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助于儿童精彩观点诞生的对话策略刍探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inhard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不是道德知识和观念的传递,而是在充分认识德育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复杂性、内隐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幸福的生活。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原有的观点,努力理解观点产生的过程和意义,通过对话等策略使学习者积极地投入学习,并诞生“精彩观点”。
   关键词:儿童;道德与法治;精彩观点;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8-0024-02
  一、“传递性教学”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
   任何年龄阶段、发展水平的学生,都会带着自己原有的观点进入教学过程,这些观点有的是模糊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果忽略学生的原有观点,把学生仅仅作为客体来塑造,就会忽视深层次的态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的发展。
   例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的教学片段。师:“在公共场所我们应该……?”生:“排队。”师:“这样可以保证我们的……?”生:“安全。”师:“除了安全之外,我们还因为什么要排队呢?”(出示上公交车拥挤的图片)生:“不排队乱哄哄,谁也别想上车。”师:“对比一下,哪一种更好啊?”(出示有序上公交车的图片)学生说:“排队有序上车好。”教师说:“排队可以让我们的公共场所更加……?”学生说:“有序。”
   通过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安全”和“秩序”是学生对排队现象的看法,尽管学生说出了表达观点的词语,但教师并不知道学生从哪里获得了这样的观点,又是否认同这一观点。显然,教学片段中教师把“观点”当作“邮件”来传递,和学生说来说去也只是说到几个词语,就将排队的意义传递给了学生。
   二、有助于儿童精彩观点诞生的对话策略
   儿童不是脑袋空空就进入课堂学习的,他们带着生活中的“自在经验”——即儿童生活中杂乱的、未经组织的经验进入课堂。在课堂中,通过“对话”,儿童对原有“观点”进行澄清、补充或纠正,能诞生新的“精彩观点”。
   1.善于倾听
   (1)听得出“事实”或“观点”。“事实”:指事情的真实情况,一般指儿童直接或间接经历过的生活事件。“观点”:指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在课堂中,教师要仔细倾听,分辨出学生发言中的“事实”或“观点”。
   例如,在“排队保证安全”环节的对话中,学生说:“有一次买糖葫芦,有个人冲上来把我挤了。”这是儿童真实的生活经历,属于事实。“不排队会受伤”“两个人也要排队”,这是儿童对“排队现象”的看法,属于观点。教师要听得出儿童表达中的“事实”或“观点”,只有“事实”罗列、堆积的课堂,发展性不足;只有“观点”的课堂,忽视了儿童的生活经验,课堂变得空洞,不够生动。因此,只有让观点和事实建立起联系,才能让课堂既生动,又有发展性和思想性。
   (2)听得出真实的“观点”。教师要听出儿童真实的“观点”,并做出积极的回应。如学生说:“有一次买糖葫芦,有个人冲上来把我挤了。”这个事实背后隐藏的儿童观点是“我排队了,还是会受伤”,與“排队保证安全”这一观点产生了冲突。这时,教师要引起警觉,补充片面的观点,帮助儿童诞生“新观点”,即“人人都排队才能保证安全”。
   2.形成“话题链”
   (1)个体“事实”和“观点”的串联。对于学生发言中的“事实”,教师要听出隐藏的观点;对于学生发言中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哪些经历(或经验)促成了观点的形成”。如学生说:“不排队会受伤。”这是学生对排队意义的看法,即儿童的观点,但很显然,教师不知道学生这一观点是如何形成的。因此,教师要通过对话了解哪些经历促使学生形成了这一观点。“你是说排队可以保证我们的安全,是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那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教师通过对话能帮助学生澄清原有的观点,将个人事实与观点串联起来,形成“话题链”,了解个体观点是如何形成的。
   (2)个体“观点”和他人“经历”并联。如一个学生说出“排队可以保证安全”这个观点后。教师问:“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啊?”这样,能让个体的观点与他人“经历”建立起联系,将持有相同观点的个体发言并列起来,让“模糊观点”变清晰。在对话交流中,教师还可以用“三色卡”(即三种颜色的卡片),让没有发言机会的学生表达出自己真实“观点”。这样,将个体发言与全班发言建立起联系,形成“话题链”,能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在交流中澄清原观点,逐步诞生新观点。
   (3)“观点”与“观点”的关联。在“排队保证安全”的教学环节,虽然学生说出了“排队能保证安全”这个观点,但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的,需要进一步通过追问来完善观点。如追问“两个人没有危险也要排队吗”,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排队的意义——即对“排队有秩序”的关注。这样,自然地把话题由“安全”转向了“有序”,继续围绕“为什么排队”形成“话题链”。
   教师创设了两个情境促进“排队对每个人都公平”观点的形成。第一个情境:表演插队打饭。教师问模拟排队的学生:“对于别人的插队,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说:“不开心,不高兴……”教师接着问其他学生:“这样做对吗?(插队的行为)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说:“插队会让每个人都后退一位,不公平。”这个情境体验能让儿童诞生观点——排队对每个人都公平。
   而同样的插队行为,教师变换情境,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一个同学着急去医院,想提前打饭,怎么办?一般来说,学生大多会礼让有急事的同学先打饭。这时教师问:“如何让才公平?”这样,能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帮助同学的同时不损害排队人的利益。方案一是礼让的学生让出自己的位置,排在排尾;方案二是需要插队的学生和队伍中的每个人都商量,征得所有人同意后可以插队。同一个情境,第一次的观点是“排队规则保证公平”,第二次的观点是“如何让才公平”,层层深入,让学生对“排队对每个人都公平”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进而使其观点由浅层次迈向深层次。
   三、有助于儿童精彩观点诞生的注意事项
   1.听得出法治教育元素与道德教育元素
   很多教师对“道德”与“法治”的关系不理解,难以找到课堂中的教育元素。其实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与“法治”不是割裂的,而是共同起作用。因此,教师要体察出教学素材中的“道德教育元素”和“法治教育元素”,将育人作为课程的根本任务来设计与实施。
   例如,“大家排好队”一课中,处理突发状况时,队伍里的人主动“礼让”属于个人道德层面,是道德教育点;“如何让才公平”,方法是“换位置”“商量每个人”,指向的是法治教育点。
   2.注意凸显知识学习的情感价值
   知识学习的价值有不同层次。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体验性目标达成,这就意味着在设计与实施中必须要凸显知识学习的情感价值。
   例如,“大家排好队”一课有的教学偏重于行为操练,强调的是排队的“方法”和排队的“行为”。如教师让学生在教室内模拟男生女生各一列的排队方法、按身高排队方法、叫学号排队方法……这些排队的行为操练在课堂中再现的意义不大,而在排队意义的理解上更容易满足于儿童“说到”的观点,忽略了儿童对社会秩序意义的理解。
   相比“知识”的“实用价值”和“认知价值”,目前教学对于“知识学习的情感价值”给予的关注不够,施力不强。而追求知识学习的情感价值,有利于儿童诞生观点,指向其核心素养的培养。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成果是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创造者,倾听学生的观点,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诞生精彩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对学习者的观点做出积极的、充满智慧的回应,以保证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真正让道德学习回归儿童的生活,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爱莉诺·达克沃斯.“多多益善”——倾听学习者解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曹金龙.实施以儿童为中心的法治教育[J].福建教育,2019(08).
  [3]刘天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J].吉林教育,2017(47).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中学德育教学中融入儒家思想,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文章从儒家思想概述、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儒家思想在中学德育中的重要性、儒家思想在中学德育中的实践等方面,对儒家思想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渗透进行探讨。   关键词:儒家思想;德育工作;责任意识;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
立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消费社会语境,考察记忆"轻"而"浅"的"消费性"特质,可以发现"消费性"记忆的主体往往迷恋个人记忆、遮蔽集体记忆、隐退历史意识,呈现记忆的断裂表征.基于创作主体的文学记忆也深受这种消费语境的浸染和影响,即以"消费性记忆"为创作资源生成的文学作品大多呈现出历史意识淡漠、城市景观凸显、浪漫精神丧失、悲剧精神消解等特征.以批判性思维审视消费性文学记忆美学特征,有助于我们从中窥视到"记忆危机"乃至"文学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并力求以"记忆"的视角来找寻文学得以再现往日辉煌的参考性方案.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思维可视化技术,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要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提高学生知识构建的效率;应用思维可视化技术,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巧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可视化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愈加严峻,对失能老人的护理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非正式护理是我国失能老年群体护理的基本方式,探究老年群体非正式护理选择的影响机制具有现实意义.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2008—2018年共四期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方法实证分析疾病冲击与代际支持对老年群体非正式护理选择的影响程度,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讨相关因素对非正式护理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疾病冲击与代际支持是显著影响老年群体非正式护理选择的核心因素,疾病冲击通过作用于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程度影响老
新冠肺炎疫情下,洛阳职业技术学院解剖教研室全体教师在做好线上教学准备工作的同时,根据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采用钉钉、QQ直播、微信群和超星云课堂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城市文学研究范式已由"城市中的文学"过渡到"文学中的城市",这种范式转换明显激活了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学术思维,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然而,通过对"文学中的城市"的概念溯源以及学理分析,可以发现,这一范式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以及文化史研究方法的潜在影响,引发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为了推进城市文化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应当继续革新现有的研究范式,兼顾城市本身的实在性与文学主体的能动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整体史"框架内审视城市文学主体"在场"的体验与叙事,将"文学史中的城市""共
摘 要: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不佳,相关部门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逐步完成全面改进,使更多的学生受益。文章分析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困境,指出要做好学校的建设工作,加强振兴乡村教育工作,给予教师相应的待遇,推进学校抱团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小规模学校的优势。   关键词: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摘 要: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领军人物,应以新课改为依据,积极转变思想,挖掘学生的内驱力,对班级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不断提高班级管理质量。要打造优秀班级文化,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运用创新型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创新班级管理方式,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构建良好的师生和生生关系。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新课改;创新;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
摘 要: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要通过解读语言,让学生热爱母语、积累文字;要通过欣赏感悟,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沉淀文化底蕴;要通过开放训练,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态度。   关键词:中职语文;文化自信;人文精神;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
当前的英语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并在充分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文章分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要求,探讨新课程改革下英语教学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