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运动心理负荷的测定与评价早在十几年前就进行过很多研究了,但局限于当年的技术手段,一般采用观察法与逻辑推理法来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主观因素成分高,科学性不强。近年,用于研究体育运动的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为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本文结合新技术手段对我校学生耐久跑1000(男)和800(女)米的心理负荷进行测定,分析学生心理负荷变化是否合理,以及提出提高学生耐久跑成绩心理负荷安排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新技术;心理负荷;测定;评价
1.前言
众所周知,耐久跑的运动周期过长,虽要消耗大量的自体能量。如果教师教学的过于简单,可能会让学生在耐久跑的过程中产生害怕和厌倦的复杂心理,从而影响到耐久跑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害怕与厌倦的心理其实是一种心理负荷。心理负荷是指人们在运动中所承受的心理刺激及心理耗能,它是影响运动水平与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在承受运动生理负荷(做各种肢体练习)的同时,一定会产生运动心理方面的刺激(负荷)。所以,在进行耐久跑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各种运动生理负荷产生不同运动心理负荷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科学地安排运动生理、心理负荷。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提高技能的同时,获得理想的育心效果。为此,我们对我校学生耐久跑的心理负荷进行了测定,分析了解学生心理负荷的变化,探讨其变化原因,为提高学生耐久跑的教学效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6学年的初二年级4个班1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心率测试法、自然观察评估法、文献资料研究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耐久跑时的心理负荷进行测定评价,通过参阅体育心理学等文献资料,在归纳、整理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应用逻辑推理法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对策研究。
2.3测试方法
2.3.1以测验课作为研究,为测试更加合理,我们采用新技术,即是使用高清摄录机、运动手环等器材。用“人机”配合的方法,由多名教师现场记录及对学生进行全程摄像。课后,分析学生各时段的心率情况,并结合观看回放录像对被测者进行复核评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3.2測试人员熟悉教材及准备好测试的记录表、摄像机器、运动手环等相关用具。对被测者进行测试时不能预先通知,特别要求摄像师工作地点隐蔽性,尽量对被测者进行正面镜头的捕捉。
2.3.3 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我们分开男女生各自测试,总测试时间都为5分钟,从0秒开始至300秒之间共7个时段进行。
3.结果与分析
3.1表1为体育心理学五级心理负荷对照量表,表2为学生各时段心率变化的情况拆线图,表3为耐久跑时各时段的心理负荷综合评分值,表4为体育心理学心理负荷综合评价五级标准表,表5、表6将男女生耐久跑时各时段的心理负荷分值用折线图表示。
表1 五级心理负荷量表
等级 情绪 意志 注意
一级(上) 热情很高 意志坚强 自觉性很高
4.0—5.0 兴趣很浓 勇于克服困难 注意力很稳定
二级(中上) 热情较高 意志较强 自觉性较高
3.0—3.9 兴趣较浓 能克服困难 注意力较稳定
三级(中) 有一定热情 注意力一般 有一定的自觉性
2.1—2.9 兴趣一般 尚能克服困难 尚能集中精神
四级(中下) 不热情 意志不坚强 自觉性较差
1.5—2.0 情绪不高 怕困难 精神不集中
五级(下) 缺乏热情 意志力很差 自觉性很差
1.0—1.4 情绪很低 逃避困难 精神很不集中
表2 耐久跑各时段心数据记录
表3 耐久跑各时段综合评价心理负荷测试记录(全级平均值)
时段记分
项目 性别 0-45
秒 46-91
秒 92-137
秒 138-183
秒 184-229
秒 230-275
秒 276-300
秒
情绪 男 5 3.8 3 2.5 2.8 3.2 2
女 5 3 2.8 2.3 2.3 2.9 1.8
意志 男 5 3.8 3.1 2.6 2.9 3.3 2
女 5 3 3 2.2 2.2 2.8 1.8
注意 男 5 4 3.2 3 3 3.3 2
女 5 3.3 3 2.2 2 2.8 1.8
评分为5分制,标准为表4
表4 心理负荷综合评价五级标准表
等级 评价 综合评价参数
一级(上) 优秀 4.0—5.0
二级(中上) 良好 3.0—3.9
三级(中) 一般 2.1—2.9
四级(中下) 较差 1.5—2.0
五级(下) 最差 1.0—1.4
3.2心理负荷综合评价计算方法:
3.2.1计算表2情绪、注意、意志各单项的平均分,它们各处的心理负荷均值为:
该项评价主要依据高清录像回放,通观察评估、逻辑推理的方法,并结合表1进行判断。由于评价的主观成份高,我们设定为综合评价的60%,另40%由心率结合上述情况判断。
3.2.2结合心率的判定情况,最后三项心理负荷综合平均值为:
3.2.3经计算:该节课男生心理负荷综合评价均值为3.2,评价为良好; 女生心理负荷综合评价均值为2.8,评价为一般,所有同学的心理负荷综合评价均值为3,评价为良好。 表5 男生数据点折线图
表6 女生数据点折线图
3.3.1从表3中可以看出,男生心理負荷的各项指数高于女生,数据结果也显示,男生心理负荷综合评价均值为3.2,评价为良好; 女生心理负荷综合评价均值为2.8,评价为一般。男女生在耐力跑的前45秒约进行到200米的阶段,无论情绪、意志、注意力都在最高值,但在92秒至137秒左右,男女生的心理负荷指数均低于二级(中上)水平。我们这样认为,耐力跑的前200米左右时,由于学生的心理情绪状态还没有受到身体素质、主观意愿及客观变化的影响,所以他的心理负荷还是处于最佳状态。在92秒至137秒左右,随着运动的进行,体力的消耗,动作的不协调等就影响干扰了学生的情绪及意志的表现。
3.3.2表5、表6中,男女生心理负荷三项指标数曲线从60秒左右就开始呈现下降,在185秒左右呈现到最底点,大部分学生在230-275秒左右约终点前又稍有上升趋势。这说明无论男女生在3分钟左右可能受到了“极点”的影响。“极点”就是在运动进行时产生的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四肢无力、身体动作不协调、精神低落,产生马上停止运动的念头等现象。这部分学生的情况我们从表2的心率折线图中也可以看出来。那为什么在终点时大部分学生的心理负荷指标又稍有上升趋势呢?我们观察发现,在耐久跑终点前阶段,由于老师对每个同学鼓励加油,加上终点时学生的目的地愿望就快实现,所以学生此时又出现另一个情感的小高潮,而情感的发展常常会成为意志行动的推动力。
3.3.3通过整理所有心理负荷测试记录表我们发现,对于男女生耐久跑成绩均低于全班平均水平的同学,在终点前阶段三项心理负荷指数并没有上升,而是远远低于其他同学。这说明在终点阶段,这部分同学由于被其他同学远远抛离,就产生了自卑情绪,这是一种底估计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自信心不足。
3.3.4情绪状态的好坏,是影响一个人意志及注意力的内部条件之一。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果平时在训练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调节,就会导致学生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耐久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一般表现为畏惧心理、自卑心理、厌烦心理。
4.对策研究
4.1.1 要根据测定的心理负荷变化规律安排好耐久跑的训练过程。在注意力和情绪高峰区内,应安排学生学习更合理的动作技能。在注意力和情绪低潮区内,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倾向给予不同的刺激。特别是关于“极点”的现象,要让学生知道产生“极点”的原因,“极点”会对人体的产生的生理现象,并且教会学生如何克服“极点”。这样就能在学生进行耐久跑时产生良好的心理负荷,促使他们上一个新的台阶。
4.1.2 在耐久跑的过程中,学生产生的畏惧心理是一种害怕的心理倾向,他们一般是运动能力较差,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怕老师批评的学生,特别是女生不愿老师在场观看练习。对于这类学生,教学中应该先降低部分标准,简化练习难度,同时老师要通过各种有趣的讲解示范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及分散他们的畏惧心理。
4.1.3自卑心理是指由于自我评价的不恰当和自我认识的不全面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理状态。学生在耐久跑的过程中,看到有同学跑在前面,由于有一定的差距,就会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对这类学生,我们应该采用一些行之有效而且较为容易接受的训练内容来进行辅助练习,通过鼓励肯定他们来完成任务,甚至故意提高其应得的分值,使其感到有所进步,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4.1.4在耐久跑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被动服从或者干脆不练的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对这类学生,老师主要是想方设法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明确练习的目的和作用,同时还要改进和变换练习方法,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对照体育心理学有关的学术论点,我们认为采用新技术对学生耐久跑心理负荷测定与评价的方法能有效反映出学生的心理过程,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新技术分析的数据,合理调节学生的心理负荷,从而提高学生耐久跑成绩。本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操性,如高清摄录机可以用高清手机代替,实验操作过程简单,值得在我们在今后耐久跑的教学训练中推广及应用。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心理负荷测定与评价的方法有科学与积极的一面,我们将继续在其他的体育教学活动中进行深入研究。
5.2 建议
5.2.1运动产生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者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和制约。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从生理负荷出发,合理分配练习的强度和时间等,也要分析心理负荷中各因素的变化规律,让两者有机结合,使该课的两种负荷要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个体的情况,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5.2.2根据心理负荷的变化规律,要有效设计课的结构。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顺序上,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要;二是要注重教学方法。在学生心理负荷指数处于低潮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经常改进和变换教学方法,在不改变教材的前提下,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竞技性;三是要挖掘新技术在体育课堂的应用,为体育教学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夏娣.运动与心理健康[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7
[2]佟冬纯,李四化.体育心理实验与测量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5
[3]季浏,殷恒婵,颜军.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关键词】新技术;心理负荷;测定;评价
1.前言
众所周知,耐久跑的运动周期过长,虽要消耗大量的自体能量。如果教师教学的过于简单,可能会让学生在耐久跑的过程中产生害怕和厌倦的复杂心理,从而影响到耐久跑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害怕与厌倦的心理其实是一种心理负荷。心理负荷是指人们在运动中所承受的心理刺激及心理耗能,它是影响运动水平与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在承受运动生理负荷(做各种肢体练习)的同时,一定会产生运动心理方面的刺激(负荷)。所以,在进行耐久跑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各种运动生理负荷产生不同运动心理负荷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科学地安排运动生理、心理负荷。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提高技能的同时,获得理想的育心效果。为此,我们对我校学生耐久跑的心理负荷进行了测定,分析了解学生心理负荷的变化,探讨其变化原因,为提高学生耐久跑的教学效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6学年的初二年级4个班1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心率测试法、自然观察评估法、文献资料研究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耐久跑时的心理负荷进行测定评价,通过参阅体育心理学等文献资料,在归纳、整理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应用逻辑推理法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对策研究。
2.3测试方法
2.3.1以测验课作为研究,为测试更加合理,我们采用新技术,即是使用高清摄录机、运动手环等器材。用“人机”配合的方法,由多名教师现场记录及对学生进行全程摄像。课后,分析学生各时段的心率情况,并结合观看回放录像对被测者进行复核评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3.2測试人员熟悉教材及准备好测试的记录表、摄像机器、运动手环等相关用具。对被测者进行测试时不能预先通知,特别要求摄像师工作地点隐蔽性,尽量对被测者进行正面镜头的捕捉。
2.3.3 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我们分开男女生各自测试,总测试时间都为5分钟,从0秒开始至300秒之间共7个时段进行。
3.结果与分析
3.1表1为体育心理学五级心理负荷对照量表,表2为学生各时段心率变化的情况拆线图,表3为耐久跑时各时段的心理负荷综合评分值,表4为体育心理学心理负荷综合评价五级标准表,表5、表6将男女生耐久跑时各时段的心理负荷分值用折线图表示。
表1 五级心理负荷量表
等级 情绪 意志 注意
一级(上) 热情很高 意志坚强 自觉性很高
4.0—5.0 兴趣很浓 勇于克服困难 注意力很稳定
二级(中上) 热情较高 意志较强 自觉性较高
3.0—3.9 兴趣较浓 能克服困难 注意力较稳定
三级(中) 有一定热情 注意力一般 有一定的自觉性
2.1—2.9 兴趣一般 尚能克服困难 尚能集中精神
四级(中下) 不热情 意志不坚强 自觉性较差
1.5—2.0 情绪不高 怕困难 精神不集中
五级(下) 缺乏热情 意志力很差 自觉性很差
1.0—1.4 情绪很低 逃避困难 精神很不集中
表2 耐久跑各时段心数据记录
表3 耐久跑各时段综合评价心理负荷测试记录(全级平均值)
时段记分
项目 性别 0-45
秒 46-91
秒 92-137
秒 138-183
秒 184-229
秒 230-275
秒 276-300
秒
情绪 男 5 3.8 3 2.5 2.8 3.2 2
女 5 3 2.8 2.3 2.3 2.9 1.8
意志 男 5 3.8 3.1 2.6 2.9 3.3 2
女 5 3 3 2.2 2.2 2.8 1.8
注意 男 5 4 3.2 3 3 3.3 2
女 5 3.3 3 2.2 2 2.8 1.8
评分为5分制,标准为表4
表4 心理负荷综合评价五级标准表
等级 评价 综合评价参数
一级(上) 优秀 4.0—5.0
二级(中上) 良好 3.0—3.9
三级(中) 一般 2.1—2.9
四级(中下) 较差 1.5—2.0
五级(下) 最差 1.0—1.4
3.2心理负荷综合评价计算方法:
3.2.1计算表2情绪、注意、意志各单项的平均分,它们各处的心理负荷均值为:
该项评价主要依据高清录像回放,通观察评估、逻辑推理的方法,并结合表1进行判断。由于评价的主观成份高,我们设定为综合评价的60%,另40%由心率结合上述情况判断。
3.2.2结合心率的判定情况,最后三项心理负荷综合平均值为:
3.2.3经计算:该节课男生心理负荷综合评价均值为3.2,评价为良好; 女生心理负荷综合评价均值为2.8,评价为一般,所有同学的心理负荷综合评价均值为3,评价为良好。 表5 男生数据点折线图
表6 女生数据点折线图
3.3.1从表3中可以看出,男生心理負荷的各项指数高于女生,数据结果也显示,男生心理负荷综合评价均值为3.2,评价为良好; 女生心理负荷综合评价均值为2.8,评价为一般。男女生在耐力跑的前45秒约进行到200米的阶段,无论情绪、意志、注意力都在最高值,但在92秒至137秒左右,男女生的心理负荷指数均低于二级(中上)水平。我们这样认为,耐力跑的前200米左右时,由于学生的心理情绪状态还没有受到身体素质、主观意愿及客观变化的影响,所以他的心理负荷还是处于最佳状态。在92秒至137秒左右,随着运动的进行,体力的消耗,动作的不协调等就影响干扰了学生的情绪及意志的表现。
3.3.2表5、表6中,男女生心理负荷三项指标数曲线从60秒左右就开始呈现下降,在185秒左右呈现到最底点,大部分学生在230-275秒左右约终点前又稍有上升趋势。这说明无论男女生在3分钟左右可能受到了“极点”的影响。“极点”就是在运动进行时产生的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四肢无力、身体动作不协调、精神低落,产生马上停止运动的念头等现象。这部分学生的情况我们从表2的心率折线图中也可以看出来。那为什么在终点时大部分学生的心理负荷指标又稍有上升趋势呢?我们观察发现,在耐久跑终点前阶段,由于老师对每个同学鼓励加油,加上终点时学生的目的地愿望就快实现,所以学生此时又出现另一个情感的小高潮,而情感的发展常常会成为意志行动的推动力。
3.3.3通过整理所有心理负荷测试记录表我们发现,对于男女生耐久跑成绩均低于全班平均水平的同学,在终点前阶段三项心理负荷指数并没有上升,而是远远低于其他同学。这说明在终点阶段,这部分同学由于被其他同学远远抛离,就产生了自卑情绪,这是一种底估计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自信心不足。
3.3.4情绪状态的好坏,是影响一个人意志及注意力的内部条件之一。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果平时在训练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调节,就会导致学生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耐久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一般表现为畏惧心理、自卑心理、厌烦心理。
4.对策研究
4.1.1 要根据测定的心理负荷变化规律安排好耐久跑的训练过程。在注意力和情绪高峰区内,应安排学生学习更合理的动作技能。在注意力和情绪低潮区内,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倾向给予不同的刺激。特别是关于“极点”的现象,要让学生知道产生“极点”的原因,“极点”会对人体的产生的生理现象,并且教会学生如何克服“极点”。这样就能在学生进行耐久跑时产生良好的心理负荷,促使他们上一个新的台阶。
4.1.2 在耐久跑的过程中,学生产生的畏惧心理是一种害怕的心理倾向,他们一般是运动能力较差,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怕老师批评的学生,特别是女生不愿老师在场观看练习。对于这类学生,教学中应该先降低部分标准,简化练习难度,同时老师要通过各种有趣的讲解示范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及分散他们的畏惧心理。
4.1.3自卑心理是指由于自我评价的不恰当和自我认识的不全面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理状态。学生在耐久跑的过程中,看到有同学跑在前面,由于有一定的差距,就会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对这类学生,我们应该采用一些行之有效而且较为容易接受的训练内容来进行辅助练习,通过鼓励肯定他们来完成任务,甚至故意提高其应得的分值,使其感到有所进步,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4.1.4在耐久跑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被动服从或者干脆不练的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对这类学生,老师主要是想方设法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明确练习的目的和作用,同时还要改进和变换练习方法,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对照体育心理学有关的学术论点,我们认为采用新技术对学生耐久跑心理负荷测定与评价的方法能有效反映出学生的心理过程,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新技术分析的数据,合理调节学生的心理负荷,从而提高学生耐久跑成绩。本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操性,如高清摄录机可以用高清手机代替,实验操作过程简单,值得在我们在今后耐久跑的教学训练中推广及应用。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心理负荷测定与评价的方法有科学与积极的一面,我们将继续在其他的体育教学活动中进行深入研究。
5.2 建议
5.2.1运动产生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者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和制约。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从生理负荷出发,合理分配练习的强度和时间等,也要分析心理负荷中各因素的变化规律,让两者有机结合,使该课的两种负荷要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个体的情况,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5.2.2根据心理负荷的变化规律,要有效设计课的结构。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顺序上,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要;二是要注重教学方法。在学生心理负荷指数处于低潮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经常改进和变换教学方法,在不改变教材的前提下,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竞技性;三是要挖掘新技术在体育课堂的应用,为体育教学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夏娣.运动与心理健康[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7
[2]佟冬纯,李四化.体育心理实验与测量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5
[3]季浏,殷恒婵,颜军.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