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句名言,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成为激励人们发奋读书的座右铭。的确,“苦读”应是小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素养,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只要“苦读”就够了吗?“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质疑”能培养学生不盲目信从他人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生成,就必须充分调动他们这种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中有所疑,有所思,在疑和思中达到生成。因此,“学海无涯‘疑’作舟”更应是小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素养。本文中,笔者谈一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旨在和同行共同探讨。
一、创设情境,留下空间——让学生划起乐于质疑的“桨”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见到这么一种情况,教师在分析一篇课文时,提出一个个问题,学生也一一回答了,而这种回答几乎成了一个套路、一种模式。我们所说的“强化孩子的问题意识”,主要是让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养成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良好品质。而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营造民主、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唤醒他们沉睡的创造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让学生畅所欲言,敢疑敢问。
例如,人教版第三册《我为你骄傲》,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玩游戏时不小心把老奶奶的窗玻璃打碎后,用自己的劳动弥补过失的一篇文章。学生阅读后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老奶奶为什么不直接给“我”那7美元,直接对“我”说“我为你骄傲”,而非要放在一个信封里?信封还要放在一袋饼干下面?老奶奶为什么不肯收下那7美元呢?这些问题提得很有深度,我在备课时也没有考虑得这么周全。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便七嘴八舌说开了。“老奶奶通过一袋饼干给小男孩这个信封,她维护了一个小孩可贵的、稚嫩的自尊。”“老奶奶为什么没有收下7美元呢?这是她对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并勇于承担责任的孩子的最高奖赏!” “‘我为你骄傲’说明犯了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错误。小男孩不但勇于承认错误,而且还用自己的劳动来弥补错误,怎能不令人为他感到骄傲呢!”质疑引发学生多向思维,让他们感受到质疑、探讨就是一次快乐的旅行。
教学是师“教”和生“学”两个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实践过程的交互,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因此,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信赖,平等相处,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蹲下身来看孩子”,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相对自由的学习主体,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让他们在尊重真理和权威的同时,敢于怀疑一切,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创新。
二、把握时机,教给方法——让学生撑起善于质疑的“槁”
很多时候,教师鼓励质疑,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却又感到无从下手,提的问题要么啰嗦零碎,毫无意义;要么无关紧要,缺乏深度;要么不着边际,偏离主题。这种抓不到问题要害,问不到点子上的现象,是很正常的。“问什么”,“怎么问”,正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质疑方法。教师只有“授之以渔”,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才能使学生很快地学会质疑问难,学会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最初的提问训练,以课文为例子,教师通过“示范”到“半扶半放”,再到“放手让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实践中渐渐明确提问的角度及方向。
1.提示角度。题目往往是文章的中心所在,读懂题目,对读懂一篇文章大有帮助,因此,可以首先围绕课题质疑。如《动手做做看》一课,围绕课题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谁动手做?做什么?结果怎样?
2.提示思路。包括:(1)解释性提问。可对文中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质疑。如《北京亮起来了》一课:“川流不息”这个词是什么意思?(2)分析性提问。用“为什么”、“怎么样”等问句形式提问。如《我为你骄傲》一课:为什么说“我”心里顿时感到一阵轻松?奶奶为什么要在纸条上写“我为你骄傲”?(3)拓展性提问。学完《蝙蝠和雷达》,初步了解了“仿生学”,可引导提问:还有哪些东西是人类模拟动植物的某些特点而制造的呢?船桨和鱼尾有什么联系呢?
3.鼓励创意。当学生对提问的角度、方向有所了解之后,教师指导的重点就应放在“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上。学生刚学质疑时较多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很少接触到有深度的问题。教师要细心加以引导,及时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每当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时,要多加赞赏。如一个学生提出:“邱少云烈火烧身,纹丝不动,可他潜伏时随身携带的枪支弹药为什么没有在烈火中爆炸呢?他们要拔掉这颗‘毒牙’能不带枪支弹药吗?”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我忍不住惊叫起来:“多么具有创意的提问!能提出这样问题的孩子真了不起!”教师的夸奖,犹如兴奋剂,激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能从提低层次问题向提高层次问题转移,在潜移默化的学习、模仿中,质疑水平得以提高。
三、引导思考,强调思辨——让学生扬起勇于解疑的“帆”
在引导质疑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质疑能力,然而只停留在这一步还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1.选择学习。所谓选择学习,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一般来讲,学生会选择自己觉得简单的内容或者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学习。教师给学生相对宽泛的选择内容和选择权利,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以帮助他们获得解疑的成功。如《我为你骄傲》一文,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针对词语的:“‘很不自在’是什么意思?”有针对课文语句的:“为什么‘我心里会顿时感到一阵轻松’?”也有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老奶奶为什么不直接给‘我’那7美元,直接对‘我’说‘我为你骄傲’,而非要放在一个信封里?信封还要放在一袋饼干下面?”等等。我让学生自由选择问题独立思考,并拿出能让大家信服的答案。为了当好小老师,正确地解答别人的问题,他们在选择好目标后,就得读深、读透课文,深思熟虑,用发现的眼光读书,用探寻的精神创新。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成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也一定会是一个有所生成的过程。
2.合作学习。学生各方面能力不同,会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学习。即使选择了同一个问题进行学习,他们理解的角度和深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学生之间客观上存在互相学习的可能性。在课堂上,我积极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各式各样的合作学习,如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自由寻找伙伴学习、好朋友合作学习等,为学生互相学习创设条件,提供机会。
3.评价学习。所谓评价学习,是指全体学生在自由地发表意见,不受约束地制定答案的过程中,评价各个答案的优劣,不断地对已有的答案质疑,努力得出“更佳”的答案。如在教学《江雪》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我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开启思路,第一个学生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马上有学生站起来反驳说:“欣赏雪景也不必到那儿去呀!多冷啊!在屋里欣赏也会感受到美呀!”过了一会儿,另一个学生说:“老人感到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还有学生说:“诗人是在钓一个春天!”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条件。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很重要,培养学生乐于质疑、善于质疑、敢于解疑的能力是三个重要的策略。
(责编陈剑平)
一、创设情境,留下空间——让学生划起乐于质疑的“桨”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见到这么一种情况,教师在分析一篇课文时,提出一个个问题,学生也一一回答了,而这种回答几乎成了一个套路、一种模式。我们所说的“强化孩子的问题意识”,主要是让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养成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良好品质。而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营造民主、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唤醒他们沉睡的创造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让学生畅所欲言,敢疑敢问。
例如,人教版第三册《我为你骄傲》,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玩游戏时不小心把老奶奶的窗玻璃打碎后,用自己的劳动弥补过失的一篇文章。学生阅读后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老奶奶为什么不直接给“我”那7美元,直接对“我”说“我为你骄傲”,而非要放在一个信封里?信封还要放在一袋饼干下面?老奶奶为什么不肯收下那7美元呢?这些问题提得很有深度,我在备课时也没有考虑得这么周全。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便七嘴八舌说开了。“老奶奶通过一袋饼干给小男孩这个信封,她维护了一个小孩可贵的、稚嫩的自尊。”“老奶奶为什么没有收下7美元呢?这是她对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并勇于承担责任的孩子的最高奖赏!” “‘我为你骄傲’说明犯了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错误。小男孩不但勇于承认错误,而且还用自己的劳动来弥补错误,怎能不令人为他感到骄傲呢!”质疑引发学生多向思维,让他们感受到质疑、探讨就是一次快乐的旅行。
教学是师“教”和生“学”两个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实践过程的交互,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因此,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信赖,平等相处,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蹲下身来看孩子”,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相对自由的学习主体,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让他们在尊重真理和权威的同时,敢于怀疑一切,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创新。
二、把握时机,教给方法——让学生撑起善于质疑的“槁”
很多时候,教师鼓励质疑,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却又感到无从下手,提的问题要么啰嗦零碎,毫无意义;要么无关紧要,缺乏深度;要么不着边际,偏离主题。这种抓不到问题要害,问不到点子上的现象,是很正常的。“问什么”,“怎么问”,正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质疑方法。教师只有“授之以渔”,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才能使学生很快地学会质疑问难,学会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最初的提问训练,以课文为例子,教师通过“示范”到“半扶半放”,再到“放手让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实践中渐渐明确提问的角度及方向。
1.提示角度。题目往往是文章的中心所在,读懂题目,对读懂一篇文章大有帮助,因此,可以首先围绕课题质疑。如《动手做做看》一课,围绕课题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谁动手做?做什么?结果怎样?
2.提示思路。包括:(1)解释性提问。可对文中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质疑。如《北京亮起来了》一课:“川流不息”这个词是什么意思?(2)分析性提问。用“为什么”、“怎么样”等问句形式提问。如《我为你骄傲》一课:为什么说“我”心里顿时感到一阵轻松?奶奶为什么要在纸条上写“我为你骄傲”?(3)拓展性提问。学完《蝙蝠和雷达》,初步了解了“仿生学”,可引导提问:还有哪些东西是人类模拟动植物的某些特点而制造的呢?船桨和鱼尾有什么联系呢?
3.鼓励创意。当学生对提问的角度、方向有所了解之后,教师指导的重点就应放在“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上。学生刚学质疑时较多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很少接触到有深度的问题。教师要细心加以引导,及时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每当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时,要多加赞赏。如一个学生提出:“邱少云烈火烧身,纹丝不动,可他潜伏时随身携带的枪支弹药为什么没有在烈火中爆炸呢?他们要拔掉这颗‘毒牙’能不带枪支弹药吗?”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我忍不住惊叫起来:“多么具有创意的提问!能提出这样问题的孩子真了不起!”教师的夸奖,犹如兴奋剂,激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能从提低层次问题向提高层次问题转移,在潜移默化的学习、模仿中,质疑水平得以提高。
三、引导思考,强调思辨——让学生扬起勇于解疑的“帆”
在引导质疑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质疑能力,然而只停留在这一步还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1.选择学习。所谓选择学习,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一般来讲,学生会选择自己觉得简单的内容或者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学习。教师给学生相对宽泛的选择内容和选择权利,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以帮助他们获得解疑的成功。如《我为你骄傲》一文,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针对词语的:“‘很不自在’是什么意思?”有针对课文语句的:“为什么‘我心里会顿时感到一阵轻松’?”也有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老奶奶为什么不直接给‘我’那7美元,直接对‘我’说‘我为你骄傲’,而非要放在一个信封里?信封还要放在一袋饼干下面?”等等。我让学生自由选择问题独立思考,并拿出能让大家信服的答案。为了当好小老师,正确地解答别人的问题,他们在选择好目标后,就得读深、读透课文,深思熟虑,用发现的眼光读书,用探寻的精神创新。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成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也一定会是一个有所生成的过程。
2.合作学习。学生各方面能力不同,会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学习。即使选择了同一个问题进行学习,他们理解的角度和深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学生之间客观上存在互相学习的可能性。在课堂上,我积极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各式各样的合作学习,如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自由寻找伙伴学习、好朋友合作学习等,为学生互相学习创设条件,提供机会。
3.评价学习。所谓评价学习,是指全体学生在自由地发表意见,不受约束地制定答案的过程中,评价各个答案的优劣,不断地对已有的答案质疑,努力得出“更佳”的答案。如在教学《江雪》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我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开启思路,第一个学生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马上有学生站起来反驳说:“欣赏雪景也不必到那儿去呀!多冷啊!在屋里欣赏也会感受到美呀!”过了一会儿,另一个学生说:“老人感到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还有学生说:“诗人是在钓一个春天!”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条件。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很重要,培养学生乐于质疑、善于质疑、敢于解疑的能力是三个重要的策略。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