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幼儿习惯培养的误区
从整体上看,当前幼儿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智力普遍较高,但习惯养成不够;二是社会接触面普遍较广,但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这两个特点,同时反映出一个问题,也就是幼儿习惯培养的误区:一是功利教育作祟,重学轻养。许多家长注重的是对幼儿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如:注重教幼儿算术、识字、背诗等,而忽视对幼儿习惯的培养。二是溺爱心理作祟,重宠轻教。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对幼儿生活方面大大小小的琐事几乎是全包全揽。幼儿园门口常见父母抱着或爷爷奶奶背着健康结实的孩子上幼儿园;在家里更是“六包一”,轮流充当“保姆”,喂饭、穿衣、洗脸、如厕,一切都照顾妥当。殊不知,这样的待遇对幼儿贻害无穷。
二、对幼儿造成的主要危害
1.“宠”掉了幼儿创造力
大多数父母认为,只要孩子生活得幸福,自己累一点算什么呢。也有的父母认为:自己从小就过着优越的生活,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过上更优越的生活呢。也有的人怕孩子出事:喝水怕烫,走路怕撞。在这种“大小事包办”的教育观念影响下,他们做完了孩子该做的一切事务,这样一种对孩子爱的表达,殊不知,孩子在这种“全自动化”的生活环境中失去了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泯灭了孩子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溺”弱了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在家庭中享受着全方位的服务,孩子心中认为自己是娇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只要张口,就能满足一切。可一出家门离开父母的照顾后,样样事情要自己动手,他无法承受这种反差距大的变化,表现出哭泣,抑郁,拒食,情绪不穩定,甚至会因为过于敏感的自我保护而产生攻击性行为。在集体中表现为很不合群,适应能力差。
3.“学”漏了幼儿的生活习惯
家庭成员给予孩子过度的保护,让孩子的依赖性加倍增长,而在对孩子学习的要求上,一味追求“超前学习”状态,忽略了孩子意志品质、坚持性、独立性、耐挫力等非智力因素得不到发展,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长此以往,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难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更不可能把孩子造就成才。
三、几点对策
无数成功与失败的教育事例证明,人与生俱来的惰性如果不经过后天的正确教育引导和培养,将会影响和贻害孩子一生。因此,父母和幼教工作者必须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示范更要模范,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学习榜样
在平时的活动中,老师会随时强调提醒幼儿要改正某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假如有一天老师要求孩子的事情自己却没有做到,这会让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大大受损,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比如,老师要求孩子在睡觉的时候不讲话,可是老师在孩子午睡时聊天,孩子会觉得不公平,凭什么孩子睡觉不准讲话,老师却讲得非常开心,这样对孩子的教育会起到反效果。
因此,大人们要时时树立教育意识,时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如:要求幼儿做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要求幼儿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就不能闯红灯;要求幼儿吃饭前要洗手,自己就不能免洗;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就不能满嘴脏字,并对孩子也要用文明用语,如:“你好”、“谢谢”、“对不起”等等。这样,幼儿才能接受。
2.协作更要协调,给孩子一个平衡的成长环境
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不是某一方面的单独努力就可以凑效的,它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各方面力量的配合与协作,而各方力量的协作到幼儿身上,又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协调:第一,教师相互间的协调。由于各个幼儿园的体制不一样,班级老师或许会调整,幼儿四年中可能遇到不同的老师,小班老师严格,中班老师随和,大班老师又严格,到了大大班老师又温和;还有的这个老师教一套,换个老师又变一套,让幼儿不知所措;有的幼儿园能够做到,教师把幼儿从小班带到大大班,但是又由于三位教师的观点或者思想没有统一,会让孩子夹在教师的个人理念中。第二,幼儿园与家庭的协调。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只有家园配合做到实效,才能家园共育,使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如开设“家园”宣传栏,老师要将每周的班务工作刊登出来,这样可以让家长清楚地知道这周需要配合老师做什么,做到老师与家长要求一致;第三,家庭内部的协调。除了家园配合外,家庭内部成员的教育也很重要,家长不能按心情随时更换要求,要有计划、有规定;如果家庭成员的意见不协调,有的要严管,有的要溺爱;年轻人要严教,老年人要娇惯。这样的结果,势必让孩子学会看脸色行事,孩子的心思都放在揣摩家长的情绪中,更会使孩子无所适从。
因此,家园各方必须统一思想,做到目标一致,使幼儿得到一个平衡的教育环境,不会使孩子成为“两面人”。
3.连续更要连贯,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养成过程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存在渐进性和反复性,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长久地,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幼儿的教育,在这种坚持中,不但给了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孩子步入社会后,就不会因为一些小挫折而望而却步,可谓一举两得。
4.放心更要放手,给孩子一个合适的锻炼空间
事实证明:心灵和手巧是相辅相成的,而笨手笨脚与呆头呆脑往往是互为表里的。孩子从两三岁开始就有独立的愿望,凡事都喜欢说“我自己来”,这是幼儿独立性的萌芽。家长们千万不要磨灭这可贵的火花。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获得最初的感性经验,并在此过程中使孩子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让孩子觉得自己很“能”,以增强他们的信心。这是培养生活好习惯的前提。
从整体上看,当前幼儿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智力普遍较高,但习惯养成不够;二是社会接触面普遍较广,但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这两个特点,同时反映出一个问题,也就是幼儿习惯培养的误区:一是功利教育作祟,重学轻养。许多家长注重的是对幼儿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如:注重教幼儿算术、识字、背诗等,而忽视对幼儿习惯的培养。二是溺爱心理作祟,重宠轻教。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对幼儿生活方面大大小小的琐事几乎是全包全揽。幼儿园门口常见父母抱着或爷爷奶奶背着健康结实的孩子上幼儿园;在家里更是“六包一”,轮流充当“保姆”,喂饭、穿衣、洗脸、如厕,一切都照顾妥当。殊不知,这样的待遇对幼儿贻害无穷。
二、对幼儿造成的主要危害
1.“宠”掉了幼儿创造力
大多数父母认为,只要孩子生活得幸福,自己累一点算什么呢。也有的父母认为:自己从小就过着优越的生活,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过上更优越的生活呢。也有的人怕孩子出事:喝水怕烫,走路怕撞。在这种“大小事包办”的教育观念影响下,他们做完了孩子该做的一切事务,这样一种对孩子爱的表达,殊不知,孩子在这种“全自动化”的生活环境中失去了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泯灭了孩子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溺”弱了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在家庭中享受着全方位的服务,孩子心中认为自己是娇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只要张口,就能满足一切。可一出家门离开父母的照顾后,样样事情要自己动手,他无法承受这种反差距大的变化,表现出哭泣,抑郁,拒食,情绪不穩定,甚至会因为过于敏感的自我保护而产生攻击性行为。在集体中表现为很不合群,适应能力差。
3.“学”漏了幼儿的生活习惯
家庭成员给予孩子过度的保护,让孩子的依赖性加倍增长,而在对孩子学习的要求上,一味追求“超前学习”状态,忽略了孩子意志品质、坚持性、独立性、耐挫力等非智力因素得不到发展,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长此以往,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难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更不可能把孩子造就成才。
三、几点对策
无数成功与失败的教育事例证明,人与生俱来的惰性如果不经过后天的正确教育引导和培养,将会影响和贻害孩子一生。因此,父母和幼教工作者必须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示范更要模范,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学习榜样
在平时的活动中,老师会随时强调提醒幼儿要改正某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假如有一天老师要求孩子的事情自己却没有做到,这会让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大大受损,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比如,老师要求孩子在睡觉的时候不讲话,可是老师在孩子午睡时聊天,孩子会觉得不公平,凭什么孩子睡觉不准讲话,老师却讲得非常开心,这样对孩子的教育会起到反效果。
因此,大人们要时时树立教育意识,时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如:要求幼儿做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要求幼儿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就不能闯红灯;要求幼儿吃饭前要洗手,自己就不能免洗;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就不能满嘴脏字,并对孩子也要用文明用语,如:“你好”、“谢谢”、“对不起”等等。这样,幼儿才能接受。
2.协作更要协调,给孩子一个平衡的成长环境
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不是某一方面的单独努力就可以凑效的,它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各方面力量的配合与协作,而各方力量的协作到幼儿身上,又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协调:第一,教师相互间的协调。由于各个幼儿园的体制不一样,班级老师或许会调整,幼儿四年中可能遇到不同的老师,小班老师严格,中班老师随和,大班老师又严格,到了大大班老师又温和;还有的这个老师教一套,换个老师又变一套,让幼儿不知所措;有的幼儿园能够做到,教师把幼儿从小班带到大大班,但是又由于三位教师的观点或者思想没有统一,会让孩子夹在教师的个人理念中。第二,幼儿园与家庭的协调。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只有家园配合做到实效,才能家园共育,使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如开设“家园”宣传栏,老师要将每周的班务工作刊登出来,这样可以让家长清楚地知道这周需要配合老师做什么,做到老师与家长要求一致;第三,家庭内部的协调。除了家园配合外,家庭内部成员的教育也很重要,家长不能按心情随时更换要求,要有计划、有规定;如果家庭成员的意见不协调,有的要严管,有的要溺爱;年轻人要严教,老年人要娇惯。这样的结果,势必让孩子学会看脸色行事,孩子的心思都放在揣摩家长的情绪中,更会使孩子无所适从。
因此,家园各方必须统一思想,做到目标一致,使幼儿得到一个平衡的教育环境,不会使孩子成为“两面人”。
3.连续更要连贯,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养成过程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存在渐进性和反复性,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长久地,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幼儿的教育,在这种坚持中,不但给了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孩子步入社会后,就不会因为一些小挫折而望而却步,可谓一举两得。
4.放心更要放手,给孩子一个合适的锻炼空间
事实证明:心灵和手巧是相辅相成的,而笨手笨脚与呆头呆脑往往是互为表里的。孩子从两三岁开始就有独立的愿望,凡事都喜欢说“我自己来”,这是幼儿独立性的萌芽。家长们千万不要磨灭这可贵的火花。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获得最初的感性经验,并在此过程中使孩子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让孩子觉得自己很“能”,以增强他们的信心。这是培养生活好习惯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