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获取信息的能力是阅读的基础能力,也是关键能力。关注语言文字的细节,运用涂画、朗读、比较等策略,推敲字句、理清层次、感知含义,能有效提升这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获取变得准确、全面和深入。学生也借此习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提升阅读的品质。
【关键词】文本细节;获取信息能力;阅读教学
教材中的文本,无论是字词、标点,还是语段内容、表达方式,都承载着不同的信息。因此,对阅读而言,获取信息的能力既是基础能力,又是关键能力。然而,现今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存在重知轻能、重写轻读、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信息的获取不准确、不全面、不深入。那么如何在常规课堂上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呢?下面笔者从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教学细节入手,谈谈相关策略。
一、在涂画中推敲字句,让信息获取更准确
课文在描述玉澜堂院落里的海棠树时,有这样一段话:“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冰心将海棠树比喻成喷花的飞泉,充分表现出春光的饱满与烂漫。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读文抓关键词,在黑板上画出大海棠树的样子,学生兴趣浓厚。第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用粉色笔画出了开满花的海棠树的形态,但“喷花”的姿态没有表现出来,对“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的感受不足。教师追问:“大家对这幅画有没有意见?”让人意外的是,第二个学生在粉色花朵的间隙中补画了绿色的枝叶,还有学生在树下画上飘落的花瓣……教师立即意识到,学生并没有准确抓取文本中“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等关键语词表达的信息,对“春天”这个信息点的关注也还不够。于是进一步激发课堂争论:“真的应该这样画吗?再读读课文。”课堂讨论顿时活跃起来:“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所以我们根本看不到树枝和叶子。”“‘密密层层’这个词也告诉我们花儿一朵挤着一朵。”“花朵要一直画到树梢的最顶端,才像能喷出花的喷泉。”“最好画出‘喷泉’的弧度,因为花太多太密,把树枝压弯了。”“春天,花儿都在拼命生长,根本不可能落在地上。”……在涂涂画画中,学生对这段话中丰富的信息把握得越来越准确。
图画作为一种激发思维、承载信息的工具,在小学教学研究中具有相当的优势。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绘画,引导学生推敲字句,关注文本中的细节,通过画图呈现获取的信息,通过对比图文,评价信息的准确性。如果经常训练,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品质。
二、在朗读中理清层次,让信息获取更全面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由近及远地描写了知春亭畔、小山坡上、湖面上到处都是儿童的景象。学生在朗读时缺乏层次感,从这段话中只获得“颐和园内儿童多”的信息。然而作为高年级学生,仅仅模糊地整体感知是不够的,在阅读中还要理清段落层次,关注表达方式,对文本传递的信息应把握得更加全面。因此,教师让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这段话,想一想在哪些地方停顿的时间应该较长。起初,学生并没有关注到文本表达的层次,朗读时停顿得不恰当。但是读着读着,他们就发现这段话的表述并非毫无章法,而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了三个不同地方的儿童的活动,凸显了“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儿童”这个中心。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明白了段落内容,同时也领悟到了作者的表达顺序,感受到了文本的结构美。
教师教学时之所以没有直接问学生“这段话可以分几层,每层讲了什么”,而是让学生在朗读中判断语义、学会停顿、读出层次,就是为了启发学生从实际表达需要出发,不但要获取文本内容的信息,更要进一步从文本中获取表达形式的信息,帮助自己在朗读中准确表意。
三、在比較中领悟含义,让信息获取更深入
《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文章描写了春天的花朵和儿童,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着勃勃生机的儿童的喜爱之情。文中对春天花朵的描写隐含着怎样的信息呢?要想让学生准确地获取这一层隐含的信息,是有一定难度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采用比较的学习策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分别勾画出描写春天花朵和儿童的句子,通过阅读概括其特点,然后观察板书,比较春天的花朵和儿童有什么共同点。他们发现花儿和儿童一样,都是生机勃勃的,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大部分学生学到这里就止步了。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再读描写春天繁花的片段,发现这些热情洋溢的词句背后隐含的信息,学生就能从这繁花的烂漫中读出儿童的活泼与朝气。
所谓“隐”指未明言之意;所谓“含”是确实存在于某一语言形式之中的意思。揣摩语言的隐含信息,就是要对字面上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能够让读者理解、感受的信息进行深度把握。语词处于动态时,会包含多种多样的因素,如作者的个性、修养,说话时的心境以及周围环境等,渗透其中。此时,传递的信息是纷繁而复杂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比较的方法,引领学生读出语句中隐含的信息,帮助他们从花儿的旺盛读出儿童的舒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也更有深度。
提升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关注文本细节——一个字词、一处停顿、一种关系,采用涂画、朗读、比较等策略支持学习,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苏兴海.关于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54-55.
[2]周莹.基于国际性评价项目的语文阅读测试框架初探[J].语文建设, 2008(5):59-61.
[3]何亚平.浅谈画图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吉林教育,2015(34):87.
[4]江伟英.语文图解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2(11):35-40.
[5]吴清和.揣摩语言的隐含信息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1999(3):22-23.
[6]刘先之. 朗读中的“停顿”[J]. 唐都学刊,2001(S1):249-250.
(江苏省南京市樱花小学 215000)
【关键词】文本细节;获取信息能力;阅读教学
教材中的文本,无论是字词、标点,还是语段内容、表达方式,都承载着不同的信息。因此,对阅读而言,获取信息的能力既是基础能力,又是关键能力。然而,现今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存在重知轻能、重写轻读、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信息的获取不准确、不全面、不深入。那么如何在常规课堂上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呢?下面笔者从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教学细节入手,谈谈相关策略。
一、在涂画中推敲字句,让信息获取更准确
课文在描述玉澜堂院落里的海棠树时,有这样一段话:“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冰心将海棠树比喻成喷花的飞泉,充分表现出春光的饱满与烂漫。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读文抓关键词,在黑板上画出大海棠树的样子,学生兴趣浓厚。第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用粉色笔画出了开满花的海棠树的形态,但“喷花”的姿态没有表现出来,对“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的感受不足。教师追问:“大家对这幅画有没有意见?”让人意外的是,第二个学生在粉色花朵的间隙中补画了绿色的枝叶,还有学生在树下画上飘落的花瓣……教师立即意识到,学生并没有准确抓取文本中“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等关键语词表达的信息,对“春天”这个信息点的关注也还不够。于是进一步激发课堂争论:“真的应该这样画吗?再读读课文。”课堂讨论顿时活跃起来:“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所以我们根本看不到树枝和叶子。”“‘密密层层’这个词也告诉我们花儿一朵挤着一朵。”“花朵要一直画到树梢的最顶端,才像能喷出花的喷泉。”“最好画出‘喷泉’的弧度,因为花太多太密,把树枝压弯了。”“春天,花儿都在拼命生长,根本不可能落在地上。”……在涂涂画画中,学生对这段话中丰富的信息把握得越来越准确。
图画作为一种激发思维、承载信息的工具,在小学教学研究中具有相当的优势。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绘画,引导学生推敲字句,关注文本中的细节,通过画图呈现获取的信息,通过对比图文,评价信息的准确性。如果经常训练,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品质。
二、在朗读中理清层次,让信息获取更全面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由近及远地描写了知春亭畔、小山坡上、湖面上到处都是儿童的景象。学生在朗读时缺乏层次感,从这段话中只获得“颐和园内儿童多”的信息。然而作为高年级学生,仅仅模糊地整体感知是不够的,在阅读中还要理清段落层次,关注表达方式,对文本传递的信息应把握得更加全面。因此,教师让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这段话,想一想在哪些地方停顿的时间应该较长。起初,学生并没有关注到文本表达的层次,朗读时停顿得不恰当。但是读着读着,他们就发现这段话的表述并非毫无章法,而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了三个不同地方的儿童的活动,凸显了“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儿童”这个中心。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明白了段落内容,同时也领悟到了作者的表达顺序,感受到了文本的结构美。
教师教学时之所以没有直接问学生“这段话可以分几层,每层讲了什么”,而是让学生在朗读中判断语义、学会停顿、读出层次,就是为了启发学生从实际表达需要出发,不但要获取文本内容的信息,更要进一步从文本中获取表达形式的信息,帮助自己在朗读中准确表意。
三、在比較中领悟含义,让信息获取更深入
《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文章描写了春天的花朵和儿童,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着勃勃生机的儿童的喜爱之情。文中对春天花朵的描写隐含着怎样的信息呢?要想让学生准确地获取这一层隐含的信息,是有一定难度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采用比较的学习策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分别勾画出描写春天花朵和儿童的句子,通过阅读概括其特点,然后观察板书,比较春天的花朵和儿童有什么共同点。他们发现花儿和儿童一样,都是生机勃勃的,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大部分学生学到这里就止步了。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再读描写春天繁花的片段,发现这些热情洋溢的词句背后隐含的信息,学生就能从这繁花的烂漫中读出儿童的活泼与朝气。
所谓“隐”指未明言之意;所谓“含”是确实存在于某一语言形式之中的意思。揣摩语言的隐含信息,就是要对字面上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能够让读者理解、感受的信息进行深度把握。语词处于动态时,会包含多种多样的因素,如作者的个性、修养,说话时的心境以及周围环境等,渗透其中。此时,传递的信息是纷繁而复杂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比较的方法,引领学生读出语句中隐含的信息,帮助他们从花儿的旺盛读出儿童的舒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也更有深度。
提升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关注文本细节——一个字词、一处停顿、一种关系,采用涂画、朗读、比较等策略支持学习,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苏兴海.关于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54-55.
[2]周莹.基于国际性评价项目的语文阅读测试框架初探[J].语文建设, 2008(5):59-61.
[3]何亚平.浅谈画图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吉林教育,2015(34):87.
[4]江伟英.语文图解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2(11):35-40.
[5]吴清和.揣摩语言的隐含信息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1999(3):22-23.
[6]刘先之. 朗读中的“停顿”[J]. 唐都学刊,2001(S1):249-250.
(江苏省南京市樱花小学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