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两件临本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qj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书画术语中,“临摹”一词通常解释为“学习书画的一种手段和过程”。然而,以“临摹”的作用而言,它还能为已佚的书画名迹保存原型。在《中国书法史图录》、《中国绘画史图录》中所收录的古代法书名画中,有一些即是传为早期临摹的作品。例如传为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上虞帖》均是唐代摹本;传为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也为早期摹本。由此可见,在书画鉴赏中,对于临摹作品也不能轻视。
  清代吴大、近代蔡铣临明初画家王绂的《溪山渔隐图》卷的两件临本,由于王绂的图卷原迹现已散佚,因此两件临本为其留下了十分难得的参考资料。笔者就有关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传世经过、图卷内容,以及所见吴大、蔡铣的两件临本的概貌、特色作一梳理,聊资书画鉴赏界、收藏界参考。
  
  


  王绂及其《溪山渔隐图》卷
  
  明代画家王绂(1362-1416),字孟端,号友石,江苏无锡人。太祖洪武时生员,永乐初,以善书被荐,供事文渊阁,官中书舍人。后归江南,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工画山水,师王蒙,风格郁苍,亦作平远景,近似倪瓒。尤擅墨竹,有“出姿媚于遒劲之中,见洒落于纵横之外”之评。传世作品有《湖山书屋图》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竹石图》,藏上海博物馆。能诗,著有《友石山访集》。
  有关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传世经过,在近人黄浚(秋岳)《花随人圣庵摭忆》中有记述“惠山听松庵竹垆”掌故一则,其中涉及到王绂及其《溪山渔隐图》卷事。大意是,明代洪武年间,无锡惠山寺诗僧性海,手制竹垆(用竹材制成小口大腹的盛器,其形如罂),王孟端为之绘图,并首唱为诗,和之者皆为一时胜流,遂有《竹垆图诗卷》。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南巡,驻跸九龙山(惠山别称),赏《竹垆图诗卷》,并与随驾大臣题诗卷上。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无锡知县近涟因得悉乾隆帝又将南巡,便将装裱已陈旧的《竹垆图诗卷》由山寺携至署中欲重付装池。不料署西民居失火延烧,致诗卷被毁。乾隆帝闻报查实后,鉴于水火无情,又系失之偶然,遂从宽发落,命罚银二百两,赔于山寺;并将复制成的《竹垆图诗卷》赐予山寺。因念及诗卷中原有王绂所绘“竹垆图”已毁,故将内府所藏并有御题的王绂《溪山渔隐图》卷一并赐予山寺收藏。这便是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由清内府流入民间的缘故。至于该卷往后的流传递藏情况,只能在清人吴大的临本中来探取一些消息了。
  
  吴大《溪山渔隐图》卷临本
  
  吴大(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恪斋,江苏苏州人。清代金石学家、鉴藏家、书画家。善画山水、花卉,笔致清润秀逸,雅韵流畅。咸丰十一年(1861)曾作《煮茶图》,同治八年(1869)作《梅花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同治十一年(1872)作《匡庐瀑布图》,其后尚有临汤雨生《古柏图》、临黄易《访碑图册》(1915年神州国光社出版)等。
  吴氏临 《溪山渔隐图》卷,1892年作,不仅临其画,并且将原本上王孟端款题、图端所题诗文,以及原本拖尾的明人吴宽、清高宗弘历御题、嵇璜、梁国治、彭启丰、董诰、彭元瑞诸人的题跋文字均悉照原本临写或书录。其临写王绂款题、诗文曰:
  
  一、忆昔与君皆少年,山窗曾为写苍烟。而今相见头俱白,看画题诗一怆然。向仆寓京师,为仲渊写此幅,今几廿年矣。白首无成,盛年难再,抚卷长慨,复题小诗于上云。永乐壬辰(1412年)[笔者按:所见作于“壬寅”(1422年)应系笔误。因王绂卒于永乐丙申(1416年),故试改订为“壬辰”(1412)]秋七月下浣。九龙山人王绂记
  
  二、峡里江山多绝奇,推蓬不厌去帆迟。重来恐忘经行处,一处经行一处诗。孟端
  
  三、生平野性爱林泉,别却林泉已十年。肯信而今图画里,有林泉处即欣然。孟端
  
  四、潮痕日日到门前,供具时时喜妍鲜。记得寻君秋色里,邻家多是捕鱼舡。十二月一日孟端写寄仲渊宗兄一笑
  卷末拖尾临明代书法家吴宽(1435-1504年,字原博,号匏庵,苏州人。明弘治十六年官至礼部尚书)书跋曰:
  “王绂字孟端,号友石生,又号九龙山人。高介绝俗,有诗集行于世。作画深得石室居士(文同)、梅道人(吴镇)遗法,而清标似觉过之。月夜闻邻笛,乘兴画幅竹,过访遗之。其人乃大贾,喜甚,具绒绮各二,更求配幅。孟端却其币,手裂其画。今此卷为王仲渊所作,长二丈有奇。遇隙处,随赋一诗,诗与画并臻妙境。苟非其人岂足以发孟端之笔哉。予友李世贤藏此久矣,一日出示索跋,为识数语并述其遗事以归之。时弘治癸丑(1493年)七月二日吴宽书。光绪十有八年壬辰(1892年)秋九月吴大临。”
  从以上抄录的王绂款题、诗赋的内容中,可以了解该图卷是其盛年时在京师时为宗兄仲渊所作。又诗中有“生平野性爱林泉,别却林泉已十年”之句,则可反映诗人虽有寄情林泉之志却难以实现,故只能用画笔来描绘家乡的“溪山渔隐”情景,聊以自慰。这也是临本作者吴大在花甲之岁,又时在湖南巡抚任上,竟然会作此临古巨作的旨意所在。
  在吴宽的书跋中,可以了解该图卷“长二丈有奇。遇隙处,随赋一诗,诗与画并臻妙境”的一些情况。同时还清楚地表明,该图卷在明代弘治年间已归“李世贤”所藏,为图卷的递藏经过,提供了确切的资料。
  为进一步了解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流传经过,以及吴氏临本的一些特色,还不妨对吴氏临本卷末拖尾上近人张乃熊、今人吴湖帆的两则书跋略作考察。
  张跋云:
  王孟端《溪山渔隐图(卷)》,笔墨气韵沉着,吴匏庵有跋。旧收《石渠宝笈》,后赐惠山竹垆山房者,今归余家。此恪斋尚书临本,乾隆御题及诸臣和作一一仍之。尚书明吏治,尤精小学,冠绝一时。旁及艺事,无不超迈秀逸。文孙湖帆先生出示此卷,爱不忍释。爰假归与原本并几展读,形神俱似。自是经意杰作,直可媲美古人。为书书数语归之。壬申立夏后二日,吴兴张乃熊拜题(钤“芹伯”朱文印)
  在这则作于1932年(壬申)的书跋中,不仅记述了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传世经过,当时的归属(时已归张氏收藏),而且还将所藏图卷原本与吴氏临本作了比较,并对吴氏临本的特色作了概评。书跋者张乃熊,字芹伯,系近代著名藏书家,在继承其父钧衡适园遗藏之外,搜书之兴不下其父,鉴别之精则有过之。后传与其子张珩(即曾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的当代书画鉴定界老前辈张葱玉)。祖孙三代收藏古籍名画法书甚夥。因此这则书跋的内容应无虚语。
  吴湖帆书跋云:
  先尚书公蚤岁即耽缋事。临古之功深,非时流所及。不知者咸为文人偶笔,冠冕名重。实浸溃于斯者数十载,乃克受此盛誉。迥非张文达(之万)、翁文恭(同和)等所能到也。家藏临本钜制若《北苑夏山(图)》、《巨然海野(图)》、《子久峰泖(图)》及此卷皆是也。丘壑位置与原本悉不爽毫发,而精采奕奕,气韵浑成,绝不因模仿而失致,非汲古功深,奚能臻此神境。壬申(1932年)春日,孙湖帆谨跋
  书跋者吴湖帆系吴大嗣孙,为当代著名书画家、鉴藏家。书跋中“先尚书公临古功深,非时流所及……丘壑位置与原本悉不爽毫发,而精采奕奕,气韵浑成,绝不因模仿而失致”之评,与张乃熊书跋中对吴氏临本的称赏一致。因此,吴大的这件临本实为其平生经意之作。
  
  蔡铣《溪山渔隐图》卷临本
  
  约五年前,我在故友陈英泉(1925-2003,浙江鄞县人。16岁在上海拜旅沪画家蔡铣为师学画山水、花卉。旋转师赵叔孺门下,学画鞍马。后与蔡师由师生而结为翁婿)先生“宝骏阁”获观所藏其岳丈蔡震渊(铣)遗作山水卷子一件。卷中所写溪山树石、舟桥草亭、村舍渔人,笔墨沉着圆润,气息蕴藉柔和,堪传南宗衣钵。卷末图端款题“甲戌秋八月临九龙山人真迹蔡铣作于玉蝉砚斋”,可知图卷系临明人王绂山水画迹。但临本款题中仅称“临九龙山人真迹”,而无具体图名。查检王绂的资料(画迹著录、图片),与临本对照均难相合,故多年来只能存之待考。直至在上海敬华拍品图录上获见“吴大临王孟端《溪山渔隐图》手卷”图片以及相关说明文字后,发现该本构图、情景与蔡氏临本完全相同,才知蔡氏“临九龙山人真迹”应该是源于王绂的《溪山渔隐图》卷。
  蔡铣(1898-1960),字震渊,别署脂粉溪人、玉蝉砚斋主,江苏苏州人。早岁自习绘画,后从汪云绮(范)学画花鸟、猿猴、人物;从陈靖生学画仕女。画山水拜师李醉石(1860-1937,名涛,广东人,流寓苏州。善山水,宗法清初“四王”,仿王原祁画几可乱真,兼精鉴别。现代画家张石圆、徐邦达早年亦均师从之),故其山水画即由“四王”入手,后取法“元四家”,明代吴门沈石田、文征明、唐寅,及清初恽寿平诸大家。凡山水、花卉、翎毛、走兽、鱼虫、人物、仕女、道释故事,均无所不能。尤擅画猴,有“蔡猢狲”之名。
  蔡氏临本(图卷)系水墨纸本,纵25.5厘米,横590厘米。卷子原由花绫装裱,前隔水前引首原无题字,后由沈子丞(之淳,1904-1996)另纸题写“湖山渔乐图”(因尚不明原本图名),后请苏裱名手于剑清接配,并用宋锦重做包首,才成现状。
  临本图端起首上下分钤“玉蝉砚斋”(椭圆朱文)、“蔡铣”(方白文)印。图卷画面(自右至左)写溪山隔岸相望,水鸟低翔,两岸冈丘上丛林杂树茂密,村舍掩于其间;近景坡经中有杖履左行,往前沿溪平地上有茅屋两楹于樊篱丛篁合围之中。左侧溪涧筑有桥梁,桥上山人同行,一僮抱琴随后;溪滩上渡舟系岸,渡人登岸右行。对岸崖石壁立,峡流中两舟鼓帆而驶。近景又见冈峦起伏,大山巨崖耸立画面,苍松兀立,巨崖洞门处三高士席地围坐清话。山左书舍中一子正晴窗读书。至此山势渐缓,水面广阔。近处残柳下渔人在起罾捕鱼,而溪中两舟正在收网。岸边崖石上有老树枯藤,水面上复见鸟翔,远山苍茫,水云浩渺,图卷至此而终。卷末图端题“甲戌(1934年)秋八月,临九龙山人真迹。蔡铣作于玉蝉砚斋”,钤“震渊”(方朱文)印,下端压角钤“蔡铣临古”(长方朱文)印。
  临本构图山重水复,虚实相应;用笔沉着精到,墨色清润,浓淡得宜,且富有变化。图卷虽系临古之作,但作者凭借深厚的笔墨功夫,切正历代山水画技法的法脉,与原本作者王绂的宗法堪称一脉相承。在保持原作构图的经营位置、景物形状的基础上,临本做到了师古人而能出己意,力求在笔墨中随情变化,随宜所适,以此来反映原作“苍郁清润、潇洒秀逸”的精神风貌。因此蔡氏的这件临本同样称得上“绝不因模仿而失致”,故而也值得珍视。又因此临本作于1934年(甲戌),是其盛年(时年三十七岁)力作,故在其生前一直留作自赏之物,可见是蔡铣临古山水画中的得意之作。
其他文献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人们重视和珍爱的对象。从传世和考古发掘的玉器中常常发现有这样一类玉器,在它们身上有一些和器物本身的造型、纹饰不太吻合的线条或纹饰,这些线条和纹饰或模糊不清隐藏在主器形纹饰下,或被主纹饰打破,有的玉器本身还保留有其它不同造型的玉器的影子,这类玉器我们称之为“改型器”。改型器是基于某种原因,对现有玉器的形状或纹饰,重新进行设计和加工制作的玉器。这为古玉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成为玉器
期刊
书画专场不薄今人爱古人    2007春拍书画部分共有5个专场——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一)和(二)、静观居藏傅抱石和张大千、当代书画,共计近800件作品。  古代专场荟萃宋元明清历代作品230余件,呈现出传统书画艺术温文尔雅、和谐精致的面貌,同时,时空跨度的巨大也造就了风格的变幻和多元,给藏家带来无限的选择空间。    本场时代最早的作品当数马麟(南宋庆元-嘉定间,12-13世纪)的《梅竹图》(
期刊
引子     北京。宏伟壮丽的故宫,一则消息不胫而走:苏州文物商店有人来讲课了,主讲文物鉴赏。年轻人窃窃私语:“故宫博物院专家云集,一个地方文物商店的人来这里讲课,岂不是班门弄斧?”资深专家们将信将疑:没有点真本事,谁敢走进这深宫大院设讲堂?抱着打探的心理,人们走进会场,纷纷在后排落座——一旦觉察没有名堂可以随时开溜!  上课时间到,一位鬓发斑白、清癯儒雅的老人走上讲台,端端正正在黑板上写下“
期刊
前不久,古方主编、数百名文物考古工作者参编的15卷《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4000张精美的图片洋洋洒洒,集中展示了中国出土玉器的最新成果。山西由于最近十多年诸多重要考古发现,尤其大量美仑美奂的玉器出土,使其在中华玉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编委会情有独钟,令山西独立成卷,以饱世人眼福。就在火热七月里,我们精挑细选山西卷玉器时,广东省博物馆古运泉先生给我打来了电话,请我们挑选部
期刊
江西的新石器时代玉器,在丰城、新余、德安、靖安、广丰社山头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有零星出土,数量极少,品种单一,主要有琮、斧、钺和璜等,在造型和装饰方面带有明显的良渚文化玉器色彩。     商代的江西是吴城文化的中心分布区,玉器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有樟树吴城遗址和新干大洋洲大墓。1989年发现的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是至今中国南方地区发现的最大一座商代大墓,不仅青铜器数量多,造型奇,纹饰美,铸工精
期刊
(一)  初夏,一个周末的中午,明汉市江帆食品机械有限公司内,绿色的草坪上,有盛开的月季花芳香浓郁,在阳光的照耀下,更为鲜艳,使人感到这里并不是一个机械厂,而是像个花园。  江一帆经过几年的创业经营,由原来的家庭作坊发展成为当地著名的企业。他很想把一些有着紧密联系的客户,还有在上海的少年好友方亮一家,请到他的企业来相聚。今天,这些人都已经到了他的江帆公司,他们是在上海的客户赵煜厂长、陈平友经理,还
期刊
2005年7月25日,位于北京西城前毛家湾胡同的中央文献研究室在铺设供暖管道时,发现一大型瓷器坑。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立即组织考古人员赶赴现场,展开抢救性发掘工作。至8月3日,发掘工作全部结束,获得大量古瓷器残片。       出土的大量瓷器(片)以明代早中期景德镇青花瓷为大宗,绝大部分是民窑产品,普遍带有使用痕迹    这个大型瓷器坑系人工挖掘而成,口大底小,整体呈斗状。坑口距地表1.4米,长
期刊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是西辽河流域史前时期最为强劲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其年代为距今6500年至5000年左右。红山文化是在直接或间接吸收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大量吸收了中原仰韶文化的因素。在出土陶器群上的表现最为明显,一方面风格浑厚的夹砂筒形陶器大量使用,另一方面具有典型中原仰韶文化风格的彩陶器融入其中,整体文化面貌焕然一新。距今5000年左右,是中国
期刊
2005年10月31日,德国纳高拍卖公司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举行拍卖预展,为11月14日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第30届亚洲艺术品拍卖会”招徕中国买家。这是纳高第3次来中国路演了。纳高新任总裁佐丹先生在纳高亚洲总代理黄桂诗女士和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马健培先生的陪同下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文物天地》:纳高是第3家到中国大陆招商的国际艺术品拍卖公司,也是第3次到中国大陆路演,相对于佳士得与苏富比
期刊
2005年9月24日,第八届北京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开幕,我起了个大早,赶到了北京古玩城分会场。  北京古玩城院内彩旗飘舞,到处是人山人海。来参展的商家们忙着将自己的“家底”往柜台上摆。我早来,是想学渔民们“赶海”和潘家园早上三四点钟打着手电“捡漏”的经验,生怕来晚了宝贝就被早来的拿走了。我的心态是虽然不能尽入私囊,但是过眼了,就等于拥有过。当我走到古玩城大厦正面左首第一家展台时,才知我的预言其实
期刊