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用有效策略,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指导他们学以致用、积极思考、大胆探究,充分满足了学生们的认知需求,助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及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随之提升,各项育人计划的具体执行会更高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独具特色,学生们善于思考,在探究活动中获取到不一样的认知体验,不再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将在后续的学习活动、综合实践中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实现策略;分析研究
引言: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总以教师的灌输指导为主,不考虑初中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师生之间的矛盾问题较多,整体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改善弊端现状,必须重构教学模式,全面落实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教师想方设法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有效性,贴近生活实际,开阔学生的视野范围,鼓励他们突破自我、挑战自我,最终成为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对此,笔者简单阐述了一些看法。
1、整合教学内容
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难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热情投入学习活动,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另外,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加上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可能让班级学生衍生出严重的抵触情绪,他们的探究积极性偏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等不够活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成效必然大打折扣[1]。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在原有基础上引进一些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多元性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切入点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充分的利用各种有效教学资源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对相关知識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如教学“亲情之爱”时,教师分别在合同当中引入与家庭有关的快乐(小猪做蛋糕)、换位(小羊请小狗吃饭)、慎重(两只乌鸦争吵)、信任(雄鸟与雌鸟)、沟通(狮子老虎相争)等五个小故事,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对故事进行分析,这样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与家人相处的正确方法。然后,教师在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的家庭生活,让学生结合教材对现代家庭生活的生活观、生活方式、通信方式、教育方法等多方面情况进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传统家庭和现代家庭进行有效的对比,全面加深学生对于家庭的了解。然后,教师在让学生就“如何构建和谐家庭”为主题来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评。这样能够使学生知道家庭成员之间需要包容、体谅、信任、理解,并能在生活过程当中养成良好的家庭美德。
2、丰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点,以充实教学内容。教师借助实践类教学活动的开设,组织学生深入到现实生活中来,通过慰问贫困户、走访敬老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捐赠希望小学、观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内外热点等方式,全面了解身边发生的事件,并鼓励学生在活动参与和信息获取中,摘录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与全班分享,并结合所学内容剖析事件实质。如学习“维护国家利益”时,教师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查阅史料,了解何谓国家利益,作为学生需要如何维护国家利益。让学生开展论述,探讨如何让公民更好地理解国家利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让身边的人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对于个人而言有何种意义?学生在探讨中教师可运用视频教学法,为学生直观呈现知识;或者引入导图学习法,以问题为导图的关键点,以点带面地进行知识内容的综合论述;或者开展论述教学法,即让学生自己总结答案,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论述,给出答案获取的依据。总之,学生在总结和分析的过程中能对热点事件本身有直观认知,开始深入地分析问题的实质内容,并能使用政治的角度解读事件,实现知识学习的活学活用。
3、学生合作探究
高效课堂应当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主动梳理知识,发现问题,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自主合作意识。如讲“维护和改进规则”一课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则新闻稿——驾考新规则。根据这则新闻稿教师提出两个问题由学生思考:(1)为什么要修改驾考规则?(2)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思考,这则新闻稿给我们什么启示?第一个问题贴近生活,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平时浏览网络,看电视或生活实践畅所欲言,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收获知识,明辨是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二个问题开放性较强,教师想让学生学会通过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如驾考新规这一新闻稿),分析现象的本质,(如驾考新规这一新闻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些与时代不相适应的规则应该废除或改进)。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比较难,所以学生需要合作解决。通过小组同学间交流合作,使问题的探讨越来越深入,得出的结论更深刻,以此实现学以致用。整个环节贯穿着设疑——探疑——答疑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会慢慢学会从观察生活体验社会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合作学习的好品质。
4、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立德树人”方面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任。教师更應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将德育教育渗透进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促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以显著提高[2]。如学习“依法履行义务”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实际案例“不赡养父母,睡梦中被拘传”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案件中卢某拒不支付赡养费的行为对吗?为什么?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来说一说你的看法。在学生的讨论声中,“赡养父母是子女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观点越辩越明,促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同时,受到了良好的道德熏陶和法治教育,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品质。
结束语
总之,必须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有效性,助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及个性化发展,使他们真正学好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所学知识,自信创造精彩的人生,最终为社会现代化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春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21)75-76.
[2]马明亮.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实现策略[J].情感读本,2019(05)188-189.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实现策略;分析研究
引言: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总以教师的灌输指导为主,不考虑初中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师生之间的矛盾问题较多,整体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改善弊端现状,必须重构教学模式,全面落实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教师想方设法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有效性,贴近生活实际,开阔学生的视野范围,鼓励他们突破自我、挑战自我,最终成为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对此,笔者简单阐述了一些看法。
1、整合教学内容
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难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热情投入学习活动,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另外,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加上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可能让班级学生衍生出严重的抵触情绪,他们的探究积极性偏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等不够活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成效必然大打折扣[1]。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在原有基础上引进一些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多元性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切入点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充分的利用各种有效教学资源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对相关知識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如教学“亲情之爱”时,教师分别在合同当中引入与家庭有关的快乐(小猪做蛋糕)、换位(小羊请小狗吃饭)、慎重(两只乌鸦争吵)、信任(雄鸟与雌鸟)、沟通(狮子老虎相争)等五个小故事,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对故事进行分析,这样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与家人相处的正确方法。然后,教师在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的家庭生活,让学生结合教材对现代家庭生活的生活观、生活方式、通信方式、教育方法等多方面情况进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传统家庭和现代家庭进行有效的对比,全面加深学生对于家庭的了解。然后,教师在让学生就“如何构建和谐家庭”为主题来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评。这样能够使学生知道家庭成员之间需要包容、体谅、信任、理解,并能在生活过程当中养成良好的家庭美德。
2、丰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点,以充实教学内容。教师借助实践类教学活动的开设,组织学生深入到现实生活中来,通过慰问贫困户、走访敬老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捐赠希望小学、观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内外热点等方式,全面了解身边发生的事件,并鼓励学生在活动参与和信息获取中,摘录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与全班分享,并结合所学内容剖析事件实质。如学习“维护国家利益”时,教师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查阅史料,了解何谓国家利益,作为学生需要如何维护国家利益。让学生开展论述,探讨如何让公民更好地理解国家利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让身边的人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对于个人而言有何种意义?学生在探讨中教师可运用视频教学法,为学生直观呈现知识;或者引入导图学习法,以问题为导图的关键点,以点带面地进行知识内容的综合论述;或者开展论述教学法,即让学生自己总结答案,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论述,给出答案获取的依据。总之,学生在总结和分析的过程中能对热点事件本身有直观认知,开始深入地分析问题的实质内容,并能使用政治的角度解读事件,实现知识学习的活学活用。
3、学生合作探究
高效课堂应当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主动梳理知识,发现问题,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自主合作意识。如讲“维护和改进规则”一课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则新闻稿——驾考新规则。根据这则新闻稿教师提出两个问题由学生思考:(1)为什么要修改驾考规则?(2)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思考,这则新闻稿给我们什么启示?第一个问题贴近生活,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平时浏览网络,看电视或生活实践畅所欲言,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收获知识,明辨是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二个问题开放性较强,教师想让学生学会通过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如驾考新规这一新闻稿),分析现象的本质,(如驾考新规这一新闻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些与时代不相适应的规则应该废除或改进)。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比较难,所以学生需要合作解决。通过小组同学间交流合作,使问题的探讨越来越深入,得出的结论更深刻,以此实现学以致用。整个环节贯穿着设疑——探疑——答疑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会慢慢学会从观察生活体验社会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合作学习的好品质。
4、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立德树人”方面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任。教师更應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将德育教育渗透进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促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以显著提高[2]。如学习“依法履行义务”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实际案例“不赡养父母,睡梦中被拘传”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案件中卢某拒不支付赡养费的行为对吗?为什么?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来说一说你的看法。在学生的讨论声中,“赡养父母是子女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观点越辩越明,促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同时,受到了良好的道德熏陶和法治教育,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品质。
结束语
总之,必须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有效性,助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及个性化发展,使他们真正学好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所学知识,自信创造精彩的人生,最终为社会现代化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春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21)75-76.
[2]马明亮.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实现策略[J].情感读本,2019(05)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