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码达沃斯信号
2010年1月31日,举世瞩目的第40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落下帷幕。
《财经国家周刊》特派达沃斯记者在会场内外搜索并观察着与会2500人各自关心的话题;经济复苏、金融监管、退出战略、国际贸易、绿色经济,还有海地援助、慢性疾病、性别平等、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核心只有一点,就是思考如何把这个世界管理起来,而且要管好。《财经国家周刊》选取本届年会最具代表性的5个话题,为国人传送来自达沃斯的全球智慧。
5天的思想碰撞
参加论坛的有2500人,就有2500个不同的观点。这里并不追求达成一致,而是追求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角色的人进行思想碰撞,在“头脑风暴”中探寻解决世界难题的出路
会前,2500多名世界领袖中大多数人都要花3小时时间坐火车,穿行不到150公里的山路,海拔从400米升高至1500米,最终来到阿尔卑斯山区最高小镇达沃斯。
在这里,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开幕致辞中疾呼“削减高管薪酬”,台下聚集的正是全球主要的亿万富翁;有人呼吁为地球降温,也有人驾着“油老虎”在山中驰骋;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为海地流泪,捐款台前人流不断;比尔·盖茨夫妇拿出100亿美元资助疫苗研究,帮助最贫穷国家应对疾病;大会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穿上世界杯足球赛南非国家队队服,让全球目光转向非洲。
达沃斯论坛是临时组建的“经济联合国”,所讨论问题已超出经济范畴,甚至超出联合国范畴。联合国聚集了政治家和外交家。达沃斯同时聚集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金融家、艺术家、学者还有激进分子。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说:“在一定意义上,施瓦布(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主席)和我做的都是组织全球会议的工作。不同的是我在联合国,他在瑞士达沃斯。”
有人说,每年在达沃斯将产生50个影响世界的新观点。不知道其统计方法是什么,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参加论坛的有2500人,就有2500个不同的观点。这里并不追求达成一致,而是追求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角色的人进行思想碰撞,在“头脑风暴”中探寻解决世界难题的出路。
论坛会场设在达沃斯小镇中心,却只是一排看似仓库般的平房。会场内各个研讨会房间也是错落分布、大小不一。每个研讨会上,主持人精心设题,嘉宾们用心作答。问题不怕尖锐。
在某个研讨会上,主持人《商业周刊》专栏作家菲尔莱德·萨卡利亚问身旁的南非总统祖马,“听说你有三个妻子,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反对男女平等?”回答同样精彩,祖玛称,“我并不反对平等,我平等地爱着我的三个妻子。”
当然,达沃斯的精彩还源于精妙的选题、巧妙的组织。
2010年225个研讨会主题都经过普华永道、毕马威等全球智库精心论证,在嘉宾邀请上同样独具匠心。不少研讨会上特意安排“猫鼠”论战——金融监管者与银行巨头们同台辩论,明枪暗箭中却同样谈笑风生。
英国巴克莱银行总裁鲍勃·戴蒙德一贯言辞犀利,“如果美国和英国政府进行过度监管,我们很多银行家也许会选择离开纽约和伦敦”。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巴尼·弗兰克反唇相讥,“你们可以搬到索马里。但必须加强监管,你们银行之间不能再玩过家家的游戏了。”
在会场中,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随便走进哪个房间去聆听讨论。台上讨论结束后,都有台下听众提问时间。听众中有人接过麦克风,“我是比尔·盖茨……”众人纷纷回头,还真是盖茨。细看盖茨已经渐生华发,很多人可能也像记者一样慨叹,真是岁月不饶人。
交流的盛宴延续到达沃斯各个角落。“金融巨鳄”索罗斯在小镇餐馆邀请记者们共进午餐,坦言他对奥巴马改革的支持和反对;有媒体爆料,全球主要私募基金巨头正在某个酒店房间秘密会晤,确定2010年炒作对象;导演卡梅隆邀请世界领袖一起观看《阿凡达》,并探讨科技为艺术带来新的生命。
即使入夜已深,小镇的酒吧里依然白人、黑人和黄种人围桌夜话,人们忘记了身份。耐克基金会主席玛丽亚·艾特尔女士说,虽然这是她第六次参加达沃斯论坛,却犯了一个新手式的错误——在酒吧里一直聊天到早上六点,然后八点继续作为嘉宾出席研讨会。她却突然发现,论坛和酒吧讨论气氛是那么相近!
2010年1月31日,举世瞩目的第40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落下帷幕。
《财经国家周刊》特派达沃斯记者在会场内外搜索并观察着与会2500人各自关心的话题;经济复苏、金融监管、退出战略、国际贸易、绿色经济,还有海地援助、慢性疾病、性别平等、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核心只有一点,就是思考如何把这个世界管理起来,而且要管好。《财经国家周刊》选取本届年会最具代表性的5个话题,为国人传送来自达沃斯的全球智慧。
5天的思想碰撞
参加论坛的有2500人,就有2500个不同的观点。这里并不追求达成一致,而是追求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角色的人进行思想碰撞,在“头脑风暴”中探寻解决世界难题的出路
会前,2500多名世界领袖中大多数人都要花3小时时间坐火车,穿行不到150公里的山路,海拔从400米升高至1500米,最终来到阿尔卑斯山区最高小镇达沃斯。
在这里,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开幕致辞中疾呼“削减高管薪酬”,台下聚集的正是全球主要的亿万富翁;有人呼吁为地球降温,也有人驾着“油老虎”在山中驰骋;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为海地流泪,捐款台前人流不断;比尔·盖茨夫妇拿出100亿美元资助疫苗研究,帮助最贫穷国家应对疾病;大会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穿上世界杯足球赛南非国家队队服,让全球目光转向非洲。
达沃斯论坛是临时组建的“经济联合国”,所讨论问题已超出经济范畴,甚至超出联合国范畴。联合国聚集了政治家和外交家。达沃斯同时聚集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金融家、艺术家、学者还有激进分子。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说:“在一定意义上,施瓦布(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主席)和我做的都是组织全球会议的工作。不同的是我在联合国,他在瑞士达沃斯。”
有人说,每年在达沃斯将产生50个影响世界的新观点。不知道其统计方法是什么,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参加论坛的有2500人,就有2500个不同的观点。这里并不追求达成一致,而是追求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角色的人进行思想碰撞,在“头脑风暴”中探寻解决世界难题的出路。
论坛会场设在达沃斯小镇中心,却只是一排看似仓库般的平房。会场内各个研讨会房间也是错落分布、大小不一。每个研讨会上,主持人精心设题,嘉宾们用心作答。问题不怕尖锐。
在某个研讨会上,主持人《商业周刊》专栏作家菲尔莱德·萨卡利亚问身旁的南非总统祖马,“听说你有三个妻子,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反对男女平等?”回答同样精彩,祖玛称,“我并不反对平等,我平等地爱着我的三个妻子。”
当然,达沃斯的精彩还源于精妙的选题、巧妙的组织。
2010年225个研讨会主题都经过普华永道、毕马威等全球智库精心论证,在嘉宾邀请上同样独具匠心。不少研讨会上特意安排“猫鼠”论战——金融监管者与银行巨头们同台辩论,明枪暗箭中却同样谈笑风生。
英国巴克莱银行总裁鲍勃·戴蒙德一贯言辞犀利,“如果美国和英国政府进行过度监管,我们很多银行家也许会选择离开纽约和伦敦”。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巴尼·弗兰克反唇相讥,“你们可以搬到索马里。但必须加强监管,你们银行之间不能再玩过家家的游戏了。”
在会场中,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随便走进哪个房间去聆听讨论。台上讨论结束后,都有台下听众提问时间。听众中有人接过麦克风,“我是比尔·盖茨……”众人纷纷回头,还真是盖茨。细看盖茨已经渐生华发,很多人可能也像记者一样慨叹,真是岁月不饶人。
交流的盛宴延续到达沃斯各个角落。“金融巨鳄”索罗斯在小镇餐馆邀请记者们共进午餐,坦言他对奥巴马改革的支持和反对;有媒体爆料,全球主要私募基金巨头正在某个酒店房间秘密会晤,确定2010年炒作对象;导演卡梅隆邀请世界领袖一起观看《阿凡达》,并探讨科技为艺术带来新的生命。
即使入夜已深,小镇的酒吧里依然白人、黑人和黄种人围桌夜话,人们忘记了身份。耐克基金会主席玛丽亚·艾特尔女士说,虽然这是她第六次参加达沃斯论坛,却犯了一个新手式的错误——在酒吧里一直聊天到早上六点,然后八点继续作为嘉宾出席研讨会。她却突然发现,论坛和酒吧讨论气氛是那么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