手可得。然而,学生日常持续的阅读并没有保证,
期刊
古诗词之妙在于它不仅是一段精彩的描述,而且是一幅令人回味的图画、一篇优美动听的乐章。诗词是有画面、有意境、有情感的,就像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张志和所作的词《渔歌子》。张志和与颜真卿流传至今的唱和共五首,教材选编的是张志和五首《渔歌子》中的其中一首,这首广为流传。它融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相生,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耐人寻味,因此千百年来传唱不衰。不过,单一文本的阅读容易限制学生对作者及其风格和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